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哈布斯堡的灭亡》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4-25 04:43: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哈布斯堡的灭亡》读后感100字

  《哈布斯堡的灭亡》是一本由[美] 杰弗里·瓦夫罗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4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布斯堡的灭亡》读后感(一):百年老店的衰亡

  看完书,觉得奥匈帝国真是渣,烂到根了

  和企业一样,不是一天倒闭的,是慢慢的烂到骨头上,有一天突然倒下了,期间虽然是外人看得到的烂,但其本身而不自知。

  对于企业来说相应如此,虽然一个错误不会让企业倒下,但他就像病菌在内部滋长,不知觉发生变化,改变就是潜移默化而不自知。对于我们来说日常的疏忽懒惰,慢慢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常态,从一个人变成两个人,一片人,再想改回来时,就变成了不是面对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可想而知是会沉沦还是革新。革新难不是因为他复杂,而是因为大家一起行动的困难。

  《哈布斯堡的灭亡》读后感(二):病夫之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东线,主旋律是两个病入膏肓的虚弱巨人之间的慢动作搏斗。在奥匈帝国被背后的小个子塞尔维亚在屁股上狠狠地踢了一脚之后,另一个巨人俄罗斯以为对手露出了破绽,不料双方根本就是百斤八两:单是勉强站着都大汗淋漓,出拳更是绵软无力。只不过俄罗斯体型更大,稍占优势。每当奥匈不支,德国就要从西线的鏖战中抽出手来,给俄国几记重拳,帮盟友赢得一点喘息之机。终于,两个孱弱的巨人双双倒地。一个现了原形,从笨重的大衣里钻出来一堆大脑袋侏儒,原来这奥匈帝国根本就是一群侏儒叠罗汉叠成的假巨人;另一个倒地身亡,迅速腐烂,腐败的液体肆意流淌,污染大地。据说有那么几滴还溅到了中国,荼毒神州。

  《哈布斯堡的灭亡》读后感(三):帝国死于“面子”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大概到死都没能想通:我只不过是想要面子,为什么,到最后,连里子都丢了?顺带还坑了一群“小伙伴”。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哈布斯堡的灭亡》读后感(四):似勘误?

  写得很明白. 1. P2 Para2 Line4 一般将Tannenberg译为“坦能堡”吧?简体中文版应注意与港/台版译名间差异的问题 2. P53 Para1 Line4 “德国军士官”中的“德国读着很别扭”,因为读者知道所指并非第二帝国 3. P75 Para3 Line7 不理解“射击在线”是什么

  4. P87 Para2 Line2 “每下愈况”?和“每况愈下”相比,前者表示向低微的事物求道,而后者表示情况越变越坏,所以倾向于“每况愈下”

  5. P109 Para2 Line6 “司部法”应为“司法部”

  6. P261 Para2 Line7 “党派路线”?原文是什么?

  7. P393 Para2 Line12 “;。”中的俩标点至少去掉一个

  《哈布斯堡的灭亡》读后感(五):读完

  虚度着外面的春色,在家读完了这本书。这是本典型的战争史,有助于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与历史成因。 十九世纪后半期到二十世纪初欧洲大陆的几个王朝(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奥匈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德意志的霍亨索伦王朝,跨欧亚大陆的奥斯曼土耳其)衰落进而崩溃,使过去延续几个世纪的民族、种族、宗教纷争集中爆发,民族、种族开始进行剧烈的重组和流动。这种剧烈的民族和种族纷争从一战一直延续到了现在,也能变相的解释为巴尔干地区为什么成为欧洲的火药桶,信仰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和信仰天主教的克罗地亚人对干了几个世纪,一直持续到前南斯拉夫解体和科索沃战争。与同一时期的中国的清王朝一样。哈布斯堡王朝政治体系极度官僚、守旧,官员和军队贪腐,完全落后于现代化的进程。军队的最高指挥官远离战场在领导一场战争,军队的战斗力由于缺少训练而低下,后勤保障完全一塌糊涂。各级将领完全是靠地图和纸上谈兵。最要命的一点,就是自大、脱离实际与目空一切式的狂妄。 一本历史书不仅仅提供一种事后诸葛亮式的思考,更重要的是把人类历史片段放到大的历史格局中去看。 目空一切式的狂妄今天仍比比皆是!

