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顾城哲思录》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2-04-03 03:05: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顾城哲思录》读后感锦集

  《顾城哲思录》是一本由顾城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顾城哲思录》读后感(一):佛魔仅在一念间。

  我缺美感,遂不敢对顾城诗本身置喙。

  但此书,着实令人惊叹。思想高度,已臻化境。

  他受华严宗、禅宗影响颇深。

  我终觉,华严宗乃诗之体,禅宗乃诗之魂。

  诗,就是透过物象,淬炼出隐藏的生命形态,并使之和谐统一,此乃华严宗之能事。

  生命形态和谐统一,形成极美的意境,他空灵、他无对、使人皈依,此乃禅宗。

  观此书,甚是欣喜,会沉溺于古城构建的意境。

  《顾城哲思录》读后感(二):诗的副业

  那些以某样文体知名于世的名家,笔下的其他创作,却往往被人忽略。

  比如,卡夫卡以现代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著称于世,但他的札记与日记,其思想深度不弱于小说,但读者要远远少于《审判》《城堡》《变形记》《饥饿艺术家》等等。

  比如,帕斯捷尔纳克以《日瓦格医生》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在俄语世界,他的声誉更多地来自于诗作,然而中国与英美读书人里,了解其诗作的人要少得多。

  同样的状况也发生在顾城身上,尽管各种版本的诗全集与选集层出不穷,但这本《顾城哲思录》已多年没有再版了。其实他笔下的这些长文短札,论智略与灵性,都有不同寻常的魅力。这与其说是“诗人”的副业,不如说是“诗”的副业。

  《顾城哲思录》读后感(三):没办法,我们是人。

  -你怎么会以为我是人呢?

  -中国人不关心灵魂,见面就问“吃了么?”从来不问“你悲哀么?”

  顾城不该做人 也不想做人 但他却是人 这是最大的悲剧 不是这个世界太残酷 是人太残酷 用他的话说 整个进化史就是个杀戮史 我们杀啊杀 杀个血流成河 杀出来了历史 杀出了一代又一代人

  那个年代政治统治一切 艺术或者其他任何东西都离不开政治 然而艺术与它扯在一起是最悲哀的事情 但没办法 我们是人 有人就有集体 有集体就有它 它终结了很多人的生命 很多人的精神 但我们还得活着 死不得

  顾城就在这样的世界幻想 他必然忍受不了 他去了激流岛 建立了自己的理想国 精心地生活 那个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为什么说的人沉溺在绝美的王国里无法自拔 最后发生的事所有人都知道

  他终于不再拥有作为人的生命 但却在其他生命里走了千百次 他是个悲哀的孩子 始终没有长大 永远的化为了思想尘埃的点点闪光

  我看见了那个写生命幻想曲的男孩

  《顾城哲思录》读后感(四):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读完后,感到顾城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人,他脱离了纷纷扰扰的红尘俗世,不远千里去到了新西兰的一个小岛,过着近乎原始人的生活。

  他曾说:你怎么会以为我是人呢?他身上没有“人” 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社会性,却生活在一个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当中。

  他身上没有在当今社会遍布的功利主义,而是有着如朱光潜所说的“无所为而为”的心态。顾城曾说:对我来说,“无我”就是不再寻找“我”,我做我要做的一切,但是我不包有目的。一切目的和结果让命运去安排,让各种机缘去安排。当我从目的解脱出来之后,大地就是我的道路。

  但他却又是孤独的,他说:花开如火,也如寂寞。他“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般的理想生活如火般炽烈。然而,越炽烈,越孤独。他的世外桃源在锋利的现实利剑打击之下,一点点破裂,裂痕遍布,直至轰然崩塌。他最终杀妻自杀,愤然离开了这个充满污浊的世界。

