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总有一天,你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4-20 03:39: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总有一天,你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读后感100字

  《总有一天,你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是一本由路佳瑄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总有一天,你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读后感(一):你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摸样了吗?

  《总有一天,你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一开始的确是因为书名,想把这碗鸡汤灌下。小时候常常会想,长大了要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做怎样的事情,去看那里的风景,与有趣的人交往等等。后来也就渐渐长大了,当初的设想实现了多少?又模糊了那些?

  在按部就班的日子里,学习、上班、归家,整理自己的小天地,把儿时的憧憬淡忘了或则说刻意回避了。觉得,安稳的现在不适合再折腾,也不敢再去冒险。别人羡慕你的生活,那不值得说,只有你知道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只有你才能去实现。

  看路佳瑄的游记和心路历程,仿佛那么的自在与逍遥。经历了一些风雨,或者说经历了生死,顿悟了平安喜乐。在路途中最容易发生的不是艳遇,而是发现自己,原来的自己,没有那么多的琐事牵绊的自己。会仔细地思考人生,该如何走下去,放下一些执念,轻松了许多。发现了一些不曾留意的幸福,感恩与愧疚,习以为常的种种也是一种付出和获得。内心更宽广,人更平和,喜欢那样的自己,也爱上了沿途的风景。

  对比是个觉醒,跟别人做对比,看别人的故事思考自己的人生。跟自己做对比,昨天、今天、明天,不同的时空下,哪个是你?倒退状?停滞状?前进状?如何一种状态合适自己的便是好!

  自己的儿时憧憬,可以走更多的路,看更多的风景,认识更多有趣的人,被唤醒了。不让生活像一滩死水,波澜不惊是说那些见过繁华绚丽后的淡然,而不是说一开始我们就要平平淡淡并一直心有不甘地活着。人生就那么一次,何不按自己的意愿来过活,哪怕就此一次的机会,搞砸了,我们也踏上了征徒,不负自己,不负此生。

  书中的句子很美,摘录如下:

  岁月不待,这尘世本就纸短情长。每一段路,她都想用体会的方式,慢慢走。在一起时不说永远,离别之后不说曾经。这样选择生存的路,不是因为输了,而是因为懂了。

  她说,想要活得不负一生,其实不难:用心甘情愿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愿她的故事,在夜深人静之时,在你唉声叹气之时,在你迷茫无措之时,给你力量,给你心灵指引。

  《总有一天,你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读后感(二):星空与信仰

  总有一个你,打算放下所有身边俗世,以梦为马,只想得一片星空和一本诵经,了此一生。

  这是我们很多人某一刻的梦想,虽然大多数仅仅只是念头,但世界上就是有着一个地方,一群人在过着这样的生活。

  本书名为总有一天,你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那首先就要弄清楚自己想要的模样是什么,作者路佳瑄无数次在氧气稀薄之境用脚步丈量西藏的土地。徒步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她用双脚走过喜马拉雅山南北两面的中国川西、滇西北、新疆、西藏、尼泊尔、印度,以悠然游历的心情探访了欧洲、非洲……一如韩寒所说,如果连这个世界都没见过,还怎么会有属于自己的世界观呢。

  在西藏,作者用一张张几句画面感的摄影作品,为我们展示着藏民们朴素的礼佛生活,信仰在他们眼里变得比生活更加重要,当然也因为信仰,他们的生活才真的不是只为了活着,当为了包袱而处于凡世的我们,看到这样的意境,向往之心就是这样的猝不及防。

  “每个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挂,着知足的笑脸,没有比这更好更美的了。”这是作者一直在文中提及的话题,无论是磕长头的幼小少年,还是素不相识的年长女子。我们之所以无法一直笑,是因为我们心里装着太多的事情,无论你这一刻笑的多么夸张,下一刻总是突然失落感就开始袭来。而在一片简单的土地上生活的人,生命本来就是简单的,心里只有三两之事,也就是这一辈子了。只要将这心头的最重要的三两事做好,那笑容就会伴随着他一辈子,简单的笑其实只有简单的人和人生才能获得。

