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去远方》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4-22 04:53: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去远方》读后感精选

  《去远方》是一本由郝景芳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去远方》读后感(一):随性

  算是很随性的一本书吧,许多篇幅可以感触到作者的人生经历的印记,有些类似于那种“借物言志,借未来喻今”的文学作品,通过虚构出来的故事去寓意出现实生活中的是是非非。作品没有受文学形式框架的束缚,将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以文学的形式组织起来,通过科幻故事将自己想说的道理表达明确,同时也希望通过自己的人生哲学去改变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

  《去远方》读后感(二):如同云天明的童话

  科幻有软硬之分,至柔也需要功力。

  大刘的如同烈酒,她的如同卡布奇诺。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她的文章,如同云天明的童话,

  美丽的同时,很有启发性。

  大刘得雨果奖是必然,

  而郝景芳得雨果奖,同样也是必然。

  就像大刘跑马拉松得了冠军,

  三本《三体》,得的不出所料。

  郝景芳打保龄球得了冠军。

  掌声之后看录像,发现《北京折叠》确实精彩。

  《去远方》读后感(三):远方有没有同意让你去

  有不少篇还真的蛮喜欢的。

  这本书让人喜欢的地方,就是并不算太矫情。尤其爱情占的篇幅比较少,即使有勾勒爱情的,文字也很朴素没那么扭捏。我觉得一个作者,不管构思是不是精妙,首先做到的应该是对自己写下的文字诚恳。文字应该是排列在一处起了化学反应让读者欣赏,而不是把一堆化学药剂倒一起伪造成文字供人借阅。

  能看出作者确实是想在每一篇里都表述些现实、思考,用很多科幻的世界发生的故事去暗示。而且构思大多很漂亮,感觉这个人的大脑里装了好多东西啊……(不能承认是后面几篇比较专业的根本看不懂细节。。只能看轮廓。。)

  蛮喜欢。

  《去远方》读后感(四):《去远方》郝景芳

  原本一开始是想看北京折叠,翻开《孤独深处》的前言讲《去远方》是她的一些早期作品,正好手边又有这本书,想着一路了解一下作者的成长就先看了《去远方》。

  如作者所言,这本集子不够科幻也不够文学,是介于纯文学和科幻之间的一种类型,看完之后倒也没有什么感想,14个故事的感觉就都是一般吧,作为一个物理系本科,经济学博士的才女,写出的文章哲思还是有的,但其他的就一般了。

  整个里面的《遗迹守护者》还是比较喜欢的,因为可见光范畴不一样所以无法交流的想法还不错,包括后面九颜色也通过这个做了一些文章。

  就这样。

  LH

  2018.6.16

  《去远方》读后感(五):披着科幻外皮的现实虚构小说

  当你以为是科幻小说,其实是现实虚构小说。有点《故事会》的意思。

  不足以震撼,到关键时刻又不足够升华。有种读者读着情节,读着悬疑,满怀期待地看到最后,作者却突然一口气没提上去。——但客观地讲,她也表达了自己眼中的现实主义。

  我对这本书的观感就是,看着看着,期望挺大,但最后一刻还是泄了气。

  最打动我的,居然是《祖母家的夏天》,与科幻一点不沾边,倒像是记录。但可以看出作者想表达的一种人生态度,——是什么在做选择?是延续性。想让某一步正确,唯一的方法就是从这一步开始再踏一步。所以,如果能利用上,那么奶酪、洒在地上的粥和折断的花就都不是坏处了。所以你永远也不知道一样东西真正的用处是什么,祖母说。原来她早就知道,原来她一直什么都知道。

