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行云纪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5-09 02:31: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行云纪读后感1000字

  《行云纪》是一本由谢海盟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6.00,页数:2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行云纪》读后感(一):妻夫木聪

  谢海盟对妻夫木聪是极其赞赏的,特别以“大明星的格”等篇章来盛赞他的好人缘,敬业随和和聪慧。据说姓妻夫木的全世界就他们一家哦。早在《感染列岛》,《东京家族》,《年轻人们2014》就很喜欢他的表演。日剧女星比韩剧女星优雅耐看,日剧男星比韩剧男星更接地气。两国的文化差异还是比较大的。韩剧男星是用来花痴的,因为现实生活你遇到那样的理想型的几率微乎其微。日剧男星很少耍帅,连服装都是生活化的,就是优衣库无印良品那样的基本款,但是你看完之后就觉得真实。当然像《朝五晚九》那样胡编乱造的花痴剧很明显是极大的堕落,那样的日剧是很少的。

  《行云纪》读后感(二):“你写的侧记比电影好看一百倍”

  “你写的侧记比电影好看一百倍”这话来自同是编剧的朱天文在给此书作的序里。且不说夸张成分有多少,对于一个电影爱好者,或是侯导的忠实粉丝,亦或是对于拍片有种猎奇心理的大众,这都是一部再有趣不过地侧记了。

  我是在未饱览电影前分两次把这本书两口气读完的,很少碰到读着读着就在那里忍不住哈哈大笑的书了,真的爱不释手。一个八零后的作者,第一次跟着剧组拍摄,所见所闻所感都有着一股新鲜劲儿,道不完的梗,说不完的故事,在需要做一些名词解释和典故介绍的时候,也会很贴心的给读者补上一点儿背景知识。

  一本书下来,对于古装片拍摄的辛酸苦辣甜早已尝了个遍,回味无穷,电影不好说,此书,当力荐。好了,心痒痒的我要去观影了。

  《行云纪》读后感(三):混沌的感觉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有很多的想象。想象浸润了我的记忆,不仅仅是触觉还有听觉,还有嗅觉。一直以来感觉最美好的一种体验,就是在深秋的时候去深山里面浪荡,有事情做也好,没有事情也好。像是谢海盟这样的,一直在深山里面拍一场武打的电影,这样的时节,几乎可以穿上一件有安全感的衣服,去探索走动一番,做一些事情,记得之前看小森林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感觉,感觉主角在很认真地活着,但是这样实际操作的感觉,以及在深秋的时候,才能够坐下来认真地去吃一点什么的时候,真的有一种很美妙的感觉。今天上午上课的时候,老师说了,一种痛苦的存在,才让我们的选择是有价值的,也才能够让我们感觉到生活的存在。前言不搭后语,确实想要描绘出谢海盟带给我那一层黏糊糊的水雾的畅快感,对,不是不舒服!

  《行云纪》读后感(四):值得一看,很不错。

  1.行文清新,但,有些地方略有过度发挥,不过一般文化人都这样,自说自语么,很正常。

  2.因为电影剪的,哎呀。不看书不知道这么多内容。

  3.里面的一些话,非常棒。富有哲理。印象最深,难以忘记的是肉食动物的对峙那一段,候导他们的意思是,元与聂就像两个母狮子,对峙,绝对不会像传统武侠那样,乒乒乓乓打来打去,好无聊,确实好无聊。因为两个狮子一旦出手,都会受伤,所以最优应该是通过对峙化解矛盾,这与谈判多么相似!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没有无缘无故的战争,非到最后一刻绝不轻易言战。隐娘与田元氏知道彼此身份和目的以后,就擦身而去,因为二人都明白,目标不在彼此。多么精彩的讲述!奥!好久没有见过这么令人开怀的讲述了,就像宫本武藏瞧见柳生石舟斋的芍药花一样。

  4.让大家瞧瞧,拍电影是个麻烦活儿。

  《行云纪》读后感(五):《行云记》读书笔记

  《行云记》读书笔记

  11

  《恋恋风尘》一书中,便有他这么一句话:“我喜欢保留一半给现场的时候应变,如果事先什么都知道了,就没劲拍了。”

