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5-02 03:17: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精选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本由[美] 斯蒂芬·金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3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一):读后感

  

《春天的希望 肖申克的救赎》这一篇里面描述的场景历历在目,电影确实拍得很好。夏日高徒这篇不太感冒吧,一个奇怪的男孩和一个奇怪的老人,相互制约相互控制,故事挺瘆人的。《尸体》讲了兄弟情谊,有些人注定不能成为朋友吧,最后魏恩和泰迪最后分道扬镳,但是并没有太大感触。最后一个暮冬,讲母性的吧。

“医生,如果有人说世上早已没有魔法与奇迹,我一定不会相信,因为只要花两块钱到当铺买个戒指,就可以立刻抹掉私生子与淫荡两大污点,这不是魔法是什么?这是廉价的魔法。”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二):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初读肖申克的救赎的书的时候,觉得并不像电影看起来那么让人忍不住思考。一直在等着书中的雷德讲那年安迪播放两个意大利女人唱的《 费加罗的婚礼》,或者电影中的雷德说的根本不知道唱的是什么东西。那个镜头最为震撼人心,人们伫立着,没来得及思考这个感觉是叫做自由还是叫做希望。而原著中却没有。也就是说,电影带来的冲击更为强烈,就像汤米的死、诺顿的死、亦或安迪离开之前把皮鞋擦的光亮的那份微笑。

  但当书中的雷德假释后,在新本子上写安迪的时候,我才发现,安迪还是那个安迪。即使他又大高个变成了身材矮小,即使说他“昂首挺胸的回到牢房”替换了“像悠闲的逛着自家的花园”,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他始终穿着自由的隐形外套。

  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三):原来,哪怕再平凡不过的人,都会经历不平凡的人生。

  坦白地说,四个故事中我曾经只知道肖申克的救赎这一个故事。乍一看之下,其他几个故事似乎太过平凡,而就算肖申克的救赎这一篇似乎也没有电影那般波澜壮阔的感觉,而是像一条潺潺流过身边的小溪,轻声细语而又缓慢的讲述着一个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用斯蒂芬金的话来说,他这次写的都是平凡人的故事。

  他说的没错,只不过在这些平凡人的故事中,同时也看到了永不放弃的信念、曾经的青春和友情、以及那一份深沉并痛到极点的爱。

  我想说的是,恰恰是这些平凡的人,时时刻刻都在演绎着动人的故事。

  那是因为当我细细品来,却发现这些情感竟如此炙热,以至于这些本该平凡的人竟然也遇见了奇迹。于是,就出现了几乎不可能的惊天大逃亡、长大后再也找不到的友情、以及遭遇严重事故也依然幸存的孩子。

  原来,哪怕再平凡不过的人,都会经历不平凡的人生。

  为平凡的人生喝彩。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四):自由人的精神信仰

  《肖申克的救赎》——Stephen King 打破黑暗需要多坚定的信仰支撑? 一纸文凭不见得就可以造就一个人,正如牢狱生涯也不见得会打垮每一个人;他将自己披上自由人的隐形身份,去摸索随时会被毁灭的希望 透过他的眼睛,似乎就能感受到一只大鸟笃定的信仰。安迪的罗盘,在巴克斯登镇北边有一大片牧草地,在牧草地的北边有一面石墙,石墙底部有一块石头,那块石头和缅因州的牧草地一点关系都没有,那是一块火山岩玻璃 或许是对自己的价值深信不疑,或坚信自己终会获得最后胜利……或只是一种自由的感觉,即使被关在这堵该死的灰墙之内,他仍然有一种发自内在的光芒。 文中以第三者的身份讲了一个自由人的抗争,从头到尾深受安迪的影响,他最后也顺着安迪的罗盘找到了石头地下的火山岩玻璃,奔向日日梦中的太平洋和不确定的未来。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犯人,到最后,我竟也敬意满怀 敬绝望造就的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重生 有些鸟儿天生就是关不住的,它们的羽毛太鲜明,歌声太甜美、也太狂野了,所以你只能放它们走,否则哪天你打开笼子喂它们时,它们也会想办法扬长而去 我们却就这么容易退缩和落败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五):.

