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十年心事梦中人》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4-29 01:55: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十年心事梦中人》读后感锦集

  《十年心事梦中人》是一本由闫红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年心事梦中人》读后感(一):歌泣无端字字真

  歌泣无端字字真

  《十年心事梦中人》读后感(二):摘录

  和珅的种种劣迹乾隆未必不知道,但在他眼里是合法的,因为他就是法。等乾隆死了,换了嘉庆上台,和珅的劣迹自然就不合法了。

  正室王夫人正大仙容,出身名门,却像《诗经》里的那个硕人,隔着环佩叮当,你触不到她的质地与温度,倒不如赵姨娘,因为缺乏修养,倒是直见性情。

  所谓希望不过是驴子鼻子前的那串胡萝卜,就算够到,意思也不大。

  烈火烹油、鲜花着锦

  油盐炒枸杞芽儿

  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

  雾的轻微霉气,雨打湿的灰尘,葱蒜,廉价的香水,像秋天又苦又香

  一名锄药,一名扫红,一名墨雨

  银红蝉翼纱

  我娇生惯养,在我父亲的宫殿里,有三座特别为我营造的莲池,各生长蓝色、红色和白色的莲花,我用的都是迦尸出产的檀香木,头巾和衣服全来自那里。我有三座宫殿,一座用于冬季,一座用于夏季,还有一座用于雨季。在四个月的雨季里,足不出户,一天到晚由宫女陪同娱乐。

  越是敏感越是执着的人,就会体验到越多的痛苦

  红楼是室内剧,不大表现“行”

  那是一个不同的世界,你必须习惯色彩变得黯淡。

  《十年心事梦中人》读后感(三):活在红楼

  本没有对这本书报多大希望,以为像其他附庸名著名人的饭后鸡汤一样。可越读越发现,这碗鸡汤,炖了不少时日,浸透了作者的阅历和渊博。 初读被吸引,是她对红楼人物的评判,不轻不重,恰到好处,而且有理有据。要让我一人读红楼,恐怕读不出这些个充满烟火气息的性格特点来。而经她这么一写,每个人都立体了起来,好像就活在我们的生活中。作者也敢于打破人们的刻板印象,通过引证和分析,给某些角色洗白白,想来,也是个性情之人。评判人物特别细致,比如说贾琏“温柔地杀人”,对于一个温柔小善而软弱的人,再合适不过,在他处,很难看到这样独辟蹊径的评论,这无疑是来源于无数遍用心的阅读。即使有些方面只是猜测,但没有一句偏激,也更让人信服。独有一处,描述王夫人对探春的态度上,前后有差池,不知为何。 在人物篆刻中,作者常常加入自己的讨论,讨论中又引经据典,针砭现实人物。足足看出她涉猎甚广,从古时的《浮生六记》,到现代的王跃文、李娟,从与她有戚的金岳霖,到让人咋舌的《小时代》,借宝琴说志玲,从弱水三千到张爱玲,甚至《西厢记》《牡丹亭》里的爱情都细细思考,闫红姐姐是个生活气息很浓的人,读书也不分品类,全部接收又选择性地吸收,真有趣!

  再后来竟然从国外请来了叔本华,忽然悟到,作者的这些观点,源于她不停地思考,而她就像一个活在红楼里的人,看到什么总想借由它去解读红楼,终得这些有趣的小文,与你我共话。

  《十年心事梦中人》读后感(四):李纨是个好母亲吗?

  

十年心事梦中人,大观园里的宫心计#读书笔记# 关于十年心事梦中人,大观园里的宫心计这本书,现在读了一半。闫红以现代人的观点来对照剖析,逻辑在理。以下是一些个人觉得解读得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所谓读书就是读自己,时刻警醒。

1.贾瑞对凤姐的示爱,是赌徒对投资股票的热情,一无所知,还欲望无限,不知反省,无法忍痛割肉,所以必然被割肉,或者被狼吃掉。另外贾瑞这个人身体也太弱了一点,青春记忆里面,有没有这样一个男生,明明很普通却自信非凡,以为表白你,你必然会答应。

2.贾琏一个用温柔杀死你的人。他算是贾府里面比较恒温的一个人,但是确实懦弱的。很好但是无用的一个人,比如围城里的方鸿渐,比如有些暖男,所谓暖男不过是不作为的一种美好的标签。但凡有点经历的女人也不需要需要暖男,她们需要的是能帮自己变得更好的人。

3.李纨的教育是自私的吗?将自己的儿子培养得少年老成,对功名如此钟情是好事吗?如若,贾兰从中没有得到快乐,被母亲给予的期望太过厚重,即便之后高官厚禄,生命也毕竟是缺少一些颜色的,毕竟没有哭过,闹过,也不懂真实的开心是怎样的。没有柔软的质地,则很容易被折断,这也许就是如小说中所写注定的结局是没几年就死了。现如今996被压抑过度的年轻人自杀,是否也是其中一个贾兰呢?