  12

  毕竟拍电影,最核心的还是“人”,人的性格对了,对事件的反应对了,剧情就自然开展。

  13

  塑造一个人物,我们称“造一座冰山”(典出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每一个人物都是一座冰山,人物展现在电影中的部分、是冰山露在海面的一角,然而这一小角要足够精确,免不了得打造完完整整的冰山,包括海面下隐而不见的大部分,这一大部分,具洞察力的观众是能够体悟出来的。

  15

  尤其是拍摄纪录片时,万万不要有“够了”的想法,无论创作或取材,别替自己设限认为“够了”,在这个阶段,永远没有够了这回事。

  215

  隐娘的前身

  这是一个武功绝伦的女杀手,最后,却无法杀人的故事。

  《行云纪》读后感(六):云知道风往哪个地方吹

  “这是一个武功绝伦的女杀手,最后,却无法杀人的故事。”

  这是一本行云追述风影未竟的书。电影拍不出来的,都在书里。

  • 所谓武侠 •

  从小酷爱武侠小说的侯孝贤将其对武侠的理解全然倾注于对聂隐娘的塑造。从小到大,由表及里。

  隐娘的性格设定是《龙文身的女孩》,身份逻辑来自《谍影重重》,而幼年隐娘借参考了张爱玲的《雷峰塔》。用作者谢海盟的话说就是“造一座冰山”,冰山一角,花豹一斑,这种显与隐的关系放在电影里,使得每一个场景都承载了饱满的叙事量,如半文言对白的精简,如浮标钉桩的标示,若能从画面中接收那些提示,方可了然导演如何巧妙地作答了“深山藏古寺”的自命题。正是这些隐而不见决定了导演的高低,设立了观众的门槛,造成了观影的阻力。

  《行云纪》读后感(七):满眼诚意

  览了大家的好多书评,心里郁郁了好久。其实我们为何要对海盟那么苛刻呢,撇开她出身文学世家的标签,文笔实在很棒,一本读下来行云流水,篇末的《隐娘的前身》文笔流畅华美自不待言。而且海盟也透露自己是亚斯伯格症人,我觉得她能走出自己的小小天地去践行一个编剧应有的职责,这点实为难得。

  读完我看到的是诚意,而不是姿态。诚然书中有很多海盟对大陆拍摄地的不满偏见,但我们能否理智思考大陆在旅游文明上的素质,以及原住居民野蛮思想云云?尽管陆客素质低下的新闻司空见惯,其中却有一个真实存在的社会弊病,无怪乎海盟要挥笔大叹了。拍前拍后剧组工作之严谨,以及海盟顶着大职还得同时交出电影小说和拍摄侧记两本作业,又怎能没有诚意?

  说说内容,对于侯孝贤的影迷来说此书必读无疑,翔实的侧录展现了《聂隐娘》拍片前后种种,读者能以之为切面认识到侯导独有的拍摄方式,亦有助于理解全片。此前我看过片子只觉云里雾里,读完侧记才厘清故事脉络,也学到不少电影名词,有趣得紧。

  如果海盟出新书了,我一定会买的。期待看见一个更好的她、更好的朱天文编剧“接班人”。

  《行云纪》读后感(八):刺客聂隐娘的诞生

  听说侯孝贤导演拍摄聂隐娘也是好久了,今年终于等到。自己看了三次,还组织了大队人马去看。算圆了iji这么多年爱侯孝贤导演的梦。有关侯导的书以前就买过几本,主要是朱天文写的几本,剧本也翻过。清朗的调子,淡淡的语调。

