文章吧手机版
《鲤·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5-09 04:31: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鲤·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读后感锦集

  《鲤·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是一本由张悦然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鲤·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读后感(一):顶起

  作者推荐! ~小説手稿打 字员 ,电 脑 手 机 ,都可以、加 Q Q66042652,了解一下。时间,可 自己安排,适合,学生,妈妈们。手 机 党,千 字 十 五,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当天接稿,当天要完成,信心加努力等于收货,加 Q Q 66042652!

  《鲤·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读后感(二):只能说还行,但是模式非常喜欢,拿出一个题目,向作家朋友圈约稿,然后集结成册

  就一个题目来写,不是考试作文,所以无关好坏,只有喜不喜欢而已

  读这本书的感觉很想去看知乎上经历帖,都是各自真实经历的事情,讲出来给大家听,就像聊天,互诉往事,有感动,有感触。

  一个人作家个人的人生经历是有限的,感悟也需要一点一点酝酿。

  可是读者的胃口等不及,不如就你一点我一点的分享出来,凑成一桌宴席,风味各异,热热闹闹,是非常聪明的做法。

  以前看一些新近出的散文集,是编辑出一个题目,向社会征稿跟举行比赛,鼓励大家把故事拿出来分享,最后筛选出来集结成册,读者得到的是同一个问题,好多不同的视角跟想法,非常的好。

  这样的书,主题鲜明,而内容丰富。比单独一个人拿出来的东西,要有趣丰盛的多。

  《鲤·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读后感(三):死亡面前爱算什么?

  我以为,不善言辞的人内心戏一定很足。而很多情况下,他们会以除言语外的其他方式表达出来,比如这一期陈雪的《天空之城》里寡言又一丝不苟的男人无从挑剔的手稿与顺理成章的欢愉,连欢爱后都是冷静甚至刻薄的。

  对于其它人,残酷的是当你看清了他的真实面目。他将不再充满神秘感和距离感,他将成为一个无味的人,满目疮痍的人或者令人绝望的人。然后这种绝望最终蔓延至自己身上,被迫接受他早已恶化的疾病,每日悉心照料,每日伴着恐惧入眠,期盼这只是一场幻觉。

  《天空之城》一面令人压抑,一面又不得不承认它是生活的一面。我们总是一面害怕一面飞蛾扑火,从不自知爱到深爱无法自拔。面对死亡,别的都一文不值,无论是财富还是浓厚的爱。

  能怎么办呢?除了过好当下的每一天,除了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这样说来,爱也只是附属品罢了。

  《鲤·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读后感(四):理想伙伴,生活伴侣,爱和性。

  《鲤,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

  Don’t judge. 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choose his or her own definition of success.

  uffering is one very long moment.

  如题,理想伴侣大概就像空气,存在,必不可少,却不唯一。如同空气中有氧气,有二氧化碳,有氮气,还有稀有气体。每个人都可以有精神上认为可以交流的人,他们涉及不同的领域空间范畴。这是理想的,伙伴们。

  而针对几篇小说,有千万种不解。理想伴侣和生活伴侣若不能合二为一,那么当初他们为什么做出选择,选择一个而隐秘另一个?每一个故事,看似都是精神上的伴侣,实则都有肢体的接触,他们做爱而不负责,他们有爱而不成家。 他们有过去而不放下,他们都背叛着现在。讲述着只有两个人的故事。

  理想不该是幻想,理想的伴侣是生活伴侣的提升,相互的迁就,相互的磨合,学会欣赏身边人的优点和包容相互的不同。不相信天生一对,只有不愿磨合和迁就的心。 或许我太幼稚,始终相信着非黑即白的准则,灰色地带则越少越好。

  《鲤》是至今从第一本一直追到现在的“季刊”,喜欢它提供的新视角,问题简单答案却复杂,生活化却耐人寻味。

  看到别人写的书评……写不下去了……

  《鲤·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读后感(五):无所不在,又无比自由——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