  《十年心事梦中人》读后感(五):百科全书的正确打开方式之一种

  本书是作者闫红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分析和评点。书中对《红楼梦》中的主次人物、大小事件,都从文本的细微处条分缕析,寻幽探微,但又不过分解读,不做扩大解释。闫红一直在「腾讯大家」做专栏,现在结集出版。文章中,有读过的,也有没读过的,这次通读一遍。

  常有人表示,《红楼梦》读不下去。或者,对分析和解读《红楼梦》的学问,即「红学」表示不屑,觉得纯属没事找事,自娱自乐。读不下去的不消说,读书这事本就主观,彼之良药,我之砒霜。而不屑者当然是没读过的,否则自然会发现这部奇书的耐人寻味之处。

  数量众多却又性格各异的人物正是其中一处。《红楼梦》写人如描如画,栩栩如生,本书的解读也是深入浅出,细腻入微。有时感觉作者更像是个心理分析师,书中人物便是她的来访者。对于这些来访者,作者从他们的言谈举止分析背后透出的性格,每每语出惊人。但在读过作者道出的原因之后,又得点头称是,甚至钦佩不已。

  书中最担笔墨的自然是宝黛两位主人公。作者认为,两人的爱情是源自灵魂深处的共鸣,是同对于美好事物的深爱。宝玉是对美好爱之深切,黛玉则是对美好易逝的痛彻肺腑。这种共鸣,让两个人之间的理解和爱情超越了肉体,甚至超越了精神,直抵内心深处,是心灵的匹配和契合。

  宝钗、宝琴、探春、袭人、晴雯,这些美好的女子,也都在作者笔下获得理解,至少是共情。这样看来,作者堪称是曹公之后她们的又一位知己了。

  作者还谈到了教育。王夫人对于宝玉的母爱是僵化的,一味控制,却不能随之成长;李纨把儿子贾兰培养得出人头地,可却又将自己的不安全感投射给儿子;贾政对宝玉的父爱尴尬至极,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乏味的尴尬人;贾敬贾珍贾蓉这一系,父爱严重缺位,贾珍贾蓉的放浪形骸焉知不是对父爱的极度渴望呢。这些都是传统上中国家庭教育的典型问题。

  相声《红楼百科》里说,《红楼梦》是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个评价实不为过。本书从典型人物性格和典型教育问题的角度翻开这本百科全书,算得是一种正确的打开方式吧。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十年心事梦中人》读后感(六):同情的理解

  《十年心事梦中人》,她十几年的读书和生命感悟,自然也不是我一时能够完全了解和消化的。不过我还是很喜欢看她对一些人事物的解读,带着同情的理解,对之中的每一个人每件事,带着她的视角和体系。

  鸳鸯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角色。所以比较关注对她的解读,喜欢她在一家少爷小姐太太奶奶面前主持行酒令时的风度。她口齿朗朗地说:“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罚的。”那样的气度不只是一个丫头,自有一份风骨。这本书里对鸳鸯的聪明,不卑不亢的气质的解读都很准。甚至说到鸳鸯心里对贾琏的情愫,讲到在深宅大院,极聪明的女子,在有限的天地内,活出自己的气度和骄傲,却逃不脱朦胧的向往和爱意。都觉得有几分道理。

  另外对妙语的解读也很感动。妙玉对宝玉的情愫是在书中公开讲明的,而且大家似乎都是心照不宣。这份情感很纯净,但是表达的方式却很矫情。解读中却也是一种温柔的呵护。,提到大家对妙玉的为人不喜欢,却在无意中呵护她的情感,不戳破她的自负和自卑。黛玉和宝钗对她都有一种理解的同情。最让我感动的是,她从宝玉的角度去解读,宝玉心里明白她对他的喜欢,也不见得多么接受她的表达方式,却也顺着她的方式与她交流,心里不是讥笑,不是爱,却也是一种温柔的呵护。按照现在的视角来讲,就是一个男生看出了一个女生对他的倾慕,也看出了她矫揉造作的言语和行动藏着不安的心,并不戳破,依旧尊重面前的女生。这样的情感本身就很浪漫。

