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与万变》是一本由葛剑雄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变与万变》读后感(一):中国历史主题史,非编年史
不是市面上常规的编年史,其实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主题史,算是以主题带出读历史考虑的框架和思路,从疆域的骨架,人的血肉,精神的中枢理解历史的不变与万变。个人感觉缺少讲了中国历史的思想或哲学发展脉络,当然也可能是作者本来就没打算描述的,就给了思想史或哲学史家,其实这部分内容更是中国历史不变和万变的脉络吧。
《不变与万变》读后感(二):以“同情之理解”对待历史
葛剑雄的通俗普及类著作,从《历史学是什么》,到《读万卷书:葛剑雄自选集》,到去年读的《统一与分裂》,再到刚读过的《不变与万变》,一以贯之的,是平实质朴的文风,和宏大全局的视野,以及理性慎思的逻辑,克制不住的忧心……总之,在葛剑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当下知识人身上难得的品学担当。 这本书也有一个副题:“葛剑雄说国史”,用了一个“说”字,一下了就接地气了,就内容来说,确实做到了深入浅出。尽管是“国史”,但并非历来按照时间朝代顺序的线性叙述,而是将整个历史作为一个立体,横向分为“骨架”、“血肉”、“神经中枢”三部分。每部分就一些历史片段,以点带面,从个体中发掘历史的共性。 就像书的介绍中所说:“如果我们把古代中国比作一个像人体一样精密庞大的协作系统,那么土地就是它的骨架,人就是它的血肉,而朝堂、政治就是它的神经中枢。漫长的中国历史就是在它们互相影响、互相磨合的过程中延续和发展,生生不息,成就了我们今日的中国。” 这本书里部分文章的观点,与他之前书中的内容有重复之处。但也有一些引人深思,很有新意的观点,比如,古代历史的记录,主要目的是向天、神、祖先报告,而非留给后人作为“史实”的;“一个地方作为首都,在朝代初期的优势,到了后期反而成了劣势;京杭大运河”的运力其实并不大,整个运输成本反而非常巨大;我们一直以为“五胡乱中华”,其实是“中华先自乱”才导致的“五胡”乱;唐代社会不太重视贞洁观念是由于人口的缺乏;古代一户人口数量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多;“唐代长安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国际化”;古代中国对周边的影响也没有那么大,其实是“开而不放,传而不播”;抛去单纯的道德评价,历史上很多战争后的“大屠杀”也有其自身的逻辑和理由;为何专制王朝里开国皇帝十之八久是无赖流氓的本质原因来自制度本身;刘邦宣传的影响力很大的“约法三章”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崖山之后”还是中国,文化的中国从未断绝…… 作为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要论这本书给我认知方面带来的最大冲击,就是我们在面对任何历史事件时,不要想当然地带着现代人的道德标准,一味地谴责批评,而是要将事件置于历史的场景和语境中,设身处地地去思考,比如北边少数民族对中原王朝的烧杀掠夺,以及他们内部“父死娶母”的风俗,其实是出于一个民族保存自己的本能做法,我们不能一味地用道德来谴责鞭挞,这也就是陈寅恪先生所说的“同情之理解”吧。
《不变与万变》读后感(三):读历史的人比较容易宏观