  看到这期《鲤》的题目——“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我一下子就联想到了高木直子的《一个人》绘本系列,这位小不点儿的独居女人,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而在我看来,一个人能够过得好,并不意味着与周遭格格不入,反而更能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伙伴。这种认识似乎能与这一期《鲤》的主题不谋而合:理想的伙伴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却又能给予对方充分的自由。

  《鲤•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在“面孔”这一栏目里呈现了很多重“伙伴”关系,有夫妻,有队友,也有母女、兄妹、基友,等等,这些人似乎给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能够对照着看自己在伙伴关系中的表现是否理想,或是否遇到了理想的伙伴。

  最喜欢《吉井忍和秦俟全:两只猫的脚步》一篇,看过吉井忍《四季便当》之后,会不自觉地把她与传统的日本家庭主妇划等号,温柔而贤惠。但看过这篇人物谈,我才意识到,她并不是在刻意营造这种“贤妻”的形象,而是和认真地当自由撰稿人、搞创作一样,认真地做着便当,而丈夫秦俟全也并不喜欢媒体把他们宣传成模范夫妇,被迫承载一种虚假的浪漫。

  二人身后背负的文化差异很大,生活也并没有那么稳定,还要为了生计而奔走,称不上所谓“美满”和“甜蜜”,但能感觉到二人的独立和包容,生活也是有滋有味。因而,在我看来,这段伙伴关系正是“理想”的。

  另一篇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张怡微:搁浅的海》,女作家的童年生活并不算幸福,父母离婚,又再婚,经济比较拮据,她和父母的关系也有些淡漠,这种童年经历甚至影响到了其后来的婚恋。张怡微对亲情的态度比较悲观,“亲人之间的爱就是一种会搁浅的东西啊,有的有未来,有的不会。”好在她现在已经走出了儿时的阴影,原谅了父母当年离婚的选择。

  不像夫妻关系里的隐忍与退让,面对父母时,我们享受天经地义的呵护,却无法接受他们的不完美,忍受不了他们对我们一丁点儿的疏忽。直到真正有了独立的人格,才能看淡父母的不完美,转而主动去呵护他们。张怡微在经历了长久的打击之后,才悟出了这个道理。她的妈妈并不是“理想”中的母亲,但她也会欣然接受。

  读完这一期《鲤》,我发觉“理想的伙伴”并不意味着某种“天生一对”,而需要陪伴中的互相理解和包容,而这种包容正来自强大而独立的自我。在这些理想的伙伴关系中,我首先看到的是双方的个性,再而看到的是他们之间的体谅与互助。因此,我想,在寻找理想伙伴的路上,不如让自己先强大起来。

  《鲤·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读后感(六):书评の鲤·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在生活中感悟,并为之契合

  书评の鲤·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在生活中感悟,并为之契合

  《鲤》对于的文字的态度一直都是我非常欣赏的,选题也很新颖,这一次的主题探讨了理想伙伴。

  到底什么样的伙伴是理想的呢?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但鲤的书名给出的“像空气一样的”无疑是我现在觉得最好的。因为空气对于人,是不可或缺的一样物品,环绕在身边,但又不会让你产生压迫的感觉。

  由此可知,理想的伙伴至少要具备一些特性:会在你需要他时陪伴在你身边让你觉得很舒服,没有恋人间不可言说的占有只有让你觉得舒服的理所当然和自由。

  当然了我觉得其实交朋友和谈恋爱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合拍的那个点是不能细究,只能一点一点在生活中感悟,并为之契合。所以我是相信“理想伙伴”的存在的,只是现在的自己还没有遇到罢了。

  封面一如既往的干净,内页的摄影好看中传递着一种生活的气息和文艺的态度,不喧宾夺主,文字是关键,这是我喜欢《鲤》书系的很大原因。

  改版后的《鲤》在做选题时新增的“态度”和“面孔”都是让我觉得《鲤》书系更接地气,更好读的地方。这一次的“态度”采访的张嘉佳,而他的“理想伙伴”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他的狗狗梅西,而是他早已搬离却又给他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生地标“南京”。我没有刻意挑出一大段时间去读,因为张嘉佳的文字甚至是经历都有知晓。可在荞麦的笔下又生出了许多新鲜的东西,从不同的视角里又看到了另一个张嘉佳,所以在不知觉间就读完了。

