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人母》是一部由托德·菲尔德执导,凯特·温丝莱特 / 帕特里克·威尔森 / 詹妮弗·康纳利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身为人母》观后感(一):完全不象评论形容的那么好
我只能说,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通篇看完也没觉得有多么深刻,或多么好看。描写中年男女失意的爱情、生活、失业也完全不如“美国美人”手法纯熟。
不明白为何媒体评价那么好……
《身为人母》观后感(二):从心理学角度观看
这里头涉及的心理领域有:婚姻心理、情感心理、家庭伦理、个人成长、创作应激障碍、精神分裂、抑郁症。
每个个案都演绎得很好,学心理的人不妨大家共同讨论,很值得交流的一部片子。
《身为人母》观后感(三):两个小时
真切的希望那些激动着只冲着封面而去的而又扫兴的看到一半回来评分的人再懒惰些,真不感谢你们,真的。要真是特么空虚的慌了不要到豆瓣里寻找SY的短暂而又腼腆的噱头,难道SY就不需要前奏?
《身为人母》观后感(四):不,不,我们其实都是孩子
读研以后,总觉得看电影像犯罪,但又止不住这种诱惑。好吧,肥凯这次扮母亲了,也同样,诱惑重重。“身为人母”的肥凯和“身为人父”的帅帅,以hunger为名,妄图重新洗牌,再来一次。结尾还是逃不出包法利夫人的宿命。。帅帅竟然看滑板少..
《身为人母》观后感(五):让自己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结婚生子,夫妻各忙各的,除了住一起,没有别的交流,渐行渐远。心理上的空缺刚好在别人身上得到满足,决定私奔却逃不出体制化。
多些沟通,多些心思,夫妻双方在对方身上获得更方面的满足,生活就能幸福。不要陷入“相守很无趣,想逃不能逃”的尴尬境地。
《身为人母》观后感(六):人性的复杂之处
如果他们远走高飞了,得来的结果会跟现在的生活一样,没什么意义。不是换个人就可以获得激情,而是学会如何在乏味的世界中寻找有趣的生活。虽然人们都会带着偏见去看待有过前科的人,我们无法去评判任何一方,因为你无法得知的那个人是否变好,放松警惕受伤害的可能就是自己,这部电影中,受伤害的却是罗尼。
《身为人母》观后感(七):娜拉没有出走
我觉得影片是一部道德的“教化片”。婚姻的疲惫、突破平庸的幻想、“贼心”和“贼胆”之间的协调和冲突,都是非常生活化的,可是,娜拉最后还是没有出走。是孩子的哭泣让她意识到了责任;而那位“男娜拉”同样一跤,摔出了理智。毕竟偷情美好,而重组家庭则可能是重蹈覆辙。何必?
《身为人母》观后感(八):悲伤涌过来
游泳池,变态被人群所隔离,前后态度的对比,是个正常人都会受不了吧,在那时,我就原谅了这个变态,
在看到那个所谓变态的妈妈给儿子的信,里面那句话-做个好孩子,悲伤一下子涌上来,谁都需要被关怀!
整个片子看下来,感受最深的就是大家生活的都好孤单,生活里好象什么都是空的,不管做什么,都好孤单
《身为人母》观后感(九):传统价值的胜利
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都带着一种腔,怎么都脱不了,这没什么不好,《身为人母》中我以为最精彩的就是那些不紧不慢的画外音,简直如心理分析般食髓知味。人们都在谈论它如何表现了中产阶级的精神危机,事实上这个故事也暴露了传统价值观的强大和无所不在,君不见偷情者是多么不自在,回归那个死气沉沉的家庭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身为人母》观后感(十):婚姻经常是冷冰冰的
婚姻经常是冷冰冰的,我想当我到了这个年纪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无奈吧,终于理解人到中年时所面临的压力,那种羡慕青春却一去不返的悲哀。生活已经变得平淡如水,毫无生气与激情。那种时候,一个吻就能改变一切,开始期待枯燥乏味的见面,开始找回年轻时的感觉,一切都让自己觉得是在活着。每个婚姻都有乏味的时候,我们怎么渡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