  一种理解的同情,不偏颇,却也有自己的卓思。黛玉是诗,但在成长;宝钗是禅,有着上善若水的心境;袭人守本分却也有见识和气节;晴雯总是仗着一身正义强出头,不管做什么都被大家原谅,因为我们大家心里面都住了一个晴雯。里面对人们热衷于为各种女人贴上绿茶婊或者各种婊的标签的心理也很真实和真诚。有自诩为好女孩,虽然抽烟喝酒说脏话,但是因为有真性情,似乎就要不得的群众自卫心理。认为所有美好的女孩子都是在装,内心不堪。诚然,生活中有这样的女孩子。但是有更多在努力完善自己的女孩子。

  这本书很真诚,虽然里边的一些解读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难以让读者都接受。但是不矫揉不造作,讲自己能够感觉到的东西。这一点让我感觉很好。

  只是一个下午的阅读,也算是快餐式阅读。虽然我并没有得出什么了不起的启示,但是能够感受那种同情的了解,那种我所能感知到的通彻,是很珍贵。或许以后在不同的心境下,我会再读一遍。

  《十年心事梦中人》读后感(七):百花之梦

  红楼梦,一场心碎了无痕。

  这是个梦心之旅,却是百花齐放之际。

  关于红楼梦知道的不多,87版四大名著的电视剧我看得很少,看得最多的是87版《西游记》,我妈特别喜欢这本电视,而87版《红楼梦》我最喜欢的是曲子,特别美,好像我最喜欢的电视都是衣着漂亮,而歌曲是我喜欢的样子,也许就是受这些影响而来的吧。

  《红楼梦》这梦中人物太多,我最爱的是晴雯,可是她死得何其悲惨,父母的离逝让她不得已进入贾府为奴,最终因病离开,死去。红楼人士认为晴雯的性情造就了她的悲剧,鲜明的性格让她显得那么鲜活,王夫人的不喜也就埋下了后因。

  那样的性情中人是随性的,可是却不是人人都喜欢,现今社会同样也是如此。

  在红楼中我最不喜的便是贾链,那是个花心的男人,对待妻子他又惧又怕,对待女子他使出各种手段得到她,总之段正淳似的人物,他有一丝良善,可这并不能拯救他,尤二姐最终被害死。

  那是个良善的女子,她追求一份美好的爱恋,却最终陨命于那份无望的爱。在现实社会中,有不少这样的女子,她们是那么执着,却总是失望,于是,造就了“女汉子”,这种珍惜特种。

  凤姐是如此的女强人,她就像火馅,燃放着,照亮这美好,最终因果报恩,悲哀的一生,在87版红楼中,死得何其惨烈。而今社会中,有很多女强人,她们为自己也为家人,做最好的自己,我不知道她们是否幸福,有时候心的满足就是幸福之所在吧,现在的心灵鸡汤很多,最近很是流行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们去看看”就反映了这样的心情吧,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紧,这也是种伤害,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黛玉是那么柔弱,我不是很喜欢这样的女子,她们在在乎自己的爱,而不爱自己,这是种自我伤害。现今社会中总有这样的女子,爱得投入,失望越大,欲望太过强烈也是种麻烦。

  不喜欢宝钗,她是标准的妻子,可是太过完美,有时候人妻就是如此吧,我不明白,在妻子与女子之间差距居然如此之大。而宝钗至始至终就是如此,她做得很是完美,也许就因此,宝玉从不能像对林妹妹一样对待她,我不知道他是否爱过宝钗,最少宝玉对待任何女子都是怜惜的,这也许可以称之为暧昧。

  做自己最好,不要太过,也不要太满,理智为上。黛玉太能得罪人,话语之道又太过高深,我很是不懂,看来我真是有晴雯的性情,这让我很是感伤,世俗过于麻烦,却又不能脱离,真真无理了。

  有时候我在想要是不能简单的活着,而不想其他,这就是种幸福吧。可是世上没有桃花源,陶渊明几次因世俗之事进入官场,最终落漠离开,梦想有时候太远。

  红楼中,总有那些鸡零狗碎之事,生活中也是如此。生活中总有红楼梦的影子,就看你如何处事。哪里都有红楼,哪里又不是红楼。

  《十年心事梦中人》读后感(八):多个角度看红楼梦

  多个角度看红楼梦

  读《十年心事梦中人》 文/巴奇俊

  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中之一的《红楼梦》,毫无置疑地应花费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分析、研究,以及其他文学或非文学性探究的。所谓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生百态,大观园里面的人情世故、大观园里面的爱恨情愁。其文学性和可读性都是值得我们一读再读。一园述苍生,一梦便千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自从《红楼梦》巨著完成问世,便影响着数以万千的中华儿女的情,好的文学作品绝对是给世人多面思考,全面探讨的书籍。

