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创新》是一本由黄亚生 / 王丹 / 张世伟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2.90,页数:2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新的创新》精选点评:
●综述而已,没什么实质性的新观点。
●书中的核心概念是社会创新,认为其本质是一种创新的组织范式,所以书名才说是“创新的创新”。现在政府也在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本书中对社会创新的解释可以帮助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失业、贫富差距、大学破产潮、社会阶层固化、环境恶化、老龄化……新时代面临各种挑战。靠单个的国家、政府、企业已无法解决,传统创新模式显得力不从心。这本书里的社会创新给了一些新的启发。黄亚生教授也是牛人一个,著作值得一读。
●为了上王煜全老师的课,买的这本课前书,写的都是未来20年趋势,当然,课里都讲了。这本书作为备课书,和了解未来趋势的书,是可以尝试读的。
●另类递折子
●创新本质是已有技术的组合演化(想找反例暂时找不到),有一个比较创新集群的表,中关村、麻省和硅谷,innocentive平台模式(待查),15年内美国大学破产一半(?),包摩尔病劳动力密集部门生产率没提高,各种创新竞赛模式,私人科学,专利保护。论文和书待查
●本书中所谈的创新即所谓的“社会创新”,即菲尔普斯在《大繁荣》中所提到的“大众创新”,但与目前的“大众创业”没啥关系。社会创新强调的是群体智慧,但必须在独立、思想自由的环境下更容易实现,而不是所谓的群氓的时代。
●创新像是打群架,为啥老美的群架目前来看更有效率一些呢?深圳的山寨们,什么时候可以过度到群体创新而不是群体复制呢
●书中的案例和文献资料算是很不错的资源
●社会创新范式的更新
●创新挑战赛、创新中介平台,值得学习和尝试。
《创新的创新》读后感(一):创新并不完全是从0到1
我们面临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失业、贫富差距、大学破产潮、社会阶层固化、环境恶化、老龄化……将在全球范围内次第呈现,也是新时代的“大挑战”,面对这些全球性的挑战,靠单个的国家、政府、企业已无法解决,传统创新模式显得力不从心。
普遍的观点认为,创新就是创造出全新的、重大的东西。事实上,创新并不完全是从0到1。创新的本质实际是将已经存在的东西进行再组合。我们获取的知识越多,征服能力越强,发现“再组合”的创新本质观越发正确。
环顾我们身边,一种众人参与创新、更加开放、由下而上自发的社会创新模式在各个领域悄然兴起,并且在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创新的创新》读后感(二):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
几年前,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如火如荼,然而最近一两年听的少了,这本书是讲创新的,作者有3个人。
从内容看,感觉第1章和第6章和中间4章是不同的作者,因为最开始和最后的两章有典型的政府行文或学术行文的痕迹,中间部分做更像一本商业书籍,拼在一起,稍显奇怪,不过这么前后一包,可能更正确一些。
简要来讲,书中讲的是以历史和美国为鉴,尝试解构如何利用群体智慧进行社会创新。
熊彼得说,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组,而彼得蒂尔则认为从0到1才是创新。
书中还是更认同前者,认为社会创新并不是把一个东西从没有做到有,而更多是发现和利用已有的资源、信息、方法,重组并形成创新。
从《乌合之众》可以看到大众的狂热和愚蠢,而本书更想利用的是大众的智慧,即除了利用专家、行业人士、相关人士的智慧之外,把长尾的大众智慧用起来。
并提供了历史大航海时代如何在航行中定位的大奖赛、美国X计划、IBM的Jam等等事例。
综合来看,我觉得如果我是在组织大众创业的社会服务人员,我会认为此书很有价值,以及当拥有一定资源,想利用群体智慧获取不同的解决方案,也值得尝试。
但如书中所述,不要认为群体智慧来做创新的成本会更低,以及也没有一招鲜吃遍天下的万能灵药。
以上是为评价。
(完)
《创新的创新》读后感(三):众创时代,我们更需要对创新思维的创新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需要更多地依靠创新驱动,这已经成为共识。不过,什么驱动创新,却不是显而易见的。长期以来,我们对创新的理解有一些固定的思维,那就是创新是高科技,源于科学家、工程师、以及少数精英。而他们的背后是政府的力量,是自上而下的过程,是举国体制的优势。
但是,这既不与历史事实相符,更与当今全球创新趋势不一致。当目前全国上下拥抱创新的时刻,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对创新思维的创新。黄亚生、王丹、张世伟的新书《创新的创新:社会创新模式如何引领众创时代》,正是这样一本可以改变我们创新思维的书。
这本书通过丰富的事例为我们展示了作者称之为“社会创新”的创新趋势。作者定义的社会创新是“由社会成员广泛参与、公开透明、自下而上、分权决策的”创新范式。这是一种创新范式,有多种表现形式。通过创业来创新是它最自然的一种形式,微软、苹果、Facebook等都是我们熟悉的通过创业成功创新的例子。即使是大公司,除了直接组织研究开发外,还进行不太为人所知的社会创新,比如这本书中列举的思科的I-Prize和IBM的Innovation Jam。政府也是一样,不仅是直接参加创新的主体,而且也是推动社会创新的力量。本书中介绍的美国国防部的DARPA和美国航天局的开放创新工程(Open Innovation Project),都是政府推动社会创新的成功范例。
