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之死》是一本由[美] 尼克•休乌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记者之死》读后感(一):棋子
这本书我读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感觉“哦,这是一本描写一个优秀的记者是如何养成的”。
当我读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感觉“哦,这本书是描写政府的黑暗势力是如何把真相掩盖的”。
当我读完的时候,我感觉,这本书其实是在讲,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是供人消费的一枚棋子。
不可否认这本书的文笔并不是非常吸引人,情节也不是很丰满,而是一个一个的人,或是推动,或是下绊牵引着整个事情的走向。
书刚开始讲述了韦布由于发表了那篇黑暗联盟之后的生活现状,失去工作。继而讲述了主角的成长过程以及成长的环境,这些对于主角的个人性格以及工作态度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随着主角职业生涯一步一步的展开,镜头将韦布对待工作的态度,以及周围同事对他的评价一点一点的展现出来,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正是这种执着的锲而不舍的态度使得韦布逐步接触到一个惊天秘密,但是同样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利益,包括同行的利益,甚至对一个普通记者来说的庞然大物——中情局的利益。
在这些细节中,我们看到在某些政治利益的驱使下,非裔美国人(有色人种)以刻意的歪曲韦布的报到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同行为了抵制韦布获得普利策奖,除去努力寻找报到本身的逻辑错误之外(一部分逻辑错误的原因是一些观点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撑,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编辑删除了一大部分原稿)还不遗余力的对韦布进行人身攻击(包括韦布在做记者之前的一些事),进而使大家认为韦布的报到是不可信的。中情局对于报到中的事件不惜以欺骗大众为代价(后来承认了部分之前否认的事实)来否认韦布的报道,而进一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最终韦布的东家——圣荷塞信使报也由于顶不住各方面的压力发表了一篇文章,表示韦布的报到失实。
四面楚歌的韦布最终在失业,信誉受损、家庭危机的接连打击下患上了忧郁症,最终自杀身亡。
在他死后各大媒体,政治团体仍然在心怀各种目的的消费他的死亡,将其杜撰成一场阴谋论的政府谋杀,令人不禁唏嘘,让我想到了迈克尔杰克逊和张国荣。
我们每个人都只是供各大利益集团消费的棋子。。。
《记者之死》读后感(二):普利策奖得主韦布
我写下这个标题,普利策奖得主韦布,因为这是他一生中最荣耀的奖项。这一点也许很重要,因为他是一个有着十几年从业经历的记者,它证明他是优秀的、一个有成就的记者。
初初当上《圣何塞信使报》的记者,招聘者是看中了他的写作才能,这是一个优秀的写手,一个勇敢无畏的男人。他后来报导的“黑暗联盟”系列新闻,直陈尼加拉瓜反政府军常年为一名主要的“快克”贩子提供可卡因,或是从毒品买卖中谋取暴利用来资助这支中情局在中美洲扶持的武装势力。
一名不名身份者闯入一家成人书店,开枪击中店主莱斯特·李。警察翻开李的口袋时,发现其中塞满名片,有好几位从事煤碳生意的商人,还有一名俄亥俄州的参议员。韦布的好朋友谢菲正在学习法律,他帮助韦布做这个采访。韦布很快发现,李不是简单的成人书店店主,他曾是位居联邦调查局十大通缉要犯之一,还是一家看起来没有任何雇员的煤矿公司的老板,并且,他的名片中有参议员唐纳德·布兹·卢肯斯,而卢肯斯跟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团队有着关联。
但是报社领导对这项调查并不热触。他说:韦布,你的风衣在风中乱飘呢。但是勇敢的韦布不会放弃的,他和谢菲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换了个方式,利用闲余时间深挖那个故事,这一切就是“黑暗联盟”系列报道的开始,它把一名勇敢的记者韦布推到了风口浪尖。
