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贩肤走卒》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日期:2021-05-08 03:02: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贩肤走卒》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贩肤走卒》是一部由考塞尔·本·哈尼耶执导,莫妮卡·贝鲁奇 / 肯·德·布沃 / 鲁伯特·韦恩-詹姆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贩肤走卒》影评(一):导演手中把玩的灵巧艺术品,圆滑含蓄到最后没了性格。

  打了四星 镜头漂亮讲究又有趣 设定特别有创意 解读空间也很大 还有点荒谬的黑色幽默感我很喜欢 总体情节缺乏张力 情感很含蓄但感觉好像太过克制不够饱满(?) 结局未免理想化又草率 感觉鸡汤化了(?) (我也需要一张饭圈求生保命符(狗头) 像是硬生生往我嘴里塞了一个馒头 有点哭笑不得 如果没有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那样的悲壮和张力 就温柔又悲哀的死去也好 如果没拍出那种反抗的伟大的话 让镜头从头文艺到底也不错吧可能 不必最后悄悄告诉我一句 “我从来都是自由的”

感觉总体是好的

  《贩肤走卒》影评(二):随口谈谈 艺术家与女助理的形象

  

关于消费难民作为艺术品的立意,本来可以更深入探讨一些。但是有些浅尝辄止。贯穿影片的整条爱情线,感觉有些多余,太俗套了。与之相对比,艺术家与其助理对难民的态度,与男主的互动较少。个人感觉,这一部分的体现才应该是影片反讽的重点。

从电影中台词,艺术家是以一种利用制度漏洞来达到反讽制度的态度。最后帮助男主找到自由。助理则是以一种随波逐流,利用制度为自己谋利,但同时内心感到不安,想用借口为自己开脱的心态。二者的分歧在瑞士那场戏中,展现的很彻底。艺术家用直接的讽刺嘲笑了助理的言辞上的开脱:你只是个完美的皮条客。助理在法庭结果出来后,打电话为男主订票,看到诈死的视频后,留下自责的眼泪。

但是二者形象又不是那么单一,片面化。艺术家对男主的日常并不关心,男主背后长痘后,他才第一时间赶过来。艺术家的确对制度抱有不满,但他以艺术反讽的形式,到底是出于对难民真正的关心和爱,还是只是作为对已有世界不满,一种带有炫耀般,展现自己精明的讥讽呢?影片最后,艺术家设计让男主诈死,却利用生物科技,制作了皮肤副本,作为自己博物馆艺术品。恐怕他的心理动机,并不那么单一。影片也只是通过仅有的情节,展现了这一点,并未深入描绘。

电影中的女助理基的出场,挖苦白吃自助餐的男主,以及合同的签署的片段。可以看出她对难民恶劣的态度。展览期间,她对男主的嘘寒问暖,更像是一种对有价值艺术品的保护,甚至充满心机的拿走男主的护照。瑞士展览时,那番冠冕弹簧,引用法律条文的话术,充分展示了她利用制度为己谋利的心态。然而,当她得知男主获得自由后,主动打电话问男主要去哪里。为其办手续。得知男主假死后,留下的泪水,这也证明了她利用制度为己牟利后,心中的不安,也有对难民基本的同情,或许也只是基本的同情。这让她对男主的照顾,并不那么虚假,人物形象变得立体起来。而不是单纯以被讽刺的片面形象出现(瑞士收藏家才是单纯被讽刺对象)

个人感觉,艺术家与女助理的形象是导演对社会上两种人的刻画。艺术家有一种超脱,讽刺世界的态度,但是这种态度到底是出于对弱势群体关爱,还是仅仅炫耀自己对世界真相的洞悉?对难民等弱势群体的帮助,仅仅是自己显示才智的附属品?女助理则更像是社会中,对一些不幸流泪,抱以同情,但仅仅是这种不幸出现在自己电脑新闻中,自己才会受到触动,缓解自己内心深处不安?导演并没有详细说明,时至今日,难民题材层出不穷。作为艺术家的导演们,到底是真正出于对难民关心,拍摄难民题材电影,还是只是借用难民题材来表达自己高超的电影艺术呢?观众看到难民电影而内心深受触动,是否像女助理一样,内心深处会有对难民隐隐的同情,但是只有看到那些充满死亡的新闻画面,才会短暂的流泪,平日里更多是关注自己,对难民的无视,蔑视呢?

