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5-01 00:15: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0字

  《月亮与六便士》是一本由[英] 毛姆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一):人生需要枕着月亮

  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斯特里克兰,但是很少有人有勇气去追寻他,我们过的生活,大部分都是社会或者环境希望我们的生活。一直很佩服能遵循内心的人,这需要强大的勇气,也需要能力。 这本书的笔触柔和,以第三人的角度讲述,既真实又不真实,但正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们身处其中或者站在外面去思考。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二):一个颇有见解的关于梦想与现实的小册子

  对于毛姆的一些关于道德,爱情,人性之类的想法相当有认同感。主题还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博弈,不过毛姆的观点还是并没有明显的体现出。

  这大概是无奈吧。

  故事是好故事,有张力大的转折,伏笔埋的很深。不过关于这类的故事还是听的多了,能把这种泛的题材写的如此好,除了需要技巧,还需要阅历才能深刻理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除了毛姆,还有几个能写好呢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三):评《月亮与六便士》

  也许已经到了不爱念书的年纪,花了整整半年多的时间终于读完这本书。不得不承认,我总是看着看着忘了剧情,然后重新梳理角色,总是需要查看备注是什么意思,在这里的用处是什么。诚实地说,写书的人大抵都博览群书,不然怎么可以信手拈来,锦上添花。彩虹屁拍完啦~最后看到查理的太太追求形而上生活的矫揉和查理为追求梦想而纯粹活着。大抵认为,人总有两面的,书中人不过是写照,只是我们愿意把哪一面彻底放大,有没有勇气看清自己心中所想罢了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四):最不擅长的一种叙述

  1、比想象中好看。

  2、一个人,有多大的执念,才会抛弃自己作为寻常社会人的身份。为人父为人父,仿佛这些身份与其无关。抛开这些,全身心投入到仅为自己个人而设置的理想中。

  3、执念是非常恐怖的,而对于看似荒诞的过程与结局来说,当我们真正探知自己的追求时,应当在生命中不停地将念想穿插其中。

  4、我未曾有过这样极端的勇气和热情,更多时候只会考虑社会的发展。甚至在玩王者荣耀时,都考虑玩的是当前版本中强势的英雄。

  5、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顺应发展。

  6、也许理想并不一定非要文艺的诗和远方。过好当下的每一分钟,让自己每一分钟都快乐。

  7、也许那些向往诗和远方的文艺青年可以穷游,甚至卖艺。而我更希望能带着家人住上干净的服务优质的酒店,能够安心的出游。

  8、还有些其他,再议。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五):喜欢书名

  一开始就对这个名字有印象。想着找来读,一直就压下去。直到之前看奇葩说,又提到这本书,还引用了里面的一句话,于是就找来读。可是———并没有节目中提到的那句话,网上真是什么内容都瞎胡诌,连书的内容都无中生有(气愤)不过,不影响这是一本好书。

  一个职员放弃自己的家庭和工作最后成为一个画家。他在那个岛屿上度过余生,那里有人同情他,给他创作的土壤。被艺术选中的人,也许就需要这样的环境吧,我很期待也能遇到那样的地方,一个叫做他乡的故乡。斯特里克兰的身体里封装了意志让他辗转漂泊流浪也不放弃对艺术的表达,或者不应该称之为艺术,而是他作为人生命的使命。

  他应该是个幸运的人吧,虽然被创作的欲望折磨可他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那些在年轻的时候就死了的人,不改变只是因为求一份安稳。我也只是众生中的一种,我相信艺术上的巨匠会越来越少。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六):I shrugged my shoulders

  作者有一个习惯,书中不管哪个人物在说话时,都会有耸肩这个动作。随便翻阅了毛姆其他几本书,也基本都存在这个现象。可以把这点归结于类似口头禅吧。

  这本书就可以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先交代一下那个时代的背景(包括人物背景),然后第二部分,才引入正题,写何为(月亮与六便士,即为理想与现实),第三部分又回到了那个人死去之后的那个时代的变化与他留下的影响,以及借与男主人公接触过的人之口来描写男主人公为了理想所付出的一切。

  毛姆说“那时,我还没有懂得人性是如何的矛盾,我不知道真诚中有多少做作,高贵中有多少卑鄙,或者,邪恶中有多少善良。如今我是充分懂得了,小气与大方、怨怼与仁慈、憎恨与热爱,是可以并存于同一颗心中的。”

  仰望天空,脚踏实地!