随后主流媒体开始反击韦布,并且把韦布从业以来的所有经历都挖掘出来,指控他不是正常人,精神不正常之类的。韦布的报道牵扯太多的当权者,所以他必将经历黑暗的岁月。面对压力,他就职的《圣何塞信使报》将他调离到一个不重要的记者站,使得韦布辞职。辞职后的韦布发现,任何一家报社都不会再接纳他再次成为记者了,他的记者生涯就此终结,他如此热爱并熟悉和工作了十几年的世界于是丹塌了。
结局是悲惨的,失落的韦布自杀了,留下了三个孩子,他如此的爱他们,但是他自己的世界已经全面丹塌。被抛弃的韦布,最后抛弃了自己,成了美国当代新闻史上最有争议、被误解最深的人物。
《记者之死》读后感(三):你不能总得到你想要的—读《记者之死》
你不能总得到你想要的—读《记者之死》
文|穆月白
读这本书也是一波三折,开始读了几章,后来就停了一段时间;后来再拿起来读的时候,发现记不得前面说了什么,又倒回去翻了几翻。这本书由美国记者尼克休乌(Nick Schou)所写,还曾出版过《橙色阳光》;译者为王新玲,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能把一部外文小说翻译为中文,这里的功力和汗水必定不少,很佩服翻译者。
看到封面的间断介绍中央情报局“涉毒”丑闻与一位“普利策奖”得主的人生悲歌。我猜想或许是这位记者挖掘到了不得了的新闻信息,遭到黑白两道的秘密杀害。这种电影电视剧的情节,我看此书的时候一直在想着这个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虽然有看到封底的一段介绍。看着看着感觉太真实,直到最后作者致谢,我彻底明白这真的是个彻头彻尾的真实故事。原来这种故事现实中真的存在,作者还与这位死去的记者见过唯一的一面。虽然最后是记者由于抑郁症,开动扳机自杀,死于2004年12月,那时候我大概上的是初中,其实也就过去了大约11年。
全文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有“加里韦布 (Gary Webb,主角)”、“中情局”、“尼加拉瓜反政府军”、“快克”交易、“黑暗联盟”、“布兰登”、“梅内塞斯”、“罗斯”、“李斯特”三大美国主流媒体报纸……
韦布的性格很直接,目标一旦明确,就不会再轻言放弃,充满激情,道德观清晰,是非分明,正直勤奋,也很幽默,具备一种特立独行的新闻主义精神。他在职的记者生涯揭露了很多真相。但是,这种个性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有些就不喜欢韦布。这篇“黑暗联盟”报道,是韦布最光辉最精彩的岁月。“黑暗联盟”报道出来的确是掀起了一阵非常强烈的反响。根据韦布查到的证据,政府与贩毒组织有某些关联,起码政府明知有这类活动却并不加以制止,毒品侵害了一代人,特别是黑人。大家当时的设想是一旦开了这个先河,其他更具资源更有威信的报社可以继续加以追查此事件,但是没想到三大主流媒体反过来批判韦布。这是美国史上从未有过的几大报社那么针对一个记者。此类是谁也想不到的,然后韦布被迫降职到了一个地方,有人支持他把这件事情完整地记录下俩出书,还好有一家出版激进书籍的老板很喜欢这个事件才能得以出版。韦布的抑郁症更加严重,最后才有计划性地自杀。
如果当时能有一个好编辑;如果当时能够好好斟酌一句一字;如果当时能在好好收集更多的证据证词,不单单仅是三位重罪犯人的证词;或许韦布的命运会有所不同。
韦布说:“我之所以长久以来一直能享受安逸稳定的生活……事实上,是因为这些年我从未写过任何重要到足以被压制的新闻”。
韦布的第一个遇到的编辑特林布说:“我们的记者不会受到束缚,也不必掩盖事实,他们要为读者指引道路,让人们形成自己的见解。”
书中说:美国人欠韦布一个道歉。我想是的,这件事情是美国媒体的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虽然还有一些后续报导,有对韦布的抱歉,也有对此事情的其他相关报告。
记者这个行业其实我也很憧憬过,可以第一时间报道真实故事,不管是好的坏的,给大家一个知道真相的权利。但是事实总是很残酷的,现实有太多阻碍。作为记者,对于一词一句都要特别谨慎,不管是标题还是内容,且必须要有足够多的证据来支撑整个事件。作为记者,不要忘记自己的有如韦布一样的新闻“匠心”,即激情,有使命感地直面强权,说出真相。现在的这样记者其实蛮少的,甚至记得还看到过关于一位记者报导真相被谋命的故事。但是真相是永远不会被历史所掩盖的。
为韦布的这份真诚的记者心致敬。
如转载,请豆油通知~谢谢!
