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写在基因里的食谱——关于饮食、基因与文化的思考》的读后感大
日期:2021-05-04 01:24: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写在基因里的食谱——关于饮食、基因与文化的思考》的读后感大

  《写在基因里的食谱——关于饮食、基因与文化的思考》是一本由纳卜汉著作,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5.00,页数:1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写在基因里的食谱——关于饮食、基因与文化的思考》精选点评:

  ●属于科普读物,需要有一定生物学知识。对于人的基因,生活方式,生存环境之间的联系呈现得很透彻。

  ●视角特别,让人印象深刻,只是对于如何算健康饮食好像有些越看越困扰。。。

  ●一本视角独特的科普书,深入浅出的描述出了基因与种族、文化、历史、地域以及饮食习惯的复合关系。

  ●本来要去读“饮食的迷思”,下载错了图书。没有读完,只读了前三章,本书给我留下的启发主要在于:基因对我们的外在变现不是一一对应的,不要妄想通过改变基因来治疗和基因塑造,他们往往是复杂的多个基因控制;而且是与饮食、环境错综复杂耦合作用的结果;我们的健康,也就在三者的平衡中取得,所以针对人的多样性,不应相信信息轰炸而来的单一食谱,而是要去发现自己个人的特殊食谱,也就是书中作者一直强调的“传统的事物”,就是该地域先代一直食用的事物——虽然是科普读物,但是专业术语较多,读到后来越显无趣。全书从头到尾在证明“基因、饮食、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个人觉得读到第一章就够了,即可基本理解作者的想法…

  ●这本书其实从科学研究角度阐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没有普遍适合的健康食谱,每人有不同的祖传基因、居于不同环境,一个人的身体状态是基因、饮食和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人家欧洲长寿村的吃法不一定适合亚洲渔村。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是糖尿病易感体质,有些人怎么吃也吃不胖,有些人能吃辣,有些却丁点辣也碰不得,这是因为我们身上留有不同祖先的基因,回到祖先为我们选择的食谱,也许更能适应身体需求吧。家乡的食物,永远是最令身体怀念的,不是吗?

  ●本书的精髓不在于那些例子和理论本身,而是为提供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启示,不要试图抛开环境单独解释基因和疾病的关联,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交织在基因记忆深处。译者后记总结的十分到位。

  ●陈晓卿在圆桌派提了一句,估计就有很多人像我一样买了这本书。我们生活方式变化得太快了,以至于身体的调节机制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结果就是出现了很多疾病。结论其实就是尽量避免垃圾食品和过分精致的食物,多吃粗粮、蔬菜、水果、优质蛋白质和脂质,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多锻炼身体。这甚至不能说是一本拨乱反正的书,至于基因治疗,我觉得还是应该继续研究啊,代谢性疾病毕竟只是疾病谱的一部分。关于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的论述我已经不想多说了。现在看来故事写得有点太单薄了。

  ●翻译欠佳

  ●/终于找到了吃不了沙拉的托词! 健康专家推行所谓的阿特金斯饮食法,地中海饮食法,生酮饮食法会号称成为我们提供延续或完善生命的唯一救命草,但我们对于食物的喜爱是混合了生物学,社会文化和个人体验的暧昧状态。 食物殖民主义把尚存在味蕾里跳动的历史与故事折叠成货柜架上整齐的包装盒,同质化的食物也会泯灭整个民族甚至种族的传奇。 我们必须维系住连接食物,基因与习俗的纽带,因为在这个多样化的星球上,每一个健康幸福的生命身上都缠绕着这跟神奇的纽带。

  ●很有启发,点醒我们在接受大量前沿科技信息的同时也应该适时回望,回顾一下那塑造我们基因的过去。问题的关键在于复杂性和多样性,作为一个中国人在面对饮食历史的问题时恐怕会更加不知所措吧,还是应当把视野放宽综合考虑定制自己的饮食及生活方式,切不可轻易迷信各种所谓“健康食谱”……