  《哈布斯堡的灭亡》读后感(六):以奥匈哈布斯堡王朝的角度反思一战,视角新颖,值得一看,尤其是前面两个战前背景的章节。

  写一战的文章多是以代表正义的战胜方协约国视角的讴歌。能以战败方邪恶同盟轴心国视角的反思的就很少了,尤其是以战败方实力较弱的奥匈哈布斯堡王朝视角的就更少了。 此书后面十多个章节的各战役看得头疼,可能还是我对战争的兴趣和涉猎不够吧。 但是此书前两章节对于当时欧洲态势分析相当有意思。看完发现这个哈布斯堡王朝和东方的大清在快速衰败和灭亡有着相当多的类似:君主老迈昏庸,王位继承矛盾,政令不畅,民族问题,诸侯尾大不掉,军队废弛…… 但是两个老迈的王朝在严重的民族问题上有明显不同。哈布斯堡的大量诸侯辖民族问题,佣兵自重,伺机独立分裂。大清虽有名族问题,但是相对以满蒙汉藏疆五族为核心的各民族裂痕要小很多。地方诸侯以满汉两族为主,在最后的王朝覆灭的过程中虽自立但不分裂! 所以最终哈布斯堡分裂成一堆小国家,基本退出大国竞争的序列。而中国最终还是一个完整国家,最终我们还能有机会崛起和复兴。 另外奥匈哈布斯堡和大清两个王朝周边邻国基本没有好鸟。 就哈布斯堡而言,快速扩张的俄罗斯固然是不友善的。即便同是同盟国的德国其实也是既要拉奥匈对抗俄罗斯和威慑法国,但是也明显要遏制哈布斯堡做大。此外英法等国心怀鬼胎心幸灾乐祸等着看德奥的祸事。 我们的大清其实也是一样,俄日固然不友善,其他美英法一样幸灾乐祸的看着大清被瓜分,甚至还等着利益均沾捞好处呢!

  《哈布斯堡的灭亡》读后感(七):内容有些偏颇,但还是挺有趣的

  最开始对于奥匈帝国感兴趣是在友人的推荐下看了《好兵帅克》

  之后,看了三卷本的地中海故事,对于奥斯曼帝国险些攻下维也纳一事印象深刻

  1866年的战争对于奥匈帝国是个外部的巨大打击,在外来冲击下,很可能有两条路,衰亡下去,或奋而图强

  奥匈帝国发展出了神奇的二元统治结构,结果国家彻底完蛋了

  按作者笔下,奥匈帝国的军队其蠢无比,和帅克视角看到的东西差不多吧

  然而,在战争中,混乱本来就是常态

  虽然混乱,但其实对手方的俄国和塞尔维亚也都有自身方面的很多问题

  德国人虽然雄才大略,但在沙俄退出的情况下,也未能赢得战争

  觉得作者对于奥匈帝国的军队过于贬低了,至少从内容上看,军队还是很勇敢的,军官带头冲锋,导致伤亡率很大

  而且工业基础和效率上,其实俄罗斯可能更差的多

  当然,比较有趣的一点儿,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征服可能带来更多的问题,同化很难,尾大不掉

  作者还应该加强的地方,一个是对后期的奥匈帝国作战可以讲的更多些,另一方面,对于同期的西线战局和海战也可以多说点儿,还应该多少讲点儿奥斯曼帝国的战斗。不然对于理解奥匈帝国的作战有些问题。

  作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这本书介绍了一些以前了解不多的内容,可惜留下的空白还是很大。

  《哈布斯堡的灭亡》读后感(八):傲慢 是它灭亡的原因

  “奥地利是欧洲的窝囊废。”

  开篇的第一句定下了基调:这个庞大的帝国是个欧洲病夫。

  然而看完这本书,对于欧洲而言,塞尔维亚和俄罗斯又何尝不是气息奄奄的病人呢。

  其实很多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人都会发现,当我们忍受着屈辱,以为敌人非常先进发达的时候,其实欧洲也是乱糟糟一片:不被重视的军工业,同样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军人,打死一半饿死另一半的战争。坐在现代的书桌前,站在上帝的角度来看,一战简直就是人类自杀的闹剧。但就算是当事的平民百姓也意识到自杀的行为,战争后期成千上万人放下武器投降即是明证。

  奥匈帝国,政治不明,多民族状态下施行二元帝制,军事混乱,官僚主义下政令不同。然而它居然能够坚持到一战的末尾,原因简单,因为这样的帝国其实是常态,它的敌人同样面对着这样的问题。

  一个退役军官多过现役军官的年代,一个大战就把军工厂关闭,把工人们拉上战场的年代,所有的事情都变的野蛮和没有逻辑。

  作为帝国参谋总长的康拉德从头到尾都缩在后方,而且居然保持着一个上下班的工作状态,以至于他的对手不是塞尔维亚或是俄罗斯,而是他的同事波蒂奥雷克和盟友德国人。令人讪笑的是,俄罗斯的参谋长也是这样一个状态:敌在大本营。

  本书用了两章讲述了一个多民族帝国为缓和民族矛盾所推的愚蠢政策,又概略的讲述了民族矛盾对其巨大的影响,接着花了十二章和一个结语描述了一场灾难。

  读这本书的时候,如果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来看,也就不难理解20世纪长大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暴动了。

  《哈布斯堡的灭亡》读后感(九):哈布斯堡没好人

  “一次大战的导火索是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的遇刺“这个中学历史课本的通用说法可能就是大多数人对于这个在欧洲拥有过辉煌历史的大帝国的仅有认知吧。那么是什么人杀了费迪南,他们和费迪南或者奥匈帝国有什么深仇大恨?谋杀发生地萨拉热窝和这件事情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暗杀发生在这里?一战真的是为了给王储报仇,还是好不容易找到的开展借口?以至于大公本人又是什么样的人?

