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是一本由[美] 谢利·卡根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读后感(一):转变心态,化自杀为自救
办法总比困难多,是题总有解。只有理由去提高生活质量,而非结束生命。
即使情况变糟了,甚至永远都不会好转,也不意味着自杀就是合理的,问题不在于过得没有以前好,也不在于本可以过得更好,问题是,生活是不是真的非常糟,糟到生不如死的地步。矛盾在于,通常这种极端情况下,人不能够保持头脑清醒,正确评估(预测)以后的生命态势。
所以摆平心态,比较无可避免,但不是拿现在的生活和以前比,或者和理想中的生活比,和周围人的生活比,而是将这段(以及未来)不如期望那么有价值的生命和没有生命相比较。
大多数打算自杀的念头起于事情暂时性变差了,自杀其实仍然是个可怕的错误决定。
那就再救自己一次吧。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读后感(二):对死亡的思考最终也是对这个问题的消解
这本书是耶鲁大学死亡哲学公开课的讲课稿编辑而成。很早以前就收藏了那个公开课。一直没看。这次先把书读完了,有时间再把课程视频看一遍。 探讨了很多话题,灵魂是否存在,个人的同一性,死亡的本质和特征,永生,生命的价值,向死而生,自杀等话题。由本书可以看出作者这方面的高超水平,把所有的话题串联成一个体系,这也是读成体系的书相对于碎片化信息的好处。通过这本书,把我过去关于死亡的很对零散思考串联整合起来一些。作者用缜密的推理引导,不断指引读者思考各个方面合理与否。 到最后探讨完自杀就结束了,但感觉有些没有说完。也意犹未尽但这也就洋洋洒洒三十多万言了。最想看到的那个确定的终极真理没有看到。在思考一下,那个关于死亡的终极真理其实像人生的意义那样的问题一样,是没有答案的。确实如维特根斯坦所说,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在于对这个问题的消解。死亡也大概如此。很多其他的也是这样,没有哪本书能蕴含那个终极的东西的。那个终极的东西或许也是无法认识的。而这是合理的。因而醉心与寻找终极真理是无法实现的。这个无法实现就像我们无法避免死亡一样的冰冷客观。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读后感(三):死亡哲学
假如一位同事有一盒糖,她给了你一颗,你很喜欢,然后她又给了你第二颗,你也很喜欢。然后她又给了你第三颗,你还是很喜欢。你问她要第四颗糖的时候,她没有给你,这时候你会感到气愤,我能理解,只因为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反应。但是这时愤怒是你该有的合理反应吗?不好确定。在我看来,恰当的反应不是愤怒,而应该是感激。
这是《死亡哲学》这本书里的一个例子,像这样的例子一堆,这本书是耶鲁大学的一门公开课,哔哩哔哩里有,那老师坐在桌子上,语速超快,不停顿的讲着此类的例子来告诉学生关于死亡的事情。
他几乎把我们平时里关于死亡的想象都拎出来讲了一遍,貌似有点啰嗦,实着是一种很严密的逻辑,探究究竟有没有灵魂?灵魂会脱离肉身死亡而永生吗?人的同一性究竟是什么?死亡的本质呢?死亡的坏处是什么?直到探讨到自杀。
就像教授说的:赞不赞同他的结论都不重要,重要的参与了一场关于死亡的谈论,虽然是一个人,但他不停的转换角色,一个人顶的上一支辩论赛的队伍。
活过就是一种幸运。就像同事给你的三颗糖果,给过就应该感激。
有这样的课真好……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读后感(四):这不是哲学,是不高明的诡辩。
我本人并不太相信人的灵肉可以分离,而且对死后灵魂独存的观点也一直保持着审慎的怀疑态度,这也是为什么最近会关注到这本死亡哲学的主要原因。
但是,从第一章开始,就隐约感觉自己选错书了。因为作者一会儿像是喝多了的醉汉颠来倒去说着罗圈话,一会儿又开始循环论证、偷换概念。这种并不多么高明的诡辩,导致我始终无法从逻辑上被说服。
第三章,作者想要证明机器人也具有和人一样的情感,但举的例子却不是现实里的机器人,而是科幻小说和电影里的(这个手法太让人震惊了);作者要否定灵肉二元论,竟然拿“晨星和昏星其实都是金星”来打比方。照这样下去,我也可以追问晨星和昏星哪一个具有自由意志或者道德伦理意识吧?
