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是一本由[加拿大] 杰里米·格里马尔迪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元,页数:3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别人家的孩子》读后感(一):做自己的本分 静待花开
尽管在当年已听说过这个令人震惊的案子,但合上这本书,思绪依然像一股余震不断的冲击波反反复复冲击自己的内心,一本非虚构作品却展示出虚构类作品都令人瞠目结舌的故事,生活中的残酷影像绝不输影视作品的戏剧性。
一个昔日父母引以为荣的乖孩子何以编制弥天大谎骗过身边所有人?甚至于在谎言难以为继的情况下雇凶弑杀亲生父母?是什么彻底改变了这个女孩的人生观并一步步走向极端?这部作品以相当详实的信息记录了案件的侦办及审理过程,并通过环境、亲朋好友评价等成长历程吸引读者了解并反思凶手坠入深渊的种种原因。
教育方式及家庭观念的偏执会影响孩子的三观形成。出于少数族裔独特的心理特点及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影响,亚裔家庭对于孩子的成功、荣耀以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追求,使得亚裔家庭中的父母对儿女的要求更加严格,期望也高于常人,因此缺少温情及肯定的家庭氛围经常推动孩子走上自卑或者自我怀疑、孤独游离于社交之外、勤奋却又没有尽头的成长历程之中。家长对学习成绩的过分强调使得孩子长大后容易罹患抑郁症或被压力所困扰,封闭的社交环境导致孩子心智发展迟缓。在成长中遭遇各种挫折后,来自内心的失望和外界的质疑所交织的阴暗环境将或深或浅的击垮一颗脆弱的心灵。毫无疑问,珍妮弗就是一个典型到极致的案例。她从4岁开始学琴、6岁学习花样滑冰,小学成绩优异,并在钢琴及花样滑冰上取得优异成绩,然而八年级毕业典礼未能当选毕业生代表甚至连普通奖项也都一一落空, 珍妮弗认为自己所有的努力全部付诸东流,所有汗水和泪水变得毫无意义,她的学习积极性被无情地事实彻底粉碎后再未恢复,进而此前十几年构建的人生观、价值观全部坍塌。
成长中的榜样缺失及心灵疏导缺乏影响孩子的自我修复能力。珍妮弗的父母为了营造更好的物质条件日夜忙碌,疏于观察并发现问题从而引导珍妮弗走出挫败,进一步丧失了拯救珍妮弗于迷茫的重要时机。而案件中其他几个共犯在成长中也同样遭受了各种措施从而走上歧途。如埃里克,本来是教练眼中“有礼貌、心地善良、一直是跟班”的优秀田径运动员,15岁时父亲因为交通事故不幸丧命,生活轨迹自此以后彻底改变;伦弗德,“这个文静的男生愿意帮母亲洗碗,该做的家务绝不偷懒,在学校成绩也不错”,但父母离异后来到陌生城市,交友不慎开始混迹于毒品交易。如果有良好的心理疏导机制及社会环境的良性引导,他们的人生本不该如此。
《别人家的孩子》这个中文书名乍看上去相当契合目前国内“鸡娃”的教育环境,利用孩子的缺点来鞭策孩子,通过与别人家的孩子对比和竞争企图帮助孩子理解成功的重要性,并激励孩子更加努力,更上一层楼。但事实绝不仅仅如此,当拿出“别人家孩子”的时候,是否也预示了父母的无能和偏执?要知道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孩子无法选择父母,甚至都不是自己选择要来打这个世界的,是父母一厢情愿赋予了孩子生命。”所以抚养孩子是父母当仁不让的责任,孩子却本不该去承担父母那些未竟的梦想。
《别人家的孩子》读后感(二):鸡娃教育的一记警钟
《别人家的孩子》读后感(三):因为真实到了恐惧,所以我们开始反思。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本书自然有一千种读法。我喜欢读有趣的书,也喜欢有趣地读完一本书。和这本书类似性质的一本《冷血》,如果你让我老老实实地去读完,也许我读不下去,因为它过于真实了。真实和有趣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我把《冷血》,杰里米·格里马尔迪先生这本《别人家的孩子》都当成推理小说来读了。我非常在意真相,也在意他们解答的过程。老实地讲,两本书都读得不大愉快,因为虚构不足够多。虚构其实是一种美。美和真实是矛盾的。《别人家的孩子》。总的来说,这个故事质感真实,细节详实,很难令人读下去,为什么呢?因为它真正发生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书越少越好。如果你正在拿起这本书,我希望你吸一口气,因为内容是很恐怖的。读者请小心。 从结构上来划分,这本书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也许这本分不清是案件整理还是小说的376页的文本我们视为一本小说来阅读。它有着传统的叙事结构,就是总分总,也可以说是开始→经过→高潮→结果。在这本书中,对应的就是,侦查(故事开始)→庭审(具体的事件)→原因(这个原因是本书的高潮部分,望女成凤到最后女孩的双面人生到一场谋杀)→结论(结果,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以及故事最终到底是怎么样的)。整个过程下来,也许我们可以理解一些事。到底是什么事呢?也许我们可以推想下,作者格里马尔迪写那么厚一本书的目的在哪里,他想告诉我们什么,或者说这本书写了什么,我们读完后到底经历了什么?
