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特拉法尔加战役》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4-25 04:40: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特拉法尔加战役》读后感摘抄

  《特拉法尔加战役》是一本由[英] 朱利安·S.科贝特 (Julian S. Corbett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页数:5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特拉法尔加战役》精选点评:

  ●太过专业的海军史类作品,不推荐

  ●陆战天才、海战外行拿破仑策划的海战,其在海上的无能无知只有惊人的陆军才华才能与之相抵消。内容太过枯槁,读此书并不是愉快的阅读之旅。

  ●非常详实地描述了一场大海战的前因后果及背景知识。并对里面的诸多细节进行了详细分析

  ●2017-1-14@季风书园 大致快速地翻阅了一下,历史观察视角更加宏大,分析更为客观准确,虽然似乎有些拉低了尼尔逊的传奇功绩,但丝毫无损他的威望和历史地位!

  ●2017年第一本。初读海战学术著作,大开眼界。为搞清楚事情的经过,不得不记住大量的地名人名,然仍有诸多难以理解透彻的段落。但可以确定的是,每一个决策都有着大量的背景,放大镜下的战争更加真实有趣。通讯不便的年代,满眼战争迷雾的茫茫海面上的故事从现代视角看,竟略觉荒诞,而本书的亮点也正是双方的心理博弈,这让拥有上帝视角的读者欣快不已。翻译平庸减一分。

  ●很硬核,很难看进去。但是看进去的话,有很多很燃的情节!英国人能够成为世界霸主,确实付出了很多!

  ●技术性和战略视角好评!就是地图能不能多一点,详细一点,很多地方真的一头雾水。。。

  ●作为一名英国人,作者的叙述口吻明显带着主观感情色彩。行文对于战争学来说算是严谨的,但也从另一角度证明是枯燥的,过多的铺垫似乎与战役毫不相干,大篇幅进行的描写的前瞻性战术也并未成功实施,运气成了主宰,真是一场失败的伟大胜利。

  ●良心译作。风帆舰时代海战如棋局,若无前几十手的布局与试探,特拉法尔加充满变数的中盘屠龙好戏也不会发生。

  ●印象最深的就是英国海军官僚体系。

  《特拉法尔加战役》读后感(一):特拉法尔加海战:最糟糕的辉煌胜利

  按:本文并非一篇书评。涉及科贝特《特拉法尔加战役》对此战战术的负面评价及其引起的争议,试援引新近研究加以澄清。

  《特拉法尔加战役》读后感(二):原文和译文

  看马汉的《纳尔逊传》和科贝特的《特拉法尔加战役》最能体会出两人写作风格的不同。马汉真是充满了浪漫主义风格,他的作品就是要激起读者内心的激情与澎湃。而科贝特则至少在他的文字中谨慎而冷静(当然科贝特第一部海军史著《德瑞克与都铎海军》浪漫主义情绪还是蛮重的,从第二部开始,这种浪漫主义情绪就基本消失了)。你如果想体会纳尔逊巅峰之战的激情,读科贝特恐怕就不合适了。

  下面是对译文中的一些问题。

  1. 原书一开始写的是“TO MY WIFE ON HER BIRTHDAY OCTOBER 21”,而非“致爱妻”和“1910年10月21日”。

  2. 原书目录第一章为“PITT's WAR POLICY”,是“战争政策”而非“大战略”。

  3. 原书第229页“in the defensive area of the British plan”,而非译文第241页“英国战略计划”,多了战略两字。

  4. 原书第134页“that at sea there was a lee and weather gage” ,好像没有译文第147页的“潮水”二字。

  (笔者参考的版本是初版的重印本,不知道和译者的版本有没有区别。如果版次不同,可能上面这些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总体而言,译文还是挺良心的。

  《特拉法尔加战役》读后感(三):特拉法尔加

  先来讲讲一些客观条件:

  从舰船技术上看。法国海军引以为傲的远程精确炮击技术由于大革命期间对海军中高层的清洗而迅速没落,并且再也没有恢复,但是在造舰技术上法国人还是拥有纸面上的优势——法国战列舰的单次侧舷投射量高达1000~1300磅,而且几乎都是中长炮管的20磅或32磅炮,反观英军,加装大量卡隆炮(短程臼炮)才能达到或者略微超出法国战列舰的侧舷投射量,例如纳尔逊的旗舰胜利号,加装卡隆炮后的侧舷投射量才达到1250磅,但是正如上面所讲,大革命导致法国海军大量高级军官和炮手被处死或逃亡,导致英国皇家海军在航海技能与操舰技术上占有绝对优势。并且还有一个易忽视之处——英军的三层炮夹板战列舰数量远多于法西联军(按照合理的换算,风帆战列舰时代的1艘102炮三层炮甲板战列舰战斗力相当于2艘74炮双层炮甲板战列舰)。

