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鱼街》是一本由[波] 布鲁诺·舒尔茨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鳄鱼街》读后感(一):翻译太差
毫不客气的说,这本林蔚昀翻译的《鳄鱼街》比起施奇平翻译的《肉桂色铺子》简直差得太远了!相同的故事,却千差万别的翻译!这令我完全没兴趣看这本《鳄鱼街》里的第二部《用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我追寻施奇平或浙江文艺出版重新买《用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单独看。这本原路返回多抓鱼。亏得我先看的肉桂色铺子。
《鳄鱼街》读后感(二):粗人拜读,不知几星好.
因为在某个偶然看到书中说父亲变成螃蟹逃走了.感觉太神奇.特意买来拜读.
现正一半.
除了对所有一切事物,事无巨细地奇幻描写.让人称奇.
还有孤独.枯燥世界里一个挥舞彩带的舞者.配乐只有自已的笔墨.
无处安放的灵魂只能封在画里.
但 大部分的描写还是很费解,也许是无法感同身受.读来有点累.
《鳄鱼街》读后感(三):描写风暴的舒尔茨
在《鳄鱼街》中,小说的时空在事物与事物之间粘稠的描述之中被搅乱了,叙事的重心从人物塑造,情节推动,转到了对于人物的异常举动,瞬间幻想,和各种细节奇观的爆炸性呈现上。简言之,叙述变成了描述,现实融入了怪谈,日常化为了奇景。舒尔茨借由纷至沓来的直觉而不是苦思冥想的沉思去表现当代性,小说中的人迷失在了无尽的新事物、新科技、新景致、新哲学的风暴之中。但与此同时,现代生活劈头盖脸的震惊体验也让舒尔茨回想起了史前的神秘时代,先人对世界的陌生感,恐惧与好奇,神奇地降临他的小说主人公身上。这些人物低头摆弄着线圈导体,头上却顶着史前怪鸟的五色羽毛。他们被物质的风暴驱赶到某个世界的角落,意乱心迷地对窗外的风暴做出各种异常的身体反应。这种种行为,孵化出了一部奇崛斑斓的现代主义文学实验品。
《鳄鱼街》读后感(四):两颗子弹穿过他的头颅,一切结束了
【在舒尔茨的作品之外,讨论最多的是他死亡的细节。相关的争论持续了几十年,流传不少版本。2009年,大卫·格罗斯曼在《纽约客》杂志发表《天才的时代:布鲁诺·舒尔茨的传奇》,首次披露了关于舒尔茨之死的另一个版本的故事。本文节译自这篇长文。逝者已逝,生者还在人性的泥潭中挣扎。】
舒尔茨在犹太隔离区住宅外的纪念铭牌
《鳄鱼街》读后感(五):源头与分支
关联阅读:海风中的血色馈赠、西西弗神话
就像长久的阅读体验,从《圣经》短暂的一句话,变成后世的一个完整故事,一个深邃的道理。
如果我说,每一本引用圣经概念的书,无论哲学、小说、诗歌,都是对圣经的丰富和解读。那么,我曾以为的以人为镜,是否本质上其实是人与神之间互相补充和完善,而不是单纯彼此映照的关系。
人性的神与神性的人,最终将回归到自然的地平线上,拥有共同的时光和不同的样貌,拥有相似的感悟和不同的经历。
这也是《朝花夕誓》这部动画,最后传达的意愿。
将这本书读完,体会到将简单动作的精细化描写,就是一场电影的慢镜头。短暂的时光漫长起来,每一帧的动作都有着自己的名字和感情。那些模糊了人与物的界限,用虚无描写实相,击碎实相来击碎虚无的写法,让人感觉既震撼又荒诞。
开始阅读《圣经》,开始阅读文学来源的词典。那些引用之处的上下文联系,才能体会到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情感。
《鳄鱼街》读后感(六):流动的盛宴