  这是一种我不知道的生活态度。

而让我觉得最感触的居然是下面

  《去远方》读后感(六):滴蜡阅读之《去远方》

  六月,人又老了一岁。凡尘琐事却没有丝毫照顾我的意思,反而变本加厉地忙碌。不知该轮到还上世哪位兄台的宿缘,想来是位急性子。或许,五百年前亦有红颜流转,街口偶遇,欠人一句“再见”失了礼。正如读郝景芳的《去远方》,对美女作家文字的评述,还是早早了断的好。 作为科幻作品,对整本书的感觉是一点都不科幻,但风格特别,更准确的说是别致。文字简洁清新,记叙了十四则科幻故事。 读着读着,发现作者不是在写科幻,甚至不是在告诉别人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整本书写的是人,是对世事中人性的描述。个人的理解,绝大部分的文字是作者自己写给自己的,把自己对人性的善恶、历史的映射、信奉的哲理都一一放到一个科幻故事里,这甚至让我觉得,大多故事的人物都是有现实原型的,作者把自己也变成故事中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现实的爱憎与理想,也不乏对现实时事弊端的嘲讽。 喜欢其中的两篇,《去远方》和《揭发》。两个故事的终点都是死亡,两个故事的意义都是对死得其所的探讨。《去远方》用满满的意识流,时空交错,人物换位,讲述了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和追求。作者是矛盾的,映射出在现在时的追求和对欲求改变世界的无奈。《揭发》平铺直叙地讲憎恨和复仇的故事,人们彼此憎恨,主人公复仇的却是制造憎恨的外星人(神)。这样的隐喻是针对体系中抛开个人利益的觉悟者的,体系总会造就这样的变异,进而改变旧体系到新体系。在这样的过程里,死亡是一种极端的形式,作者更愿意把死亡当做奉献。 整个作品引发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想有机会认识作者一聊,绝对是件美事。群主坦克倒是声称作者身材姣好,却道不认识,实在可疑。我说群主,罢了罢了,算你欠下的。今世来生,相还两可。宿缘流转,谁能逃过? 扣个题,写到这吧。 小儿中考第二天,须早起,凌晨撂笔。

  《去远方》读后感(七):《去远方》

  

中国新一代科幻作家郝景芳的短篇小说《北京折叠》获得了“雨果”奖,这是中国科幻江湖上的一大喜事。欣喜之余,急切找来她的作品先睹为快。

这本《去远方》是郝景芳的短篇集,收录了她的十四篇短篇,虽然她的获奖作品《北京折叠》没有收录在本集(收录在《孤独深处》),但也应该可以一窥这位美女作家的思维丰彩。

通篇读来,竟然意料之外地提不起兴趣,老实说来是有些失望了。并不是说思想内容或者文字有什么问题,而是作者的写作手法或形式,与我的期望或阅读习惯有点格格不入,十多篇作品笼括了科幻、奇幻、童话、神话等各种类形的写法,总体读来有点东拉西扯、杂七杂八的感觉,好像有点另类不成大器似的。

作者在前言中对她的写作方式作了解释,她说:“给任何文学作品贴标签、设定分类,从而人为设置栅栏,也许并不是一种好的办法。……文学首先是文学,其次才是某种类型的文学”(第3页)。对这个说法我倒也无何非议,但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个人喜好,我就只是对这种跨类形文学作品感到别扭,这或者是我个人的“水土不服”罢了。诚如书中最后一篇中的主人公所说:“人的心常常是窄的,合了自己的就喜欢,不合的最好不见”(291页),恰恰说中了我,确实如此。

话又说回来,如果跨越形式看内容,应该说作者的文字优美,描写细腻,写出了满满的人文情怀,洋溢着浓浓的文艺气息,故事很有韵味,又巧妙地寄托出作者对人生的哲思。

也许本书更适合温情细致的女性读者吧。

我评本书二个半星。

2019-04-09

  《去远方》读后感(八):走到哪儿,哪儿就是远方

  寒假因为促销活动我买了一套郝景芳作品全集,当时在家里看了《生于一九八四》和《孤独深处》两本,前者比后者的体验要好一点,剩下几本带到学校来了。今天之所以突然想看这本《去远方》,是因为前两天看到郝景芳和吴军老师作为嘉宾做客《锵锵三人行》,聊的话题我很感兴趣,比如女权、永生、人工智能、自由意志等等,让我觉得有必要找一本郝景芳的书来看了。

