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讲话:春秋》是一本由顾颉刚 / 童书业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史讲话:春秋》读后感(一):庆幸活在和平年代
怎一个乱字了得~
打打杀杀
齐争霸
楚争霸
晋争霸
在加上 卫郑陆鲁等等等诸侯
苦了老百姓
周王朝的懦弱无能
导致了诸侯乱战啊
第一次看这种书
历史书都是流水账的形式吗
很多人、很多事情都是一笔带过
根本记不住好么
阅读体验很差
对于历史小白
看了还是晕乎呀
感觉只适合对春秋非常了解的人看
《国史讲话:春秋》读后感(二):兴趣之外
这本书和本套丛书的第一本上古有一些交叉,更具体细致地讲了春秋史,且分为了政治史和社会史两部分。其实还是很羡慕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作学问的初心和环境。
只是我自己实在不爱读古代史,每次看上古史都几乎放弃,春秋战国也一样,总觉得太晦涩了,字也不认得,国别又太多,来来回回的战和太复杂,总是在和自己交战才能坚持读下去。
古代通史类的研究在短短的篇幅中真的常常分不清,这当然是自己的问题。也许培养兴趣才是能学习的前提,那些知道的人物和典故出现的时候就会觉得原来是他,所以还是先从具体的人和事看起会更好吧。暂时先不看第三本了,虽然宋元时期要相对近许多,民国时期延续下来的写作风格还是需要适应一下再潜心学习吧。
《国史讲话:春秋》读后感(三):内容不错,腰封错别字
印了13次了,腰封的错别字还没发现吗?望改。
中华民族的争存,不是中国民族
整体的语言风格比较通俗,我觉得大家写这样的作品很厉害,才算是深入浅出。有些故弄玄虚,玩文字游戏的论文真让人头疼。
这个选题和现在的官方民族政策很契合,大概是编辑自己加了副标题吧,上古 中华民族的初生,春秋 中华民族的成立 宋蒙三百年 中华民族的争存,编的能力可以
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出腰封错字,却要写够140字,真是无语了。
《国史讲话:春秋》读后感(四):春秋入门读本
关于春秋,我所知道的并不多,大抵来自中学课本所谈说的制度,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浅略阐述。当然,了解春秋不能仅仅透过一本教科书就可以的,要不然也不需要汗牛充栋的研究材料的存在。关于春秋,一段混战的历史,有许许多多的人谈论过,而顾颉刚和童书业所撰写的《国史讲话——春秋》可以作为一本小白了解春秋的恰到好处的入门材料。
这是一本讲义,全书分为两部分,:正编,附编,附录处还补充了两份考试试卷,让我们看看以前学习春秋历史的学生的考核方式。正编部分主要阐述春秋的基本历史,不仅仅是框架,还有详细的内容。从三代开始到东周的形成,春秋霸主争霸开始,到三家分晋,南北混战结束,整一个春秋的历史就在诸侯之间的争夺之间开展。与我们现在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不一样的是,这本讲述春秋的历史讲义没有什么历史原因和历史意义,里边除了历史的事实,其他的在正编少见,而不肯定的历史事件,作者也只说资料不足不清楚之类。附编部分也是对春秋时代的一个全方位的展示,宏观的经济体系,微观的个体生活习俗,主宰权力的官僚体制,贵族掌握的教育以及刑法,行将就木的礼俗,还有今日可能不曾再见的宗教与学术。对于这些社会背景,编写者并不是胡说八道,而都是有理有据地阐述。追求真实性是整本书所追求的,也是当下许多讲历史的老师们应该学习的,不应该为了吸引学生听讲而胡说八道,拿所谓野史解释正史,调侃花边,毕竟这是一种治学态度。
该书是一本讲义,出版社在编辑排版的时候对这本书也有一些有趣的安排,选择在书籍的旁边摘录一些认为是核心内容的语句,就像一个学生听课做的笔记一般。这对读者来说是一种方便,同时也能够有一个对话语重点的选择。这对阅读社科类的读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好事。当然,这样的弊端大抵会让懒惰读者错过很多有趣的细节。
如果要说这本书还有什么不足,那么没有摘录两三则当年学生答题的答案会是一个遗憾。当下的历史学科的教育是一个有待重整的事情,从过去的教学中或许多少能够得到一种借鉴。所谓以史为鉴,大概历史学科本身需要一次学以致用的实践了。
春秋是一段混乱的历史,就像那些远去的名字一样让人难以捋顺,这样一本以事实为核心,以背景辅之,还有重点摘要提示的国史讲义,始终会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入门读本。
《国史讲话:春秋》读后感(五):了解春秋,你就知道华夏文明是怎么来的?
我的读书笔记,第二十八本书《国史讲话:春秋》
今天这本书我看的有点卡壳,作为一个历史学的并不是很好的童鞋来说,看这本书简直是呵呵[捂脸][捂脸][捂脸]
这本书我谈不上写感悟,只能说我通过此书的目录把春秋的脉络大概得描述一下,至少以后不会牛头不对马嘴。
作者在开篇就讲到,读懂春秋你就会知道我们中华民族的华夏文明是如何来的?