可能继续探讨下去,影片会出现一种自己讽刺自己的感觉,于是导演让电影在美满爱情的大团圆结局中结束。

  《贩肤走卒》影评(三):有些自由,永远是悖论。

  

艺术家Jeffrey Godefroi把申根签证纹在了一个叙利亚难民Sam Ali的后背上,成为了一件价值连城的艺术品。

艺术品Sam Ali从此告别非法难民的身份,辗转于欧洲各大博物馆,展出作为艺术品的自己。

电影《贩肤走卒》,英文名The Man Who Sold His Skin,直译为“卖掉自己皮肤的人”,讲述了Sam和他被卖掉的后背皮肤。

Jeffrey Godefroi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作品?

他在朋友拍摄的纪录片中,这样对镜头说:“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黑暗的时代。如果你是叙利亚人、阿富汗人、巴勒斯坦人,你就是不受欢迎的人。隔阂就会产生。而我要把Sam变成一件商品,一幅油画,这样他就可以环游整个世界。因为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商品的流通,比人类的流通容易得多。因此根据我们所处时代的规则,通过将他转变成某种程度上的商品,就可以找回他的人性和自由。”

Sam Ali显然是没预想过自己将要体会到怎样的悖论。

成为难民之前,Sam因为在火车上向女友求婚时,高喊着“这是一场革命,我们向往自由。那就让我们自由吧!”而被抓进了监狱。

负责审讯他的人恰好是Sam家的亲戚,于是悄悄放走了Sam。Sam不得不告别家人,从边境偷渡到黎巴嫩,成为了打黑工的难民,也只能眼睁睁看着相爱的女友成为了别人的妻子。

Sam混进展览中蹭吃蹭喝时,认识了艺术家Jeffrey Godefroi。Jeffrey请Sam喝酒,Sam对他说:“我需要从一个怪物手里拯救我的爱人,但我连匹马都没有。”

Jeffrey提出给Sam他想要的东西。

Sam以为自己从精灵手里拿到了通往自由的机会和金钱,没想到其实正在把肉体和灵魂贩卖给恶魔。

人们对着Sam投来各种各样的目光,鄙视,嫉妒,怀疑,同情,漠不关心……艺术品也好,商品也罢,Sam要整日坐在博物馆里供人参观,品头论足,甚至接受买卖。

Sam终于切身体会到了关于自由的悖论——拿着申根签证,他拥有了可以到达欧洲所有地方的自由,也失去了去任何地方的自由。

但他依然无从选择。他用这一切换来的钱,是家人在叙利亚平安度日的资格。

终于,在一次拍卖会上,Sam用口袋里的耳机假装炸药引线,吓跑了满堂宾客,获得了由衷的快乐,也终于得到了被关在监狱里,不被任何人参观的自由。

故事的最后,是一场令人意想不到的皆大欢喜。

Sam的女友和丈夫离婚,和他永远在一起;Sam说自己会回到自己的老家隐居——那里已经被IS占领了,然而他和Jeffrey一起,提取自己的DNA复制了后背的皮肤和纹身,接着用IS公开处决视频伪造了自己的死亡。

Sam和Jeffrey都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艺术品还在,价值连城;Sam也不必面临巨额赔款,还抱得美人归。

但难民依旧存在,战火依旧纷飞,Sam的妈妈在炸弹中失去的双腿也不可能完好无损地回到她的身上。

流离失所,失去家园和性命的人们是艺术家的灵感来源。可那些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根本没有艺术的存在。他们没办法靠艺术获得生存的机会,也没机会因为艺术投射在他们身上的焦点,而获得一席安宁。

人生的苦难没机会避免,皆大欢喜也只是留给镜头中人的。

Sam第一次坐在博物馆接受参观时,一位给学生们上课的老师,给孩子们讲解来欧洲的合法途径是办理申根签证。

一个孩子问道:“是不是所有远方来的人,都需要在身上纹上这个?”

大家都在笑。

是的,孩子,有些远方来人,身上必须有这个纹身。就像不是所有人都有运气获得申根签证,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运气拥有这个纹身——只有Sam。

Sam的妈妈告诉他,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可那些聚光灯之外的人,真的会好起来吗?

-END-

原创:艺小萌

首发于公众号:会点儿电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贩肤走卒》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