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你在北京还好吗》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4-30 01:41: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你在北京还好吗》的读后感大全

  《你在北京还好吗》是一本由陆禾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在北京还好吗》读后感(一):那时,我们虽然穷……

  那时,我们虽然穷……

  读《你在北京还好吗》

  文/方木鱼

  《你在北京还好吗》读后感(二):现实总是不忍直视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已经不在北京,但是每一次我重回故地,依然能感到那功利与纸醉金迷弥漫的氛围,那不是北京唯一的东西,但却是不可忽略的。我不知道作者在这部小说中融入了多少个人的经历和情感,有时惊讶于她能够如此纯熟地使用亲身经历和其他见闻。如果你觉得里面的男女主人公都太优柔寡断,在感情和事业的十字路口一再下决心又一次次反悔,直到走投无路,这也许不符合小说的结构,但却更接近真实的人性。生活中少有一锤定音的幸福,也少有一锤定音的不幸,大部分时候,我们在两者之间摇摇摆摆,甚至终生如此,所以最终获得的,也是一份庸常。我们无法像话剧里一样指着对方说:你变坏了!大家都只是变复杂了,而感情也并非在世俗中低头这么简单。也许我们不想在戏剧和小说中看到的,恰恰是最真实而软弱的自己。

  《你在北京还好吗》读后感(三):悲伤的故事,看得很压抑

  悲伤的故事,看得很压抑。整本小说弥漫着一种精致而逼真的氛围,带着淡淡的忧伤,很有北京冬天那种荒凉萧瑟的气氛。所有的人物、故事都沉浸在其中,好像所有东西都被涂上了一种灰蒙蒙的颜色。那种情绪说不清道不明,又很吸引人。

  喜欢小说的文字,朴素,直接,有种如在眼前的画面感。看下来,觉得每个地方都写得细致动人,但是要想挑出几个好句子,又似乎挑不出来。

  故事很长,比我想象的庞杂,涉及新闻记者一些东西,资本和舆论的较量,但这不是我的兴趣点。幸好作者似乎志不在此,也没花太多笔墨,更多的笔墨都放在细微的情感和心理上了。故事情节更像一个容器,在其中慢慢积蓄情绪,时不时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小说中所有感情都隐忍而克制,加上整个小说忧伤荒凉的气氛,看得非常压抑。

  不管怎样,很享受小说营造的又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让人能深深沉浸其中。看完小说就像经历了一趟漫长的旅行,去往完全陌生的新鲜世界,最终又在其中发现依稀熟悉的自己。

  《你在北京还好吗》读后感(四):终有弱水替沧海,且将热血寄孤城

  在来北京的第十个年头,读到这本小说,有太多的感慨。年轻的主角们,他们的故事发生在人生的廿字头,台词用力又矫情,就如同他们别别扭扭的人生。一边读一边叹气,因为这些情绪和感受对我而言,是如此似曾相似。

  云间、萧颂、陆衡……男孩子们不管是野生动物还是阳光型男,永远会在该慎重的时候选择草率,该果断的时候选择优柔。在该仔细聆听的声音前快步逃开,在该牢牢抓住的事物前轻易放手。双手空空时觉得太痛,有所承担时又觉得太重。对整个世界捏着拳头,却在又时刻渴望坦诚和干净。

  宣宜、孔嘉、晏洁……女孩儿们不管是女神还是女汉子,寻找真爱的过程中总是移开视线闭上嘴唇,手上心里却停不下试探和关心。精巧美丽是她们的财富,也是她们的武器。明明可以绕近路登顶,却偏要踏遍爱的荆棘,只为找一个人来守护自己。

  然而,这傻气又笨拙的故事却让人读得心神恍惚,30万字里记载的光阴,带来一个心情如潮水般反复涌起又退却的下午。当云间在河畔的夕阳中微笑目送宣宜的背影而去,我也仿佛过完了我的一生。