  《写在基因里的食谱——关于饮食、基因与文化的思考》读后感(一):你是谁,该吃啥

  本书讨论了基因、食物与文化之间的交互作用,探讨了一些由基因导致的遗传易感性疾病的深层历史因素,即不仅仅是基因突变,而是历史上的环境适应。

  不同种族文化的传统食谱使得各种族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得以生存繁衍。传统食谱是历经上万年留存下来的结晶,也是食物与基因、文化磨合出来的成果。当今世界,各国文化与物质上的交流为各种族带来了新的食物,然而当地人们的基因无法适应快速改变的食谱,导致了某些遗传易感性疾病的发生。

  因此,不同种族的传统食谱对不同种族人们的影响与作用,是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

  《写在基因里的食谱——关于饮食、基因与文化的思考》读后感(二):传统食谱给我们的启迪

  本书是一本实例众多,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营养学科普读物:

  通过阅读你会了解到墨西哥、爪哇人、印第安人、地中海、远古人的饮食特点以及有关糖尿病、辣椒、橄榄油、奶粉的轶事,对现代人的影响和受到的启发。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同的人群因地制宜的形成不同的饮食习惯,当地传统食谱可能看上去容易引起健康问题,但是由于当地人的耐受力和食物结构的相互影响,可能不会引发疾病。而当地的没有的食品,可能对健康产生大的伤害;

  现代社会变迁加快,人们的身体对很多现代食品还没有适应,而先祖饮食由于生态的改变,甚至动植物本身都进化了,因此很难复制,所以不应相信所谓的传统食谱。

  人与人的基因都是不完全相同的,所以没有万能食谱;

  《写在基因里的食谱——关于饮食、基因与文化的思考》读后感(三):《写在基因里的食谱》三句话

  1、当我们在某个特别 的地方居住一段足够长的时间,机体在进化过程中就会被各种特殊食物选择、环境压力以及疾病因素所不断重塑。

  2、99%的相同意味着在我们的dna序列上,每1000个核苷酸中就有一个是不同的。人类基因组中含有三十多亿个核苷酸,也就是说大约有3000万个核苷酸在不同的个体间存在差异。一个核苷酸的变化就可能改变基因的表达,影响下游蛋白质或者酶的功能。

  3、人类在遗传层面对疟疾这样的疾病以及蚕豆这样的食物的适应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尺度里——一千年或者数千年一一得以实现。我猜想修补某个基因(比如G6PD)所需要的时间可能取决于疾病或者某种特殊物质对于人类生命的威胁程度。

  对这本书有更多想探讨的,可以扫码加我微信。

  《写在基因里的食谱——关于饮食、基因与文化的思考》读后感(四):舌尖上的基因

  味道经常是一种不可靠的体验。味觉是混合了生物学、社会文化和个人体验的暧昧概念。经常会显得神秘而有趣,有时候又会带来痛苦或抑郁的感受。就演化而言,对味道的感受存在的时间似乎甚至早于性爱。也就是说人类坠入口腹之欲早于坠入爱河了,所以,让《写在基因里的食谱》来给我们科普一下,不要在爱情还没有来的时候,我们把美味给丢失了。吃到健康美味的食物一直以来就是困扰人类的问题,当我们要吃的健康的时候,我们被快餐文化带来的食品所淹没。传统认知里没有生命力的食物是无法维持人体健康的,可是要探索一条健康的食谱,势必要回到过去,那些个养育了我们爷爷奶奶的食物才是我们无比熟悉的食物,因为那些食物已经深刻的融入了我们的基因,这就是为何儿时的味道总是萦绕心头挥之不去。在很长一段追溯祖先们的饮食旅途中,作者跨越了五大洲做了不同原住民实地考察和研究,记录和回顾当地的人的食谱。为我们自己可以去回顾自我家族的关于基因和饮食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些方式方法,还对我们重新把目光投向链接食物、基因与习俗的纽带上有一个新的认知。对于文学家来说就是灵魂的记录,普鲁斯特的玛德琳小饼干是味道理想的载体,茶水里冒出来的蒸汽,会带着蛋糕里挥发的香气化合物,通过鼻后抵达嗅觉受体所在的嗅觉上的皮中,然后穿透他的基因直逼他的灵魂,让他写下了通过味道唤起大量记忆和情感的不朽文字。

