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人为制造的脆弱性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2-04-03 03:05: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人为制造的脆弱性的读后感大全

  《人为制造的脆弱性》是一本由[美]查尔斯·凯罗米里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5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为制造的脆弱性》精选点评:

  ●并没有觉得有评论说得那么精彩,就是一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简单道理。所有的企业都有内部人控制倾向,银行更是不例外。整本书像是一本论述政治体制与银行体系关系的长篇论文,主题很抓人,内容也很丰富,但就是摆脱不了枯燥感,而且很多地方都陷入了一种跨学科研究的“四不像”误区:现象是那个现象,原因却解释得南辕北辙…最后,跟大多数西方作者一样,本书对中国的情况存在明显认知偏差(主客观都有)

  ●虎头蛇尾了一点。

  ●对金融危机的形成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

  ●还是那句经济学中的老话: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无论是经济危机,威权统治还是其他看似空手套白狼的政策,都是不能长久的。只有保持足够的竞争,真正的创造价值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提升和稳定。

  ●头晕

  ●提出一个政治权力与银行资本家博弈影响银行稳定性的框架。

  ●四星半

  ●从历史、政治、经济、地缘多个角度解读银行业是如何在不同国家兴起发展的,很好的入门读物和进阶基石

  ●不懂

  ●2019阅读最佳之一,提纲挈领,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人为制造的脆弱性》读后感(一):今年年度最佳了

  读书的时候选了一门课叫做《regulation risk》,其中的必读书目是这个,但是我一直没有看,今天读了快一半,我觉得写得真是太好了。

  银行和政府永远是捆绑的,政府需要银行,同时银行为了利润和永续发展也需要政府的帮助。因此就出现四个角色的博弈,政府,股东、银行内部人、借款人的博弈。当然很难存在完美的制度,但是政府往往通过和银行及某些团体形成制胜联盟来获得某些收益,这些收益蕴含的风险则有全体纳税人买单

  未完待续

  《人为制造的脆弱性》读后感(二):乱世中,“三足鼎立”?

  

将乱世里的力量抓取,就会看到权利与利益的制衡。

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从根本去理解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三国演义”。

然而,“三足鼎立” 是种脆弱的平衡。总会有资源和需求向一方倾斜。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统治者的力量强大,金融集团和商业集团想要生存就要尽量满足政治和战争需求,哪个没弄好,就先把自己给上缴国库了。

在和平时期,持续的增长预期,让金融家和商人沆瀣一气,游说政党,贿赂官员,给自己的利益一路开绿灯,设置政府给与的垄断权利。

在危机、停滞、衰退时期,政党们为了狗咬狗,一定会攻击敌人的朋友。而停滞和衰退让商业集团备受打击,不得不苟延残喘。在危机降临的时期,最先哭起来的是金融家们,但是不要被鳄鱼的眼泪打动,他们哭只是为了要更多的奶。吞掉小的,养肥大的。最后来一波利益再分配,强者更强,富者更富。

  《人为制造的脆弱性》读后感(三):对次贷危机爆发的分析可能是最接近现实的

  缘起:

  这本书是“比较”丛书之一,《比较》是吴敬琏先生主编的一本杂志,我去年屯了15年到现在的所有期刊,正在阅读,杂志的质量很高,所以对译丛的书也很关注。上一本读完的《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给了我很高的阅读体验,但是接下来的《掠夺之手》、《债务与魔鬼》并未给我很多收获,所以这一本我并没有即刻打开。直到看到雪球上有人推荐之后,才试着读了下序言。一旦了解到这是一本讲述银行在政治权力中的地位及博弈后,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本与《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一样的好书。

  预期:

  简单阅读序言和目录后,我期待通过这本书了解到银行是如何在权力的博弈中诞生的,又是如何随着权力各种形态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当然,如果能通过这本书了解到其他国家的金融发展情况,那就是更多的意外收获了。

  收获:

  本书是标准的作品,前三章主要阐述了理论,后面用了两章介绍了英国银行的诞生和发展。

  西方国家兴起的核心可以归于四个字“持剑经商”。本质是商业,是获利,是掠夺,如果能够通过正常交易获利,那就用武力维护和强调平等和市场;如果不能够通过正常交易获利,那么就用武力使事态或规则转变,最终回到前者。所以商人和握有暴力的政府,是最天然的盟友,是政治博弈中的两种势力。但是商人经商需要资本,需要有人分担风险,所以需要银行家(这时的金融业只有银行);而政府,政府永远是财政困难的,钱永远是不够花的,所以政府需要银行帮助改善财政,方式很简单粗暴,政府赋予银行发行货币、超额贷款的权力,同时,银行要负责给予政府资金支持,至于支持多少,要看政府的需要,上不封顶,如果需要封顶,就是将银行全数掠夺或者吞入政府内部。