  谢谢作者写出了我们的时代,在岁月的不断翻篇中我已经越来越充分地认知到我们的傻,但唯有看了这个故事,我才知道我们傻得多么珍贵。

  《你在北京还好吗》读后感(五):我们的青春不落幕

  《你在北京还好吗》宛如一部三十集电视剧剧本,看完后就像看了一部北京爱情故事的电视连续剧。

  这里有青春的茫然。因为贫穷,云间在大学期间铤而走险托福代考,因此被退学走上了迷茫之路。因为迷茫,聂非在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明天的绝望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里有野心勃勃的斗志。因为渴望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云间走上了一条黑公关之路。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在兄弟情义和爱情守望的纠结之中。因为斗志,陆衡不甘心回去做个小公务员,在这座百感交集的城市里努力奋斗。

  这里有不屈服的凛然正气。因为正义感,萧颂拒绝贿赂。独自抵抗社会黑暗势力,竭力维护媒体人的尊严和社会良知。尽管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压,被威胁,被袭击,他仍然坚守自己的原则,孤军对抗这媒体介的黑暗。

  这里有兄弟的情义。因为仗义,云间参加非法赛车给聂非筹医药费,结果因此而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然而经历了各种危险勾当之后,兄弟还是兄弟,不会因为消逝的爱情而消逝,不会因为原则的冲突而沦为陌生人。

  这里有爱情的迷茫和执着。宣宜因为绝望,接受了萧颂的爱情。孔嘉因为迷茫也因为绝望,接受了叶哲朗的关爱。感谢的是最后孔嘉还是和陆衡在一起。不知道是萧颂的迁就感动了宣宜,还是宣宜习惯了萧颂的存在,但爱情也许就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变成生活。

  这里有社会的黑暗。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我们不可否认各行各业为了利益而暗箱操作。但我们还是要相信,只要我们光明,这个社会就不会黑暗。

  北京,这里是梦想的孵化地。

  这里的每条街道都是一首歌,每条胡同都有一个故事,每座古老的建筑都是一首诗一部文学巨作。我们就这样情不自禁地爱上这座城市。

  站在三里屯的大桥上仰望这座城市的繁华,我们不甘于平淡,我们渴望着有一天我们能与这座城市匹配。然而我们却不得不学习忍受繁华背后的孤独。我们在这里挥霍青春,在这里努力奋斗……我们曾经以为自己可以被这座城市拯救,但最后才发现,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不管我们走多远,走多久,我们的心都需要一个归宿。

  而属于我们的青春不管岁月怎么流逝,它依然存在。

  你在北京还好吗?

  《你在北京还好吗》读后感(六):一场深刻的恋爱就像一场治疗

  看这本书最初是被书名打动。你在北京还好吗?令人不由自主地在心里回答:唔,还好,呃,其实不太好,不过也不坏,怎么说呢,唉!

  拿到手厚厚一本,很快看完了,小说的故事主干是几个大学时代好友在北京的奋斗,很多情绪和细节非常有共鸣,我更喜欢爱情的那部分。但不知为什么看完以后总觉得有一腔怒气无从宣泄。至于我感到愤怒的原因,如果以客观理智冷静的文字来表达,那就是:我讨厌女主角!我讨厌女主角!我讨厌死女主角了!

  不过冷静下来,不得不承认:我们极度厌恶的东西往往是内心真实自我的镜像。不记得谁说的,每个人活在世上,都至少有一个补不起来的漏洞,终其一生所做的一切都不过是在努力缝缝补补。大多数人可能过得不错,因为忙于应付生活的繁琐,无暇顾及自己的内心,也就习惯了漏洞的存在。然而,总有一些人过于倔强,过于严肃,活得太认真,以至于用力过猛。

  小说女主角宣宜就是这种人。因为被母亲抛弃,从小寄人篱下,她一直觉得自己就像一个空心人。她对这个世界充满敌意,仿佛永远游离在这个有家有爱的世界之外。当遇到明亮如太阳、热烈如野生动物的男主角云间,她立刻被吸引了。