  《写在基因里的食谱——关于饮食、基因与文化的思考》读后感(五):基因与饮食的探索

  看《圆桌派》的时候,陈晓卿作为嘉宾提到这本书,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从书名便知道这是一本探讨饮食与基因之间的关系,也能从中得到一些健康建议。

基因适应环境

  在地理环境影响之下的饮食体系,与人群的基因之间存在共同影响,协同进化的过程。在某些情况下,某个社会群体对于食物的选择能够改变与生俱来的生物学特性,并且由此带来遗传物质层面的适应。比如人们先适应了以序幕为主的生活方式,然后才逐渐发展出对乳糖的耐受能力以适应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中日韩人群中,无法耐受低剂量酒精的人群比例要比欧洲人高出5-8倍,二影响酒精代谢的乙醇脱氢酶活性非常高的人群往往也是最先从事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生产的种族,同时也是历史上保守痢疾侵害的种族,而他们可能通过饮用发酵的饮料替代不洁净的水源避免感染痢疾。对我来说,上学的时候经常喝牛奶,大多数时候都没有问题,但工作之后几乎不喝,突然再喝的时候很容易导致腹泻,这是因乳糖酶退化产生的结果。

是否存在适普的最佳食谱

  生酮饮食、地中海饮食经常出现在各种健康公众号中,神乎其神地谈论这些饮食的好处。而书中指出,不同地理环境的动植物不同,人群平时能接触的食材不同,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们适应了当地的饮食方式,而且饮食方式是随着食材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存在全人类通用的最佳食谱,而需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饮食习惯作调整。正如处于地中海饮食研究中心的克里特岛上,人们不仅简单地食用种植的传统作物,也在不同季节从野外寻找可口食物,而且他们几乎在每道菜浇上橄榄油。而不同人群对于脂类的吸收和代谢水平是不一样的,克里特人一直是世界上食用橄榄油最多的人群,他们最终在基因层面对这种习惯产生了适应。突然介入另一种异地或异时饮食习惯,可能会打破之前的平衡,身体需要重新适应。这也是一些人水土不服,或是更换饮食习惯时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

基因与味觉

  超级味觉者和味觉迟钝者对同一食物的反应可能大相径庭,同时这也可能会对健康产生重要影响。比如迟钝味觉者会比超级味觉者更容易对酒精上瘾,因为多数超级味觉者对酒精引起的口腔灼烧感不感兴趣。而味觉迟钝者也可能比超级味觉者食用更多带有苦味的蔬菜--这可能降低了患某些癌症的风险。印度人喜欢在各类菜肴中添加各种辛辣调料,而挪威人几乎不吃辣的东西,产生这一口味差异的生态学原因是辛辣调料所具有的抗菌作用,在冰箱被发明之前,用辣椒来调味或烹饪食物能起到保鲜作用。四川人喜欢吃麻辣的食物是和当地的气候存在很大关系的。四川处于盆地内部,潮湿让人们养成了吃辣椒的习惯以减少由于潮湿带来的疾病。

  从本书中我得到的经验是:

  1、学会观察身体对食物的反应,从而发现什么食物是禁忌,什么食物有益。不同的人对食物可能会有大相径庭的反应,除了过敏反应,还有导致炎症产生的、导致腹泻的结果,学会在饮食中发现适合自己的食物。之前买了好几个仙人掌果尝鲜,结果才试吃了一个第二天就严重腹泻,后来就都扔掉了。

  2、要让自己的食谱结构接近大自然的食物链。选择自然界里时令的食物,也就是本地、应季的水果、蔬菜。新鲜的蔬果中含有目前人工还未发现或无法合成的营养成分,应该保持食用蔬果的多样性。精制的奶制品和肉制品很容易使人过度摄入热量而导致肥胖。

  3、有些疾病是需要在生活中注意饮食习惯来防止病情恶化,甚至可以改善病情的。比如糖尿病,以书中的例子,夏威夷当地人相较于美国人的平均患病水平高很多,其中由糖尿病引起的死亡人数比美国一般人群高6倍,当他们以当地传统的芋头为基础的饮食来代替快餐食品后在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写在基因里的食谱——关于饮食、基因与文化的思考》的读后感大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