  梦想在左,现实在右。

  天才和疯子都有一样的疯狂和执念。

  艳羡不已冷眼旁观。大多数人都在对别人的精彩艳羡不已,做不到,就假装漠然的看客。

  朝九晚五浪迹天涯。够不着月亮, 就好好欣赏承担责任吧。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七):碎碎念

  高中的时候 在刘瑜的书里看到 “人人都只看到地上的六便士 他却看到了月亮”大意如此 原话也是早就不记得了 那个时候 月亮与六便士 在我心里的存在就类似于对真正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勇于追梦之类的

  现在 终于看完了全书 思特里克兰德 性格是个迷 说起来我应该不会喜欢这种性格的人 但是谁叫他是天才呢 小说赋予给他最大的魅力 在我看来就是给读者吊足了胃口 一种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能够知道的 景象 真是好奇心害死猫 而在结尾 医生看到的那惊人的壁画 也还是在思特里克兰德死前授意下烧掉了 让我终于感受到了抛开人品之外的思特里克兰德的伟大 或许不应该称之

  为伟大 也许 独特 这个词更合适

  以前没看书之前 就人云亦云的觉得 哇 这就是梦想的力量啊

  但是现在看完书了 反而并不这么觉得 就像毛姆说的那样 他是被一种力量驱使 被迫着画画 偏执 强迫 甚至于他是否享受画画的过程 都很难说

  另外书里的几个女性 勃朗什给我印象最深 或许也是因为 她的死给我留下了一个迷吧

  还是比较感慨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八):月亮与六便士——月光照耀所有人,但人们鲜少抬头

  真的很爱看毛姆的讽刺,他讽刺当时的文学圈子,刻意的卖弄自己学识;看他描写的女人,同性恋写女人的独特敏锐和一针见血,想想刘慈欣在三体里写的对理想女人的幻想(白莲花),这才是真正的女人。他的话总是让人有所触动,反复回味。

  斯特里克兰,天生为梦想而生。他不在乎一切物质的享受,甚至不在乎亲情人伦,像追求生命一样追求自己艺术。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真的很羡慕他,即便他为想要表达的东西挣扎,痛苦,被迫向肉欲妥协,自从开始追求理想后就很少享受俗世的欢乐。但是他并不在乎,因为他知道自己所追求的是什么,那充满了他的精神。这是我找不到的,我没有信仰,没有理想,只活在物质中。大概世俗的一切都是为凡人所设,理想者则以精神为食。

  塔希提岛,也是在电视剧里被提到过的度假圣地——大溪地。作者花很多时间描写了那里的美丽景色,刻画了很多性格各异的人。神秘原始富有生机的热带小岛,热情纯真的原住民,各种怪异的白人,中国厨师(hhh中国厨师太有名气),他说——“有些人没有出生在它该出生的地方。偶然的机遇把他们跑进某种环境里,可是他们对自己不知道的家园却总有一种依恋......”这仿佛梦中的故乡的岛屿令人神往。

  这篇小说结构精巧,前面铺垫的情节有些长,刻画了很多形形色色的相关的团体和人物,后面在塔希提岛上结构紧凑,通过很多人物的转述描写了他跌宕的生命的最后几年。内容丰富,之前从来没有读到一个如此特立独行的男主人公,作者通过大量描写其他人、和他产生对比,更令人印象深刻。暂时写到这。。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九):伟大与道德的悖论

  《月亮与六便士》是毛姆的代表作。小说以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经历为原型塑造了一个年届四十,抛弃世俗,遵循内心,追求艺术自由的人物形象。说实话,我所看的译本翻译的不是很好,特别前面部分,读起来颇为拗口。但跨过前面的引子,进入正题以后,作者采用的如推理小说般地表现手法(让读者带着重重疑问随着他一起探密 通过自己和多人的叙述塑造了一个极端又立体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我的固有印象里,我一直认为一个伟大的人,必定也是有道德的人。但毛姆塑造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给了我另一种解读。从世俗的眼光来看,思特里克兰德可以说是渣男一枚。他抛妻弃子,鸠占鹊巢,恩将仇报,薄情寡义…… 若从道德上来审判,思特里克兰德完完全全就是一个道德败类。然而,他抛下桎梏他的世间枷锁,忍受贫穷之苦,承受疾病之痛,到生命的后期,他双目已不能视,但仍坚持做画,并最终完成了他最满意的作品,却又留下遗言,将其付之一炬。他想要的从来不是世人的认可,而是内心的激情。毛姆在书里这样写道: “他绝不会忍受任何外在桎梏。依我看,他生命中只有那谜也似的热望,无休止地驱使他奔向一个他自己都不清楚的目标;若有任何东西妨碍征程,他会从心底把这东西连根拔除,哪怕惨痛不堪鲜血淋漓也在所不惜。”