  不过她的爱似乎从一开始就不太健康,接近痴迷。渴望建立亲密关系,又时刻担心对方离开自己,极度缺乏安全感,总是被爱恨、渴望怀疑、眷恋忧虑等种种矛盾的情感撕扯着,处于一种极不稳定的心理状态。所以,她会在两人分开的四年时间,固执地守在原地等待,甚至特意寻找他常用的廉价洗发水,只为闻一闻熟悉的气味。

  她的爱就像一张由种种敏感、焦虑和不安全感织就的蛛网,束缚的只是她自己。

  在小说最后,她最终放弃了一直痴恋的云间,选择了与她经历相似、一直深爱她的萧颂。尽管略感失望,我还是宁愿相信宣宜最终还是爱上了萧颂,虽然她的爱略显平淡,总有点不那么令人信服,却是更加健康平和的感情。这大概要归功于之前那段痴狂的爱恋。正是那个与她截然相反的人,让她更懂得自己。但萧颂显然更能和她相互理解。乾陵山顶表白那段,很让我感动。两个心里各有无法修补的漏洞的人,最终在难以言表的孤独中相互依偎。

  一场深刻的恋爱就像一场治疗。对另一个人的依恋,往往能反过来帮我们看清自己:我们缺乏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我们渴望什么。最终,在经历一场漫长的跋涉,穿越内心的泥淖之后,方能和原初的自己和解。爱,说到底,与其说是和另一个人相处,不如说是与自己相处。

  《你在北京还好吗》读后感(七):人生最大的公平

  人生最大的公平在于,它对谁都不公平。

  前几日和朋友聊天,讲到某个同事是拆迁户,传说中的拆二代,每个月光是房租就好几万可以收,他感叹生活真是不公平,有些人衔着金汤勺出生,做什么都比别人少费力气,我们赚钱还着房贷,他们刚出生就满世界的长见识。没有钱的生活,确实有时候会感到捉襟见肘,然而我们并非一贫如洗,温饱绰绰有余,甚至可以偶尔小奢侈一下,这样自怨自艾,反而觉得可怜。

  北京,一座藏着许多人梦想的城市。以前听一位网络红人讲述他初到北京的遭遇,从躺了一夜的长凳到慢慢的扎根立足,当时是颇为感动的。一个人放弃了很多,来到这个城市,因为这个城市更能接纳梦想,宽容待人。但追逐梦想的人多了,路本由他们走出来,却因为走的人太多,又将一座大城走成了窄道。

  云间与萧颂之间,可以说相同又不同。相同的是单纯,萧颂对于新闻的热爱与付出,云间为了帮助聂非所做的一切,目的都是单纯的,都是一种奉献,而结局也是如出一辙。受制于环境、受制于社会的因素,萧颂无法做到表达真正的自我,将事实一一铺于纸面。而云间呢?聂非对他是感谢的,但他牺牲了那么多,也没有从根源上帮助聂非走出阴影,是哪里错了?是谁的错呢?云间那种出于本质的善良,是让人特别感动的,在现实社会下的赤子之心。但云间也是矛盾的,他同样会出于利益权衡,想方设法劝萧颂停手。这两个人,可爱也有点可恨。如果你是宣宜,要怎样选择呢?

  感情是一回事,泥足深陷是另一回事。相信爱到深处才会让人更加理智,每个人都在经历这个爱的过程。

  宣宜在云间与萧颂之间徘徊不定,或许是他们两人身上都有她喜欢的部分,却也有患得患失的存在,所以才这样不能坚定。在故事的一开始,作者就写萧颂意识到自己与宣宜的性格太相近,而云间与宣宜的性格正相反,所以宣宜会喜欢云间而不是自己。但最后真正与宣宜走到一起的是萧颂,也许正是因为他们性格相近,他才能带宣宜走出过去的阴影,一起走向未来。