原文:慢慢地,他的消失不再给我们留下任何深刻的印象。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当他在好多天后再次出现,变矮变瘦了好几寸,这也不再引起我们的注意。他是如此地远离了所有人类和人类现实的一切,我们于是不再把他当一回事,他和我们之间的羁绊日渐松脱,和人类社群之间的联系也一点一滴地减少。他所留下来的剩余物质只有那一点点表皮,和那些无意义的奇怪举止——他也许会在某一天就那么消失无踪,不被任何人发现,像是一堆聚集在房间角落、阿德拉每天都会扫出去的灰尘。
想法:变形记的风格,意识流,以及马尔克斯。语言有一种强大的表达力和描述力,但不是没有意义的堆叠辞藻。能找到一种内在逻辑。在非理性中找到理性。对周围环境的描写,对外在的描述展现出内心深藏的某些隐秘思想。
比喻真的很多,通感等等,强调了一种意识性。我忘了是不是莎士比亚说的,比喻要新奇,要恰到好处。我觉得这种恰到好处,也和地域性和历史性有关。
流动的,潜在的。不用去想到底想表达什么,只要跟着这种风格与氛围走下去。
《鳄鱼街》读后感(七):不囿于局部以时空极限
看前一部分,作记录。舒尔茨运用大量的各种形式的比喻充分调动人的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以极端华丽精美的手法布置文字,这一点无疑胜于大多数作家。但我个人更加欣赏的是舒尔茨在这些华丽的描写之内更深的时空探索和艺术创造。能够看出他对文字节奏(时空流动)的把握几乎是本能(而不是后天雕琢),以至于我怀疑他脑部解构大概也和卡尔维诺一样异于常人。他可以应着季节温度和颜色,慢节奏,时光拉长,制造漫长。又可以瞬间加速,无休止地,增生、蔓延、骚动、伸展、发酵、繁殖…他可以全部做的到,而几乎没有能力的限制和短板。舒尔茨对于墙壁上的画,天花板上的吊灯以及一切被人忽视的客体都有特殊的感知,他赋予它们以生命。而单纯赋予还不够,在其中我想他探索的是:生命的假象与真实。他的文字中存在大量的颠覆,无生命无眼珠行走的人,飞在半空的纸做的小鸟,没有心脏。而那些锅碗瓢盆却有了生命,诸如此类太多。《百年孤独》般的隐喻荒诞,《变形记》里面的人物异化,甚至还有《树上的男爵》具有象征性的父亲寓言。舒尔茨的写作非常具有解构价值,因为他面面俱到(大多数作家只能做到兼顾一面,纯意象或纯叙事,虚构与事实也把握地很好),但在一个点上联结,那个点就是时空、生命、真相的追问。当然,有两篇因为在情节之处戛然而止去描写环境让我有些遗憾。如果继续编造情节,那或许出现另一种味道。
《鳄鱼街》读后感(八):仿佛走过一场旧梦
好的就是好的,能经得起时间的磨砺。
当在书籍的海洋里眼花缭乱时,一个读书与写作十二年不辍的青年小编剧向我推荐了这本书,我信赖他,因为他的文字暴露出沉稳和真诚的气质。
鳄鱼街集合了许多短篇,既像小说,又像散文,亦或两者杂之,共同描绘一幅风情画卷。在画卷里,有静态的建筑,无形的人文,以及跃动的人物。作者笔力雄健,想像力丰富,用典准确老辣,将动和静糅合得缠绵缱绻,仿佛一阵轻风吹来,一切都会走出书中,成为跃动的现实。
鳄鱼街,那条老街,被作者描绘得纤毫毕现,栩栩如生。
《鸟》和《蟑螂》中的父亲,到底是什么寓意呢?会不会如罗萨的《河的第三条岸》类似,父亲是个超然物外的,脱离世俗的男人,不被喧嚣的尘世所容纳。
父亲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然后关上世界的门,将一切拒之门外,孤独并快乐地与鸟为舞,化为蟑螂和螃蟹,在我们平凡的眼光里横行。终究被打扰后,要么失去灵魂,要么失去生命。