  实话实说,寒假看的那本《孤独深处》除了第一部短篇《北京折叠》有点惊喜以外,后面几篇真的很一般,估计是出版商打着雨果奖的名号趁机捞点油水。至于今天这本《去远方》,虽然被作者自己称为“早期写作尝试的完整的总结”,但是一篇篇看下来,竟然让我惊喜连连,比如同名短篇《去远方》,还有《癫狂者》、《雕塑》、《祖母家的夏天》,都值得仔细研究,尤其是最后一篇《九颜色》,简直可以看作科幻版的《九故事》,光凭这一篇就值四星了。

  读《去远方》的时候我想起三本书,《百年孤独》、《第七天》和《小王子》——夸张、荒诞、并且浪漫。所以说这并不是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书,自然也就不会使得大众都喜爱。作者在前言的时候也很坦诚地说起自己被退稿的事情,“我的小说一直有这个问题。对科幻读者来说不够科幻,对主流文学作者来说不够文学。”主流文学关注现实空间,科幻文学关注虚拟空间。而郝景芳选择的是“一种介于二者之间更模糊的文学形式:它关心现实空间,却表达虚拟空间。”“这种介于现实与虚拟之间的文学形式构筑起某种虚拟形式,以现实中不存在的因素讲述与现实息息相关的事。它所关心的并不是虚拟世界中的强弱胜败,而是以某种不同于现实的形式探索现实的某种可能。”

  郝景芳一直在坚持利用抽象的手法表达对哲学命题或社会制度的思考,在这里科幻变成了一种点缀,小说也只是这些思辨性问题的载体。她的文字掌控并不强,甚至故事构思能力也亟待提高,但是这种诗意的写作手法还是让我很欣赏。“虚幻现实可以让现实以更纯净的方式凸显出来。虚幻的意义在于抽象,将事物和事情的关系用抽象表现,从而使其特征更纯粹。”

  我们常常听到的一句话,“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然而在文学作品中仍然有很多现实往往比小说更残酷的情景(比如最近大热的《人民的名义》),但是把现实写得太丑恶又不被认可,于是出现了虚拟现实这种写作手法。举个例子,在《小王子》中,每个读者都在嘲笑书中人物的愚蠢可笑,然而明明我们就是这群可笑的人。你不能批评否定整个现实社会,而虚拟世界打破了这种局限性,作者得以毫无顾忌天马行空地挥毫泼墨。同时,通过虚拟世界里夸张的手法,也更加突出了问题所在,使主题表达更深刻而纯粹。

  《去远方》读后感(九):她的《远方》是一个童话

  一句话总结——这本书适合做小朋友的科学启蒙或者成年人的厕所读物。

  作者前言里写到“我的小说一直有这个问题。对科幻读者来说不够科幻,对主流文学作者来说不够文学”让她很长一段时间很尴尬。知道尴尬是好事,可为什么不改改呢?

  初读这本书还觉得故事还可以,比较像当年看的儿童文学,勾起了我一堆回忆。因为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所以一般会挑喜欢的观点记一下,这一回再看,就忍不住挑毛病了。通篇感觉像是看科普读物,发现很多有趣的科学概念,记录下来,用以漂亮的文字连接的作品。

  以下吐槽涉及正文内容:

  ①

  “以前的我一直以为,命运要么是已经被设定好等我们遵循,要么是根本不存在需要我们自行规划。

  我没想过还有其他可能。”

  这是《祖母的夏天》的开头之中的一句话,我看这篇文章之前就一直在想,那个可能是什么。结果看到结尾,忍不住摔书……说什么命运它是由之前自己所选择的事情引导的,这是其他可能?(黑人问号脸???)