  而陆衡与孔嘉之间,似乎更加轰轰烈烈。这样浓烈的感情里,出现了一个风度翩翩的叶哲朗,结局似乎扑朔迷离起来。但隐约也可以看出,孔嘉对陆衡是一种宁为玉碎不求瓦全的爱,爱到如此,岂是一个区区第三者可以剥夺的。

  故事里诸多人物,性格也多有不同,相当适合拍成一部都市感情戏。哪怕是配角冯思源,也充满人性的复杂。读完整个故事,回忆起柏泉这个小配角时,也觉得是个可圈可点的人物。相信做一些适当的改编,会是一部引人眼球的电视剧。

  故事讲到了结局,但生活还在继续。在北京寄托的,终会在北京得到,也会慢慢失去。重要的是,人生千万不要计较得失,因为所有你所以为的不公平,都是对所有人的公平。所有失去的会有其他回报,得到了也未必是一种惊喜。

  《你在北京还好吗》读后感(八):北漂,一场盛大的青春记忆

  文/爱啃骨头的猫咪

  很久都没有读过青春故事小说了,当时读这种类型的故事小说应该还是在大学的时候。那时候读的韩寒、郭敬明、饶雪漫、张悦然等等一堆青春系青年作家,描写疼痛的青春和操蛋的现实,然后让身处大学的我感动的一塌糊涂,时不时还以一种忧郁的腔调诉说青春的放肆控诉现实的无奈。就跟自己真经历过什么让人伤心欲绝可歌可泣的爱情和友情一样。

  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就是个傻逼。

  作为北漂的一员,能在《你在北京还好吗》书中找到大量熟悉的地名,那些在天通苑住过的群租房,永远不被阳光照进来过的狭小的地下室,永远人山人海的被挤成纸片人的13号地铁线......

  好的小说是会让人入局的。即便你知道那只是作者叙述的故事,但是你仍然会不由自主的深陷其中,跟随故事中人物的命运,或悲或喜。

  很喜欢作者在书中大篇幅的细节描写。河堤的路灯,天空的云朵,死掉的苍蝇......大段的细节描写,我不谈论写作技巧是否在用什么隐喻暗喻之类,就我个人而言,非常喜欢注重细节描写,能让别人从你的文字中就能在脑子里勾勒出来的一个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场景。或者是有意在写剧本一样?

  【云间】

  因为好友聂飞的自杀而对现实的痛恨,但又不得不接受现实的、顺从现实,接受冯思源的条件,做着可能之前并不会做的事情,但是被现实逼到一定的份儿上,就算心理痛苦也得忍着。对宣宜的感情,应该是真爱吧,只是他当初难道真的是因为太穷才会选择替考?为什么会丢下宣宜不告而别?我不懂。

  【萧颂】

  我还是喜欢萧颂的。或许他是一个真正的彻头彻尾正义感爆棚的人,或许他是一个真正的勇士敢于挑战世间一切丑恶不像现实低头,多么正直的一个新闻人,从学校毕业怀揣新闻道德的理想主义者,在经历过被利用被陷害之后的现实世界,是低头妥协还是玩命抗争?主编董立言说过一句话“没有理所当然的幻想,知道边界在哪里。自由,就是知道自己的笼子有多大”。他应该也是真的爱宣宜的,8年的感情,从克制压抑到细心守护,他永远都是被动的等,等她追上来,等她想明白,我不懂,有必要吗?爱情既然这么痛苦,干嘛还要呢?

  【宣宜】

  最不喜欢的女主。在两兄弟之间不断的跳来跳去,世界是有多小啊,怎么就非你不可呢?