  诚然,杀人的事实毋容置疑,动机也众说纷纭。

  但我依然送顾城一句: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顾城哲思录》读后感(五):短评

  之前读过不少顾城的诗歌,当然实话说水平低陋大都无法读懂,但我还是对顾城以及朦胧派的作品有一种特殊的偏爱,尽管关于顾城生活经历的争议使他诗歌的文学价值也受到争议。《顾城哲思录》则是顾城去国后访谈与演讲中的片段辑录,分“人生”“诗”“中西”“生活”“传统”“书”几部分,比起诗歌作品,这些断章是顾城对自己思考的更加直白的表达,也使人能够更为直接地了解顾城的思想与价值观。

  顾城终究是一位诗人,他谈那些话题时,并不用那些尽人皆知的套话,也不用那些学术化、理论化的腔调,依旧用着诗一样的、充满灵性的语言去表现自己关于这些话题的思考。同时,顾城也是一个有着丰富阅读的人,更是一个在阅读中进行丰富思考的人,这在顾城的那些哲思中,随处可见。

  对于顾城,几年前我曾说过一句,他是“用自然的自我追求自由”。书中那些片段展现出的智慧,在今日依旧闪光,依然能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命与生活,如他所说,“人应该活得是自己而且干净”。

  似乎我读这种语录式片段的书,总是很容易被那些片段启发,读这本书时,便在顾城那些哲思旁边,写下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尽管对顾城的一些观点我也并不赞同。此前发过的两篇日志“春日碎语”,其实便是来自读此书时的那些随想。

  《顾城哲思录》读后感(六):顾城走了

  顾城走了

  顾城最后还是走了,看是被击垮了,可他就是那样他就是真性情。他用对世界的无欲围起了一个隐形的城,他希望这是个可以让思想无所欲为城,在屈原问问九天之后他就懂了,他认为中国人也懂了,空的这个世界本身就是空的。

  可是那种身体的,还有空空的欲望却那么的强烈,他有没有意识到这种冲突的深刻?我想他意识到了,他的城最终只是演化成了自己的一种欲望,他憎恨这种似是而非的东西,他很确定自己要的是什么,那是用双脚亲自去踩过的。

  也就是这样,他才想要成为一朵花,一朵真的花会发芽生长和绽放枯萎的花,他不需要教堂因为惠特曼在20年之后告诉他,他自己就是自己的教堂。他觉得贾宝玉活到十七岁就够了,再活就变质了,就像从爱情走向婚姻的坟墓,到了枯萎的阶段就不美了,所以他活着尽量保持着一个孩子的样子,说他讨厌孩子,还不如说他心生嫉妒。

  英儿来了,他看到另外一个类似自己灵魂的人,可是一个人怎么有可能懂另一个人,也许是懂的吧,可是这个世界时变化的呀,这个世界的熵就是不断地增的大,佛也好,禅也好,你怎么去拉得住这种世界的本心和本性,他的念和无助,最终变成了我们眼中的恶。但是这也是这个世界的一种无力的归类罢了,就像那个孩子对磨菇说的,你就是一个毒蘑菇,磨菇平静的看着孩子,内心莫名其妙。

  顾城其实如他的诗一样不能拿来分析的,就是波涛中泛起的星点就是那个,自然就成了,我们看到那些星点,顾城却被波涛带走了。

  《顾城哲思录》读后感(七):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中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也许是顾城最喜欢的诗句,在《顾城哲思录》展现无遗。

  本书主要从六个方面讲述了顾城对生命中的种种思考,包括人生、诗句、中西文化、传统文化、生活以及书籍等方面。从这些内容中,看到了顾城的态度,同时也展现出了他“女儿国”的思想。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这句诗在本书不同章节中出现了7次之多,顾城分别从生长、欣赏以及佛教角度来诠释它。从生长角度,“春来发几枝”是生命唯一的真理,自然的生长;从欣赏的角度,顾城觉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是个至美的世事,在看花时,忽然变成了花朵;从佛教的角度,他又觉得这句诗是一个生生的境界,一个如同春天的临照万物。他喜欢“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感觉,生命自然、生活自由的状态。