  我相信很多人第一次读红楼梦时都是懵懵懂懂,一知半解。这个与第一次读此书的年龄,经历、心态息息相关。很多时候初次读文学巨著对其精髓难以领悟、对其知识难以吸收,对其探讨难以深入。没有多次的深读难以懂得《红楼中》中的爱恨情愁,为何相爱多曲折,最后还是无法一起,反而不欢而散,明明是悲剧命数,偏偏说是风月情浓。更难以懂得宝玉的心细,黛玉的情深、凤姐的脆弱、宝钗的冷酷下的其他一面。当我把《十年心事梦中人》读完,对《红楼梦》的理解更是觉得,我们不应故步自封,理应发散思维,把《红楼梦》中反映的一切,通过不同角度去看待,去思考,去探讨。人生本来就是过于平淡,不该把过多的时间用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思维,同样的态度去生活;不到人生的终点,我们都应该保持一份开拓的心,挖掘不同的人生道路。

  《十年心事梦中人》这是闫红继《误读红楼》后,再次对《红楼梦》巨著在作者的反复推敲揣摩下,对红楼中的人物和故事的继续深入解读。力求给读者更深入更多层次地理解《红楼梦》巨著。闫红的文字直爽洒脱,读起来相当顺畅舒松,不必过多地对字里行间加以深入咀嚼,便可以领悟词中意和语中理。在这本书中,我们既可以看到闫红笔下对红楼梦里的情怀与心机,又可以领略作者对人物和故事更多的见解和看法,还可以参悟些许人生启悟和处事技巧。

  全书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我们展现的是红楼梦人物的风花雪月,女人的诗情画意,柔情似水,多情情怀都在此部分以自己的独到见解展现给读者。第二部分为我们呈现的是大观园里的心机,女人的宫心计,在作者以现时的看法去讲解一个个女人的野心和心机。第三部分是淑女的爱恨情仇,仔细想想所有的女生都一样,都会体会到各式 的无奈。第四部分是红楼也是江湖。在江湖中谁也不能知道自己的未来,更不知道什么命数。第五部分是在《红楼梦》里过日子。在这部分主要讲解红楼梦里的饮食和物质生活。第六部分是以贾宝玉的心路来反思自己。从性情到情悟,从悲凉到救赎。反思下自己,要对现状的满足,一个人对现状的满足时,其幸福搞就强,所以贾宝玉的满足感也是短暂的。闫红的这本书,世情人物都是谈到,很值得一读的。

  人生有许许多多解不开的迷,多个角度看待人生,或许就能多看清人生的一个迷。

  《十年心事梦中人》读后感(九):《红楼梦》教会我们的事

  文/凡悦颜

  再古老的东西只要写的足够真诚,就能够举一反三。作为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更是如此,自胡适以来,周汝昌等红学研究者们一直在为更好的解读红楼梦努力着,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具有史学价值,同时又透着莫大的人生智慧。《我读》系列中梁文道先生曾言,阅读是分层次的,每个人的阅历不同,对书的兴趣点和接受力也尽不同,对于相当一部分普通阅读者来说,深读曹老的《红楼梦》原著没有那么多精力,古言诗词和那些专业解读对他们来说也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如何一举两得呢,不妨选几本有技术含量的相关读物,就好像读不懂论语,可以先选择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是一样的道理。

  闫红老师自称八九岁就开始接触《红楼梦》了,怀揣着对红楼的爱,由最初简单的看热闹到一步步深入解读其中人物与情节,也为我们带来了极具现实意义的新著作——《十年心事梦中人》( 湖南文艺出版社),该书分六章解读红楼,由风花雪月的故事到“宫心计”,再由“红楼亦江湖”写到“过日子”,用通俗兼具趣味性的语言,关联当今的现实生活,是实用版的为人处世指南,就算没什么阅读功底的读者也可轻松驾驭。

  著名学者张中行曾有文章记述,凤姐在“心中理想的太太”投票中落选。就个人来说,还是非常喜欢凤姐这个角色,所以也就格外关注闫红老师解读凤姐相关的章节。当今朋友圈流行一句话“女人不狠,地位不稳”,作为女人,一旦步入婚姻,就真的要修炼上的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打得过小三,斗得过流氓的本事,然而凡事也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度,我们不能把大千世界简简单单归类到草率的规则中去,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更灵活地应对。比如凤姐,确实够能干,对自己和别人也够狠,为什么每每读来却透着些许心酸,她起早贪黑打理着府中上下,还当不成理想太太呢?闫老师在“凤姐是个狠角色”一文中为我们揭开了真相,说她每次都是用力过猛,不管是斗“小三”,还是处理婚姻关系,总认为单凭一个“狠”字就能解决问题,终得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所以为人处世当知进退有度,一味的硬碰硬,容易栽在更强的对手面前,更何况谁愿意交一个总让自己占便宜的朋友呢。话反过来也是如此,一味的退让则可能更助长对方的气焰,最终让自己受辱。生活贵在经营,要知道进退取舍,懂得眼神分寸。