  我们一直艳羡着藏民这样的生活,当信仰超越了生死的时候,其实什么都变得不重要了,所以不再伪装,不再修饰。不是因为无止尽的善,而只是善和恶变得更加纯粹,像文中的总是出现的各式各样的旅者一样,旅行成了唯一的意义,于是不会像或者城市里那样伪装起来,我们自动的卸下来了重担,旅行就这样变得轻松。

  这是一本旅行随笔,附加着作者的旅行摄影作品,然而本书并不将旅行者本身,只是记录自己的所感所悟,为我们讲述着在这片星空下的感悟,不是关于旅行的,而是关于信仰的。

  《总有一天,你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读后感(三):那些平静的人,心中一定有自己的山水

  我的一个女友,刚结束了几年不痛不痒几乎无性的婚姻,带着两岁的儿子生活,人人都以为她会一脸怨气,邋遢的过日子,没想到却恰恰相反,旁人见着却是满面春风,神采奕奕,走路都轻快不少!

  我是她这段婚姻的旁观者,相亲认识了前夫,彼此还算合得来,也有一段相敬如宾的日子,只是婚前就不算很亲密的两人,在婚后更是平淡,儿子出生后,各自以工作,孩子为借口,再无更多交流,起初女友只以为,新生儿家庭都如此,等孩子大了,彼此有了空间,不那么忙碌,境况便会有所改善。却不知,前夫早有貌美新欢,郁郁半年,产后体检,不明瘤体,好像人生所有的难顷刻扑面全来了,托付断乳幼儿给自己妈妈,说是出去走走,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只是每月会有短信报平安。再回来时,仿佛换了一个人,平静的与前夫办了离婚证后去医院取了搁置许久的复查结果,良性的。她告诉我,看见结果的那一瞬间,其实很平静,唯一放不儿子,不过老天怜悯,多给了她50年看看这世界。

  我听她说起这些,云淡风轻,像是别人的故事! 她说她去了云南,去了内蒙,去了西藏,去了以前约定了要一起去的地方,不过,是一个人。 她没有说太多关于旅途的事情,只是告诉我,一定要去西藏看看。

  今天,拿到这本书,我反复的看了几遍。之前我仅仅读过的关于西藏的书,是仓央嘉措,他的情诗, 让我觉得西藏真是一个多情的地方,似乎是另一个世界。而这本游记笔者文字并不多,配着大幅彩图,寥寥几句,却直击心底。隔着照片就能感受到藏族人身上浓浓的质朴,羞涩,忍耐,信仰,在我们看来的辛苦的长拜,在他们心里,是一种习惯,是与生俱来的使命,犹如吃饭,睡觉,已经融进了生命里!

  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可是我们每个人每一刻都在失去失去时间,健康,生命,财富,机会,因此必须学会接受,放弃。学会微笑,学会面对。

  生命活到最后都是在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不被着俗世乱了步伐,迷失了方向。大方的承认自己的情绪,妄念,懦弱,贪婪,与之相处,在红尘修的一处栖身之所。

  《总有一天,你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读后感(四):那些平静的人,心中一定有自己的山水。

  我的一个女友,刚结束了几年不痛不痒几乎无性的婚姻,带着两岁的儿子生活,人人都以为她会一脸怨气,邋遢的过日子,没想到却恰恰相反,旁人见着却是满面春风,神采奕奕,走路都轻快不少!