  《顾城哲思录》不光只是“断了线”的短句,还有很多片段可以连接成“线”,读起来像一篇文章。顾城评《红楼梦》就像这样,看似断片,却可以连成篇。顾城里的《红楼梦》也看到了“女儿国”的思想,“《红楼梦》清洁、独断,自在的女儿性,中国哲学至《红楼梦》显现为这么一种清净的女儿性情,东方的美丽达到了美的极致。对于我来说,这是中国,她给我生命,她让我感到生命,她的光和水通过我,让万物充满生机。”这段话,让人明白了顾城对女儿国的一种执着,他认为的女儿国是洁净、自然、柔情、自由、美好,他对英儿的迷恋也正因为他对女儿国的美好向往,他对贾宝玉的评价也正是他对女儿的看法。

  另外,书中有一处是顾城对家的描述,“安心的地方就是家,家是一种心境。我可以想念我过去的地方,遥远的家。只有你有这个想念就可以安心—四海为家,又可以在家中走遍天下。”这段话我特别有感触,每天都要回到家中,那对我来说的家,其实不需要很大的地方,以前觉得爸妈在就是家,现在觉得只要可以让我避免寒冷,让我可以不再风餐露宿,那么这就是家。家是我的念想,我想保护以前的家可能已经无能为力,那我只好努力寻找未来的家,我只要一个小小的地方,不大,有书就好。

  在顾城的“思”中,可以得到人生的启示,只有你读过才能和他共鸣。

  《顾城哲思录》读后感(八):没有目的的美丽人生

  顾城曾经这样写道:“你应该是一场梦,我应该是一阵风。”读过顾城的诗,很容易深陷其中,大抵因为顾城的文字有这世间难得的干净洗练,像落入凡间的精灵。他短暂的三十多年人生,过得戏剧而传奇,而从顾城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到一种疏离于尘世的精致细腻,人生如蚁美如神,美是他毕生所有的信仰。

  基于“人生如蚁美如神”的人生座右铭,顾城把生活过得细节如诗。而恰恰是因为太关注于美丽细节,顾城更倾向于片段化的书写。因而,《顾城哲思录》的零星记录很适合表现顾城,诗性而随意。书中将顾城散落在文章、演讲、访谈中的文字归纳整理,按照人生、诗、中西、生活、传统、书六个专题进行梳理,可以让读者较为立体多面地一窥诗人的精神世界。

  在顾城的人生信条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追求人生的无目的,他觉着目的是空的,人生也是空的。他曾这样写道:“‘无我’就是我不再寻找‘我’,我做我要做的一切,但是我不抱有目的。”因为摒弃功利,顾城一生清贫,为生计所忧,但他却并不太过在意,在他的心中,那不过是生命作为蝼蚁的挣扎,不应打扰追求美的步伐。在他看来,“美是唯一的真实,当它到来时,一切都形同虚设。”顾城爱世界、爱女子,都是因为美,为了这难以言说的情感,他甚至将生死置之度外,甚至觉得“在喜欢的一刻死,或许是至高的幸福了。”在非功利、无目的的审美过程中,顾城充分享受着肆意的爱与灵魂的自由。他的人生也许难以为世俗伦理纲常所理解,但这并不妨害我们热爱他的文字。对于诗人,用常识来评判未免俗套,对于顾城而言,生命的意义在于美,艺术与精神同义。

  虽然顾城并没有正式上过太长时间的学堂,但其凭借着过人的天赋与阅读的习惯同样达到了学养上的东西方融会贯通。他走过很多地方,读过很多书,同样珍视传统。在聊及自己的阅读品位,顾城提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法布尔、梭罗、安徒生与惠特曼,也重视沈从文与四大名著。读书的时候,他几乎忘却了世界,彻底沉入书中的美好之中。诗歌对于顾城而言是一种呼吸,而读书对于他而言,则是一种生存方式。

  对于顾城,总是百味杂陈,他的文字太美,他的个性像迷。也许他本不属于我们这个俗世,只能远观,不可亵玩,无用之用,是为大美。

  《顾城哲思录》读后感(九):我怎么会以为你是人呢?

