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西法效应》是一本由[美]菲利普·津巴多 著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5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路西法效应》读后感(一):还不错
写的比较客观,对于各方面因素的分析也比较到位,第一次如此系统的解析人性吧,不错,就是想吐槽吐槽作者对于政治的敌视态度,字里行间表现的太明显,还有就是对于美军虐囚案件的阐述有些地方没有写明白,感觉几个片段是分开的而不是一个事件一样是带有连贯性的。总得来说书不错,可读,有些小的方面还是得经过个人的论证吧
《路西法效应》读后感(二):善恶一体,独行太难
个人,情景,系统构成了我们的整个世界。对每个人而言,天性中的丑恶和善良几乎对等。一念成魔,一念成佛,情景的力量很难抵御,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在恶性的情景下,可以是作恶者、盲从者、旁观者或者反抗者,怎么在群体堕落时守住良知,保持真我?这是贯穿一生的难题。
爱默生说“在群体中容易选择群体思维,独处时容易选择个性思维,但历史只会记住那些在群体中保持个性的人”,尼采说“孤独是强者的特权”。诚然,很多人都算不上强者,做不到独行、完不成抗争,但作为平凡人,坚持良心的底线,不作“不为之恶”,自己不发声抗争,也不对发声者冷眼不顾,这些是可以做到的。
成不了天使,也不做恶魔,在现实世界的善恶之争中就已经是胜利了。
《路西法效应》读后感(三):摘抄
《路西法效应》读后感(四):无意识恶魔化
我们都是好人,也都是恶魔。“这些受害者不顾一切地希望在充满敌意、朝不保夕的生活中幸存下来,他们只意识到侵略者的需求,而不是去反抗;他们拥抱了侵略者的形象,最后变成侵略者的样子”。
记起一事:朋友说起婆婆指责嘲讽那些没生儿子的媳妇,和家里关系如何不好云云。说起来这也是她曾经遭遇过的不公,不应该投以同情关怀的目光吗?现在却变成了曾经的“侵略者”!媳妇终于熬成婆,就这样一代一代传递,这就是书中所说的“情境的力量”,在这里面,良善不堪一击。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敢为人之不敢的英雄人物,发声,打破这样的情境。“我们每个人终究都只活在自己的心灵中,活在孤独之中,所以必须乐意并且也随时准备好主张自己的独立性,而不应担忧被社会拒绝”。所以,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某种程度上的英雄,所有人都是某个人的英雄。
“ 美德不只是对恶行的消极抑制,而是要求积极行动”。冷眼旁观有时就是恶魔。
《路西法效应》读后感(五):关于日内瓦公约
这本书其实大部分在讲监狱,恐怖主义,虐待,系统。看完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我想到了电影《间谍之桥》。主人公为什么那样去帮苏联间谍,或许他也在想,有一天美国间谍落在人家手里不要再到虐待吧。这或许就是日内瓦公约的真谛。
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公约?
首先,我们身为人,要尊重人权,同类为什么要自相残杀。其次,换位思考,自己国家的间谍落入人家手里,让人家这样虐待,谁也不好受。
但是,布什政府为了他的所谓对抗恐怖主义,明明可以用别的办法问出情报,却偏偏默许虐待,甚至引渡到他国进行虐待。这样就不违背美国的人权法律。这样的美国政府,口口声声声称中国是最没有人权的国家,道貌岸然的嘴脸实在让人恶心。
读完这本书,心情实在很沉重。系统,环境,社会,我们谁都没法逃脱在外,只要高层默许,混乱,肮脏,什么都有可能发生。这就让我想到,如果要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人,你必须知道你自己的每个行为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谨言慎行,不需要每个人做到,但这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人的基本功。
这本书主要讨论“情境”,作者认为情境的力量非常大,在特定的情境下,好人也会变成恶魔,反之,“时势造英雄”。 在即将看完这本书时,正逢遇到一个祭祖的仪式,我算是一个可参加也可不参加的角色。大致如此,于是我尝试一个脱离情境的实验: 在第一个地点,由于人很多落脚都难,我选择旁观,于是结束后我遇到了诘问和旁敲侧击还有凌厉的眼神。但没有人建议我应该参加下一个地点。
在第二个地点,我依然没有参加,已经有一个与我角色类似的人退出。
在第三个地点,我被平和地告知可以留在车上,再有几个类似角色的人退出。
整个仪式结束后,我没有受到质问。之前发出诘问、敲打和眼神审判的人都谈笑如初。
这种情境给人的压力是很大的,有被孤立的风险,但意识到这种压力的存在是十分有益的,它只是特定时空的压力。
在学校和公司,书中描述的程度较轻的情境无处不在,保持警觉至关重要。不要使自己落入更残酷的情境,比如一帮朋友打算在KTV来点刺激什么的。因为这种情境的压力使正常人做出通常恶人才会做的事情。
《路西法效应》读后感(七):做个平凡英雄还是临阵脱逃?