当然,社会创新不仅只发生在国外,也不仅只是在技术和产品领域。本书特别介绍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先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在1978年开创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创新,并把它列为中国社会创新的第一例,是很有道理的。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像小岗村的农民那样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所推动的。去年在全球风靡的“冰桶挑战”也是一个成功的社会创新,它不仅是一种筹款形式,而且也让千家万户关注患有某种疾病的群体。本书也把今年年初柴静的“穹顶之下”作为社会创新的例子。这个电视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力量,对中国突出的环境问题的暴露,获得了空前的震撼效果。
20世纪的市场与计划之争,产生了哈耶克有关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著名理论。哈耶克的洞见是,市场效率来源于分散决策可以充分利用分散信息,而计划经济从上到下的决策过程无法有效率地使用这些分散信息。21世纪不再争论计划与市场,全球都认同创新是驱动发展的最终力量。熊彼特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预见,终于获得了人们的共识。不过,创新究竟是自上而下的,由专家、精英、政府驱动的封闭式过程,还是自下而上的,由大众、草根发起的开放式过程,却还没有共识。熊彼特一开始就把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或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联系在一起,并把政府和大企业的官僚体制看作是创新的制度障碍。如果我们把哈耶克关于市场可以充分使用分散信息的洞见运用于创新,就自然就会得出自下而上、开放式的创新,一定是可以最好地利用分散信息的创新这一结论。有趣的是,哈耶克与熊彼特都是奥地利经济学家,他们的经济思想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四十年代成型,但当时并未成为主流。不过现在,他们的经济学思想已经被经济学家广为接受。
在中国,尽管从1992开始市场经济体制正式取代计划体制,尽管在2013年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被写入最权威的文件,但是根深蒂固的政府主导经济的思想依然无处不见。在创新领域,那种对政府主导创新和政府支持创新的渴望,不仅在政府部门,不仅在高校研究机构,而且在企业中也十分强烈。国有部门更加便利地向政府索取资源和特殊政策,特别是如果创新能与“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沾边之时。民族主义更是可以方便地为“自主创新”辩护。
值得庆幸的是,自下而上的、开放式的创新的思想在中国开始替代自上而下的、封闭式的创新的思想。2015年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入官方语言的第一年。虽然我们并不期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医治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下行的灵丹妙药,但是它对我们过去有关创新的传统观念和习惯思维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这是极其有价值的。正是在这个时候《创新的创新:社会创新模式如何引领众创时代》这本书出版。这的确是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在合适的地点,为合适的人群,提供了合适的内容的一本书。
作者:著名经济学家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钱颖一
《创新的创新》读后感(四):没有“0”,哪儿来“1” | 评《创新的创新》
本书主题:社会创新模式
本书观点:在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创新模式将成为未来中国发展新的重要途径。
创新是什么?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答案:创新是旧元素的新组合。
很简洁很清晰。
从技术创新,到社会创新
书中说“创新不是从0到1”。
O。“从0到1”当然是创新,这是技术创新。只不过,创新远不仅仅是“从0到1”。模式创新也是创新,社会创新也是创新,这些创新不是从0到1,是从1到无穷,因为旧元素可能有无数种新组合。
技术创新是开创性的、颠覆性的创新。正如彼得·蒂尔的书的名字《从0到1》。比如西方的工业革命,比如互联网的出现。提到创新,人们通常想到“发明”,这就是从0到1的技术创新。
姑且管它叫狭义的创新吧。
与之相对的,社会创新是广义的创新。
那么什么是社会创新呢?
