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老上海邑庙城隍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5-07 03:50: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老上海邑庙城隍读后感精选

  《老上海邑庙城隍》是一本由薛理勇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页数:2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上海邑庙城隍》读后感(一):上海城隍庙的历史与现实

  薛理勇先生在本书中详细介绍了城隍庙建筑的历史形成与演变,以及与城隍庙相关的传说、风俗、饮食等各方面情况!

  想了解现实中的城隍庙,还是实地走访来得更真切哦!

  《老上海邑庙城隍》读后感(二):很有文化底蕴,但也有遗憾之处

  作者很有文化底蕴,经常引经据典,从古籍中抄来一大段放在书里。但有些地方说明作者见识存在不足,他居然嘲笑北宋著名的大科学家沈括“离真正的科学家还差得远呢”(p173)。沈括把钢筋与面筋取象比类,用一种联系的科学方法研究问题,恰恰说明他的高明之处,而作者却说他“不太科学”,这正是这本书的遗憾之处。你引用了沈括的原文,就应该先感谢原作者才是,人家沈括可不是你想象中那么简单的。

  《老上海邑庙城隍》读后感(三):老薛古文功底不行

  第13到14页有一处低级硬伤。

  为了道明上海城隍霍光的来历,薛理勇引了《绍熙云间志》中的一段话:

  大将军霍光,自汉室既衰,旧庙亦毁。一日,吴主皓染疾甚,忽于宫庭附黄门小竖曰:“国主封界华亭谷,极东南有金山咸塘……臣汉之功臣霍光也。臣部党有力,可立庙于咸塘,臣当统部属以镇之。”遂立庙,岁以祀之。

  很明显,“忽于宫庭附黄门小竖曰”的主语是霍光,他附在黄门侍者身上向吴国国君孙皓说了一段话,要求后者为自己在金山地区立庙,否则就继续作祟,让后者的病一直好不了。而薛理勇竟误以为:附身的是吴主孙皓,他是病重离魂附在了黄门身上。很很扯蛋的误读。

  不过也难怪,老薛在历史博物馆混的时候主攻上海近代史,古代史只是业余爱好,水平欠佳也不足为奇。本书其实是他退休以后发挥余热的玩票之作。作者既姑妄撰之,读者姑妄观之亦无不可。

  《老上海邑庙城隍》读后感(四):评老上海,邑庙城隍

  说起上海县城隍秦裕伯,他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北宋的著名诗人秦观,就是秦少游。秦观是扬州人。所以说,英雄不问出处,同样也不论归处。一个扬州人,竟然当了上海的城隍,可见,上海确实是个海纳百川之地。秦裕伯是秦观的七世子孙。秦观的五世孙叫秦之柔,北宋末年,金国大举侵略中原,北宋灭亡。赵构逃到南方建立南宋,秦志柔也带着两个弟弟逃到了方,定居青浦赵屯。据说他死了以后,就是葬在上海淡井庙的北面。淡井大概就是现在的瑞金二路和永嘉路。秦之柔的儿子秦良颢在元朝是著名的蒙学家。他有两个儿子,秦裕伯就是他的长子,秦裕伯成人之后当然是在元朝当官。朱元璋打败了张士诚之后,建立了大明王朝。为了装颜面,要找几个元朝的老臣来辅佐他。秦裕伯就是其中之一,面对朱元璋的邀请,秦当然拒绝,但他是婉拒。到最后皇帝力邀,他也就去了三年。回家之后挂了。秦虽然不是抬举,但是毕竟没有以死相抗。皇帝嘛,天下都是他的,他怎么能够容忍一丝的忤逆。于是,在秦死之前三年,明确确立他是上海县的城隍爷。“生不为我臣,死当为我卫”。皇帝手下是不能不听话的啊。所以实际上看秦裕伯没什么大了不起的,所以成名唯“风骨”而已,你看看他的表现,烈士是肯定谈不上的。他是有谋略的,既拒绝又不至于身死。他是会做人的,三年软禁,却全身而回,死了之后还继续做官。不是运气好,而是手段高。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老上海邑庙城隍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