  这本呢在上海书展看到海报当时就想买,找了工作人员也没买到。只好还是在网上和文景出的那本美术相关的刺客聂隐娘一起买来。

  这本书是写电影刺客聂隐娘的诞生,作者谢海萌,朱天文的外甥女,朱天心唐诺的女儿,文艺世家啊。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从开始就参与,详细记下从筹备编写剧本找场地以及拍摄中的故事。配着如水墨画般的照片插图。读起来很连贯利落,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清脆,娓娓道来,但这是一本电影诞生书,也是一本流水账,从这么到那里这里那里,纪录片式的书,好在不枯燥。近400页厚厚一本书看起来不想停,至于非电影粉儿,有没有这阅读快感就两说了。

  她的视角很独特,旁观者清。观察仔细,事无巨细都娓娓道来。被人诟病的是指责大陆外景地见地起价,总有点刁难,而日本外景地就诚信多了。其实这是事实,不能说指责,我们也遇到过这种事儿。但是想一想还是当地工业化不够,没有给出合理的价钱,就像制片人说在日本一天什么价钱,就是在大陆外景地被人宰过那价钱也不到日本外景地的支出,也就是人家已经把所有支出已经想的周到,一概包括在内,所以就不会零打碎敲的小敲诈了。这应该是各地学习的地方吧。

  侯导就是侯导,一以贯之,坚持自己,在书里还是这样。用心做自己想做的事,大量搜集资料,完成想象中藩镇的设置。真心说那些场景是真美,那些人物的服装业真美。至于那对白真是算了吧,是谢海萌写的吧?半文半白,时而古典时而现代,还真没觉得对呢,太出戏了。

  她在书里提到舒淇张震咏梅倪大红等等演员,可是没怎么提到周韵呢。

  现在回想这部电影,景色背景是好美,但是好像也落入侯导想打造晚唐风格的偏执里去了。

  《行云纪》读后感(九):电影的余味

  “现在已经没人这么拍电影了,但我们只会这样拍电影。”

  上周出差去青岛时,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了《刺客聂隐娘》。晚上十点,放映厅里空无一人。我坐定后以为是包场,心中一阵窃喜,发了一条朋友圈炫一下。放完广告,一位大叔手拿一大杯爆米花,穿一身黑衣黑帽,亮银色的长靴,晃了我一眼走进厅内。这一场,就我跟他了。

  电影开始,画面安静、黑白。隐娘和道姑站在树下,身后静静地候着两头驴。须臾间隐娘于林间暗影斑驳中一跃而起,取路过的马队中大寮性命。整个过程安静、黑白。屏幕上放出片名:《刺客聂隐娘》。我心中大呼过瘾,整个人从座椅上坐直,迎接着接下来的故事。

  之后的剧情不在此一一叙述了。整部电影看完,第一感受是摄影好(这也是我在观影过程中不断感受到的),我觉得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很美。而且,这种美里面能看出拍摄者的很多设计和用心。单此一点,于我就已经值回票价了。但具体到剧情,我承认我没有看懂,隐娘于磨镜少年;隐娘对于田季安的杀与不杀。因此我找来这部电影的编剧之一谢海盟写的拍摄侧记《行云纪》一读。

  谢海盟在书里详细地记录了《刺客聂隐娘》这部电影从筹备到拍摄的全过程,全书的80%几乎可以看作是文字版的电影纪录片。一章章读下来,对侯孝贤导演的拍片理念的了解是最大的收获。正如腰封上印的那句话:“现在没人这么拍电影了,但我们只会这样拍电影。”候导说的“这样拍电影”,在书里有诸多解释。比如编剧团队在讨论剧本时的“造一座冰山”(每一个角色都是一座冰山,电影呈现的只是露出水面的一部分);现场拍摄时为了抓到最好的场景,常常要等云过去,等风起;并且,拍摄时有大量的镜头最终都没有出现在上映版的电影里;候导也几乎不和演员讲戏,拍摄时也常会拍一些剧本上没有的take。这样看起来,可能会觉得候导任性,想怎么拍就怎么拍,不顾剧组其他工作人员的感受。