  【冯思源】

  应该算是一个反派的人物吧,违法犯罪的事儿干的得心应手也丝毫没有什么负罪感,与叶哲朗相爱相杀的斗争,无非是因为既得利益和未得利益,商场上的都是炮火连天,斗智斗勇谁胜谁负都是活该。冯思源最后也没什么现世报应之类,依旧活的高高在上,这就是现实世界中的人,小说才会在最后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皆大欢喜大结局呢。一个曾经怀抱过新闻理想的,被现实无情的抹杀掉了关于道德、底线、原则等等,每句话都是认清现实并且遵守游戏规则后获胜的彻悟和了然。

  最后。

  那些大学时期的理想主义也快被世态炎凉磨的光亮圆润,曾天真的以为你怎么想的别人就会怎么想,但当你看到职场上为了升职加薪不惜抹黑对方落井下石,你开始怀疑当初的选择和内心坚持的东西是否真的正确。

  人,生来自私,多为自己着想并无可厚非。虽然现实残酷,社会不公,努力也不一定会有成就,心存良善是我告诉自己从未改变的底线。

  北漂,是我青春时期一场盛大的、不可忘却的记忆。

  《你在北京还好吗》读后感(九):与这个世界对话

  席慕容在《青春》这首诗中写道:“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青春在诗人的笔下总是那样美好而意犹未尽,而真正青春的面貌又是如何呢?

  陆禾在《你在北京还好吗》中为我们记录的就是另外一种残酷而肆意的青春,有激扬,也有低落,有背叛也有自私,有原罪也有缘分,这样的故事就像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一样,曾经大学里的三五好友,毕业了各自分散,走在不同的道路上,因为替考退学的云间与无法毕业的聂非艰难地在社会底层中挣扎生存,萧颂与陆衡则分别坚持着各自的梦想,在这个过程中,有令人怀想的友情与快乐的过往,而碰撞与冲突也不可避免,在人生的旅程中,每个人都在做出自己的选择,最初的单纯与最后的城府,最初的快乐与最后的解脱,最初的友情与最后的爱情,都在北京这座城市里激烈碰撞又走向两个极端,或许只有北京之大才能包容下所有关于青春的激情与勇气、快乐与梦想。这里播撒了太多青年的热血,也蚕食了太多人的梦想,这里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城市,这同样也是一个让人不断失望的城市。

  在友情爱情与青春背后,书中无时无刻不渗透着这个社会的规则,作者别有用心地选择了记者这一行业进行了深入的刻画,除了萧颂、陆衡与宣宜一干主角从事这份工作之外,也刻画了一众记者的群像,因为他们接触了最多的社会黑暗面,自身也像长在淤泥里的莲花,他们无一不在利益与公义之间载沉载浮,坚持或者放弃。冯思源与叶哲朗则代表了一群既得利益者,他们不择手段地攫取,也恣意左右着他人的生活,他们与整个社会环境化身成了巨大的漩涡,而初涉世事的云间们不得不在其中拼命生存下去,云间与萧颂代表了人性的两个方面——虚与委蛇与刚正不阿,云间在现实的压迫下屈服于权利与利益,萧颂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在他们之间展开的是真实的生活场景——利益的争夺、尔虞我诈,屈从于现实的不择手段可以活得畅快适意,而坚持原则的人则需要付出更多的勇气与努力去抵挡现实的压力,或许只有真正接触到社会真相的人才会了解云间的生活有多艰难,也只有真正遭遇到现实压力的人才会了解萧颂的可贵,或许云间是那个活得游刃有余的人,但是萧颂却是更加珍贵的存在。就像云间在多年之前因为贫穷而选择了替考一样,以聂非之死为借口向权势与利益低头一样,那不过是一种逃避,一种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因为他那样轻易地就放弃了自我。不喜欢最终萧颂妥协于云间的理论之下,但是却不得不承认这也许才是其真实之处,或许这才是真正的青春故事,在现实面前,我们总要有所妥协,也有所改变。

  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依然能在书中发现生活的美好,宣宜热爱着壮美的星空,萧颂在走投无路时依然可以选择拥抱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云间回头之后依然可以得到情感的慰藉,即使如叶哲朗般心狠手辣玩世不恭之人,也会遇上让他感觉使自己的人生失而复得的爱情,这是一个残酷却美好的世界,这是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世界,这是一个不断塞给你东西也不断抢夺你东西的世界,也是一个值得为之奋斗的世界。