  出版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和《让我留在你身边》后的张嘉佳是没那么活跃了,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有再读过他新的故事,不知道他去了哪里。我原以为张嘉佳像是功成名就后退隐的诗人,成功给他带来的麻烦比快乐要少,这一次透过《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地标》才得知他搬去了香港,与王家卫导演筹备电影《摆渡人》。

  采访很好地侧重了张嘉佳和南京,虽然那不是他的故乡,但他对南京的爱,对过往生活的珍惜还是可以透过字里行间读出的。一个人的思想,行为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和牵制,伙伴是不例外的,城市是我觉得最深远的。

  因为很久不看了《鲤》了,也不清楚后面部分的小说是不是与主题无关的。这一次选择的外译小说《我的谎言我的死》却有一些让我失望了,或许是也曾读过类似的都市文学的作品,对于双重生活的态度的思考和探讨和将其融入到小说情节方面显得有些不够深入(仅代表个人看法)期待下一次能够和更好的《鲤》(《鲤》也是理想伙伴呀)见面啦。

  《鲤·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读后感(七):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这一期的《鲤》,主题是“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让小伙伴“像空气一样理想”这本身是一个极其吸引人的命题,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简直比彗星撞地球还要难。“适合的空气”是可遇不可求的,这需要建立在双方都相当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之上。由此,便可以得知拥有理想伙伴是一件多么令人艳羡和幸福的事。

  “态度”中采访的是张嘉佳,和伙伴关系不太大,谈生活,谈朋友,对这个从别人全世界路过的男人有多了一点了解而已。“面孔”中的七篇文章是就伙伴关系进行的采访。确切说这种“理想伙伴”关系在这里被解读得十分宽泛。

  吉井忍和秦俟全这对跨国夫妻诠释的是一种婚姻中的伙伴关系。若说夫妻之间难免存在差异与摩擦,那么具有中日两国国籍的夫妻的差异似乎应该更大,然而吉井却说他们之间的差异不是文化差异,而是个体差异。两个独立个体从相互吸引到慢慢学会共同生活,互相融入,前提是知足,相处方式上可以保持一点“紧张感”,而最重要的是“我”这个独立人格在婚姻中不能迷失和泯灭。

  音乐创作组合“小于一”展示的是理想的合作关系。其实我读出的意味是,虽然两人一起工作,难免有意见不统一的地方,当争吵过后,懂得妥协,为共同目标寻找最佳方案,这才是理想的共事方式。

  按说《搁浅的海》不该归入“伙伴关系”,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母亲作为子女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席的人物,理所应当是空气一样的存在。张怡微和母亲的关系便是在她逐渐长大成人之后才被重新审视。离婚、再婚这类普遍问题带给子女的影响也被这篇采访以一种特殊的视角呈现在读者面前。

  要说最喜欢的大概就是《我们从小就是一个group》这篇介绍龙凤胎兄妹的采访。两个人的一唱一和、性有灵犀、童年趣事等等,读起来顺畅欢乐,非常提神。当然,这是选取的关系极其和谐的兄妹,类似于娘胎里选定的“最佳拍档”那种,可遇而不可求啦。

  接下来的三篇讲夫妻档摄影师、男男友谊、已婚的男同性恋“夫妻”的故事,从常态到另类,也算都有涉及。总结下来,其实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成长,要好的伙伴都让我们不再感到孤单,这个人可能会出现在你生命中的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个阶段,他/她有可能是你的伴侣、父母、同事、兄弟姐妹、朋友等等(也说不定会是一只狗或一只猫)。关键是这样的理想伙伴很难得,难度远超寻觅一个可以结婚的对象。

  所以,看看别人的故事,过好自己的生活,虽然我们都渴望这样的理想伙伴,但还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吧。

  《鲤·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读后感(八):鲤往哪里游?

