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哲思录》是一本由顾城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顾城哲思录》读后感(一):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事情就是这样,可大家宁愿把好诗归结于作者的“天才”,不愿看到其中的本真,仰慕者力追赶、不断雕琢,最终越走越远。中国艺术之伟大,就在于“自然天成”四个字,对于艺术,一株小草是天才的作品,而再华丽的雕塑都不是
顾城之所以没有选择成为一个画家,个人感觉,一个人的成就和将来的发展,与一个人的潜在的内心是分不开的,没有最现实的也没有最理智的,诗人有一辈子说不完的话,他将自己的画意写进了诗里面,所谓诗情画意,诗是传情,画是表意,更能体现顾城的情更浓,是性情中人!
《顾城哲思录》读后感(三):把这本书送人之后,每次想到都哭
这本书是我的一个女朋友送给我的,收到时书皮儿已卷起,看着有些日子了,没想很多立马迫不及待的读了一页,然后下一页,读得我不能自已,完全进入到哲思中。
顾城的诗,我们就不说了,评论诗我一直觉得多余,这么美的东西你拆开来看,挑刺,这个美,这个没处理好,我是很气愤。
在网上看到顾城本人读鬼进城,真是,不知道怎么说,大概他就是诗本身吧。
后悔把这本书送人!一想到就哭!
《顾城哲思录》读后感(四):评《顾城哲思录》
顾城是通灵的语言天才,是真正的一流的诗人。这本哲思录,是他的关于人生关于艺术关于诗的随感集。不过谈的最多,还是诗。用诗的语言谈诗,很美,很天然,很灵透,妙语佳句,层出不穷。一些对诗的观点,对我富于高度的启迪性。这是本书的好与卓异。
这本集子或者说顾城的不好在于,过于强调灵性,灵性的万能。过于推崇自然,忽视了人为修剪的必要,忽视了道德与理性层面的美。这是他作为一名好诗人的可以原谅的局限。杰出,但不够宽阔。一流,却未臻伟大。8.8分
《顾城哲思录》读后感(五):顾城哲思录:多数文字为首次公开,书的封套这样写的。骗子!
当当网的搜索是这样的
顾城哲思录:多数文字为首次公开出版,顾城胞姐顾乡亲自校阅,字字精心
事实上呢
顾城哲思录:多数文字为首次公开,真的是首次公开的吗。
真是这样的吗。翻到这本书的221页《编后》也就是跋。
我看到了这样编者的话
“本书文字除第一辑第八则摘自小说《英儿》外,其余全部摘自四卷本《顾城文选》。”
这段话本来是用来说顾城文选的。被搬到这里,害我买重复了,出版社这样噱头欺骗读者有意思吗。
《顾城哲思录》读后感(六):真正的诗人
如果从说读完这本书有什么收获的话,就是牢牢的记住庄子的那一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也许是因为处于了不同的时代,或者是我经历的太少,很难产生真正的心里共鸣。但是里面有些句子,有些思想很让人印象深刻:橘子是最诚实的,在树上跳舞,确不漏下一滴水。。。
当我知道顾城是在新西兰自杀之后,突然就相信了他的话,他是在用生命写诗,不带有任何的杂念。前几天看见一个新闻,戴望舒为了一个品牌的酒专门写了一首打油诗。两相比较,高低立显。
《顾城哲思录》读后感(七):灵性总是相同
最近在看顾城哲思录,很多感觉。
灵性总是相同的。
生命是很多纤细组成,回望往往最明晰的是那些并不起眼却让我们一直铭记的细节。
比如春天总在属于她的那一个清晨到来。
比如夜晚降临前,坐在家门口,看不远处空旷的麦田,遥远处似乎隐隐呈现的红光。
午后的时光里,阳光灼热,万物都睡尽了,孩子,一个人偷偷的溜出去,在小院里听秋桐上巨大单调,但充满生命炽烈的蝉鸣。
这些时候,我能感觉到灵魂里那一个细小但是喜悦的声音,那一种合着泥土气息的自由。
《顾城哲思录》读后感(八):诗即人生
读这本书,读出了作者的才气,读出了作者的任性,读出了作者的人生哲学。
作者从最擅长的诗入手,通过了解诗的一切来了解整个世界整个人生。
和沈从文的哲思录相比,差了一些思想的深度。毕竟诗并不能解释一切。
而且沈明显比他更入世更了解这个社会,又能出世,站在上帝视角来反思一切。
顾靠的是天赋,就像所有天才一样,保持着一颗童心,用自己的眼和心去看这个世界,解释这个世界,他喜欢佛家思想,然而却没有佛家的入世精神,所以层次境界比沈差了一些。
但已经是天才之作了,对于世人已有很大的启发。每个人都只能通过自己的心来了解这个世界,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可以通过其他人的人生来了解这个世界。从一开始,可能就注定了每个人的使命。
087 中国是个过于明白的民族,从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起,他们就意识到了宇宙和他们没有情意上的联系,人不过是宇宙中的偶然现象,无限渺小,知与不知并无异样,结论早就有了,剩下的事只是处理人间的这一小段生活而已,是相互厮杀,还是保持平定,有人操心将小人间安稳地保持延续下去,有人则独善其身或依从个性,当然也有人胡作非为,强中更有强中手。他们从不期待这个世界以外的事情。
089 东方很自然,老子说“淡若海漂无所止”——淡得像海那样漂无所止——中国人很早就接受了。也许因为没有上帝,所以对这个状态接收得很自然。剩下的就是生命本身的能量和愿望推动你做事情:喜欢目的的人在这个范围内设立目的,喜欢闹的人闹,希望有序的人建立秩序。而这又都只是“漂无所止”中间的一段“漂”而已。
091
093
这本书很适合放在手边,在时间不多时信手翻阅,体味一点妙处和一丝清新。
quot;我第一次知道我有小孩儿的时候,感觉不是一个做父亲的感觉,而是什么呢?我又回到了八岁,那么孤独地走在街上,那么看一切新鲜又有意思,又危险,谁也不知道我。"
一个永远清新又脆弱的彼得潘式人物,拒绝世界上的许多东西。这使人感觉到一种隐隐的危险。尽管他那么清洁、纯正且美,可是太固执任性,就像一根春天的汁水四溢的草茎,直直向上长着对抗重力。终究,还是柔而不韧、执而无力,轻易地在一阵风里就折断了。
读顾城,时常感觉惭愧,觉得作为一个人,再简化欲望和清除杂念,和他相比终究是过于复杂了,又常常感到叹息,这样一个生如蚁美如神的孩子就这样轻易地放弃了他一直那么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