  本书主要分析了英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几个国家的“银行交易博弈”。上百年的政治博弈和历史演进一一道来,使得阅读体验非常之高,威权、民粹、保守,各种势力互相争夺妥协,很是精彩。其中令我最为印象深刻的一点,便是对于美国08年次贷危机的分析。我的直觉告诉我,这可能是最接近事实的分析。政客、议员、选票、大一统银行的急速发展、高管的回报、国企的肆无忌惮,每一个人都从自身利益出发,造成了前所未见的大危机。而在现代财政金融体系下,每一次的危机,最终都会摊到每一个纳税人头上,将现在的损失折换成将来的税收。

  这本书关于中国银行的内容不多,也就是一两页的内容,只是在分析理论框架的例外时顺带说了一下。但是如果熟悉中国银行的发展历程,应该很容易在之前的分析中看到中国银行的影子,并且对当前中国所面对的形势和历史进程,有一定的判断。顺便说一句,这本书能出版,真的很难得,感谢!这本书如果不出意料,应该会很快绝版。

  看完这本书,对《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中所说的“需要全球化给予的外力以促进国内变革”理解的更为深刻了,也更加坚定了我从组织、权力、博弈的角度建构世界观和继续阅读的决心。接下来准备要读的书有很多,比如解释两次危机的《金色的羁绊》、《宇宙的主人、市场的奴隶》、《镜厅》,比如央行派的《第一排》、《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希望这些书也能够给我带来极佳的阅读体验。

  缺陷:

  这是一本能够打开新世界之门的书,内容非常精彩,当然,如果非要挑选一些缺陷的话,作者可能忽略了银行自身的一些发展。毕竟自从货币与黄金脱钩之后,摆脱金本位施行信用货币之后,银行的角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银行的行为逻辑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一点在书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作者对于银行与货币的关系也没有做过多的阐述。当然,这有些吹毛求疵了,因为作者的理论框架只在于银行交易博弈,可能在手握权力的政治家眼中,银行的角色,自始至终没有发生过变化,始终是代表“第三条道路”的“第二财政”。

  评分:

  五星。非常推荐阅读,但是阅读前,最好具备一定的近代历史和金融知识。

  《人为制造的脆弱性》读后感(四):书中关于次贷危机的解释

  主要内容来自第七章和第八章。

  作者认为次贷危机的发生不是人们认不出衍生品金融工具的危险性,而是低质量贷款的发放。

“我们想说明的并不是资产证券化本身导致了次贷危机。另一方面,我们想论证的也不是银行创造和交易证券衍生品(如担保债务凭证等)的能力应该为次贷危机负责。”“要完整解释本轮次贷危机,不仅必须考虑导致住房抵押贷款放贷标准放松的政府住房金融政策和审慎监管失败的影响(这两个因素都反映了更深层次的政治交易,也正是这一交易维持了这两个因素),也要考虑银行之间的差异,包括竞争力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激励一些经理故意承担极高的风险。”

  1. 里面提到美国有个叫《社区再投资法》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 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consumerscommunities/cra_about.htm 这部法律是为了让银行业给中低收入群体发放贷款,通常是住房贷款。

  2. 美国1994年的《里格尔-尼尔法》使得银行可以合并了(之前美国多是单体银行)但银行合并的监管要求其中之一是要满足《社区再投资法》里的“好公民” 所以银行想要合并就要发放大量高风险贷款

  Christopher J. Mayer, Karen M. Pence, and Shane M. Sherlund, The Rise in Mortgage Defaults, 2008

  5. 在监管层面

“第一,他们很有效率地将监管工作转包给了私人公司——即评级机构,例如穆迪、惠誉和标准普尔,评级公司的业务是评估公司债券的信用级别。第二,评级机构做出精确评级的行为动机本已不足,而决策者和监管者的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弱化了这一动机。第三,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改变了购房者的行为动机,鼓励他们承担更大的风险。”“发行人会要求三大评级机构在发布评级之前,提前告知其将出具的证券评级(这一过程称为评级选购),哪一家给出的评级最差,发行人就不选择这一家。”“在那些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提供虚高评级的评级机构和其他既得利益者的压力下,国会通过了一项法案,敦促证券交易委员会制定“反降级”(antinotching)规定,使发行人更容易绕开那些不合作的评级机构。”

  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了风险的成本

  6.里面还提到了克林顿政府开始鼓励让低收入者“吃贷款”(信贷分配不属于财政预算,不作为财政转移),通过银行业监管来实现收入再分配… 这是解决不平等和城市贫困问题的最佳权宜之计,因此得到了两党许多政客的支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人为制造的脆弱性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