《记者之死》读后感(四):正义失效与人生悲歌
资深调查记者尼克•休乌,写了一本同是调查记者加里•韦布的人物纪实。本书以真实影像拼凑而成,尼克一个一个采访,同事、上司、朋友、家人抑或批评者,拼凑间虽略显松散,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人物性格,却是展露无遗的。而韦布打动作者的,想必是其揭露社会腐坏的正义行动,对此抱持绝对敬意。如果说韦布因为揭露了美国历史黑暗面值得铭记,那么,作者书写韦布的一生,则意味再次揭示历史的污点,以资审视。
1996年8月,当加里•韦布的报道“黑暗联盟”公之于众时,恐怕万万没想到,这会是他职业生涯的最后一个里程碑。曾获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的记者韦布,富有本能激情和冒险精神,他是非分明,视揭露非正义事件为使命。但同时,他性格还有十足的狂妄自大和不容辩驳,许是这样的性格,为此后风波,建立一定必然性。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快克”大泛滥,作为比粉末海洛因更物美价廉的毒品,在各大城市无情肆虐。社会民众和媒体,都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质疑与分析,可实际并没有深入挖掘。人们质疑政府的无作为,甚至诸多消息都有声称,因为美国中情局的介入,才让此事无阻碍蔓延。期间,只有1985年,美联社记者罗伯特•帕里和不赖恩•巴杰尔确切报道了反政府武装在中美洲“贩卖可卡因,以资助军队”的事实,却立即惹来里根政府的强烈诋毁,其命运不言自明。而更多的指摘只浮于表面,言论不了了之。直到加里•韦布接起一通“重大新闻”电话之后,事情得到最大化揭露。
打来那通电话的,是某个被多项指控缠身的可卡因大毒枭的女朋友。她说:“跟中情局有联系的毒贩子将可卡因撒布旧金山的大街小巷。”这听来难以置信,但韦布着手落实消息可靠后,决定深入调查。于是,自那通电话后,上帝抛出了最后的眷顾,紧接着,世界向他背过身。
这次爆料,信息难免有些夸大其词,其中关联,倒值得玩味。此种新闻尽管不甚稀奇,只是稀缺一个爆炸性报道轰动集体。韦布花费几个月,最终呈现三篇极具争议的稿子,所有准备已经就绪,他就职的《圣何塞信使报》也是全社期待,本该收获出人意料的反响,然则,气候风向全不对,出人意料是有,与预计的相差甚远。
“黑暗联盟”系列报道一经刊出,便引来四面八方不同程度的打压,其中《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三大主流媒体一起碾压,更是新闻史上前所未有的场面。匪夷所思的是,新闻界抨击的重点并非报道的虚假,反倒集中在稿子的措辞、结论的夸张、证据链的不完整,甚至对韦布进行人身攻击,由性格缺陷导致的过往报道上的错误,在这时握成把柄展,要知道这些可算是细枝末节的地方,主流媒体对报道整体的真实却采取遮掩和回避态度。所有回击“黑暗联盟”的媒体,犯了同个错误,他们听取官方言辞,从没试图跟进和修补报道的漏洞,他们以挤兑韦布的个人错误来把真相粉饰太平。《国家》杂志大卫•科恩说:“我觉得,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新闻界的姑息——是对犯罪行为的姑息。”
就如10年前美联社两位记者的遭遇,加里•韦布亦不能幸免。系列报道带来噬人风暴,政府的事实否认和各大媒体的重伤,把韦布置于风暴中心,犹如“绞肉机”。“事实是,如果当时能有一个好编辑,就会出现一篇伟大的新闻报道。”韦布前同事采访时说;“加里受到太多责难。而他所做的,正是你期望一个伟大调查记者所能做的事情。”
一个记者,因为触及到一个真相,被新闻业驱逐,被社会指责,当然也拥有一批坚实捍卫者,但他们的声音,并不能改变悲剧的结局。韦布的命运,急转直下,事后中情局在报告中的承认事实,也并没有带来实质性帮助,“2004年12月,消沉度日的韦布自杀生亡。”
这无疑是整个新闻界的失常引发的悲剧,放任何时候回顾,都是一种难看的姿态。之所以难看,因为真相永远是真相,几个月后,迎来打脸时刻,中情局迫使发布报告,承认知道并参与尼加拉瓜反政府军和毒贩的合作,为其提供保护伞作用,侧面证实,里根政府间接地对尼瓜拉加反政府武装以军事支持。十几年的谎言瞬间破碎,咔嚓,美国历史写就又一个黑暗篇章。
然后,悲剧的故事带出一个悲剧现象,那便是,对罪恶不能感同身受,对真相没有探索的勇气,对揭露黑暗的行为与寻求正义的呼喊,都能够置若不顾,这个故事的结局,实际揭示出正义在整个社会中的沦陷。所以,如同书的背面刻下的一句:“这其实是整个社会的不幸。”
《记者之死》读后感(五):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好新闻
作为一个入行不久的新闻小透明,如果我能拿个“长江韬奋奖”,我的新闻专业老师将会以我为荣,并在给学弟学妹上课时自豪地提起曾经带过我的课;我所在的学院会邀请我回校做学术演讲,吃饭的时候我肯定要跟院长多喝几杯;我的名字和照片将会记在“XX大学荣誉校友榜”上,被同学羡慕嫉妒恨。对啊,都特么拿到了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项了,这一生也圆满了啊!