第四章,结尾处原文:“我的结论属于不可知论范畴:我们只是没有合理的理由去相信灵魂存在,就是这么简单。我们应该放弃二元论而选择相信物理主义的观点。” 这里不知道是翻译出了问题,还是确属作者本意。从字面上看,灵肉二元论是不能证实的,但也并没有办法证伪,那作者为什么要一边表明自己的结论属于不可知论范畴,一边又坚定地放弃了二元论而选择相信物理主义?
综上,真的只能给一颗星,实在不能更多了。如果系统允许的话,一颗星也不想给。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读后感(五):《死亡哲学》读书笔记
正确理解死亡死生命的终结。生命结束之后是否还会有生命。在哲学里死最神秘的话题。
人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物质』和『非物质』。
二元论
二元论:人类有灵魂和肉体。灵魂死有位置的。如果肉体与灵魂同时存在。如果我的肉体与灵魂有着一种非常紧密的联系,那么死亡就是这种联系的终结。
一元论
一元论:认为只有一个基本,且唯一基本存在的东西,就是肉体。人类只有肉体。人只不过是一个物质实体。人这个物质肉体可以做很多其他物质实体不能做的很多事。又称为物理主义。
(1)灵魂存在吗(2)它能在肉体死亡后继续存在吗(3)肉体死亡后能存在多久
柏拉图裴拉篇
物理主义:心灵是表示各种精神能力的方式。肉体具有xxx的能力。离开了肉体心灵没有意义,心灵不是大脑。大脑是身体的一部分赐予我们思考与能力。心灵伴随着身体。死亡是一系列功能的消亡,肉体不能工作。
心灵是什么?物理主义:心灵是肉体的一种表达能力。二元论,心灵就是灵魂。
我们如何证明那些无法靠五官感知的事物的存在呢?通常证明:存在某些我们看不见的事物可以解释一些我们一直认同存在的事物。被称为最佳解释推理。
假设有灵魂,有一个特性F能够用二元论来解释而一元论不能完全解释那么就会有灵魂存在那么一个说法。
人格同一性。贯穿时间的同一性。人格同一性在二元论形而上学的观点上认为人在不同的时间有同样的灵魂。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读后感(六):过去已无法改变,而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摘抄:
1.一旦你明白了你问的是什么,答案就包含其中了
2.死亡就是种种功能的终结
3.死亡没有什么特别神秘的地方,因为任何物理对象都没有信念和欲望
4.每个人都会独自死去
5.没人能替你经历你的死亡,没有人可以替代你的位置
6.死亡对死者没有坏处,而是对生者来说有坏处
7.过去已无法改变,而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8.如果我愿意,我可以赶在死神来临之前结束自己的生命
9.我们有义务活着,自杀是不道德的
很喜欢这种思维和严谨的论证风格,死亡并不可怕,主要是怎么看待死亡,明白死亡是什么东西。
死亡伴随着的不单单只是恐惧,愤怒和悲伤,于自己,于亲人,死亡交杂着太多复杂的情感。
探讨自杀的问题的时候,将幸福与意义通过坐标轴的方式在理论上进行分析,这能让人们更加理性地对待这个问题,这绝对比空谈更有作用。
比较有意思的是,书中描述的如果知道之后的生活肯定没有现在好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自杀这条路,不过这又好像和佛教所推行的“人生皆苦”的理念有所不同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读后感(七):哲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学语言