  这些种种问题,我们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其实本书的副标题中的第一句话“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 )”才是这本书真正所关心的描写的内容。如果想要了解本书正标题“ 哈布斯堡的灭亡”的种种细节,恐怕我们获得的就没有想象中那么多了。

  作者作为一名奥匈帝国移民的后代,也是一名军事史专家,因此本文侧重于描写一战前后奥匈帝国在其军事方面的种种作为,史料详实,细节也非常生动。

  但是要说到哈布斯堡王朝真正的灭亡原因?作者从一开始就说了,这个国家太愚蠢了!(对,你没看错,这就是这个国家灭亡的原因)

  从一辈子没打过什么胜仗,开战前已经老迈昏庸的奥国皇帝;没上过战场,只善于纸上谈兵,大战在即还不忘带着情妇度过漫长假期的奥军总参谋长;古板、自负,在萨拉热窝第一次遇刺之后仍没有防备,最终死于非命的王储;中了对手俄国人的美男计(没错,就是美男计),从而成为俄国间谍的军中冉冉升起的新星;对了,还有哈布斯堡二元统治下,同为统治阶层,但是永远拖后腿的匈牙利人。

  至于军中的各种奇葩事情,可以参见本书的读书笔记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93465145/

  这一切的一切最终造就了帝国无可避免的毁灭。但是作者并没有将故事讲到1919年大战结束之后,而是在开战之后一年就戛然而止了,因为仅仅过了一年,“愚蠢的”哈布斯堡王朝就已经基本上把自己的家底全部打光了,以至于后面的一切军事行动不得不让盟友德国人进行托管。

  《哈布斯堡的灭亡》读后感(十):一本客观的哈布斯堡灭亡随笔

  其实如此总结一本书也是迫不得已 也是打低分的原因 可能是文化的差异 习惯于国内作者对历史书籍的书写方式 在阅读这种国外作家的历史书籍时 总有一种在阅读作者翻阅资料所作随笔的感觉 客观而又真实 缺乏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如果想大概了解一战前后哈布斯堡王朝以及其盟友和对手的历程 这本书是一本不错的选择 但要提前适应作者凌乱的时间轴和平淡的叙述

  巴尔干火药桶 萨拉热窝 斐迪南大公 中学历史书中叙述一战爆发原因的几个词汇 简洁而简单 具体的前因后果不会考也就没人给你讲解 所以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对于那段历史还是停留于如此的片面

  环境 这本书从多方面叙述了巴尔干半岛当时的情况 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衰败 德意志和俄罗斯的崛起 不同的民族 不同的文化 不同的需求 致使该地区犹如火药桶一般混合了多种化学物质 看似宁静却暗藏危机 就差一把火 一把足以引爆这枚炸弹的火 阅读的同时结合其他 可以看到这地区无论一战 二战 冷战 乃至现在都是冲突多发区域 斯拉夫人 保加利亚人 罗马尼亚人 克罗地亚人 塞维利亚人 总是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

  政治 这本书不仅客观的描述了那段时期奥匈帝国这个二元君主国政治的内部瓦解和外部的无援 还描述了当时德国 俄罗斯各国内部的纷争和外部的试探 各类事件的发生影响于上层控制者的抉择和争斗 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逃脱于内部权力竞争的影响 也没有永远的盟邦 一切皆是权力至上 利益至上 即使在大战时期也是如此

  军事 一个人容易管理 十个人容易管理 但当人员扩充至上千 上万 十万时 一个统帅的优秀与否一目了然 这是军事理论中最为普遍的问题 一支部队当达到集团军层面时 考验将领的是人员的文化水平 受训程度 装备的精良程度 后勤的保障力度 通讯的完备程度 指挥的服从程度 一切的一切都是战争成败的因素之一 即使统帅优秀如拿破仑 艾森豪威尔 也有失利之时 奥匈帝国那时依靠一群过于自信 过于愚昧的将领 在德国一群过于自信 过于愚昧将领的帮助下 与同样自信 愚昧的俄罗斯将领在东部战场排兵布阵 犹如纸上谈兵 人已不和 唯有天时 地利 成败与否就在一时之间 现代战争的高需求 高风险 高残酷性逐渐显露

  人民 其实 战争影响最大的不是帝国主义 不是掌权者 而是人民 战争爆发前后 即使物资匮乏 掌权者仍然维持着以往的一切 战争的成败只是某些利益的缺损 并没有对其造成更深层次的影响 人民却损失了家园 损失了自由 损失了生命 一切全都是为了掌权者的盲目追求而埋单 包括军队 一切的服从仅仅是为了掌权者的利益 战争结束后 军人所得到的待遇无论是获胜方还是失败方都是受损的 二战和越战后 美国对于退伍军人的所作所为可以印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哈布斯堡的灭亡》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