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东京》是一部由波多野贵文执导,佐藤浩市 / 石田百合子 / 西岛秀俊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默东京》观后感(一):拍成这样还能作为影展电影引进,引进方真的夹带私货
这个国家给机会是没有用的,在日本为了二战的罪行低头认错之前,所有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都是可笑的,太滑稽了,本年度最滑稽镜头是日本zw队去维和。
又是典型挂着反战的皮,其实是受害者心态,战争发生,自己的丈夫儿子到外面当兵会死亡,所以要通过炸弹的方式提醒首相不要扩军。
这部电影女主的动机完全站在士兵角度,站在战争发动一方的角度,而完全没有考虑到战争给他国普通民众带来的伤害。女主通过炸弹提醒民众和平的重要性,仿佛在提醒广岛长琦的原子弹带来的伤害忘了吗,因为战争,让我们受到了炸弹的袭击,我们好惨,所以我们要珍爱和平,因为炸弹炸起来真的很惨。
EXCUSE ME?你们并不是战争的受害者,这是你们对东南亚各国发动战争付出的必然代价,你们输了至今还在说自己没错,可见二战时在你们日本人眼中他国民众根本就是奴隶,需要被殖民的对象,要我说,日本才是这个地球上最需要警惕的炸弹。
《沉默东京》观后感(二):作为吐槽电影来说及格了
一星给演员,二星给特效,没了。剧情很烂,人物逻辑一塌糊涂,看了20多分钟就不想看了(以下涉及剧透,慎看) 女主作为爆炸袭击案的共犯,一开始忽悠记者,让记者和她去找广播疏散人群,后面又让记者录视频。而记者真的傻傻地干了,被抓后还惦记着女主的安危。大哥,你和她也才认识了半天啊!如果不是因为她,你犯得着被戴上爆炸手环,被逼着录视频吗? 按照正常人的思维,这时候记者难道不该赶紧找机会避开女主,去报警求助举报女主的吗?而女主,想要表达自己反战的思想,就想到了提出要和倾向用战争解决问题的总理对话,但最后没成。 所以,她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让记者录一个反战的视频,公开自己制造爆炸的目的呢?这样起码能让群众,总理知道她想干嘛啊!而不是最后人没了,总理也不知道她想干个毛线,大众还以为她是人质 再说说女三。女二遭遇爆炸受伤后,女二的朋友女三居然把锅甩在了男二身上,跑去男二家质问责怪男二。大姐,男二就只是撒了个谎,没让你们跟着他去爆炸地啊!明明就是你们自己尾随人家,女二说到底也是被你害的,你不拉着人去尾随,去看热闹,毛事没有。 然后更扯的是,本来他们女二女三男二也就一群人集体联谊,吃了顿饭而已吧,大家都不熟,也就女二后来再去了男二家做了一次客,所以女三是怎么知道男二地址的?唯一可以解释的,可能就是女三翻女二手机找男二地址了。也不是没可能的事,毕竟女三到了男二家,就像贼一样乱翻人东西 其他比如涉谷爆炸的那些槽点,真的不想说了,太多了。感觉这电影就没有一个正常人。如果想吐槽,这电影真的贼适合,基本都是槽点。
《沉默东京》观后感(三):何谓反战
要论述这个问题,首先各位要知道战争是什么。现在最有深度的解析是,战争只不过是一个国家实体对另一个国家实体的外交延伸。也就是大家在桌面上唇枪舌战已经不能解决各自的利益纠纷,那么这个时候就要拿出最后的手段也就是战争来迫使另一方接受能让自己完全受益的提议了,当然这项行动中耗费的巨额损失,相应的也需要败者来承担了。
战争胜利举国欢庆,当然就算可以胜利,有时候也要付出相应的损失,那时候人命也许只是个数字罢了。而战争失败就要背负巨大的负担,这将会让这个国家的所有人都活在屈辱和沉痛之中,他们承担着这场战争中最巨大的损失,而这份损失和仇恨,往往孕育着另一场战争,战争会像雪球一样被损失和仇恨所裹挟着越滚越大,最终这个基于复仇和保卫胜利果实的思想旋涡,终将吞噬一切。可笑的是,一切战争的起因,都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而结果,是所有的人都会在这个旋涡中失去一切。