  我是她这段婚姻的旁观者,相亲认识了前夫,彼此还算合得来,也有一段相敬如宾的日子,只是婚前就不算很亲密的两人,在婚后更是平淡,儿子出生后,各自以工作,孩子为借口,再无更多交流,起初女友只以为,新生儿家庭都如此,等孩子大了,彼此有了空间,不那么忙碌,境况便会有所改善。却不知,前夫早有貌美新欢,郁郁半年,产后体检,不明瘤体,好像人生所有的难顷刻扑面全来了,托付断乳幼儿给自己妈妈,说是出去走走,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只是每月会有短信报平安。再回来时,仿佛换了一个人,平静的与前夫办了离婚证后去医院取了搁置许久的复查结果,良性的。她告诉我,看见结果的那一瞬间,其实很平静,唯一放不儿子,不过老天怜悯,多给了她50年看看这世界。

  我听她说起这些,云淡风轻,像是别人的故事!

  她说她去了云南,去了内蒙,去了西藏,去了以前约定了要一起去的地方,不过,是一个人。

  她没有说太多关于旅途的事情,只是告诉我,一定要去西藏看看。

  今天,拿到这本书,我反复的看了几遍。之前我仅仅读过的关于西藏的书,是仓央嘉措,他的情诗, 让我觉得西藏真是一个多情的地方,似乎是另一个世界。而这本游记笔者文字并不多,配着大幅彩图,寥寥几句,却直击心底。隔着照片就能感受到藏族人身上浓浓的质朴,羞涩,忍耐,信仰,在我们看来的辛苦的长拜,在他们心里,是一种习惯,是与生俱来的使命,犹如吃饭,睡觉,已经融进了生命里!

  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可是我们每个人每一刻都在失去失去时间,健康,生命,财富,机会,因此必须学会接受,放弃。学会微笑,学会面对。

  生命活到最后都是在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不被着俗世乱了步伐,迷失了方向。大方的承认自己的情绪,妄念,懦弱,贪婪,与之相处,在红尘修的一处栖身之所。

  《总有一天,你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读后感(五):故事收藏家

  《总有一天,你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的作者路佳瑄的经历让人钦佩,职场成功者、旅人、写作者。她在书中的一段写道:“不止藏区,每一个与旅行有关的城市里,都雕刻着关于青旅和小酒馆儿的记忆。随便挑一间进去,都有可能在任何一个犄角旮旯里看见故事。自由,唾手可得。这些店的老板,本就是有故事的人。再加上他们把迎来送往的日子过成了段子,随时都有可能 听到客人们讲一些非比寻常的事。于是,一个个就都变成了故事收藏家。”故事收藏家这个极富诗意的称谓,让人浮想联翩。读者不禁好奇,路佳瑄这个藏家将会呈现自己怎样的藏品。

  读者随着书中的光影与文字来到了西藏,坊间流传了太多关于她的美丽故事。西藏之旅渐渐被人们视为人生的一场朝圣之旅,而当你真正身临其中,忙着穿梭于各个景点,急于找寻一道道美食之时,也许你错过的故事已成千上万。回到家中,卸下行囊,向亲朋好友展示完照片,总觉得这场旅途少了点什么,到过西藏却未了解西藏。其实一个地方能够给人的启迪并不以到达为终点,读书的好处或许就在于能够为我们打开另一个世界,换个视角,听听他人的收藏。

  路佳瑄将镜头聚焦藏族居民,与他们一同转山祈福,感受他们生活的艰辛与平静,他们眼睛的虔诚与泰然深深的触动她的心灵。对于读书,读的愈多愈感觉到此道之悠长,欲速则不达。对于生活,经历愈多愈觉得路漫漫,不如平静淡然。藏族人自小便开始心灵的修行,信念坚定,对万事万物充满敬畏,心灵平和。与之言谈举止之间,观着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也许我们的生活就在是在不断从他人的故事中得到感悟。

  人生的这场修行其实我们都在经历,历练不同,故事不同。自身的故事,他人的故事组成你的收藏。旅行次数渐多,越来越喜欢上慢旅行,不去在意到过多少景点,不去计划几点几分到哪里,就是随心而走,用心去感受沿途的周遭。一万个行者眼中便有一万个西藏,每个人都是故事的收藏家,这些故事伴随我们,强大我们的内心,甚至改变我们。每个人又都是故事的书写着,怀着对未来的期许,描绘着属于自己的故事,也许终有一天我们的故事会如当初构想的那样,梦想照进现实。