案发现场是的,读完这本书后,我们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很久以前,在读完一篇小说或一首诗歌之后,我会感觉我的人生已经发生某种变化了,然而随着时间流逝,我慢慢明白,并没有任何东西因此有任何不同,压根儿没有。但是,这样的时光很快乐。与其说有什么热忱,不如说就是玩儿。《别人家的孩子》其实真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对我来说没有太大的个人意义,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开始反思一些问题,自己是否也有些不好的情绪和故事中的珍妮弗一样呢?这也许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的成功之处,它真实到令人恐惧,我们因为恐惧开始反思。 悲剧不应该有第二次。
麻耶熊猫的《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读后感(四):别人家孩子的三个故事
初读此书介绍以为又是无聊的外国文学,想着自己看长串英文译名之后的头痛,抱着这样的想法打开了这本书籍。
一、一桩案件
书中开篇便清晰直白的以第三人称的客观视角讲述了一桩极其残忍的杀人事件。母死父伤,在场人员之中唯有女儿得以幸存。从通常的世界观点来看,我们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女儿作为亲睹事件的受害者遭受了极大的创伤和阴影。延续此种思路,我以为故事的发展会使遭受阴影的女儿不屈不挠,步步斗争最终成为“别人家孩子”的故事。但真实事件永远超乎人性的想象。
前半部分,可以说该书更加类似于悬疑小说。从一通报警电话开始,客观描述案情与案件发生过程。随着调查和审问的步步深入,案件逐渐抽丝剥茧,日渐清晰。从案件的开端来看,案件中的步步深入,以及详实的庭审照片,让我们看到了案件的真实性。同时该书并不专注于案发笔录记载等第三方证据,而是尽量以“在场者”的视角进行书写,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和现实感。
二、一个人生
随着案件调查的深入,我们开始看到了“别人家的孩子”--珍妮弗的完整人生。珍妮弗作为在加拿大环境下长大的亚裔孩子,从小接受着两种文化的剧烈冲击--加拿大开放式对孩子爱恋的表达以及亚洲家庭内敛式的爱恋表达。因此,对比于珍妮弗其他同学的父母,她受到家庭的关爱更加体现在细节与行为之中,而非是言语与肢体之上。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珍妮弗感受到的是家庭关爱的缺乏。珍妮弗父母从小对其管教极其严格,除了对其学习成绩的严格要求之外,还培养了其滑冰和钢琴的兴趣爱好。可以说珍妮弗从小被培养成为了一个学习机器,没有个人时间、缺乏情感表达、过度压抑欲望的机器。虽然她从小成绩优秀,爱好拔尖,但这建立在她牺牲掉了大量,甚至是全部时间去练习的基础之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度的升高,从小被认为天赋过人的珍妮弗开始力不从心,从小被压抑欲望的珍妮弗开始试图反抗。
三、一个家庭
谈到珍妮弗的人生,一定脱离不开她的原生家庭。珍妮弗固然是个个案,但是在这样非常典型的个案之中,我看到了全部亚裔家庭的共性和通病。
首先,爱意表达的缺乏。中国式教育从不流行鼓励,“棍棒底下出孝子”才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因此,中国的孩子习惯于做的好没有夸奖,但做不好一定会被严厉惩罚的教育方式。放置于中国的社会环境中,其可能不会出现太多问题。但在加拿大社会环境的对比之下,问题开始被扩大凸显,对比于其他同学的父母在语言上的爱意,珍妮弗性格中开始意识到缺失的爱,所以她选择用自己的男友黄志光去弥补这种缺失。男友黄志光比她成熟,懂得倾听,正好对应了她在家庭之中除了学习什么都不重要,缺少沟通的渠道。过于猛烈的爱固然会遭到反噬,在珍妮弗意识到自己没有黄志光活不下去的时候,问题就就已经开始凸显。
其次,成绩为导向的人生。在珍妮弗的家庭之中,成绩是第一位的。珍妮弗带病坚持上课成为其优点之一,这本身就具有很大的问题。在中国教育制度下,分数确实能够左右孩子的人生。但是珍妮弗所处的环境不同,外国的父母愿意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相比之下,珍妮弗从未尝试过失败,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失败的后果。所以她选择了伪造成绩单,她选择了伪造自己的人生。在伪造被发现以后,她的父母并没有想要真正了解女儿的心理,并没有深究失败原因,而是简单粗暴的归结于“不够努力”,并且用更加无情和暴力的方式逼迫女儿“上进”。女儿面对这种暴力,依旧选择了谎言和反抗,最终,一步步迈向了无法挽回的深渊。
最后,人性欲望的压抑。在珍妮弗的生活之中,被父母塑造的“童年”之中,从出生到24岁被捕,其人性的欲望一直没有得到过满足。除了前文提到过的爱的欲望。还有与同伴相处的欲望。由于其课外课程过多,导致的首先是与同伴玩耍时间的缺少,其次是家长不允许珍妮弗做“无用功”,除了学习以外,不要浪费时间。这就导致珍妮弗学习优秀,但性格幼稚,缺少与同伴相处的经验,更缺少对自己人生负责的责任感。还有青春期少女渴望打扮与爱美的欲望,在亚裔“传统”的目光之下再度被压抑。
一个案例,一个人生,一个家庭,体现出的是教育方式的错误,体现出的是沟通方式的错误,体现出的是关爱方式的错误。在这里,没有黑白分别;在家里,每个人都是加害者,同时,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我们应当在复杂的案例中去剖析,应当在惨痛的教训中去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