  从通信技术上来讲,英军率先使用由霍姆·波帕姆爵士发明的新型信号旗传令系统——最著名的旗语莫过于11:48胜利号升起的拼词旗语“英格兰希望所有人都将尽到他的职责”(记录来自防御号战列舰主航海官日志与舰长日志)——在战斗中通信速度与质量方面英军占有绝对优势。

  在指挥方面。拿破仑是一个陆战天才,线列步兵时代的步兵战术使用得炉火纯青,但是在海战上他则是战场上唯一一个外行,英国人获胜的阻碍就是他手下那帮法国海军将领,但是拿破仑几乎从来都是独断专行,一个外行面对一大群拥有数十年航海经验的内行,已经注定了最终的失败。

  本书对于当时国际关系与海军的相互影响可谓专业。一支小小的英国远征军(去往那不勒斯或者西西里的一支6000人英国陆军部队)迫使拿破仑放弃对英国贸易航线进行破坏——而这也是英国首相与海军部最担心的情况——反而想集中兵力试图

  《特拉法尔加战役》读后感(四):书评三篇

不过,国际政治格局并未占据《特拉法尔加战役》太大篇幅,它着墨最多的,还是英法两方(还可以包括西班牙)从最高统帅到舰队司令、舰长们的战争行动。这可能是《特拉法尔加战役》最难读懂的部分——该书中译本出版以来,受到的关注并不算多,读者评论普遍认为过于艰深、枯燥,但这恰恰是全书最有趣、有价值的内容,因为它暗藏着理解“前现代战争”的密码。读者如果能够理解《特拉法尔加战役》为何显得如此晦涩,也就理解了在电报、电话产生之前的传统时代,军事统帅、将领们面对的真实世界是如何难以捉摸——这将是本文将重点介绍的内容。

李硕|古典战争的“存在与时间”:《特拉法尔加战役》的独特价值

李硕|1805 英法海上决战:《特拉法尔加战役》中的兵器、战术与战略

李硕|风帆、情报与海权:《特拉法尔加战役》中的海军情报战

  《特拉法尔加战役》读后感(五):特拉法尔加战役 不破不立

  试图务正业的书评(4) 特拉法尔加战役 不破不立 炮火连天的岁月已经流逝两百年,霍雷肖•纳尔逊将军的雕像在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巍然矗立,将军站在四个石狮环绕的柱子上,不挥手前进,不让战马嘶鸣,也没有长刀出鞘,只是安静而有威严的望向远方,望向两百年前炮火连天的战场。 1805年10月21日,两只足以撼动大洋的风帆舰队在西班牙特拉法尔加角海域争锋相对。5个小时后,法兰西海军主帅维尔纳夫遭到生擒,大不列颠海军上将纳尔逊不幸阵亡。 “英格兰希望所有的人恪尽职守”(England expects that every man will do his duty) 毋庸置疑,这是一场完胜的,歼灭性的海战,拿破仑的侵英霸业随着布森陶尔号上下降的三色旗一起埋葬在了大西洋中,英法百年战争彻底落下帷幕。大不列颠百年海上强权自此次役开启。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子爵和他的战役被奉上神坛,或者说他们就是神坛本身。本世纪英伦投选最喜爱的英国人时,霍雷肖•纳尔逊名列第九。毋庸置疑,特拉法尔加海战普遍被视为世界范围内最具决定性的会战之一,但是,没有一场伟大胜利的直接成果比他更加贫瘠。风帆时代最后的海战已经风头无两,但作为一场海陆联合战役的组成部分,他的影响几乎被人遗忘,他让英国统治了海洋,也让拿皇真服了欧陆。其战果的频发甚至让人费解,为填补空缺,遂出现了英伦保卫战的传奇。 作者科贝特先生是上世纪最伟大的海军史学家,创造了无数皇家海军史上的最负盛名的巅峰篇章。代表着实证主义的科贝特先生与大洋彼岸马汉先生疏阔史论海权至上针锋相对。由于半路出家,科贝特的著述远不如马汉那般简单明了,具有煽动力,但他细致却又视野开阔的研究更加贴近在具体情况中展开的政治军事实践。就是这样的两家争鸣,使海军史本身完成了“history of navy”到“history for navy”的蜕变。 回到书籍本身,遑遑巨著四十万字描写一场战役足够细致入微,真正的战争只在书籍的高潮和结局部分。作者不惜大量的笔墨忠实的记载每一个能影响军事天平倾斜的因素。 想通过文字欣赏一部波澜壮阔海军大片的朋友们要失望了。这部成文于1910年的书,行文太过冰冷乃至冷酷。大量的海军专业的词汇毫不留情践踏着我本人的鄙薄认知,阅读难度巨大。译者陈骆是研究风帆海军史的业内权威,权威之间的交流自然酣畅淋漓,但对读者的西欧政治军事海军史的要求也更高了。 推荐指数:60分(就是太难了!) 装订和设计是甲骨文系列华丽风格的新高度,珍藏赠送格调满分。入手的朋友们还是要慎重。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特拉法尔加战役》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