  我大概不是一个长于合作的人。虽然我越来越多的学会了妥协和倾听,但是,从心底里,总是觉得与人一起做一件事,不如自己做来得舒服。多了一个人,就多了一种眼光,一种意见,也就多了矛盾的可能,而我向来不擅长处理矛盾,所以干脆一个人做完就好。

  在现代社会的工作中,这样的性格是不大适合的,我们所要面临的事情都太大太复杂了,没有哪一件事可以真正一个人独立完成,你必须学会和人沟通,学会妥协,学会成为一个分子,而不是一个原子。

  但是朋友是不一样的,朋友并不要求一起去完成一件具体的事情,朋友只是陪伴、分享,共同度过一段时光。朋友间是完全放松的,除此之外,家人,爱人之间也是一样。

  最新一期《鲤》的主题为“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我原以为它所要探讨的是工作伙伴之间的关系,但实际上它看重的是“两个人”,只要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不论是工作上的伙伴,还是情人、家人、朋友,都包容在内。这是一个更广阔的角度,但是夫妻、母女与工作上伙伴间的关系是截然不同的,不同的重要一点在于这个关系中是否有一件事要完成,合作伙伴是有的,而朋友与家人之间不需要。

  如果书名不是《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而是《两个人》感觉会更妥帖。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会要求我们的朋友或家人是“理想伙伴”,他们只是朋友与家人,不论他是否理想。当然,这只是我对于词语的一点“洁癖”,可以忽略不计,下面来具体谈谈这本书。

  我从前很喜欢《鲤》对于人类情绪和状态的关注,在“孤独”、“嫉妒”、“暧昧”这样的主题上挖掘。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主题,但是杂志一般不会去处理,它们要求更外在的东西,一种现象,或者一个事件。

  《鲤》曾经是一个异类,只此一家,但是改版之后的《鲤》似乎放弃了朝内挖掘,而开始关注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包括租房、自由职业,以及现在的“理想伙伴”,不是不好,但总是有点遗憾。虽然这些话之前已经说过,但不妨再说一遍,作为一个读者的愿望。

  改版后的《鲤》每一期都有四个部分,态度(名人采访)、面孔(封面故事)、随笔和小说。这一期,“态度”选择的是张嘉佳,“面孔”是一系列两人关系的采访,其中我最喜欢张怡微与她妈妈的那一篇,有温度。

  最值得一看的仍然是小说部分。其中有两篇小说,很有意思。第一篇是德国小说家丹尼尔·凯曼的《我的谎言,我的死》,他写的是一个出轨男人的故事,用一个知乎提问法提问就是,穿梭在两种生活之间是一种什么体验?凯曼告诉我们,体验可能不太好,因为你必须不断的创造谎言,一个接着一个。但是必须承认,阅读这篇小说的体验很棒,行云流水,没有半点粘滞,而且它还带着一丝幽默和讽刺的光亮。

  另外一篇是沈诞奇的《疾病发明家》,写得太有意思了,她所讽刺的正是如今人们对医疗过度依赖的现实。这显然不是一个脱胎于故事,而是来源于思考的小说。她在文中写道,“我们每年体检,就是为了等待终于到了某一天医生向我们宣布癌症或者糖尿病或者心脏病。如果这个消息来得太晚,迫不及待的人们便会逼迫医生去创造新的疾病。”现实难道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吗?疾病的数量正在疯狂的增长,以至于医生的一个重要职责,便是发明疾病。

  《鲤·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读后感(九):一加一小于一的完美关系

  人都是社会型动物——都渴望“爱”与“被爱”,不论浓度。但是每个人想要的浓度、想付出的浓度都不一样。诚然,如张悦然在卷首语提到的“理想的关系就像空气一样,无色无形”,但往往没有那么好运气的我们,要怎样才能找到“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