  读这本书,更像是周末的消遣,不过这种消遣比起电影院有意味多了。 如果只是说消遣,就过于辜负斯蒂芬的创作了。虽然不容易和陀的终极架构作比较,可是四个中篇中对情节的描述能让人享受到真实感,类似虚拟现实的真实感。 当然,如果仅限于此的话,还不值当去回味本书。四个中篇,我应该只喜欢肖申克的救赎和呼吸呼吸,至于纳粹高徒和尸体,虽然有一定人性与社会的现实意义,但是还不能满足我的胃口,不过读起来也有一翻意味。 肖申克的救赎,读过两遍,电影看了三次,结果是电影给我的震动大于小说。不管怎样,不管是电影还是小说,其终极的意味希望与耐性,我应该还会去品味。 呼吸呼吸这个故事,发生在地狱与人间的交界处,作者没有明确表达,我的理解是这样。习俗可以杀人,理所当然习俗化的人们都为扳机出了力,傲慢的科学也会杀人。即便一个人一个孕妇的意志力可以与天相争,无限的巧合并不是巧合而且某种社会历史的注定。有个受纪念的人说,经受苦难,才能得到救赎。史戴菲经受了苦难,做好了一切准备,可还是在医院门口尸首分离,直到她肚子里的孩子被抢救出来才闭得上眼睛。她经受了一切,她没有得救,她的孩子得救了,她的孩子传承了他母亲的坚毅与眼睛。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六):《四季奇谭》小结

  这是我读的斯蒂芬金的第一本书,《肖申克的救赎》,这个名字其实是因为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名声大噪,中国人为了提升这本书的知名度,才这么叫的(个人见解),其实叫他《四季奇谭》(《different seasons》)更好一些,我知道老金是恐怖小说大师,但是这本书里面的四部中篇小说,说不上恐怖,也就最后一部《呼吸呼吸》,有一些恐怖因素。小说都很好看,老金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啊,《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就不用说了,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很棒,但是小说还是和电影不一样,细节更多,电影改了一些细节,电影更好。《纳粹高徒》本书最佳,中学生托德和老纳粹杜山德,二者之间的发生的故事写的紧张刺激,但是改编的电影《纳粹追凶》只能说是一般,因为这部小说稍微长了一些,改成电影,多少会损失一点原来的味道嘛。第三部《尸体》,后来结尾我看出来了,这就是写老金的一生啊,童年的时光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很重要,尤其是童年期间与小伙伴的友谊,最后柯里的意外去世我觉得实在是可惜,戈登唯一志同道合的伙伴还是离开了他,这个故事更是反映出真实的人性,太真实了,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啊,改编的电影《伴我同行》还没看,但是看评分,应该是不错的。最后一部《呼吸呼吸》,没什么想说的,佩服母亲史黛菲和医生麦卡朗,一位坚强伟大的母亲和一位善良仁义的医生,而其中的主人公“我”,倒像是一位旁白,最后他和史蒂夫的对话,我觉得只是老金为了增加恐怖氛围而加上的,不然这本书就根本不是恐怖惊悚小说了。很多人都说斯蒂芬金的书好看,确实是这样,我觉得怎么夸奖都不为过,还会继续追老金的书。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七):肖申克的救赎|自律让我们更自由

  今天是读书日,各个读书群里都在讨论怎么优惠买书。我就去亚马逊看了一下镇店之宝,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套“失落的经典”,然后对斯蒂芬金的一套书犹豫了,于是我想先翻开看看。第一本就是《肖申克的救赎》,没想到看到停不下来,而且试看居然是完整的一本书。看书的间隙,我也在回味七八年前看的同名电影。个人感觉,书的内容比电影更真实一些,震撼力不像电影里那么突兀,但是持续的影响力更大一些。

图片来自豆瓣

  第一次知道监狱是个残酷的环境,大概就是看了《肖申克的救赎》后。看之前主要是当时大家热烈讨论奥斯卡奖,很多人为《肖申克的救赎》败给《阿甘正传》而遗憾。然后我先看了《肖申克的救赎》,再看了《阿甘正传》,前者给我的震撼更大,而后者更容易让我理解,价值观很正向,逻辑也很清晰,所以我能理解后者为什么获得了奥斯卡奖。总之这两部都是非常好的电影,没看过的小伙伴可以去补补课。

  目前我觉得电影和书不一样的地方主要有三点:

  1、电影的开始让我觉得安迪是有罪的,而看书的时候我相信安迪无罪的,因为法庭的证据不足。有可能是电影的拍摄手法让我迷惑了。书和电影里最终都证实安迪是无罪的。

  2、电影里安迪出去以后维生的钱是他自己通过给典狱长干活挣的,而书里则是他的好友吉米在外面帮他投资的。所以书里的更符合现实,电影里的太奇幻了,我个人觉得很难操作。书里的更符合现实逻辑,如果安迪没有外面好友给的精神支撑,他可能很难度过在监狱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精神支柱,这样在遭遇最残酷的事情时,才有可能保持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不至于适应太痛苦的生活而麻木。