  非常刺激了,一个人在家还碰上家里停电,无所事事又不甘心一个安静的独处的夜晚就这样荒废过去,索性打开手机手电筒,躺在床上读起顾城来。

  但奇怪的是,文风一转,到了「传统」和「书」这两个章节中,他开始像一个大人一样,以学者的口吻对自己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阐述,用判若两人来形容并不过分,我真的以为在不经意间,自己换了本书看。这部分开始就不像是呓语集,而像是哲思录了。

  他谈红楼,爱宝玉黛玉而不喜欢宝钗,这也是情理之中;他谈自己的阅读经历与喜好,十分有自己的见解;他谈唐诗和文字的起源与流变,头头是道;最后还开始大段大段聊起古代宗教和哲学……其中有部分我没法完全看懂。 我会有怀疑,这真的是顾城写的吗?我以为他的世界里只有昆虫和自己,没想到里头还有更深邃的东西。他那稚眼其实早已把世界看得通透,只不过因为他不喜欢这个世界,而喜欢自己,所以他在诗里刻意地不表现深沉和悲观,只表现自然而然的赤诚和纯粹。 这是一个更加立体的顾城,也是更加分裂的顾城。

  我不否认他在文学上的才华和真诚,但在生活方面,总不能太任由自己,不然物极必反。 喜欢顾城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我喜欢归喜欢,但不能喜欢太多。

  《顾城哲思录》读后感(十):诗人的灵魂

  总觉得诗人都是神经质,所以才会生出那些有灵魂的句子,都是神经极致敏感的时刻产生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的年代我还小,所以也不知道他当时有多红。我连他长啥样都不知道,只是读过他的诗。还有一首更打动我的,只是打动我的时候我觉得惊艳,时隔多年也忘了。岁月漫长,我有十年都没有读书了,灵魂早已干涸,哪里还记得顾城的诗。在我快要忘记自己的时候,在我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的时候,居然还能找了个书评人的头衔当当。而且,还可以再读到顾城的书。

  《顾城哲思录》是滴水藏海式的文字,那些智慧的水滴是顾城的敏感或者是他的神经质。女人嫁给男人是这个世界的一大不幸,有如诗变成了政治,而字变成了章程。

  顾城说:命运不是风来回吹,命运是大地,走到哪里你都在命中。可是顾城没有猜到自己的命。我多多少少了解一些顾城的事,其实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他那个年代的新闻我没有经历过,我都是在一些花花杂志上看到的冰山一角。我其实特别不理解顾城,已经成名了,已经高高在上了,也结婚了,为什么会不幸福呢?难道诗人非得悲惨的活着,才能写出诗吗?也不对啊,他并不是写不出诗啊,他写的很好啊。可是为什么会杀了自己的老婆,然后再自杀呢?而且我读《顾城哲思录》这本书才知道,他们是一起殉情在新西兰激流岛。应该也不叫殉情吧,应该是凶杀案的。

  诗人拿刀的手,有没有颤抖过呢?

  他说过,人生不能有目的,因为目的是空的。人生不能没目的,因为人生是空的。

  你读他的句字,会觉得他连灵魂都是纠结的。诗人太纯净,容不得世间的躁杂,生活是折磨的时候,诗人的灵魂是飞翔的。生活是死水的时候,诗人的灵魂也就死了。

  一个人取得食物的能力,同生命的真意有什么关系?能力不过是一种体面的盗窃行径。即使盗窃可能到达真意,体面也不能。世界称颂了贼。

  顾城在纠结自己的能力吗?好像见他一面,看看他黑色的眼睛,看看他曾经见证过的光明。看看他灵魂的深处,住着一个怎样单纯而又恐怖的心。

  一切都是他的宿命。

  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

  可是我们怎么办?这样好难,我活得既不是自己,我的生活也并完全是干净的。看,我现在也开始纠结了。如果顾城的话没有传染的能力,那他可能真的不是那个永远的顾城了。

  我还是给顾城的这本书打个广告吧,《顾城哲思录》集中了晶莹剔透、丰盈华美的文字。

  最后,再申明一下,我所知道的顾城的往事都是道听途说,连我自己都没有完全相信。所以是不是事实这件事,千万别相信我。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顾城哲思录》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