  《你在北京还好吗》读后感(十):《你在北京还好吗》:当我们谈论北京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辛波丝卡有首诗,名字就很奇怪,叫做《三个最奇怪的词》。这三个词分别是“未来”、“寂静”和“无”:

  “当我说“未来”这个词,第一音方出即成过去/当我说“寂静”这个词,我打破了它/当我说“无”这个词,我在无中生有。”

  一首诗可供解读的角度往往有很多,而对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的最显眼的角度,大概就是话语的吊诡。事实上,语言与事物本身的关系,从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清晰可辨。当我们用一个自以为恒定可靠的词语描述一件事物时,这个词汇本身却可能会僭越事物本身,使整个描述过程产生全新的意义。所以就像是雷蒙德•卡佛式的追问“当我们在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其实将“爱情”换成其他对象也都可以适用。比如北京。

  《你在北京还好吗》是青年作家陆禾的一部作品,记述了“几个北漂在北京的生活与失败”。作品最初在“豆瓣阅读”平台以“北京青春”为名连载,收获不少好评。而比起平实的“北京青春”,“你在北京还好吗”作为正式出版时所用的书名,则更显温情。但两个名字同样都以“北京”作为关键词,而读过作品的读者也不难发觉,倘若不是这座独一无二的城市,这“宛如热病的青春”,恐怕也不会如此迅疾、令人错愕,最终即便烟消云散,也难免让人低回不已。

  在这部逾四十万字的长篇作品中,作者展现了极好的人物塑造能力。尽管像这样容纳了多人物的,颇有“群像感”的小说很容易出现人物之间顾此失彼、性格塑造不够鲜明等问题,但作者的处理还算是不错的。再加上同样不俗的叙述能力加持,整部作品的叙事线索错杂但不凌乱,为作者积蓄的有关“北京”的真挚而深切情感表达,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所以作者笔下的北京,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所在呢?在书里,三个男生在大学时便是同寝好友,但大三时的一次意外,使得好友中的一位不得不离开相对安逸的校园生活,早早开启“北漂生涯”。而四年后,当他们都已经开始以自己的方式漂泊时,他们又一次重逢了。重逢时他们身边有了不同的女孩,有的彼此熟悉,因熟悉而尴尬;有的不曾相识,但命运却尽自己所能,演绎着俗套却现实的分分合合。而因为是北京,这座聚集也埋葬了太多梦想的地方,终究令人失去太多而神伤。

  可是失去,不也正是得到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吗?因为渴望得到,人们聚集到这座拥挤的城市,可是除了遇见,除了分离,除了得而复失,人们经历的仿佛只有事与愿违。可是得到本身,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人终究是一无所有的,除了记忆,除了幻想,除了一地鸡毛,以及豪言壮语和用勇气换来的老成与坦然。

  于是成长,也不只是个生理意义上的词语。每一个人的每一天,都在以自我审视和旁顾他人的方式,尝试改写自己的存在方式。这终究是一场无尽的寻找,我们找到彼此,遇见彼此,又离开彼此,最终找到的,却是那个原本熟悉,却可能早已面目全非的自己。而在这样一座偌大的城市,任何离别与重逢又都显得是那样的理所当然。这或许也是它让人留恋的方式吧。

  对于人们来说,“北京”大概是所有城市形态中的一个极端代表。它并不美,却令人向往;并不残忍,却令人总想逃离。可到底,如果你的青春曾在这里演绎,那势必是个不错的故事,可以佐酒,也可以时时伤怀。即便此刻你正在这里经历迷失,其实也不必慌张,因为这座城池足够大,大到可以容纳所有的矫情与煎熬。而且终究,我们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路,或者继续漂泊在这座故事太多的城市,或者离开,去写不那么颠沛的情话。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你在北京还好吗》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