  3、书里安迪出去的通道布满了大便,而电影里主要是下水道。哦,对了,书里说安迪身材很小,而电影里的安迪是正常的身材,甚至在我看来显得很高大。

  至于更多书与电影的不同,有空的朋友们可以看看,书和电影都很不错。

  这本书或者这部电影,给我的最大启示是,我们要成为很优秀的人,那就一定要坚持自己喜欢的事情。做事的时候不可避免遇到诱惑或者威胁,我们要琢磨大环境的规则,然后找到最好的办法,这样才能得到最终想要的结果。

  电影和书里,安迪为了得到一些自由,他主动帮典狱长做事,还在他的权限范围内花时间写信给政府请求一些给图书馆的补助。书里描写的更多,在组建图书馆充实犯人的精神生活外,他还帮助一些人参加自学考试,他希望他们以后能过上和入狱前不同的人生。他是难得聪明的好人,经过一番努力,他最终得到了美好的自由生活。

  写作的瑞德很像大部分时候的我。回顾毕业的这几年,有几个我最早关注的公众号已经开商店变现了。我是意识到了时代的潮流,但我不敢轻举妄动,现在依然做着螺丝钉的工作。

  但我今年真的觉悟了,我不再间歇性努力了。四月即将过去,每一天我都觉得有意义。未来的我会像安迪学习,成为一个优秀的聪明人。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八):最后的救赎

  第一次接触到《肖申克的救赎》还是大学组织的一次活动,当时的感想只是停留在主人公安迪对监狱的狱友的帮助和救赎,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然后就是他对自由的渴望与坚持。最后成功越狱,重获自由。

  再一次是看到纸质的书籍,领导相赠。闲来无事翻翻。

  故事容易读下去,花了4-5个小时搞定。总结如下:

  1、怀抱着最好的希望,但预做最坏的打算

  2、体制的制约

  3、自我的平衡

  第一条比较好理解,人活着还是要抱有希望的。没有了希望,生活就没了奔头。人的价值与意义都不复存在。做好最坏的打算。生活本身就已经不容易了,好的坏的,总会发生。有时,我们连抱怨的时间都没有。所以,常怀希望,踏实做事,心里会更好过。

  第二,体制的制约(institutionalized)

  原文中写道:我曾试图描述过,逐渐为监狱体制所制约是什么样的情况。起先,你无法忍受被四面墙困住的感觉,然后你逐渐可以忍受这种生活,进而接受这种生活......接下来当你的身心都逐渐调整适应后,你甚至开始喜欢这种生活了。什么时候可以吃饭,什么时候可以写信,什么时候可以抽烟,全都规定得好好的。

  我对体制的概念或标准的认识比较模糊。我只说自己的感受。这感觉就像是工作一样,刚工作的时候,像是进入了一个无形的牢笼,微薄的收入是这牢笼的枷锁。老板的标准是这牢笼的边界。你越是挣扎,枷锁越紧;可活动的范围越小。但你知道,你无法逃脱。因为离开它,你无法生存。然后你从可以忍受进而接受,最后开始喜欢这种生活。不变的是离开它,你依旧无法生存。

  人活着就拜托不掉工作,就像小说中牢犯挣脱不掉监狱一样。

  进一步说,我们就是监狱中的牢犯,没人完完全全的,绝对的自由。安迪的故事只是作者的美好愿景罢了。

  第三,自我的平衡

  文中写到:我们知道在超凡入圣与无恶不作之间还有第三种选择,这是所有成熟的成年人都会选择的一条路。因此你会在得失之间求取平衡,两害相权取其轻,尽力将善意放在面前。我猜,从你每天晚上睡得好不好,就可以判断你做得好不好......又或者从你晚上都做些什么梦来判断。

  从小被教育的圣人之道,在工作后又多了一层的领悟。

  也许它本身的存在就是一个阴谋。统治阶级为了统治老百姓的一种手段而已。

  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博弈。有人提出游戏规则,希望大家都来遵守。个体认知的 。差异造成了行为的差异,所以有人不喜欢这个规则,主动破坏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并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利益,尝到了甜头的他继续肆无忌惮。而那些一直遵守规则的人们感到不公,也开始跨越雷池。游戏的规则一变再变。理想中的游戏,无法进行。

