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5-02 00:14: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经典读后感有感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是一本由马克•克雷默 (Mark Kramer) / 温迪•考尔 (We著作,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8.00,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读后感(一):一个媒体人必读书目

  正如其他读者所说,这本书是一本如何为报社出版机构写出好的非虚构故事的指南,很多经验与我们当前时代相差甚远。本书的前三章对于想尝试进行写作的新手来说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写作技巧和心态。如何写出一篇好故事,故事如何开篇,读者想看到什么,如何驾驭文字让读者跟上你的写作节奏,好的作品必备哪些特征等等。最后一章对于想从事写作谋生的人也给出了一些经验和建议,中间几章对于已经进入写作行业的媒体人或许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可以作为一个媒体人案头常翻的著作。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读后感(二):《哈佛非虚构写作课》刚读了一半,我就被狠狠教训了

  本想今天好好把《哈佛非虚构写作课》看完的,结果看到里面一句话“一旦开始写,我通常就会意识到,我对那些我应该知道的东西,知道得有多么得少”,我果断合上了书,打开了书评。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读后感(三):难道没人注意满书的错别字吗?

  网上看到写作推荐书籍,欣喜买来,整部书目录很系统,实则是多位著名作家就单个议题写的,写作风格千差万别,有些章节受益匪浅,有些却犹如鸡肋。越往后读越失望啊~!说实话,一部书是否用心编著,在读的过程中显而易见,我看的是2019年4月第三次印刷版,却是我看到过错别字最多的书、掉字、标点用错、人名翻译前后不一致等状况也有,实在降低好感。从翻译也感觉到,有些章节翻译的易懂易读,有些却莫名其妙。加之里面举例好多外国的事件、人物报道,对于中国的读着并不熟悉。举例说是非虚构写作工具教科书倒是有些过誉了。错别字实在太降低好感了。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读后感(四):一本没什么帮助的写作指南

  本书从写作的叙事,话题,流派,结构,作品的人物,场景,排序,写作的伦理,叙事,职业生涯出发,向我们介绍了如何把一个想法落实为一篇文章。

  本书所选取的50多篇文章全是新闻大佬们几十年职业生涯的经验总结,涉及了新闻工作者的方方面面,但如果不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可能这本书带给你的帮助就没有那么大。

  但读完这本书确还是或多或少地给我的写作带来启迪与技巧的升华,比如知道了结尾的写法,结构的安排以及如何把自己的一个想法变成一篇文章。

  总的来说,对于想学写作但本身不是新闻工作者的人来说没有什么太多作用。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读后感(五):写作的魅力与快乐

  虽然看的是中译本,但是里面的文字和思想已足够打动我。译文可谓做到了信达雅,十分符合国内读者的阅读思维与习惯。看得出来,译者们没少下功夫揣摩原文、推敲文字。

  书中每一段讲述都很感人,让人充分感受到了非虚构写作的魅力。内心里仿佛有一团火正被点燃。

  要写出好的作品,须得有时间、有思想、有情怀,还必须专注,财力基础也不可缺。准备好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安心走上写作这条路了。

  当然,如郭庆光先生在序中所言,这本书也适合更广泛的读者,无论是否从事新闻或写作的相关工作。因为,讲故事、听故事、分享故事,是我们基于社会交往和本能需求的信息行为之一。

  庆幸未错过此书。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读后感(六):一本对自己评价很公正的书。

  开头的序里提到,希望这是本工具书,放在每个新闻学学生的案头,我本以为是给自己吹吹彩虹屁,看完之后觉得,好吧,你说的对,你确实是本工具书,由于详细的章节划分,如果在新闻写作中遇到困顿,确实可以翻看翻看,可能会很有帮助。

  读这本书时让我想起了之前参与编写案例集的整理,书里都是一篇一篇的主题稿件,有的狠明显是演讲稿的整理。沉浸式阅读时有种面对面交流或者参加沙龙分享的感觉。

  可能有些理论只能称为经典,对于后来行业的发展预见性和指导性稍有不足了。(一点个人的否定观点,本身自己读的时候也很快,不当哈)

  读完之后自己构思了一个小的故事框架:一个微中年,一个小偷,事件发生在京西的法海寺森林公园,一场关于佛谏言的公路类型剧本。微中年想去山里坐个假禅。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读后感(七):写作只有两件难事——开始写、不停手

  写作只有两件难事,开始写、不停手。

  永远不要迫使自己从写停的地方开始写,方法当然就是,永远不要停。每次你停笔时,写一个小注或提醒,帮你第二天往下写。

  你必须享受写作的时光,稿子离开桌面后的一切事情都不是真实的。桌面上发生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隔绝自己,其他人都下班回家了,你要继续坐在桌子前;或者比所有人都早到。

  契诃夫的写作格言:如果你在第一幕中展示了一把枪,那它必须开火。

  上乘的写作是无数构成的集合:动作、人物、场景、语言、洞察力、调查以及叙事结构。我们可以分析这些构成,并观察他们的运作方式和彼此间的互动。

  真实的世界却总是比标准的新闻实践所捕捉的那个世界更丑陋、更友善、更微妙、更富有、更残酷、更陌生、更单调、更混乱……最重要的,也更为复杂。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读后感(八):怎样讲好一个故事的前几章脑图

  因为并不是文字类工作者,主要在看research方法和看待/解决问题的视角,根据自己的需要重新整理的,没有根据文章顺序。

  之后的几章可能不会继续做脑图了,就先发吧

  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140字到了吗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读后感(九):进入采访者的生活圈

  1.非虚构写作是指根据真实故事写作,比如人物采访。 2.采访最重要的是真实展现采访者。如何做到呢?你得走进采访者的生活圈。跟他说同样口音的话,做类似的工作,你跟他是朋友同时也冷眼旁观。你亲切、自然、不突兀,仅仅默默观察。 3.经过长时间不打扰地观察,你已经收集了许多素材。接下来的写作要求你在叙事中把读者代入人物的情感,并且表达某些观念,传达某些意义。 4.你在观察的时候不能打扰采访者,以免采访者进入“表演”模式。同样,文稿出来后也应获得采访者同意后才能投稿,以免影响采访者。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读后感(十):标题很LOW的好书!

  一般来说,名字里带“哈佛”字眼的书,我是比较厌恶的。

  但这本《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是个例外,难得的好书,就书名而言,作者也许只是想描述一个事实“这真的只是哈佛的写作课程”。

  说说这本书。

  类似于MBA课程,案例教学,请来讲授案例的,都是获得过和无限接近普利策奖的行家里手。这种以战代练的教学,最大快人心。

  书分九个章节,覆盖了记者和非虚构写作者职业生涯的全流程。每一章节,没有名词解释和概念体系,全是行家里手的经验交流,是鲜活的经历,每一篇都是可以称得上精悍的故事。所以,这本书是干货大集合。

  不仅对从事非虚构写作的人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对普通读者的写作问题,也有指导意义。

  有朋友反映翻译的问题。我认为,翻译还是比较有水平的,读起来毫无违和感,还算精确。经百度,这个翻译还有多本畅销翻译本出版。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