父亲在作者的眼中到底是什么角色呢?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穿梭在书本中,仿佛出入一场旧梦,睡去又醒来,感觉真实又不可思议。即使掺杂着神秘与魔幻,却同样给人以不容置疑的真实。书里面,如笼罩着一层似有似无的烟,如飘浮着时浓时淡的雾。
一不小心,从书里走出来,发现又穿越到刘亮程的村庄里。
鳄鱼街,是一本需要细细品读的书,倘若急躁,你将会无所得。唯有细细品读,才能咂出其中的深况味。
《鳄鱼街》读后感(九):舒尔茨展现了文学所能达到的自由
一本没那么知名的书,却绝对是文学史上的经典。腰封上的介绍很到位:“正如卡夫卡和普鲁斯特,舒尔茨重新划定了真实与虚幻的疆界。在文学的梦境中,挑战自由与想象的极限。”舒尔茨通过想象重构现实,挥洒着一种肆无忌惮的魔法,赋予了人生以超自然的意义。
舒尔茨的风格很独特,行文自由而缭乱。印象派,表现主义,神话寓言,潜意识,荒诞派,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可以说都搭得上边。我不想过度强调他的表现手法,他是凭借着绘画般的直觉在写作。真正重要的是,这部小说在本质上是自传性质的,甚至就是一本超个人化的自传。他将人生种种的片段写成了一个个斑斓奇诡的梦境,就如同沉入了记忆的底,在那里,所有的东西都是扭曲的,岸上的人物无不充满着象征内涵。
这是舒尔茨所有作品的全集,写得不多,有些篇章也不能算成功,但成功的那些篇章,例如关于父亲的神经衰落、疗养院和父亲之死的一些篇章(《鸟》《沙漏下的疗养院》《父亲的最后逃亡》),绝对是文学史上类似题材中最大胆、最有想象力、最具天才的描写之一。就像卡夫卡《变形记》带来的颠覆一样,仅凭借这些篇章,舒尔茨就足以立于文学史。
如果你没读过,不会相信有人写出这样的书,它有着黑洞般的引力,如同龙卷风,将一个人体内储藏着的所有文学意义席卷一空,此外只剩狼藉。我想这也正是为什么舒尔茨写得不多的原因。在我心目中,我会给这本书这样的评价:这是所有作家都曾梦想过的那种写作,这是所有作家一生中都渴望写出的那种书。舒尔茨所展现的这种自由,已经达到了文学能达到的最远的边界。
《鳄鱼街》读后感(十):比任何人更靠近上帝的舒尔茨
runo Schulz完全是另一个层次的存在。另一个层次,就是指更为靠近上帝的层次。他似乎有天眼,把世间万物一眼看穿,动物、枝叶、墙纸、布幔、冬夜的星空。。。所有一切都是生命,拥有思维,蕴藏着情绪,连接你。他是无可争议的隐喻之王,而他的继任人仍未觉醒。七彩斑斓的隐喻在他指尖飞舞,如魔法之棒轻盈一挥,花火在黑暗处不期然爆炸,刹那间我们魂魄被那炫丽夺目吸进余烬,一起融入夜色。
舒尔茨展现了我读过的书里最纯粹的美。他的轻盈是痴狂的,人间对他只是沉重的禁锢。舒尔茨活在一个平行世界里。和他相比,我们就像躺在一部黑白冗长默剧。他死后才被发掘的唯二两部中篇和几篇短篇,如一束光,指引我们开始觉醒并尝试攀爬到那片未知空间一窥生命真实的色彩。对“春天”一篇最为折服,我已无法用苍白的语言表达它的精彩绝伦。“祖国”则独具罕见的温情魅力。
仔细回想一下,他和我很喜欢的Brodsky有点共通的神韵。人们也爱把他与卡夫卡混为一谈,因为他的确经常把自己父亲和小甲壳动物一类联系起来,虽然除此之外我感受并不强烈。三位伟大的天才作家最大的关联,就是他们都是东欧的犹太裔,无论是来自波兰(舒尔茨)或俄罗斯(布罗茨基)或捷克(卡夫卡)。卡夫卡年长舒尔茨9年,布罗茨基在舒尔茨被纳粹射杀前两年出生。之前在以色列公司工作多年,犹太民族一向是我偏爱的。敏感细腻果敢自由深邃专注,我时常感觉,难怪他们是上帝的选民呢。
看到一句话,“想象极处是更广阔的虚无”。大爱,both。
“想象极处是更广阔的虚无”。大爱,bo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