在分享之前,我先来分享一下此书的目录,六大板块:
第一,郑国独强。
第二,齐桓霸业。
第三,晋文霸业。
第四,楚国强盛。
第五,吴越争霸。
第六,春秋特点。
为了从大脉络上和大家理清楚为什么?我们先来看一下此书最后作者对春秋的总结,作者说春秋有四大特征:
第一,春秋时代是种族混合和中华民族的成立。
第二,春秋时代是中国疆域扩大的时期。
第三,春秋时代为后期统一局面的酝酿打下基础。
第四,社会经济和学术思想的转变。
作者对春秋的历史给出了一个最好的定论,春秋奠定了我们中华民族华夏文明得基础,那么在这个奠基的过程中,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齐桓公称霸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我们不得不提两个人物“齐桓公”和“管仲”,孔子对他们俩的功效高度赞扬,可以说没有齐桓公和管仲的“九合诸侯”和“尊王襄夷”,华夏文明连开始得基础都没有。
第二阶段,晋文公称霸时期,晋楚相争,大小战役不断,在晋楚大战中不得不提的一场经典之战是“城濮大战”,这一战不仅打击了楚国,还让“南夷”退出中原,“北狄”衰弱下去,这一仗在一定意义上是华夏文明巩固的关键点,当然晋文公称霸时期是华夏文明巩固最主要时期。
第三阶段,晋国后期晋灵公被“赵盾弑君”以后,晋国真正开始走向衰弱,当然晋同时期楚国开始强大起来,这时期楚晋争霸开始白热化,但是两国势均力敌彼此消耗反而进入了“中原无霸”的和平时期。同时,晋国被“三家分晋”齐国被“陈氏代齐”,最后越王勾践称霸,春秋也进入尾声,同时春秋也进入也最和平的二十年,为华夏文明奠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然后,后面的历史大家应该都知道啦,中华民族进入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战国时期。
郑庄首强,
齐桓称霸,
宋襄汪腐,
晋文霸业,
秦穆争衡,
楚庄崛起,
勾践争霸。
了解这些就是了解春秋,就是了解我们华夏文明的根,能让我们的心更加安定。
《国史讲话:春秋》读后感(六):春秋笔法话春秋
文/俞耕耘
说起春秋,不经意间就会闪现出“礼崩乐坏,诸侯纷争”这八个字。春秋这两个字也许正象征着周王室风雨飘摇,各小国朝不保夕,朝生暮死的历史宿命。然而,作为现代史学大师的顾颉刚却用小说白描的勾勒、简淡明晰的语言、富于反思的推论、国别世系的结构、人物褒贬的品评、历史发展的视野重现了春秋乱世的现场。
在开篇略述三代之后,他提纲式地交待了春秋以前的列国世系。这一思路明显受到国别体史书《国语》、《国策》的著史风格。第二章所述的十二国世系之所以重要,在于它说明了西周以降各国先祖与王室血缘宗亲的亲疏远近、抑或建功臣子与君主的分封建国渊源。可以说它是考察春秋诸国关系的历史溯源的重要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讲话《春秋》与《上古》在春秋霸业的描述上,有很多交集重合。如果对照阅读,即可见出两者很似“经”与“传”的关系。《上古》的语言博约精到、整饬而富于历史散文的气质,它只梳理历史事件和人物线索及史论观点。《春秋》则铺陈出历史场景中的人物形象,对话中的心理性格和历史发展的诸多细节质感,它更具叙事性。如在周郑冲突、郑庄公与生母、叔段的矛盾,反映出的更是对一种礼与法、情与理的反思。顾颉刚描绘了一个铁腕庄公,以蛮力凌驾周王、诸侯,成为早期霸主的雏形。
他之所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霸主,是因为他对成就霸业并无意识。作者在书中灌注了一种正统的“中原文化中心论”,华夏同化融合戎狄的历史发展观。这成为全书的历史发展观和反思的关键所在。衡量霸业的最重要核心标准即是“尊王攘夷”的政治愿景。如果中原诸国被少数民族统治,被南方楚国吞并,都将造成中原文化的后退与不存。顾颉刚描绘齐桓、晋文的霸业正是基于他们对中原文化的捍卫及整合政治势力的重要作用。反复会盟诸侯,并不是简单炫耀外交武功,而是增强了中原各国的“一体化”进程。它对于南方强楚、少数戎狄都是极大的震慑和阻拒。匡扶王室虽然不免政治作秀,然而却维系了周王的象征性权威和政治统治基石。春秋诸国间“讨伐”,联合与背叛,更多只是政治利益的转移变异。国家政治最终还是人性伦理的宏观放大。
这里有齐桓与管仲的君臣合作,有晋文与群臣的流亡政治,也有秦晋之好的政治联姻。可以说,春秋就是当下国际政治关系的原型,国内政治既有当局也有反对派,国内政局总与国外扶持相关。重耳看重政治信义的发奋进取,秦穆公励精图治又带着机会主义的面孔,晋献公虽有宏图,却疏于治家带来祸乱,宋襄公的野心愚蠢并存,机械模仿的可笑,都成为跃然纸上的历史形象。