  《总有一天,你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读后感(六):他人即是地狱

  Hell is other people. (他人即是地狱!) --- 萨特

  作者路佳瑄既是作家、又是旅人,同时也是一位钢琴老师。在这本《总有一天,你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书中,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配有精美的西藏风土人情的图片,作者与当地的藏族人一起尝试着他们的生活、感受信仰的力量。这位温暖的作者,她信仰者一切美好的事物,为我们讲述着一切美好的事情。眼泪汪汪的男孩儿、那些磕着长头以及沉稳踏实工作和生活的人们。。。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借着旅途中一件件事情以及一些美好的画面告诉我们:生活或许并不全尽如人意,怀着一颗美好的心,从而发现美好的人生。

  记得同事前段时间从西藏回来,见面第一句话就是-还要再去一次西藏!虽然在这过程中,经历了大多数人所经历过的高原反应、并不可口或者说难以下咽的饭菜以及稀缺的水和电,在经历和感受了西藏当地的人文风情之后,仍然对此坚定不移。在那个纯粹的地方,一定是有什么东西在吸引着她,且在吸引着一批一批的我们。或因俗世缠绕、又或经济并不宽裕、或是其他的一些原因,并未去过西藏。便在网络上搜索着关于西藏的图片、关注着杂志上关于西藏的记录和纪录片等关于西藏主题的东西以及游记。

  为谁而活,一直是我们人生中的重要课题。自从生出来以来,父母便告诉我们要听话、上学时好好学习、毕业后工作没多久就会被催促结婚、生子,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然后我们也是如此,反反复复。记起台湾的的一部电影《一一》,片中的奶奶因为生病需要家人每天对着她说话,也相当于自言自语,妻子敏敏终于在日复一日的不变的说话中到最后内心奔溃,我们日复一日的日子是否也是如此?我们成为好孩子、好学生、好的妻子或者丈夫以及成为了孩子的父母,或许有一天发现自己沉浸在生活洪流中,不知道自己谁时,想要走出,却发现已经深扎于此,无法自拔,或许立志,也会被周围的人拉回洪流中,无法动弹。

  如前所言,无论处于生活的哪个阶段,当幡然醒悟,或许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借由书中的内容,让心灵去旅行,领悟人生!一如书中写着作为心中对着磕长头小孩的话:总有那么一天,你会活成自己最想要的模样。就连所有疤痕都会变成勋章。

  《总有一天,你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读后感(七):相信自己,守护初衷

  《总有一天,你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看到这样的书名,有种内心被抚慰的感觉,我不曾去过西藏,常在荧屏上看到不同的西藏缩影,西藏的云、西藏的山、西藏人的眼神,那些带着西藏特色的感觉。西藏一直被人们当做净化心灵的圣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一旦遭受到人生的巨大打击,常常会被安排去西藏,找回自己。西藏那块土地有着治愈系的神奇色彩,可以安放彷徨灵魂的抚慰心灵的空间。本书是作者路佳瑄借着西藏的行程,记录和表达了她的经历生命感悟。

  不同的人去西藏有不同的感受。而路佳瑄每一次进藏都有不一样的收获。慢慢的她学会了尊重藏族人,比如你知道吗?藏族人不喜欢你叫他们藏民,这就像是盲人其实很忌讳你说“瞎”这个字,字眼稍有不同,便有种充满歧视的感觉。想要真正滴了解一个地方,当然要先去了解当地人。