  总之,我在思特里克兰德身上看到了一种特别奇异又真实的存在 这让我想起了李叔同 也是抛家舍业 一心出家 在电影《一轮明月》里有个场景: 在雾气缭绕的西子湖上,两舟对立,一僧一女各立船 。 女子道:明天,我就要回国了 僧人道:好。 女子悲唤:叔同··· 僧人答:请叫我弘一。 女子沉默良久,问: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僧人答:爱,就是慈悲。答闭,转身而去,再未回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特里克兰德,原型高更 ,李叔同都是渣男,但这却丝毫不损他们伟大的特质。在书中开篇有一段作者对伟大的解读: “我所谓的伟大不是走红运的政治家或是立战功的军人的伟大;这种人显赫一时,与其说是他们本身的特质倒不如说沾了他们地位的光,一旦事过境迁,他们的伟大也就黯然失色了。”

  佛洛依德说,人有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内心真实的自己,超我是符合社会规范的自已,自我是本我和超我互相妥协的产物。我们大部分人只能是自我,而无法达到本我和超我。在追求本我的过程中,真的会变成欲望的魔鬼吗?在追求超我的过程中,一定会成神吗? 也许当我们主动或被动地套上这世间的层层枷锁时,终迷失了真正的自己。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十):为了美,远走

  “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个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

  书里的思特里克兰德为了绘画远离家乡,在塔希提岛找到了灵魂归属,让我想到里尔克,也是逃亡家乡在远方写诗。环境对一个人很重要,有些人的潜能只有在一个特定的地方才能完全发挥出来,灵魂在真正的归属地才得到安宁。插叙的故事里,阿伯拉罕抛弃一切荣华富贵,只因发觉亚历山大港是他愿意停留、生活一辈子的地方,在那里过起简朴、但幸福的生活,好似受到命运启示一般。

  当然,这更像这部小说的背景,重点是思特里克兰德惊世骇俗的抉择——丢弃妻子儿女,中年危机时刻为绘画梦想远走他乡,一去不复返。这样的抉择意味着随之而来的道德舆论,或者负疚的良心。我以为这个决定不是一时间擒住他的,而是从青年时期起内心最隐秘的角落就怀有抛弃一切寻求理想的渴望,但那时他还没有出走的勇气,于是在社会这种长大成人、生儿育女、再平静老去的循环体制的推动下,他也沉默着像多数人一样完成学业,娶妻生子。周围人认为他对文学艺术不感兴趣,就是个沉闷的证券经纪人。但当到了中年,他大概意识到自己若不再奋力一搏,就要眼睁睁地看着时间流逝在世俗的人事上,流逝在“六便士”上,他已经尝过大部分人平淡人生的滋味,便去启程寻求“月亮”了。他这种瞒天过海、韬光养晦的性格很有魅力,但同时又几乎不在乎任何人的看法,对谁都没用那种必需不可的感情,可能性情已经在作画之中得到了满足,不需要温吞的社会连接。

  对于他对女性不尊重的态度我自然不敢苟同,但观察那个时代,女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在婚姻里寻求的爱也很多都与社会地位、约定俗成有关,对于思特里克兰德,那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橱柜里的一个摆设,这书里描写的爱情不是一种叫人共同并进、迸发理想的,而更像一种“六便士”生活的附件。对于要寻求自我和理想的主角,他对这东西完全嗤之以鼻。

  他的画作所持有的叫人迷惑惊惧的气质与他的性格也是相对应的。“为什么你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会同沙滩上的石头一样,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随便便地就能够捡起来?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他唱给你的是一个美的旋律,要是想在自己心里重新听一遍就必须有知识、有敏锐的感觉和想象力。”这是戴尔克·施特略夫,一个技巧精湛,画意大利美丽田园风光的“画匠”。他的画是那种你看了第一眼便觉赏心悦目、容易理解、感到舒心的画儿,但他自己却清楚自己的画是平庸之作,真正“美”的作品,属于思特里克兰德的笔。世界上有无数会画漂亮风景的画手、画匠们,但要成为美术大师,你的画里需要有能展现出画家独一无二灵魂、惊心动魄的感受的东西,好似心底经过沉淀和历练的璞玉。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辨别那种真正的美的价值。思特里克兰德的画画儿虽风格怪诞,却有一种魔力,得以叫你长久地瞪视,移不开眼,似乎引导着观者去冥思宇宙开始时的一片混沌之中究竟有什么,他的灵魂穿过了画中静物,用力量打破惯常的美,似乎是得到了神启的手笔。

  他在艺术领域的出类拔萃反映了技巧是次要的,因为艺术的目的在于引发人类情感的共鸣,而这需要的是创作者的全情投入、智慧、思想深度及敏锐的观察力。

  在死前,他又有一次惊人举措,那便是让与他同居的土著女人爱塔一把火烧掉了他的伊甸园壁画,也许他觉得已到了“天机不可泄露”的程度,又或许他觉得世界不能理解他绘画的缘由。总的来说,在完成了那些画画儿后,他便得到了心的安宁,又为了心的安宁,他去画画儿。

  2015.3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