《死亡哲学》里 卡根教授探讨关于灵魂的话题 ——“死后有没有生命” 他举出类比 探讨“生命终止之后有没有生命” 就好比问“吃光了盘子里的食物后盘子里还有没有食物” “电影结束之后电影会怎样”等等 对此类问题的答案 他一言统之——“一旦你明白你问的是什么问题 答案就包含在其中了” 我与其结论相同 就是承认作为“非物质”灵魂的存在 但认为 肉体作为灵魂的依托 承载 以及作为灵魂的具象形式 伴随肉体死亡 灵魂自然死亡因此一切问题都是否定答案——不 没有 无可能 “死后不可能有生命” 或者先不谈结论 而单纯从文学语言的角度来解读 也部分赞同他说 问“死后有没有生命”就等同于问“生命终止之后有没有生命”一样 对此我的类比是 路的尽头有没有路 但对于“电影结束之后电影会怎样”这种类比 还是与生命的类比有所不同 与其说“梦醒来后 梦会怎样”不如说“我醒来后 梦会怎样”——这是我童年时代个人时常忧虑的一个问题 后来我用不睡从根本上扼杀梦的问题——不如说“梦醒来后 我会怎样” 关于知道生命是有尽头的 这是不是件可以接受的“坏事” 对于伍迪艾伦这不可接受 但古先知好比苏格拉底 都是英勇赴死的 对我来讲 知道一切有尽头都是件好事 不然就意味着要无休止无结果无耻地进行下去 没有终结意味着没有答案 或许死亡就像写过《你别无选择》的刘索拉老师所说 死后人人都上天堂 因为人间就是地狱 世界是哲学的 美学的 神学的 文学的 也即是诡辩的 虚无的 蒙昧违实的 失败者的 哲学无非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学语言
昌秋言
3.29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读后感(八):自杀—关于生命的意义
因为脑袋里长时间的萦绕自杀的念头。
于是找到了这本书,想给自己一些“解惑”与此同时我还阅读了一些心理学的书籍,与最好的告别。所以会夹杂起来讲。
自杀的念头每一个人都曾经有过,仅是或多或少而已。
在漫长的人生里生不如死的时刻时有发生,我们其实很难冷静的思考自杀是否真的“值得”。我认同书中的,人没有来生的(人无法在身体死亡后继续存在)死亡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结束,一切都不复存在。
如果我们真的选择了自杀,我们的亲人会因此难过。让亲人伤心对于活着的我们来说是个坏事,但是对于死去的我们来说没有任何影响。因为一切都再不存在,不存在意义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立刻选择死亡呢?
继续活下去是为了什么?
是因为活着本就有价值?还是为了快乐?若是为了快乐,那么我们大多数人处于快乐的时间其实远远不及痛苦或者说不是愉悦又不及痛苦的阶段。
我们无法一直处在快乐之中,我们很多人一直是一种追求的目标的阶段。我们的快乐需要长长的铺垫。我们为了追求快乐忍受长时间的苦痛,但是快乐给予我们的或许与苦痛并不对等。
那么我们应该什么时候选择死亡。《最好的告别》有这样一句话,60岁的人眼中进入的光想仅有一个20岁的成年人的2分之一。读到这句话时我心中一颤。如果等待我的是这样的人生。我要选择面对吗,面对可享乐减少痛苦增加的老年。我是否应该选择死亡。
是否选择死亡绝非简单的快乐减痛苦是否是正数,也并非加上活下来本来的价值。
我们都存有自己的目标与价值观,一切的体验快乐与否都是自己所决断的。即使是痛苦也是值得(快乐)的。
我们生活中“催眠”之中我们会在别人(自己)的暗示下爱上讨厌一个东西。我们的体验并不真实。忽然对大家说你闻到了花香。即使并没有也会有一两个人开始附和闻到。既然一切也都是虚幻或可以改变。为什么不选择变得更快乐?
因为我们的执念(信念,价值观)所以感到快乐。生命了无意义,一切意义都是我们的赋予与归因。
归因——今天下雨了一定是我昨天祈祷的原因。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读后感(九):读后总结
本书提出并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灵魂存在吗/死后会发生什么?什么是死亡?死亡的坏处是什么?永生是好的吗?为什么要活着?人可能会理性地自杀吗?
