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5-01 04:26: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摘抄

  《消失的地平线》是一本由詹姆斯·希尔顿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一):香格里拉

  湖南有武陵源,连云港有花果山,云南有香格里拉……我知道,它们只是某种臆造,因为实际上它们很有可能并不存在。人生也是如此,所谓的希望,梦想,永恒,可能只是镜花水月,但我们情愿相信世上真的有希望,梦想,永恒。毕竟,除此之外,人生了无趣味。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二):我不要天上的星星

  quot;你认为,他会找到香格里拉吗?"

  近代的桃花源记,代入故事中,我愿意相信康维的经历和他被告知的一切,世界太大了,总有一些超越时间与意义的精神实在,使肉体最大程度地避免时间的磨砺。但我一定会是马林森,活那么久,获得睿智与安详,又能怎样呢?放慢了的节奏,不是在生活,而是在心灵。那美丽的香格里拉有无限风光,可我还是爱这缤纷多彩的俗世。我内心的安宁,仍是要在我所热爱的生活中去追寻的。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三):你觉得,康维找到了香格里拉了吗?

  为了做活动重读美国名媛希尔顿她祖上的名作#消失的地平线#,上次读时还是中学或大学时期,只是为了给自己的阅读清单上加上一部听起来很高冷的名著,读得不知所以。这次复读却看懂了一些以前没有看到的东西,对于时间和生命意义的思索。用现在的话说,希尔顿老爷打造了一个大IP,一个让所有困在苟且中的生活的人们心中理想的远方。但远方不是希尔顿大酒店,也不是改名为香格里拉的迪庆,那应该是对于有限生命的珍惜。“你觉得,康维找到了香格里拉了吗?”你呢,你找到了吗?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四):仙境还是囚牢

  总会不知在哪儿听到人对香格里拉的向往和探寻,电影和书中都以西藏香格里拉取材,我就觉得是个特别了不地的地方。读了之后略有失望,可能是一个适合养老的地方,对我来说就像一个监牢,用永远不出这个地方换来多一倍的生命,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

  射手座的自由主义注定了这本书描写的仙境不适合我,印象深刻的是结尾满族姑娘出人意料的和他们一起走,真是转折的转折。不知道她想的会不会和我一样?宁愿被外面的“恶魔”击倒也不愿就在仿佛时间静止一般的香格里拉?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五):是不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香格里拉

  当年去香格里拉时听藏族导游说的 后悔自己没有做好功课 当时对导游印象不错 对迪庆也有失望的地方 普达措真的很美 高反却并不重 只记得有些藏区特产东西还是很好吃的 后来听说那里着火了还略感遗憾

  现在读完了又在想 这个香格里拉真的是我去的那个吗?也许就真的是作者的想象吧 只是结尾反复看了却还是没能理解为什么康维突然就决定走了 为什么罗珍会那么想要离开 难道她在香格里拉不快乐?为什么会选择康维这样一个并不完全可靠的新人来做接班人?而康维又是为什么会在恢复记忆后就把本该是秘密的香格里拉告诉帮助自己回国的人?!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六):读后的疑问

  一部小说创造了心中的日月——“香格里拉”。1997年云南省政府宣布举世寻找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就在迪庆,2001年12月中甸县正式更名为香格里拉,成为让所有旅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从小说的角度来谈,这本书留给我很多疑惑,活佛和张所说的长生不老、联通内外的交通线、劫机原因和计划等等是否真实,还是仅仅是想让康维等人留下的“骗局”?康维和马林森在脚夫的帮助下走出去了吗?为什么他们会选择离开?留在喇嘛寺的其他人最后怎么样了?…

  选择留下与否是不是在表达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是在尘世体验五味杂陈、生老病死;一是远离尘世,追求内心宁静、心无旁骛。康维的最后选择是否在暗示想要真正远离喧嚣在世外桃源中是不可得的?

  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转眼即逝,无法挽留,两个世界最终无法调和,而其中一个世界始终是岌岌可危!