  其实,当你读完这个拍摄过程,候导这种像手艺人做东西的态度不是任性,而是认真。他知道什么地方需要下笨功夫、苦功夫一寸一寸地深挖,什么地方需要给自己留有变化的余地。候导的“任性”基于的是他对整部电影的理解,在这一点上实在令人佩服。具体的书中所记,候导对片中的几场打戏的设计尤其体现这一点。如他给刺客下的定义:不与人缠斗,不以死相搏。而在设计精精儿和隐娘的打戏时,他想到了肉食动物和草食动物在搏斗时的差异。读到这里,真想立刻再重温一遍电影。我觉得这也是《刺客聂隐娘》是一部好电影的原因,她不平面,有余味。我认为好电影的标准之一便是“余味”。这个“余味”不是单纯的看懂看不懂,而是观众愿不愿意去细细品味。这挑战的是观者的水平,能否看出创作者的用心。在当下国产电影一派拜金的大潮下,真希望有更多这样的电影出现。

  《行云纪》读后感(十):笔记两则 关于聂隐娘与宫二 关于谢海盟与朱天文

  其实是我发的两条长微博,摘录在这里。

  关于聂隐娘与宫二

  《行云纪》里收录了一篇小说,《隐娘的前身》,讲的是隐娘被道姑带走离家学艺前的童年往事,非常好看。比剧本、电影都要好看。

  谢海盟写这篇的笔调,令人想到写《天平之甍》的井上靖。都是非常克制、平淡、沉稳的文风,应该是史家笔法的影响,描写与叙事都披着客观观察的外衣,叙述者并不参与小说的梗,而就作为叙事者/说故事人,而且还不像说书人那样渲染。

  聂隐娘的人设其实有点儿令人想到宫二。都是武艺高强、倔强寡言的女性,都有以身殉道的设定(宫二殉的是武道,隐娘在结尾之前则一直遵循的是杀手的规则)。但不同之处在于,宫二身上(成年)女性的东西多一些,有女性的韧、傲、狠,后来面对叶问时,低回隐忍里的哀婉温柔也是女性的。一面说着宫家六十四手,你一手都看不到,一面究竟又说,你有一扇门的时间。个中的迂回缱绻,是最深的暧昧,亦是“情”之张力最强处。

  但聂隐娘其实内心还是住了一个女童,始终是那个严肃的、不高兴的、专注的小孩儿。她身上男女之情的东西很弱很淡,她的天真、倔强、沉默,都是孩童的,而不是女人的。隐娘和宫二身上魅力不同处,也在此。

  关于谢海盟与朱天文

  看到有人对比谢海盟和她姨妈朱天文,两人都写过侯孝贤的电影笔记,有人认为谢海盟文笔不如天文,我倒觉得,不如说两人风格不同。

  天文少女时师从胡兰成(一直想克制自己No judging,但是打下胡兰成这三个字就忍不住翻了个白眼),她大学和后大学时代加入三三文学社。当时三三那一伙人,包括天文天心,还有丁亚民仙枝什么的,文风吧,都是张口日月丽于天,落笔山河丽于地,有人半戏半讽地称这种文风简直是气象报告,也是损的很到位。

  天文少女时期写的散文和小说,真的都超级嗲。特别可爱,但是,真的超级嗲。遇到侯孝贤之后文风便为之一变,明显老练许多,算是从文生涯一个转折点。但是文笔还是有书卷缱绻气。

  天心要利落很多。虽然《击壤歌》也是特别嗲,但是嗲中有壮,天心的确是一股纯阳之气,相比较而言年轻的天文要女儿气得多。

  而我们学飞的盟盟,真是颇有乃父之风。

  谢海盟身上和聂隐娘其实有相似的气质,就是性别感比较弱。看谢海盟的行文,会不太看得出作者是男是女,是非常平和的观察者做田野的视角,跳出了男作家和女作家行文风格的刻板印象。

  天文的背景是非常文学的,甚至是非常中国古典文学的;而谢海盟则更偏历史、人类学和博物学。不同的知识背景暗示了你每日浸淫其中的氛围差异,每日面对的材料的不同,自然会培养出不是同一个路子的文风。

  当然背景相似的人也会有个体差异,但是这些人到底共享的是一个文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行云纪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