针对第一个问题,灵魂是否存在,作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这个问题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是二元论和物理主义哪个是正确的。作者先试图用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来试图论证灵魂的存在,但无法得到令人信服的结果;接着他又使用了笛卡尔的理论来解释如果人们可以logically想象肉身和灵魂是分离的,那么这就说明了二元论的正确,然而晨星和昏星的存在又似乎驳斥了这一理论。
然后,作者又反驳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灵魂不朽的理论,即心灵才能理会理念本身,肉体则只能体验相对的物理对象,只有努力把肉体与心灵分离,才能在死后进入永恒之殿,而正因为理念是不朽的,心灵也必然是不朽的、非物质的。但作者的反驳是,因为灵魂可以由肉身探测到,所以它并非完全无形,即并非不朽。
因此,作者认为,死亡即是最后的结局。
作者认为,人拥有的并非不被杀死的权利,而是不被depersonalized的权利。只要还有能力进行人格活动,那这个人就依然活着。
针对为什么要活着的疑问,作者反驳了享乐主义,并提出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体验内在美好,也需体验外在美好。并对乐观主义、悲观主义、温和派进行了介绍,另外又简单介绍了中立容器理论、有价容器理论(分为保守价值和理想价值——区别在于生命本身是好的有价还是好的无价。)
下一个问题是,死亡的坏处是什么?作者认为,死亡并不是坏事,因为对于生者来说,它还未发生;而对于死者来说,在其中也一切都不存在。
那么,永生会不会是一件好事?作者认为不是。因为所有生活最终都会变得糟糕乏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死亡绝非一无是处。正如卡夫卡曾说的:“The meaning of life is that it ends."人们所希望的永生其实是“活到我满意为止”。而对死亡的恐惧,从本质上来说,也只是对“提前离场”的恐惧,因为死亡本身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在考虑人生价值和为什么要活着的时候,重要的不仅仅是人生中幸福的总量,还有人生曾到达过的峰值和顶点,即生命质量应得到额外的权重。
自杀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理性的,从宗教(既然死去应是上帝的旨意,那为何我们还要去救濒死的他人?)或是感恩——不论对象是谁——(如果生命已经太过痛苦,逼迫活下去不过是恶霸做法)的理论上来反对自杀都讲不通。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读后感(十):没有了天国,我们还能如何正视死亡?
本书对得起“耶鲁第一公开课”的名头,对无神论的我们如何正视死亡如及时雨。个人总结本书的核心观点如下:
1.灵魂不存在。没有灵魂存在的确切证据,没有灵魂存在的可靠论证逻辑,灵魂论也不是解释现实问题的必要理论,所以,灵魂不存在,也没有存在的理由。
2.转世不等于“我”的延续。就算灵魂存在,并且像许多宗教中描述的那样可以“转世”,但是转生后的我还是“我”吗?一个与我并不拥有一样的记忆、信仰、欲望等人格特征的我还是“我”吗?
3.永生是坏事。如果记忆随着永恒的生活而无尽的积累,无止境的生存终将导向无尽的“无聊”,你无法想象出任何一种生活值得“永远”过下去,有限的生命是一种恩赐。如果记忆不累计,而是去旧存新,那么1000年后的我和现在的“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4.死亡并不神秘。人类的本质是“机器”,一台能够运行“人格”的特殊机器,所谓死亡不过是机器失去运行人格的能力而已。
5.死亡的损害在于“机会剥夺”。死亡为什么是坏事?或者说死亡能给一个“已死”之人造成什么伤害呢?什么东西能伤害一个“不存在的”已死之人呢?这个损害就是机会的剥夺,死亡剥夺了我们享受生活的中一切美好事物的“机会”。
6.自杀永不理性。如果我们能够判断未来的生命带来的只有痛苦、根本不值得过,那么自杀是理性的,但是基于未来的不可知性,我们无法判断未来是否值得过,所以自杀永远不可能是理性的。
个人的一些感想:
1.既然死亡不可避免,永生和转世并不是逃避死亡的途径,那么,“我”如何才能在死后延续?这点可以从传统文化的“三不朽”借鉴一点想法,立功、立德、立言都是为了后世能够记住“我”,日本神道教里面也有类似的观点,“神”因为被人信仰而存在,一旦被人“遗忘”,神也就消失了,或者说”神死了“。我想,真正的永生应该是永远被人记住吧,然而历史上数不清的帝王将相,能不被遗忘的又有几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立言、立德比立功更能永生吧。李白、孔子等人的”生命“比帝王将相们要长的多,甚至可以说汉语不死,他们就不死。
2.你我这种普通人该怎样面对死亡?我们谈不上三不朽,也不指望能够被后世记住,那么要怎样面对死亡,怎样面对生活呢?我认为,既然死亡最大的损害是“机会剥夺”,那么我们面对生活的态度就应该是尽可能用好这些”机会“,尽可能感受生命中的美好事物,不要为了虚度和浪费而懊悔。当死亡降临的时候,就感谢生命的恩赐吧,毕竟”活过“已属难得,如果有生之年还能干几件在死后还有人能够记住的事,嗯,那么你已经迈向”永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