本书作者并没有说清楚。太多的研究者也都没说清楚。它包含的内容太过于广泛。
总之就是,发生在各个角落的、发生在各个领域的、人人都可以参与的、一切用新办法解决老问题的行为,都是创新。
社会创新,绝不是个新概念。早就有大师提出过。
熊彼特第一个从经济的角度提出创新的概念,说企业家把现有的技术应用于产业,能创造出剩余利润,虽然这项技术不是他本人发明的。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第一个提出“社会创新”的概念。他说,当今社会已经从管理的社会变成创新的社会。在其名著《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的结尾,德鲁克断言:“创新型社会的出现,可能将成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哪种创新更能解决发展的问题?
本书观点是:
在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创新模式将成为未来中国发展新的重要途径。而我恰恰认为,解决发展问题的更好方法,是技术创新,或者更全面地说,是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带来的后续一系列社会创新。
没有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社会创新,发展力是有限的,或者说是容易枯竭的。
书中说,我们当今的社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需要社会创新,用新的模式解决社会的问题。
用新方法解决现有问题,这个我绝对同意。
但是,解决问题不能被问题所局限。
第一,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第二,一切问题放到不同的时间空间尺度中去看,模样就会变化。
如果只用社会创新去解决社会问题,就像是给一件穿了三代的旧衣服打打补丁继续穿。
真正给社会带来进步的,是织块布做件新衣裳。是以技术为基础的一系列创新活动。是技术创新,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进步。想想工业革命,想想互联网的出现。这些颠覆性的、带来社会大幅度进化的,恰恰不是单纯的社会创新。
书中讲到阶层固化。现在似乎存在一种人人谈阶层固化而色变的心理状态。
真的阶层固化了吗?
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每一次重大的变革,不正是给掌握新技术、新变革能力的人,带来改变阶层的机会么。整体上讲,一个社会如果技术不断进步、不断迭代,不正是给更多人以机会,提升自己,改变命运么。
很多问题的确定,是在一定时间框架下才成立的。时间框架变了,问题的性质可能就跟着变了。如果把时间轴拉长去看,现在的阶层固化,与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阶层固化相比,哪个更严重呢?
社会不是一直在变迁么。技术创新带来的变迁,是最大最快的呀,看看人类历史以来的增长曲线就知道了。现在的社会是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加速增长的。所以,跟历史上以往的任何时期相比,机会都只会越来越多的。
现在人类整体的生活水准,跟从前比,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人“不患寡而患不均”。你是想要贫富差距小、大家一起穷;还是想要贫富差距大、整体生活水平上升?
创新就是一切,技术创新是一切的一切
书中说:创新就是一切。“我们处在技术荒漠中”。经过前几轮技术革命,截止20世纪90年代的第三轮技术革命——互联网革命,之后再无创新果实。所以,我们需要社会创新。
真的是这样吗?
模式创新是好的,比如airbnb、Uber,比如阿里巴巴,都是给社会效率带来很大提升的。但是,这样的模式创新是有局限性的。当所有可以提高效率的模式都被人做过了之后,怎么办呢?我们还找谁要效率去呢?
如果技术陷入荒漠了。解决办法难道不是做出更多更好的技术创新吗?
模式的创新,也分开创性的模式创新,与模仿式的模式创新。
书中举了中关村的例子。
“中国的硅谷”,这个称呼就透露出模仿的本质。
书中提出的思想实验很有意思:
如果没有硅谷,还会不会有中关村?如果没有中关村,还会不会有硅谷?
答案显而易见:
没有中关村,依然会有硅谷;而没有硅谷,大概率不会有中关村。
所以,即使想搞模式创新,也要有创新的底气啊。
创新是群体合作
书中说:社会创新的理论基础,是群体智慧。
群体能比个体更有智慧,需要满足4个条件: 1、多样性,2、独立性,3、分权和民主,4、汇集。
群体合作开展创新活动,需要信任机制,因为信任是合作的基础。
技术创新是创新的基础,但不是创新的终点。
技术创新,需要迭代,需要转化,需要扩散,需要整个社会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