好了,发梦结束,我并没有拿到长江韬奋奖o(一︿一+)o。不过,有这么一个叫加里•韦布的美国记者,他的报道拿到了普利策奖,但是他不仅没有活得如鱼得水,反而付出了惨重代价。
怎么个惨重法儿呢,韦布在他任职的《圣荷塞信使报》上发表了一个暗示美国中情局和席卷全美果的快克可卡因“大爆炸”之间存在联系的系列报道——这份名为“黑暗联盟”的系列报道被刊发后,韦布就像捅了一个巨大的马蜂窝。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几家纸媒,像《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纷纷跳出来刊文批驳韦布的“黑暗联盟”报道,他们举出无数例子来质疑韦布的职业道德,质疑他的客观性,但从来没有人想过要仔细认真地对待这份报道,更不用说主流媒体根据报道中的问题跟进调查了。
这实在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和讽刺,一个记者在报道里揭发了一个可怕的社会问题——厄加拉瓜反政府军通过美国黑人向美国国民贩卖毒品导致毒品泛滥,而对此事知情的美国中情局不但没有采取任何制止措施,甚至“可能”在幕后为整个贩毒集团的运转提供保护。但是,各大媒体居然像瞎了一样对报道中提到的问题视而不见,不肯去调查求证,反而只揪着报道里存在的漏洞和措辞不放,对发出报道的记者极尽诋毁之能事,这实在是让人想不透。
可能的原因,作者在书中也提到了,一是有多名曾经调查中情局和毒品联系的记者为此丧命,敢调查的人都死了;二是记者也只是凡人,他们嫉妒韦布,《洛杉矶时报》的编辑们的口头禅就是“我们要拿走加里•韦布”这家伙的普利策奖”,多年后《洛杉矶时报》当时的都市版主编承认,在他们的地盘上,韦布挖走了这样的重大新闻,像一个巴掌打在脸上一般。
这件事情的后果是什么呢?韦布被逼从《圣何塞信使报》辞职,最终开枪自杀。作为一个优秀的调查记者,被诋毁而导致“声名狼藉”,再也回不到从前的位置,再也不能嫉恶如仇地报道非正义事件,这实在是一件要人命的事。
而在我看来,逼死韦布的其实并不止是美国无耻的各主流媒体和中情局,还有韦布所供职的《圣荷塞信使报》,编辑擅自删改稿件,导致报道最后的观点显得夸大其词——这为主流媒体攻击韦布提供了借口,甚至在韦布陷身于舆论的围攻时,《圣何塞信使报》刊登了针对这篇报道的致歉信,说这篇报道有哪些地方写错了——如同一个战士在冲锋陷阵遭遇围攻时,他的主帅撤回了所有的援军并关紧了城门,战士在绝望后只好拿刀抹了自己的脖子。
而所谓韦布的支持者,他们并不在意韦布的生死,他们只关心这篇报道带给他们的利益,比如他们牵强附会说美国警方阴谋对待非裔美国人,一旦韦布澄清自己并没有这么说时,他们立马把攻击的矛头对准韦布。
韦布是一个优秀的调查记者,更是一个孤独的新闻人。所以即使后来美国中情局承认知道并参与尼加拉瓜反政府军和毒贩的合作,为其提供保护伞;主流媒体承认攻讦韦布是错误的,这也无济于事。这只孤独的狼,永远失去了战斗力,只好含恨自尽。
最后,附上《记者之死》腰封上的一段话,一段值得所有新闻人自省的箴言:“在我的一些报道发出之后,我意识到我之前对新闻业的乐观竟错到令人悲哀的地步。我之所以长久以来一直能享受安逸稳定的生活,在我看来,并不是因为我本人细心勤奋……事实上,是因为这些年我从未写过重要到足以被压制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