  心理学中的一个理论给了我一些启发:巴塞洛缪认为成人有四种依恋类型(安全型、痴迷型、恐惧型、疏离型)。安全型的人对亲密关系和相互依赖安心,他们往往较为乐观,善于交际;痴迷型的人对有损亲密关系的任何威胁都不安和警惕,较为贪婪,容易妒忌;疏离型的人十分自立,他们漠视亲密关系,性格冷淡;而恐惧型的人害怕被遗弃,不信任他人,多疑,容易害羞。

  o,不同的人格归属让社交关系看上去有点复杂,但关键是,我们要首先明白自己归属于哪个属性、渴望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经营一段关系(友情、爱情同理),才能找到空气一样理想的小伙伴啊。

  《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提供了这种理想小伙伴的范本。

  事业partner范本:《小于一:无穷大的合作关系》

  俞璐和陈一峰,两个非常专业的音乐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有所建树。一同成立乐队的他们,将乐队取名为“小于一”:预示了一种合作风格“对彼此的文字/音乐互不干涉”。但不干涉并不意味着“和平”的和谐,二是一种“有冲突”的和谐:曾经因唱法上的意见不统一争执了十几个小时。

  看得出来,两个人在亲密关系中,都隶属于“安全型”,并不会因为一点小争执就丢失自我的坚持,也不会因为矛盾就质疑这段关系的可持续性。

  在保全各自自由的前提下,坚守不容置疑的专业性——这种神一样的队友,夫复何求呢。

  爱情partner范本:《拿什么与你天长地久》

  曾经,我也是个too young too naive 地对“纯爱”撒着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追随者,认为两个人有“真情”已然弥足珍贵,是这世上最好的馈赠,所做的就是该好好珍惜,但是究竟该如何珍惜呢——难道要穿过爱的荆棘,唯有把自己变成刺鸟,才能飞得更远吗?

  约翰·蒂博和哈罗德·凯利提出的“相互依赖”理论,认为我们只会与那些能提供足够利益的伴侣维持亲密关系。

  结果=奖赏-代价

  假定每个人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比较水平(简写为CL),即我们认为自己在与他人交往中应当得到的结果值。CL是建立在过去经验基础上的。

  满意度=结果-CL

  与之相伴相生的还有CLalt,即替代的比较水平——抛弃目前的亲密关系,转投更好的伴侣的交往结果。

  显然,Lydia与楚同学之间,一同经历了事业打拼期,一同进入优渥的中年时期,心理上共同成长,相濡以沫,相敬如宾。

  但,在各种“挠痒”频发的“中年危机”到来之时,Lydia却有一种异于常人的淡定——“如果说九年前还有人可以与我竞争他的爱情,而九年后,面对一个越来越好的我,再没有任何人堪称对手。“也在九年中”为楚同学做了很多不简单的事情“。

  一个越来越独一无二的自己,无疑意味着low到底的CLalt,哪个伴侣甘心放弃为自己付出良多、自身非常优秀的”空气一样的理想小伙伴“?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降低CLalt,让自己变优秀的同时,也可以维系完美的亲密关系,夫~复~何~求~

  除却完美的关系范本,这世上有太多不完美的关系——

  前任、仇人、面和心不合的友谊、备胎与”被备胎“……而你有没有想过,每一段糟糕关系链的底端,正是我们内心的阴暗面。

  最近和一个基督徒好闺蜜聊心得,她说我启发了她,让她意识到,神对基督徒的要求正是——处理好亲密关系,而最亲密的关系,正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所以,像空气一样的理想小伙伴,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的身与心。

  感谢《鲤·空气一样的小伙伴》让我想了这么多。

  以上。

  《鲤·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读后感(十):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晚上心情有点不美妙,打开好久都没听的音乐软件,无聊地听歌,当孙燕姿《遇见》熟悉的旋律传来时,瞬间戳中泪点。

  这首歌陪了我十年,在最孤独的一个人时,是它支撑我一次次从失落和绝望中鼓起勇气,对未来再次满怀希望。可当我真的不再孤单时,过了这么久再次听到它,竟掉下泪来。

  一个人的时光,占据了我此前人生的大块。现在想想,那些时候真的是骄傲跋扈,占山为王,不需要处理任何“关系”,整个世界都是我的。与父母相处毫无压力,与朋友相处点到为止,与陌生人相处更是容易,唯一需要处理的是内心突如其来的孤寂、迷茫与渴望。身边大家都是成双入对,只有我一个人,近乎固执地顺从着自己的内心,等着一个自己都描述不出的人有一天踩着七彩祥云飞来。这种挑剔伴随的是孤独、清高、骄傲这样别人赋予的词汇,而带给自己的则是经常有的对比、失落与不安。