  好比是哲学问题里世界是可知还是不可知的,您说还有第三个答案就是部分可知,部分不可知。这个划分大家应该都很清楚,就和数学题里半对半错选错一样。

  ②

  “一个蛋白质如果能留下来,那么它就留下来了,它在历史中将会有一个位置……”

  依旧源于《祖母的夏天》。这句话读的时候就很别扭,蛋白质?不是DNA?前面还说着达尔文进化论,后来变成蛋白质了?

  还是说作者想说物质守恒,可从宏观层面,无论怎么样历史中都有它的位置,只是说下次还想变成一模一样的蛋白质可能宇宙毁灭了也做不到。

  ③“我早发现了这其中最恐怖的地方,那就是恐惧本身。……”

  来自《雕塑者》一长串字就不想打了(详见第78页)。

  这段话初读还好,就感觉这老人挺装的,越读发现作者就是因为圆不过来扯了一堆有的没的,从恐惧扯到背叛、欺骗,又扯到自恋。

  为什么写了这么多呢?整篇文章前面大部分都是因为负面情绪导致僵化,但是作者又想写人类自身对自己的恐惧,还想要一个欧亨利式的结局。那肯定得想个办法让老人流露出负面的情绪导致他也变成雕塑啊。想来想去,也只能给他安上自恋以至于轻蔑他人的罪名。

  然后就出现了这段读起来十分没有逻辑的段落。

  说了那么多。倒也不是不建议大家看,作者文笔和哲思还是有的,但真的科学性不够。看看最近雨果奖的短篇小说获奖名单,也不意外。因为没有像《时间机器》这样划时代的作品诞生,科幻小说只能往奇幻方向走,真的挺惆怅的。

  这篇文章里最喜欢的是《遗迹守护者》,关于可见光的范畴不一样所以没有办法沟通的想法倒是挺让我耳目一新的(可能是我读书太少)。最不喜欢的是《城堡》,真的太像我小时候看的童话小说了,现在就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了。

  就这样。批判是有的,肯定也是有的。所有东西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去远方》读后感(十):行至之处,即是远方

  遇见《去远方》纯属偶然,只不过是那一天郝景芳得了雨果奖,掌阅趁机推出免费试读,我便随意下载了。这是我跟作者的一次巧妙邂逅,我确实没有料到后面我会很喜欢她的书。

  读《去远方》的时候我想起三本书,《百年孤独》《第七天》和《小王子》——夸张、荒诞、并且浪漫。所以说这并不是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书,自然也就不会使得大众都喜爱。我在读的时候也有不少迷惑,某些象征和抽象的手法让急躁的我不得认真地读。

  作者在前言的时候也很坦诚地说起自己被退稿的事情,“我的小说一直有这个问题。对科幻读者来说不够科幻,对主流文学作者来说不够文学。”主流文学关注现实空间,科幻文学关注虚拟空间。而郝景芳选择的是“一种介于二者之间更模糊的文学形式:它关心现实空间,却表达虚拟空间。”“这种介于现实与虚拟之间的文学形式构筑起某种虚拟形式,以现实中不存在的因素讲述与现实息息相关的事。它所关心的并不是虚拟世界中的强弱胜败,而是以某种不同于现实的形式探索现实的某种可能。”

  以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小说《去远方》为例。

  这篇小说整体构思是有些混乱的,主线朦胧,然而每一个细小的情节,都是主题的分支。

  “我的论文写了一年,也许永远都写不完了。”

  “因为我常常写不下去。我坐着,面对着白纸,总会想,这么认真地写和不认真地写,最后有区别吗?人总归是要死的。说了一千句话和说了一句话是一样的,完成没完成也是一样的,就好比这车厢,我们最终所有人都要到站,不管你在这车里大喊大叫还是安静坐着,最后都一起下车,根本不因为你喊叫就有什么不同。写不写终点都一样。”

  “‘您怎么想呢?’我问他,‘如果您知道有一天您记下的这些数字终究化成灰,您辛辛苦苦用尽力气说的话最终没有一点用处,您也一样孜孜不倦吗?’