作为疑古学派的一代宗师,顾颉刚看重史料本身的考辨和真伪,努力厘清信史与神话传说的界限分野。可以说,他的讲话既是晓畅形象的历史读物又兼具了世系表与脉络图等功能。《国史讲话:春秋》有小说的笔法、人物的形象,却不会虚构、演义与夸张。可以说,作者描述笔笔有来历,字字有出处,完美地将故事性与思想性结合,有史有论,有叙述有评点。读《春秋》,顾颉刚的春秋笔法,褒贬品评淋漓呈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政治强力的争霸,更有历史人物人性的冲突较量,历史大势的荣辱得失。
(如欲刊用转载,请告知联系作者本人)
《国史讲话:春秋》读后感(七):史学家的春秋
《国史讲话》,一套三册,分《上古》、《春秋》、《宋蒙三百年》,为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任职于大学时期的讲义,顾颉刚先生其人,借其弟子黄现璠的话以侧面地对先生有个认识:“解放前,日本学者,特别是名牌大学如东京、京都、帝大教授,都看不起中国学者,惟对顾颉刚和陈垣先生,则推崇备至。”于此,已不需要再搬出顾先生的诸多名号,但从这本书的角度去认识,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历史学家。
《国史讲话•春秋》全书分正、附两编。以略说商周为全书之始,究春秋以前鲁、齐、晋、秦、楚、宋、卫、郑、陈、蔡、吴、越十二国世系为次,犹以郑国独强而揭春秋之幕,后历诸侯“尊勤君王,攘斥外夷”,桓公称霸,晋秦争衡,楚宋竞雄,城濮之战等重大事件,至吴越相争,勾践称霸为春秋告终。以其政治为历史主线讲述此间三百年内诸侯纵横捭阖,共一十九章,而后一章结论,此正编为春秋之经。
附编十章。以述春秋农商工业为端,论及田地分配,男女婚俗,世族、军事、爵位、教育、刑法、宗教、学术,至礼俗为未。其内容涉社会根本之农业,经商富庶阶级的出现,社会构架、制度的成型,军事之理论,学术之根源,科技之兴起,是以为春秋之纬。
钱玄同先生对春秋时期这段历史有过较为详尽的评价:“生齿繁而竞争烈,交通便而知见深,腐败深而衅漏见,五帝三王之陈迹渐不足以约束当时之社会,于是聪明睿知之士,李耳、孔丘、墨翟诸人相继迭起,而学术思想之发展遂达于全盛时代”
钱先生这段话是非常客观的,春秋是一段乱世,政局复杂,战事不断,内有诸侯群起,外有戎族入侵,但正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环境之中,三百年的春秋史,中华民族完成了从野蛮到文明的过渡。
这部《春秋》编于1937年,原为顾颉刚先生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讲学时所用之讲义,由顾先生定宗旨,时其学生童书业执笔,再由顾先生阅定修改,故《国史讲话》三部之中唯此书风格与其余两本有明显差异,但其内容与宗旨却是完全遵从于顾先生的思路理念。又历史学家以严谨见长,顾先生一代史学大家敢于放手给学生代写讲义,可见这位学生在治学与研史的功夫上已得先生的肯定与赏识。
童先生在书中自述讲义材料征引于《春秋》、《左传》,参用《国语》和《史记》,辅彝器铭文补正文籍的缺误。彝器为古时青铜器之通称,亦名为“尊彝”,铭文为器皿上之文字,记述因何功业而得制作器皿以记其功德。相对于朝代变更后人为主观地改变史书记录,这种被长埋于地下不易被篡改的记述方式,历史才得以在时代迁流中保全真相,而此处用心于顾先生与其学生童书业在治学上的严谨可见一斑。
考证历史,深奥繁复,前人所著之史受体裁与书写材质所限,往往言简意赅,一字之误缪可差之千里,史学家的严谨断不允许出现误缪,故将文言史书转换浅显易懂的白话,绝非普通学问所能成就,此处又显出了童书业先生博古通今之史学素养。
此讲义编写完数年后,顾先生致信于学生童书业,命其替齐鲁大学撰写《春秋史》,童在回信中说此讲义体裁尚好,废弃可惜,将其修改,另撰考证。顾先生复信同意,并言:“这书本是你所写,现在我们分处遥远的两地,无从仔细商讨,就用你一人名义出版罢!”此处不仅彰显师生二人的学问、情感,更将先生之胸襟表现无遗。
后来一本以童书业先生一人署名的《春秋史》面世,吕思勉先生为其作序,称赞:“鄞童君丕绳(童先生之字),笃学好古,于乙部书尤被邃。年来专治春秋史,最其所得,成此一编。其体例极谨严,而文字极通俗。征引古书,率多隐括其辞,出以己意,盖今世史家之例然也。”
先生所著之史书,细说当年,诸侯雄起,英雄人物尽数登场;然历史背后这一部《春秋》,著书之人物也尽是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