文图 / 左叔 这几年,读学者型的作者出版的书籍大致有种“普遍的”感受:一类感受近似于我此前读李强的《当代中国社分层》,偏向“专著”读起来有“门槛”,有些我个人原有知识体系范围之外的“统计学”的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都难以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最后那几章,我只能草草地翻过。 另一类感受就比较接近于我刚刚读完的这一本,来自复旦大学的史学家葛剑雄的《不变与万变:葛剑雄说国史》。我觉得副标题里的“说”字用得还是蛮准确的,因为整体书的风格偏向于大学课堂上的“讲义”。每一编、每一章、每一辑都最在“纲举目张”的主题体系里,每一篇开宗明义之后,一路“串讲”下来,结束之处还有个“课外思考题”式的“小尾巴”,挺容易勾起人上学时的回忆。 前一类的好处呢,是在知识面上比较扎实,读起来有种“饱足感”,不好的地方呢,就是万一“门槛”太高,就难以读下去。后一类的好处呢,阅读理解接受书中的一些内容和观点是相对容易的,但又总觉得这些内容都是“浮在上面”的,没有给人扎得很深的“厚度感”。要是两者之间,能够稍微再中和一下,找到一个恰好的平衡点就好了。 葛剑雄先生的这本《不变与万变》是从“中国”这个概念入手,从拆解这“中国”两个象形文字开始,再到分成“古代中国的骨架”“古代中国的血肉”“古代中国的精神中枢”三编,三编之下又有“疆域”“城市”“建设”“移民”“人口”“人物”“外交”“天下”“帝王”共计九章,将“中国”这个概念具象化之后,在“万变”的时间长河里,讲透“不变”中国的内核,从指代“中原王朝”到认同华夏文化的均为“中国”,这样的史学观点,在我的理解里更接近于从人类文化学的视角来解读历史。 当然,这本书里面有我此前不曾接触过的新观点,尤其是在五代十国这个此前学的不多、讲的不多的历史阶段里,原先中原王朝周边的少数民族不断融合,在政权更迭之中最终汇聚成了“华夏一家”的过程。对于我们已经熟知的长城、运河、帝陵、邮驿等原有的认知,也给出一些新的解读视角。有些历史的解读,因我的个人经历还蛮有“代入感”的,比如承担封建专制政策“巡视”工作的刺史,“位轻权重”的制度设计等等。 葛剑雄先生在书中章节里以及后记里面反复在强调,记录历史最初并不是要启示后人,而是“君权神受”的帝王借由历史,向天地神明祖宗禀告自已的“执行情况”,绝大多数的史官记录内容,帝王生前是不公开的,当朝的历史只记不修,新朝夺权之后,第一步就是修前朝的历史,在修史的过程之中,也顺道说明白前朝“气数已尽”,自已改朝换代恰好是“正当其时”,为自已寻求“合法性”。 他也在反复建议我们判断一个历史人物,尤其是夺权之前的言辞时要审慎,要看清楚其夺权之后的所作所为,才能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和评价。对于过往我们接受的汉唐开放、长安繁华等观点,给出了更为全面、辩证的视角。过去我们很少能够有从外部看中国的视角,如今的环境里再鼓吹一些“只给自已戴花”的观点,“一旦民众发现事实不是如此”,甚至会有相反的解读,极有可能“产生消极的后果,甚至动摇文化自信”。 读历史,我一直觉得有一个好处,就是站在一定的视角高度之后,人是极容易宏观其起来的。眼下的遇到的一些事情,或者在时代滚滚向前的浪潮之中,碰到一些情势上的变化所带来的折腾,仅盯着眼前的时候,会觉得跟座“山”似的,站高了,放远了,这些东西都是什么玩意儿。别太当真,也不必太较真,谁谁谁都跑不掉,大家都一样,百年之后一把灰都最不剩。
《不变与万变》读后感(四):写给当代中国人的“国史大纲”
历史是一个综合的门科,当下学院的历史研究极其专业化,尤其以断代史为主,当下体制内的历史学者很少写作面向大众的通史类和通识类的书,葛剑雄是当代中国的历史大家,这本书驾轻就熟,可以看作葛氏版的《国史大纲》。
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已经成为中国历史的著名入门读物,其实在民国时期,写作这样通识类中国通史的人很多,尤其是在历史学界,几乎每个人都写过一部或者几部中国通史作品。比如吕思勉就写过《中国通史》和《中国简史》,白寿彝、范文澜、周谷城、吕振羽、雷海宗等也都写过各自不同的中国通史。通史的写法不同于断代史,写通史需要化繁为简、提纲切要,能从浩繁的历史史料中跳出来,对历史加以概括和提炼,提供一种别具只眼的总体看法,这也是黄仁宇所说的“大历史”的精神。