  所以脱离学校教育的我们在工作后会继续被教育,唯一的区别就是没有试卷的标准答案。你必须通过自己的判断做出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这个过程就是寻求自我平衡的过程。

  像文中提到的,首先,我们承认自己不是圣人,无法达到圣人的认知高度。其次,我们也不是为求己欲而无恶不作的罪犯。平凡的小老百姓,是大多数人的标签。比起上天堂或下地狱,我认为在人世间踏踏实实地活着,来的更容易些。

  怀抱着最好的希望,但预做最坏的打算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九):希望、沉沦、成长、执念

  其实这本书的原名应该是《Different Seasons》,台湾的翻译《四季奇谭》更能翻译出原本的韵味。由四个中篇小说组成,但是由于其中第一篇改编的电影名气实在太大,所以出版的时候从商业的角度,以其作为整本书的名字。虽说作者斯蒂芬·金是赫赫有名的恐怖小说大师,但是他的小说所展现出来的,并不仅仅是“恐惧”而已。

春天的希望—《肖申克的救赎》

  即便作为一个普通的电影爱好者,也能知道这部常年与伟大的《教父》轮流争当IMDB250榜首的同名电影。其实说喜欢这本书或者书改编的电影,就是因为其中蕴涵的精神。那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精神。在茫茫世界当中,个人是渺小,并没有神会来拯救你痛苦的灵魂,只有自己救赎自己。

  电影整体上基本与小说情节相同,不过有几处改编。当然,最大的不同在我看来是结尾的处理。电影结尾处雷德按照安迪留给他的指示,与安迪在蔚蓝大海边重逢,一片阳光明媚;而小说只是描写雷德在去往寻找安迪的道路上,充满希望的前进……这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另外小说里还有一个角色,电影并没有加进来,就是曾经与安迪在一个牢房同居过的诺曼登,他曾经不止一次的抱怨“空气太坏了,而且很冷。”这其实就是安迪早就在牢房墙壁上挖逃生道路的一个暗示。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角色的处理,小说和电影都有不同。如果看过电影,不妨拿来对比一下,也是蛮有趣的。如果电影和小说都没看过,那么这部作品肯定能给你惊喜,更多的,是在绝境中的永不放弃的希望。

夏日的沉沦—《纳粹高徒》

  真正的恶魔应该是什么样子?纳粹份子杜山德隐姓埋名,逃离到美国。这个老恶魔温文尔雅,风度翩翩,谈吐之间让你如浴春风。在这幅日渐苍老衰弱的躯体下,谁能想到他双手曾在纳粹集中营沾满无辜人的鲜血?托德,有着一头灿烂金发的小恶魔,聪明上进,懂事体贴,无论是他的老师,还是他的父母,都会觉得这个孩子有着无限光明的未来。然而他能在第一次杀人时候一边把刀插进对方身体,一边数自己一共插了几刀。

  两个恶魔互相较量,彼此折磨,试图征服对方;又互相影响,密不可分,奇妙地共存。最终老恶魔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一刻,他的灵魂也附着到了小恶魔身上,他们共同堕入地狱。

  斯蒂芬·金告诉我们,真正的恐怖,是人性的扭曲与沉沦。

不再纯真的秋天—《尸体》

  每个人的童年都不尽相同,但我们都有曾经儿时的小伙伴,每天放学一起玩耍,一起写作业,一起去探险……然而,当你长大后,那些曾经的童年玩伴,还有几个留在你身边?

  故事中的四个孩子,一起去寻找尸体,也是他们成长与变化的旅程。这四个孩子每个家庭都存在缺陷:暴力、放纵、冷漠、忽视……主角戈登是最有才华的孩子,当他与朋友都深陷生活的泥沼中时,幸好柯西这个朋友的存在告诉他要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就如同那个清晨他所遭遇的“林深见鹿”一般,他也发现了自己人生的出口。

  人们常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其实也是离别的时刻。曾经那个炎炎夏日下共同嬉戏玩耍的时光,终究一去不复返。但我们也不必感伤,不必留恋,只要将曾经的过往保存,继续前行,这就是人生,这就是成长。

暮冬重生—《呼—吸—呼—吸》

  这篇故事是整本书中最短的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没有改编成电影的小说,但是也是最具恐怖“味道”的一部。

  一个没有结婚的单身女性意外怀孕,但她选择把这个孩子生下并决心抚养其长大,甚至到最后连工作也失去了(讽刺的是,辞去她工作的上司也是女性,金在这里是不是意有所指呢?),也没有放弃这个孩子。在她临产的那天,就在为她接生的医生眼前,这个女人出了车祸,身首分离。然而,这个只剩下躯干的女人,执拗地用医生教导她的方法,继续呼吸,呼吸着,让那个肚子里的生命在漫天大雪中,在众人惊恐的眼神中降临于世。孩子在医生手中微微呼吸,他继承了她瞳孔的颜色,她的生命,她的意志。

  这是一个生命的故事,也是一个母亲超脱生死的执念。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十):读《肖申克的救赎》后记

  

警告!!!本篇有强大剧透!