现在我们了解了战争,那么让我们再来聊聊反战。最单纯的反战是在道德约束之下,觉得这种基于利益,个人乃至国家层面的利益,而对其他国家发动一场战争是不义的。这样的思想往往很幼稚单纯,他们并没见过更没有经历过也并不了解战争是什么,而只是觉得这样不对,不道德。他们会呼喊着生命至上,反对战争。但在真正的战争狂面前,只要将这种思想转换成受害者,也就是我们才是受害一方,迫不得已才去反抗的这种想法散播出去,那么这些幼稚单纯的反战思想,将快速的转化成爱国思想,这是因为从本质上来讲,基于正义的战争,是可以被有这种想法的反战者所接受的,也是符合道德逻辑的,他们的反战只是基于幻想中的正义,而一旦战争可以符合这样的正义,那么反战的他们将第一时间从自己的阵营转移阵地,因为那个时候支持战争才是所谓正义,他们不了解战争,他们只是想要站在正义的一方,或者说的更深一点,他们其实是最大的胜利主义者,永远想站在胜利的一方,也就是正义方。而他们也是最愚蠢的,试想在以结果成败来论述正义邪恶的战争里,又怎么会有真正的正义呢?有的只有胜利者而已,甚至有些战争当中并没有真正的胜利者,只有相对来说保存完整的一方。
还有一种反战比前一种肤浅幼稚的反战要成熟一些,他们了解战争,也明白战争没有正义,更加了解一旦事态发展为战争,那么也很难说自己一方可以站到真正胜利者的位置。他们通常主张远离战争,以更加安全效率的方式获取利益。这也是依托华尔街的灯塔国一直都在做的,这种基于合作而保证自己处于优势地位,并且完全保障自己利益的手段,才是现代化的大国所追求的。这类似于已经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国家实体,当然不屑于再去张牙舞爪的去和别人打得血肉横飞了。当然,能够接受这种反战思想的人,却也不能称为真正的和平主义者,因为他们虽然喜欢和平,了解战争,却绝不会幼稚的以为只要自己抱持着这种想法,别人就会和自己一样手拉手和平的跳踢踏舞了,和平是需要绝对武力维系的,这个世界并不和平,甚至比较蛮荒,比如中东,比如北棒,比如北非。但他们内心也是喜爱和平讨厌战争的,毕竟战争成本太大,收益太低。其中的绝对乐观派,是坚持的反战主义,一切都以和平谈判方式解决。而其中的悲观主义则是在保证自己利益的前提之下,善于将自己置身事外,通过物资和资金援助对于自己有利的目标,在事态可控的范围之内,达到自己的目的。
最后一种就是本片里面这种了解战争,并且经历过战争,而且还在战争之中有着惨痛经历的一种。这种人往往都是少数,而且通常也会在之后接受国家充分的照顾,从而弥补内心里的创伤。其实历史上这种人通常都是被前两种反战者利用的道具而已,他们虽然饱经战争的洗礼,内心里却很难说真的是反战的。他们本身就是刽子手的扮演者,哪怕会被手下的鱼肉和身体的创伤打动,真的去为此而反战却还是缺少动机的。倒是影片以一个战争创伤者遗孀角度来描述,还是蛮有意思的。如果是间接的受到战争损害的受害者,在明白真正的战争之后,眼看着身旁在和平之中生活太久的人,幼稚的渴望着战争的脚步,那么想要去做些什么,同时又有能力的话,虽然我悲观的认为,哪怕是这样绝对反战的思想,也绝对难以改变处于浪潮之中的进展,但我绝不反对这样的影片多一点。起码在影片严谨上,遗孀阿姨最后也没忘记请媒体工作者的小哥哥协助自己,再加上同样是战争受害者的儿子的程序员帮助,在超人主义的十三区说不定真的能改变些什么。
反战影片个人觉得最好的还是第二十二条军规,那样的惨烈战场,其中的讽刺和黑色幽默,足够让人回味一辈子。很多人觉得这部影片拍出来是遗孀为了跟首相对话,最终也没实现这个目的感觉很蠢。但我要说,这样的影片拍出来绝不是向当权者展示的,而是要唤醒所有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和平一代的我们,战争是残酷的。只是哪怕是为了凸显战争残酷的反战电影里,感受最多的依旧还是十三区人民那种发自内心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