  他在回答之前,先抬头看了看那些厚厚的本子。白纸堆成的墙比人的脑袋还高。

  ‘我只问你一个问题。‘他平平和和地说,‘有两个预言家,一个预言了一件大危险,结果大家成功地躲过去了,另一个预言了一件大危险,结果大家怎么躲也没躲过去,你觉得,作为预言家,哪个比较伟大? ’

  我想了想说:‘什么叫伟大呢?’

  他没有回答我,自嘲地笑了笑,说:‘我就是一个看见陷阱,而自己掉进去的人。’”

  小说的主人公身患癌症,一直在寻找旅伴,而这里的旅伴其实象征着活着的意义。这一路上他遇到许许多多的人:坚持记录并留在火车上的中年人,寻找丈夫的农妇,生机勃勃未经世事的男孩,自由晃荡的牛仔……

  每个人都在寻找,心中的远方,生存的价值,坚守的意义。

  后来在火车上,他看到他的旅伴,在大风大雪中,他的旅伴一刻不停地挥动着铲子,建房子,挖地窖。一切都将被大雪掩盖,然而他还是感到一种由衷的敬佩。

  三天以后,他决定接受治疗,活下去。

  “我仍然忘不了那个晚上最后的时刻,当老人弥留之际,呼吸已经平静下来,眼睛仍然意识清醒地四处环视的时候,我问他想要什么,他的目光投向书桌上摊开的纸,我去拿了过来,上面是他没有完成的研究手稿。我问他为什么到这个时候还要写,终点就要到了,写了又能走到哪里呢?写了能改变这个国度吗?他已经说不出话了,但他伸出两个手指,做了个交替向前的动作,做到一半,手指就坠落了下去。 能走到哪儿就走到哪儿吧。走到哪儿,哪儿就是远方。这是我的理解,我不知道对不对,但我已经永远无法求证。”

  除此之外,疯掉的“人生赢家”《癫狂者》,荒诞又现实得可怕的《雕塑》,浪漫忧伤的童话《城堡》,关乎时间哲学的寓言《我的时间》……这些短小的篇章都给人一种别样的触动。

  郝景芳在写作利用抽象的手法表达对哲学命题或社会制度的思考,在这里科幻变成了一种点缀,小说也只是这些思辨性问题的载体。她的文字掌控并不强,甚至故事构思能力也亟待提高,但是这种诗意的写作手法还是让我很欣赏。

  我们常常听到的一句话,“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然而在文学作品中仍然有很多现实往往比小说更残酷的情景,但是把现实写得太丑恶又不被认可,于是出现了虚拟现实这种写作手法。举个例子,在《小王子》中,每个读者都在嘲笑书中人物的愚蠢可笑,然而明明我们就是这群可笑的人。你不能批评否定整个现实社会,而虚拟世界打破了这种局限性,作者得以毫无顾忌天马行空地挥墨抒写。同时,通过虚拟世界里夸张的手法,也更加突出了问题所在,使主题表达更深刻而纯粹。

  关于她的作品,有一篇更具体客观的评价——夏烈教授的《云上读郝景芳》,发表于2015年9月。有兴趣者可以看看。

  最后希望所有科幻迷能公正地看待这个作品。广义的科幻指“只要故事中含有超现实因素,便可算作科幻作品”,在这一点上郝景芳的作品比起许多纯科幻作品还要多了许多诗意和思想性。当然豆瓣评分的准确度我已经不想说什么了,毕竟《明朝那些事儿》评分9.0,可见我国白丁文化之强大。

  行至之处,即是远方。但愿能一路带着诗意和思考前行。共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去远方》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