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娜·迪尔曼》是一部由香特尔·阿克曼执导,德菲因·塞里格 / Jan Decorte / 亨利.斯特罗克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让娜·迪尔曼》影评(一):女人——冰火的优雅
女人吃饭很优雅礼仪,在这时发现她一个癖好,她喜欢不断地折叠东西,不论是擦嘴手绢,还是桌布,以及自己和儿子的衣物等等。
女人喜欢在梳妆台前梳理自己的头发,每次在这里接客前,她都要准备一块长毛巾铺在被套盖着的床中央,待服务交易完后,一定把这块毛巾丢进洗浴间的垃圾桶,下次再用另外一块新的。
《让娜·迪尔曼》影评(二):无力修复的生活
电影的前半段主人公像一直精准走时的钟表,每一步都精确而有效。但是从第二天客人走后,锅里的土豆煮烂了开始她的人生就开始崩溃。就像那只精美钟表中的一个小齿轮突然跳了节拍,刚开始她想要努力修复过来,继续按照以往的步调过日子。但是节奏总是抓不住,慢慢地每一个齿轮都开始罢工,她想要修复却无能为力。只到最后她苦闷情绪的高潮来临,然后是发泄之后的平静。影片就在这里结束了。
《让娜·迪尔曼》影评(三):很好看的电影
记录一位家庭主妇的2天3夜的经历,用接近流水账式的方式,结合几个固定机位的长镜头,事无具细的拍摄,从手法来说,影片在前一天两夜的平淡记录,让观影者逐渐适应女主乏味及单调的生活节奏,然后在最后一天的微妙变化下,才会适应其作为妓女杀人的心理变化过程,这样的手法,大胆而独特。而从影片立意来说,女主的刻画主要通过她与儿子的对话表现以及面部表情,塑造一个在家庭里充满之高统治欲的主妇,与儿子交流的匮乏,众多家务的仪式感,及生活习惯的古板刻意同样显示了其心理的封闭及脆弱。
《让娜·迪尔曼》影评(四):让娜·迪尔曼
记录一位家庭主妇的2天3夜的经历,用接近流水账式的方式,结合几个固定机位的长镜头,事无具细的拍摄,从手法来说,影片在前一天两夜的平淡记录,让观影者逐渐适应女主乏味及单调的生活节奏,然后在最后一天的微妙变化下,才会适应其作为妓女杀人的心理变化过程,这样的手法,大胆而独特。而从影片立意来说,女主的刻画主要通过她与儿子的对话表现以及面部表情,塑造一个在家庭里充满之高统治欲的主妇,与儿子交流的匮乏,众多家务的仪式感,及生活习惯的古板刻意同样显示了其心理的封闭及脆弱。
《让娜·迪尔曼》影评(五):让娜·迪尔曼
《让娜·迪尔曼》的女权主义倾向首先体现在它的美学姿态。如同辛迪·舍曼的“电影静照”系列摄影,阿克曼的反角色、反戏剧和反移情主张所抗拒的,是传统艺术中由男性支配的审美视角,只不过前者作品中的反讽意味,在后者的电影中被彻底的颠覆所取代。辛迪·舍曼充满自相矛盾的戏仿作品,用一层拙劣的男权滤镜来审视这些看似柔弱的女性角色,衬托出大男子主义的肤浅可笑;阿克曼与舍曼一样对这种男性主导的审美角度有着深入了解,她在一次次挫败观众的观影期待的同时,迫使观众对自己的观影习惯和对习惯的盲目顺从进行反思
《让娜·迪尔曼》影评(六):如果导演35岁时拍这部电影,还会是同样结局么?
第一次看是前年导演去世的时候还是前年。大概看了40分钟,放下了就忘了,到前天忽然又想起。一旦开始就会沉迷。墙壁,厨具与家具的颜色。70年代欧洲的冷感优雅。女主声色不动的自我控制与对生活节奏。180分钟在后30分钟节奏稍微被打乱,在最后十分钟完全彻底粉碎之前累积的清冷孤寂之美,这种冲击与破碎叫人心惊。可能这就是导演想要给观众的震撼,也可能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心中总有残忍的嗜血本性。25岁能出这样的作品,叫人击节击不过来。她在现场的黑白工作照,满满的灵魂之美。愿她的灵魂如今已得安息。
《让娜·迪尔曼》影评(七):叙事型反电影的典范
先锋派电影的门类有很多,《让娜·迪尔曼》无疑是叙事派的典范。
它并没有排除戏剧性叙事,迪尔曼的三天生活,虽然看似大同小异,但在细节中还是有很多变化,从井井有条到慌乱无措,再到最后的剪刀杀人,如果不是延伸到三个多小时的长度上,戏剧性还是挺强的。
所以,这部电影更多的是挑战古典叙事的类型符码,比如解除了时空连续性,生硬的场面调度,摒弃了移动摄影和镜头转换等等,带来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感官体验。尤其是以女性为电影主体,男性变成一种符号,虽然现在看来并不新鲜,但在70年代,的确算是一种骇俗的潮流。
《让娜·迪尔曼》影评(八):"女权主义"电影下的生活的意义...
这部电影貌似有些吓人,3个多小时就看一女人和普通主妇一样,重复些家务琐事!几乎从没有在好莱坞电影中看到过这样一个主角花时间在放洗澡水,削土豆皮和定时摆放餐具上:而这些弱化了叙事性的行为肯定会被商业导演无情地略去!但它却不是一部无聊的影片!当观众开始适应它的步调和节奏,就会渐渐地入迷于Jeanne每天干的这些日常工作!叙事也并没有完全被影片剥夺,有一些奇怪和未知的关系在Jeanne和他儿子之间,还有Jeanne的生活也像笼罩的迷雾般神秘!虽然这是一部"女权"电影,但它对男人也颇为有意义..生活就是如此,推荐
《让娜·迪尔曼》影评(九):Feminist Counter-cinema 代表之作
电影课上看的,不愧是一部feminist counter-cinema的里程碑杰作。三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不超过30个固定机位,以voyeur视角呈现一位中产阶级寡妇的三天生活。让娜与儿子住在一起,有着固定的作息和复杂的身份: 母亲/单身女人/寡妇/性工作者。她把家里和自己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但观者从来无法窥探她的内心。
天才少女导演阿克曼拍出这部片子的时候才24岁,震惊了整个欧洲影坛。一场从头到尾从反传统电影中诞生的革命性的电影的尝试,也是一次革命性的对于女人的身份认同与自我权利的探索。”与无声处听惊雷”,在最平凡的生活表面下隐藏着震撼人心的深刻力量。
《让娜·迪尔曼》影评(十):没最后十分钟也蛮迷人的绝望主妇的舌尖上的比利时
生命的钟摆,平静的激情;扰动的挣扎,爱憎的落幕。上帝的视角,生活的细节;女性的牧歌,唯美的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前辈,即便没有最后十分钟,也蛮迷人的绝望主妇的舌尖上的比利时。那种琐碎,让人正视生命的真相。
不要烦闷冗长形式了,不要追问高潮豹尾了。导演无疑对女性、人生、电影有着极深刻的观察、咀嚼和判断。
唯一值得提醒的,看片前值得休息好,精力充沛。不过,七宝宝龙百老汇稀稀疏疏的现场,似乎真没人睡着。
@ 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