  记得在《误读红楼》一书中闫老师也曾提到过红楼亦江湖的话,青烟翡翠绿玉红妆的大观园,照样有不动声色的拼杀,放在现实社会同样如此,职场如战场,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为了少挨刀,就得长心眼。这不是让你战战兢兢地过日子,而是学会处世之道。闫红老师通过《红楼梦》中具体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从宝黛到周边的一些小人物,都有着最走心的剖析,她以能言、敢言的姿态,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让读者轻松谙透其中真谛。

  ——2016.1月读闫红《十年心事梦中人》

  《十年心事梦中人》读后感(十):梦里不知身是客

  十年心事梦中人,梦里却不知身是客。所有的荣华富贵与美好新鲜都会过去,自古盛兴荣衰就是如此,就算理性上如此明了,也无法忘记那年深深爱过的人。许多人借这本书观看世事无常,人生百态,我却为里面的情怀所深深折服。

  小时候看过老版电视剧《红楼梦》,其中林黛玉那眉眼间的多愁善感和弱柳扶风的身姿深深地打动了我,或许有很多人不喜欢她的敏感悲伤,但在我看来却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年岁长久,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为许多事许多人徒增悲伤,世事无情,渐渐发现自己的无能为力与笨拙,也再也不敢天真的触碰那种清高的美了。唯独那个悲伤的眼神仍留在心底挥之不去。她到底为何如此悲伤呢?

  大观园里,虽人人待黛玉友好,但毕竟是没娘的孩子,人情冷暖个人皆知。只有宝玉真心待她,许是灵魂相近吧,人生得一知己何不欢喜。只是有些事无论有多么美好动人,也会变成宝玉纸上泛黄发白的诗词,或是变成黛玉手中枯萎凋落的花朵,最后只能带着对往事的眷恋与不舍,生生的亲手埋葬了它。这样的事,黛玉又何尝不明白呢?生来虽富贵却无母亲,表面有很多人关心实际上却带着熟悉的疏离,或许黛玉的痴、悲惹人怜,但寄人篱下身体病怏怏甚至无法主宰自己感情与命运的她又有何未来可言呢?或许这就是很多人不喜欢黛玉的原因吧,从她身上能看到那个不知所措的自己,从她身上能感到年幼时的天真与哀愁。让你不禁想摸摸她的头,然后温柔笑着安慰那个只能呆在角落哭得手足无措的自己。

  似乎是缘分吧,母亲也喜欢《红楼梦》,每每夜里都会捧着一本有些残破的书籍细细咀嚼,当时我并不明白她为何如此痴迷这本书。直到某一天我看到有本教科书上写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真情,才蓦地想起这本书来。年少好奇,捧着那本红楼所看皆是他们之间的悲伤感情,对大观园内的人情世故、人生百态未曾有过多深的探究。然而今日这本书细细看来,却有了不一样的心得体会。

  不知不觉中喜欢上里面的探春,虽同与黛玉一样寄人篱下,但她自强自立,处事干练。虽身份低微受人歧视,比不得黛玉,但她却用自己的勇气与能力得到王夫人的重用,在凤姐生病之时,管理整个大观园。也就是这时,她窥见了贾府正走向破败的末路。直到最后她远嫁他乡,远离那些从小瞧不起自己的人以及自己不得不依附的体制,是红楼梦中尝尽人情冷暖最后无比幸运的一个女人,比起其他把自己命运只能交给丈夫或夫人们的小姐丫鬟,不得不说她的洞察能力以及自始至终不放弃自己命运的精神令人赞赏。

  只是,我阅历不够,《红楼梦》这本书还无法全然看透里面的人情世故,不过有闫红老师的《十年心事梦中人》,倒是能更加细细咀嚼其中的滋味。

  红楼一梦是浮尘,名利荣华皆散去。唯有宝玉惜黛玉,却道不知身是客。

  唉,红尘一梦,谁都不是命运真正的主宰,只可惜《红楼梦》中的女人们不能离开,只能依托于贾府,然后随着贾府的落败走向终结的道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十年心事梦中人》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