前段时间,江歌案因为她母亲的万言书再次被刷屏,网上评论基本是一边倒的倒向指责刘鑫的冷漠,自私,逃避,并进一步推测如果不是怎样可能不会怎样,应该怎样。这两天,满屏都是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老师猥亵虐待幼童,大家指责的重点是老师惨无人道,院长没有开幼儿园的样子。
如果是你站在门后,门外正在发生惨剧的打杀,在恐惧中,你会不会不敢站出来,宁愿逃避当作自己不知道?
如果你是一名幼教,让你看看你的同事,同行,你觉得身边有多少同人可能会虐待儿童,甚至猥亵,做出在人性框架下不可能接受的事情?
当有恶行发生,我们的第一反应通常都是指责事情的第一责任人,指出其人性之恶,好像她就是十恶不赦,人格有问题,远远不如我们这些“凡人”。“如果换作是我,肯定不会这样做”,真的么?
这种“我就不会这样”的意识,把我们自己特殊化,加上了美化的外衣,也让我们不能准确判断事情。
做一个勇敢冲出门外承受责任,挡住危险的朋友。抑或做一个与体制抗争,发出不同声音的体制内之人。做到了,可能是平凡的英雄,做不到,就要承担人性与情境的罪责。
《路西法效应》读后感(八):你是好人还是恶魔?
本书主要是对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的介绍及引发的思考,个人认为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在确保实验参与者心理状态正常,没有显著差异后将一组青年学生随机分成2组,分别扮演犯人和狱卒的角色。实验预计进行2周。扮演犯人的参与者将被要求服从狱卒的指令,而扮演狱卒的参与者在接受了段时间的培训后获得了管理犯人的权利。作者禁止在监狱中发生身体暴力。实验者最初想看看犯人的反应,但最后的结果却出乎意料。在获得管理犯人的权利后,狱卒们逐渐感受到了权利带来的快乐,开始折磨犯人们,完全忘记了其实犯人们是和他们一样的大学生们。后来又犯人被折磨到近乎精神崩溃,实验才被迫提前终止。但人们欢呼雀跃而狱卒们却感到遗憾,不只是因为工资会减少,也因为失去了支配命令犯人的权利。
这不得不引发思考,当人赋予支配命令甚至伤害别人的权利时是不是还能保持原有的善良?可以去个性化,也就是匿名时是不是还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实验表明当对方不知道自己身份时做坏事的概率会升高。
这本书让我不由得想到了现在网络中的键盘侠,在网络中对别人恶语相向,发表恶意评论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公司中一名老实的员工呢?无论如何,无论在什么环境中,我们有责任保持善良。
《路西法效应》读后感(九):好人变坏指南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人间悲剧:纳粹屠杀犹太人,卢旺达大屠杀,南京大屠杀等,而今天,一些触碰人性底线的事情仍在不断上演:美军伊拉克虐囚丑闻,屡屡发生的校园欺凌,网络上随处可见的语言暴力。这不禁让我们感叹;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上述这几件事有何共同点呢?答案就是——“路西法效应”。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什么是路西法效应?
《路西法效应》读后感(十):好的实验,不好的论证及结论。
又是一本二元对立的书,只不过在心理学层面叫做归因谬误,即天性决定论与情境决定论孰轻孰重,也即进化论层面所讲的基因决定或后天环境决定。我相信作者在其所在领域是权威一般的人物,但往往权威会不知不觉透露出想通过几件可能是特定的事件推断出普遍性的结论。我想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作者局限在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当中,其实在斯坦福监狱实验里,作者模糊了心理学专家和典狱长的身份就可以看出,他本身也不是一个擅长以战略眼光综合考虑问题的人。无论伊拉克虐囚事件,还是“人民圣殿”集体自杀事件,绝对不能主要归因于情境的力量,需知,人类社会的建立和发展,一定是建立在牺牲小部分人的利益,满足大部分人利益的基础上,可以说这是人类这一物种的价值观。就像我在《对权威的服从》书评中所说,3:1的统计学分布,达到了与孟德尔豌豆实验统计规律的惊人一致,有些事件根本无法用客观和理性的思维去衡量,事后诸葛亮并不是心理学研究的正常思考方式。如过用逻辑的思维考虑作者的观点,作者颠倒了虐囚与情境关系的因果规律,并不是情境决定了虐囚,而是虐囚创造了情境,就像先有蛋先有鸡的循环论证。以上是我个人的拙见,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总是见不得作者自以为是的态度,至于成为英雄或者少数派这件事,我认为,若以牺牲生命为代价,我宁可做平庸的一员,无论人类在发展的过程里犯过多少错误,历史总是在不受影响的前进,一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当下说服了多少人相信其中的理论,而在于是否经得起时间沉淀。就此方面来说,这本书失败在了作者企图说服他人的立场上,真正的学术,应当以传播知识为已任。就像作者时候所说,英雄应以社会利益为己任一样,可惜作者说出了真谛,但并未完全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