可惜的是,这种写通史的习惯后来就很少有了,面向大众读者的历史写作也在学院中不太多见。葛剑雄的专业是历史地理和人口史,但他这些年还是为大众写作了一些历史通识的好书,其中《黄河与中华文明》应该属于历史地理色彩的通识作品,《统一与分裂》则非常好的体现了“大历史”观,这本书其实是一本历史观念史。《不变与万变》其实也是与之类似的通史读物,分别从国家、民族和政治三个方面叙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按理说,这样内容的历史读物有不少,但葛剑雄的这部书处处都体现出历史地理和人口史的专业背景,这让它独具特色,许多历史观点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比如,西安这些年费了很大力气打造大唐盛世文化的旅游元素,从历史上不断挖掘所谓“万国来朝”的大国优越感,葛剑雄在这本书中,就对“唐代长安是世界的中心”这种看法不以为然。
唐代极盛时,疆域确实不小,尤其是丝绸之路贸易,导致西方商人汇聚长安,长安貌似世界都市,但事实上,唐代的进出口贸易都是西方人主导的,跟唐人几乎没有太大关系,就连日本来长安学习,也是靠“遣唐使”主动前来,唐代对中国以外的世界并不感兴趣,唐僧去印度取经,甚至是非法穿越国界的“偷渡”出去的——
实事求是地讲,唐朝时期的确是中国历史上国力比较强、疆域比较广,也相对比较开放的一个阶段。唐朝的长安也的确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发达的城市之一。但是唐朝和长安城无论在经济、文化、政治上,都没有积极、主动地影响外界,没有成为唐朝以外的任何国家或地区的中心,更不用说是世界的中心。这些年,许倬云先生出版了一系列“说历史”的书,大致都是口述整理的作品,比如《许倬云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等,都很受大众读者欢迎,甚至丝毫不逊色于《江河万古》。
葛剑雄的这本书貌似也是口述整理,很少引经据典,文字非常通俗易懂,基本属于口语化叙述。这本书内容比较庞杂,有很多有趣的细节故事,比如中国历史上的都城营造、交通运输、后宫制度、胥吏制度、巡视制度、户籍制度、移民政策等等,这些知识都属于专业史内容,一般历史读者很少注意到这个话题,葛剑雄在书中都讲得很清楚,很有点百科全书的味道。
作为历史大家,葛剑雄这本书讲了很多关于历史阅读的基本常识,这些常识也是当下很多历史写作者所需要特别注意的,比如不能一味地用道德标准来臧否历史和历史人物,同时也要在历史语境下去思考历史问题。
长平大战中,秦军坑杀40万赵军,可谓残忍,但如果设身处的想一下,这又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再比如李世民的玄武门政变,则有可能存在很多不为人知的隐情,将李世民的英明化和将杨广的污名化其实是官方治史以制造权力合法化的常用手段。这种政治功利化的历史并非真实的历史,或者说并非历史本身;对于当下的中国人来说,很有必要为真正的“历史”正名。葛剑雄在这本书中的谆谆告诫特别显得语重心长。
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写于抗战时期,写作的目的之一就是凝聚民族精神,抵抗日军侵略。《国史大纲》出版至今,一直被视为历史经典作品。经过将近一个世纪之后,当下中国已经进入全球化的后现代。人们对历史的认知也有必要与时俱进,否则就有点刻舟求剑了。从这一点来说,《不变与万变》可以看作是写给当代普通中国人的《国史大纲》,它最重要的不是告诉大家多少历史知识,而是提供了一种可贵的历史精神和历史眼光。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葛剑雄作为公众人物,他不仅是一位书斋里的历史学家,他也是一位为民请命的全国人大代表。著书不为稻粱谋,这本书或许就体现了他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怀,即让每个人有知有识的中国公民能够渡过历史这条河,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中国人,这就是书腰上所说的——“中国历史的血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