  每当这种一个人的不安时刻袭来时,就会静静坐下来听音乐写东西,把所有情绪写出来,以此发泄,写着写着就舒展开来;或看不相干的电视剧,或玩游戏,或窝在图书馆午后温暖的阳光中。坏情绪慢慢被释放,自己与自己达成和解。每次都是这样,很成功地就能搞定自己。那时候是很快乐的,躲进小楼成一统,在对未来的憧憬与美好盼望中重新收拾好行囊出发,整个人充满力量。

  “上天的安排”是很奇妙的,往往在不经意间给你你没有的。两个人后,生活被五颜六色填充,有了许多的惊喜、温馨与踏实。但同时,也有了许多的烦恼、痛苦和眼泪。

  一个人时,所有的决定可以自己做,随时都可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两个人后,决定再不能任性,需考虑到对方,周全彼此时间,因此很多行程被耽搁;

  一个人时,只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雾霾马上就能多云转晴;

  两个人后,经常会因为对方的行为被影响得晴转多云,需要负担起另一份微妙的情绪;

  一个人时,纵有不安,迷茫孤独也只是仰望星空似幻似真;

  两个人后,困扰麻烦真实存在,逼得你不得不脚踏实地面对;

  ……

  就像这本书中所说的那样,两个人后,你做的每件事,所要面对的阻力都是50%,而每一个决定背后,都有或多或少的妥协。而人是不甘心委屈自己妥协的,也不愿莫名承担起“被妥协”后的那份愧疚。如果双方不能达成完全的一致,矛盾的种子就会潜滋暗长。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她爱旅行,但婚后却不能再像婚前一样“说走就走”,每次的出行总得经过每个人的同意,自由不羁的心哪儿受得了这般被桎梏。她不能再做自己,她必须违心屈服这个社会分配给家庭女主人的责任,这让她感到深深不适。就因为一张飞到国外的机票,父亲斥责,丈夫冷眼,全家鸡飞狗跳,本来让人放松惬意的旅行变得阻力重重复杂难堪。一番考虑后,她选择重回一个人。我很明白她的感受,也理解她的选择。初陷两人相处瓶颈的我不由问自己,两个人,究竟是为了什么?

  两个人出生家庭不同,生长环境各异,各种想法观念都不一样,对待一件事情的反应也不尽相同。不解、矛盾、烦躁、困扰在两个人之间环绕,一度曾让我怀疑,这是两个人应该有的状态吗?

  缺少亲密关系体验的我在这种困惑中痛苦地摸索着,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我们之间矛盾发生的频率似乎越来越低,彼此都在努力调整自己的行为和与生俱来的的思维定势。这一发现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两个人的关系。

  其实,两个人后,欢乐和笑声比以前多了呢;以前总是憋到内伤的我似乎也更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愤怒了呢;对一件事的看法在对方的提醒的下,少了很多刚愎自用和自以为是呢;工作上的烦闷似乎在一见到对方后就有所缓解呢;感冒生病不适时,摸着头量体温买药煮饭的人也是另一个人呢……两个人后,自己才第一次有机会看到投射在对方身上的自己,更了解自己,被逼的不得不改造自己本质中的那些弱点与阴暗。这些改变不仅使得两人在亲密关系上更自如,在与别人的相处中,也轻易地就适用其中,整个人越来越收放自如与坦荡大方了。

  处理与另一个人尤其是亲密爱人的关系,是一个“麻烦”,它有太多的不可控,但也正是这近在咫尺的“麻烦”,让我们痛得看到最真实的自己,在一次次试炼中,终于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空气,如影随形,滋养我们那有小小缺口的内心,使得生命丰盈与有意义起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鲤·像空气一样的理想伙伴》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