这本书并没有在我的读书计划里面,是在出差期间,带上的书(《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已经读完了,在乌鲁木齐机场转机时,百无聊赖晃到一个小书店,给店员看了豆瓣里面我的想读清单,店里竟然一本都没有,有些失望,但是又确实想在几个小时的飞机上能够有事情可做,于是选了一本书,就是这本《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的电影我是看过不止一遍的,是“94年电影”之一(1994年出了很多经典电影),十分喜欢。之前知道电影改编自小说,这次看到,心想不如看看吧。

作者是史蒂芬·金,据说是著名的惊悚小说大师——但是孤陋寡闻如我并不怎么熟悉,听说应该是听说过,但是不熟悉。看扉页,知道《闪灵》的原著也是他,且序言对他的评价极高,因此对于这本《肖申克的救赎》小说期望也很高。

飞机上邻座小伙看我在看这本书,主动说他也看过,表示想当好看,尤其是第3篇,很恐怖,我还开玩笑警告他不要剧透。

然而还是被骗了。当然不是被邻座小伙,也不是被史蒂芬·金。而是被狡猾的出版商。

这本书共4个部分,由4个中篇组成,分别按春夏秋冬命名——春天的希望 肖申克的救赎、夏日沉沦 纳粹高徒、不再纯真的秋天 尸体、暮冬重生 呼—吸—呼—吸。“肖申克的救赎”只是其中一篇,除了偶尔提到个无关紧要的关联外,4篇小说之间几乎没什么关系。看评论,原书的标题也不是《肖申克的救赎》,而是《四季奇谭》,明显的出版商认识到后者没有前者知名度高,狡猾的换了名字。

除了一些细节外,《肖申克的救赎》的内容和电影几乎无差别。比较大的差别有几点:电影里面摩根扮演的黑人狱友在小说里是爱尔兰人(应该是个白人);典狱长最后并没有被捕,而是辞职了;安迪并没有偷走典狱长的钱,而是他的朋友在外面帮他投资的;知道真相的狱友没有被典狱长除掉,而是送到了一个管理相对宽松的监狱。总之,电影的改编的似乎更成功一些。

第2篇的《纳粹高徒》,是讲一个少年与一个纳粹漏网之鱼交往的故事。故事开始是少年控制和要挟着纳粹军官,但是在过程中慢慢失控,少年被反噬,心中恶魔慢慢被唤醒。看的时候并不觉得恐怖,但是看完后回想却觉得很惊悚——可能因为自己也是个小男孩的父亲吧,带入的不是少年或纳粹军官,而是少年的家长。

第3篇的《尸体》,是邻座小伙认为最“恐怖”的,但是我却没什么感觉。故事主要内容是几个少年去寻找一个被火车撞死的小孩的尸体的过程。挺好看,但是还没有到“恐怖”的程度。据说这一篇故事中的“我”就是史蒂芬·金自己,这一篇小说是带有自传性质的。

第4篇的《呼吸》是个故事中的故事,表面的故事是“我”参加一个俱乐部的故事,真正的故事是这个俱乐部的一个人讲的,且只有整个小说篇幅的不到一半。“俱乐部”这一部分营造了一种神秘、恐怖的氛围,但是并没有深入发展;故事中的故事,开始也是正常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未婚先孕的女孩和一个妇产科医生之间——没有爱情没有谋杀,甚至像是一个单身女性独立自主的励志故事,只是最后女孩头颅掉落后还将孩子生下来显得吓人,但是有些莫名奇妙。

我本身不爱看恐怖电影,或者恐怖小说,觉得自己吓自己不值得。可能也是本身胆子小。有些人胆子小但是又喜欢看恐怖片,看完又吓的睡不着觉,这是我不怎么理解的。

小说很好看,但是比起期望来,略失望。

原文地址:这只是一小小鸟窝—读《肖申克的救赎》后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