  也许最终我们都无法选择,但始终相信,这样的“香格里拉”自始存在……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七):消失的地平线第一遍

  

 以我的读书速度来说,这本书读的很快了。毕竟是小说嘛。起因是某天突然想到香格里拉,想到这个地方貌似还是海选出来的(或是竞争?模糊的记忆,记不真切了),竞争上岗的话,这个名字就得有个由头吧,便查了一下,找到了出处,便趁着打折买了一大摞书,其中就包括了这本。看前面一半的时候并没有十分吸引我,脑子里最多的词只是乌托邦。只是因为似乎是个小小的谜语,后面有着谜底才强迫性地翻下去,到后来康维和活佛见了面解开了这个谜才觉得有点意思。不过全书看下来觉得最精彩的竟然是马林森的那句“一群干瘪的老家伙像蜘蛛一样盘踞在这里,等待捕获任何一个靠近的人”,在跟随活佛的叙述试图理解并几乎接受这个无欲无求的高配时间罐头蓝月亮谷之后突然来这一句,实在是充满了年轻到血脉偾张的汹涌活力。某种程度上我也是那样喜好闲散的人啊,但如今的节奏就是很快,时间走的太快,太多想做的事来不及做,一直很焦虑,所以也在把自己代入到那样的地方去,仿佛也是个不错的归宿。“也许激情耗尽之时便是智慧的开始”对我最近的状态也是很有启发。 所以他们做这一切的目的是想给活佛预测的战后荒芜世界留下一颗文明的种子?为了开启下一个文艺复兴? 活佛要把香格里拉交给康维,但是遇见康维究竟是他已经预料到的,还是如他所说是很多偶然行为造成的呢?如果来的不是康维呢?他说我等你好长时间了,我的孩子。等的究竟就是康维本人,还是只是适合接替他这个地位的另一个人而已?起先以为是前者,还在想这一段的灵感莫不是金瓶掣签??看到别的书评说似乎是活佛在幕后做了一些事把他们带到了香格里拉,大概我看的还不够仔细。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八):我不愿被所谓追寻束缚

  开始读的时候,我就被带入到康维的思维里,懒散、胆小但是显露出一种冷静和理智,想追寻适合自己的生活状态,在香格里拉,没有面对现实生活的那种人际尴尬,适度的生活方式,宽容与自由。

  越了解香格里拉的秘密,越觉得自己陷入了一种别人的圈套里,被所谓的自我追寻套住了。自然而然的觉得这个环境很适合自己,想要留下来,但是留下来的人也许并不完全认同这里的制度。

  好像是一种圈养,虽然是自己来到这里,没人强制你留下,却给了你选择,一个是出去的路途很恶劣可能会死,一个是出去了因为害怕又回来,还有就是给下一批人介绍以前留下的人来吸引新进入的人,当然也不排除被“时间”吸引的人,在这里有足够的时间研究想研究的。

  感觉马林森是清醒的人,即使一开始面对现实困境显得很暴躁,不如康维在被飞机带到陌生环境且无能为力时能保持那样理智。可是,他在听到香格里拉的秘密时,敢于怀疑,在带康维走的时候,那番话让人突然醒过来。

  坦白说,我在活佛第一次见康维时,也一度陷入了假象里面,陷入了他们所营造的氛围里。可是在活佛圆寂时,康维不知道要叫哪一个仆人,不知道要告诉谁的时候,才知道香格里拉依然是有秘密的,虽然接任了活佛的位置。

  最后留下的巴纳德和布林克洛,一个是去哪都无所谓、留下反而实现自己价值的人,一个是认为一切皆为上帝安排、想留下传教并且纠正此处“适度”错误的人,他俩的去留不会让人存在争议。康维和马林森的去留以及想法却会让人想很多。

  当然,什么是假象,什么是执念,都是个人看法。

  希望不要被所谓的“追寻”蒙蔽而散失自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