  其实藏族人的磕长头的那种叩拜方式,在我看来是充满虔诚和毅力的,也许这就是信仰所支撑的结果,而作为外地人,是无论如何虔诚地去做,都没有藏族人那种朴素的虔诚的感觉,也许是内心世界无法膜拜的缘故。藏族人内心的平静和对天地万物的灵与美的敬仰和叩拜,无论是有钱人或是没钱人,内心的这份仰慕和虔诚当是同等重要的。只是有钱人,从形式上解放了躯体,他们采取花钱请人磕长头的方式,完成叩拜。他们心中也有天有地,有神灵,对于这种形式的跪拜,让然尽量用原始的形式完成。

  路佳瑄不仅用文字,还用图片记录下藏族人、走进西藏的游客还有自己。夹杂着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行走的感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真正牵动人心的生命经历的往往平静的不可思议,”我觉得这种生命感受很触动我。小时候总以为长大以后总会遇到轰轰烈烈的未来,而事实上,长大后你会发现,真正的成长常常是磨你的耐心,你的诚心,以及坚持你自己的方式。

  就如作者路佳瑄她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决然也可以按照她的习惯,她记录了她走过的地方,跟随《美国国家地理》的王牌摄影大师Frans Lanting学习拍摄技巧,捐助孩子上学,而她却不接受媒体采访,不做任何宣传营销,不签售。她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并记录她对生命的感悟,这种避开喧嚣的方式,似乎与这个时代的特点有大不同的区别,但她关注的生命感悟,却是能够得到很多人的共鸣,关于爱与责任、关于信仰、关于人生和梦想,你是要急功近利去抢还是默默守候,作者的文字和经历都可以给你一个参考。

  《总有一天,你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读后感(八):从心活

  西藏,一直是心中的圣地,说不上为什么觉得神圣,或者是那里的雪山让人敬畏,那里的文化感觉神秘,不管怎样,总想着一生总要去那里朝圣一次,才会了无遗憾。有幸读到了《总有一天,你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里面对西藏大量的图片和介绍让我带着一种参与的心情近距离地感受这片净土,体会这里的文化,我相信这是冥冥中的缘分。

  西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所以藏传佛教成为其文化的核心。在这里,佛教不仅是佛堂里的朝拜,而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和存在的方式。无论是在寺庙旁,还是在街道边,或者在山路上,都能见到或朝拜,或转着经筒的人,看到作者图片上那些朝圣的人,默默就感受到一种虔诚的力量。

  对自然的尊重是藏民宗教信仰的另一个侧影。藏民对自然的顶礼膜拜,使西藏成为最后一块净土。西藏有15座神山,每座神山藏民都会当作神灵供奉,一直听说这些神山蕴含丰富的矿藏,早有内地人想去开采,但在当地人的反对下屡次受挫。或者有人说这是愚昧,但在我看来这是尊重自然的智慧。渗入骨髓的信仰拥有着强大的力量。作者书中藏民的宗教虔诚不止一次地震撼我的心灵。很多朝圣者,无从知道他来自何处,叩首多少次,但那朝拜的坚毅和坚定的目光震慑着我的心灵,我不能不叹服信仰的力量,但却不由疑惑,这样的信仰是否也是一种执着?如果是,那是否又与佛主教导的放下执着相悖呢?

  藏传佛教很注重生死观的教育。让人们懂得人自出生开始就面临死亡,而死亡并不是一期的终点,而是另一轮回的开始。前世今生来世是佛教的根基。因着这样的教育,今生的福报是来世为人的起点,所以大多数藏民都很淡定生死。我想藏民也因此大多知道珍惜今生,以求来世。佛教如此的教育不管是否可信,但至少让人懂得惜福,不过度索取。或者藏民对大自然的尊重也源于此吧。因为他们不愿为了今生透支来世。想想我们自己,有几人不是将子孙后代应该享有的透支用到自己身上呢。

  布宫的堂皇和藏民的虔诚与甘愿让我深切感受统治内心的力量,内心的臣服让人无所怨言,做事自觉自愿,所以一直相信,藏族是个外表彪悍,内心慈悲的民族。这样的民族不会“坏”,因为心中有佛,相信转世,所以他们做事有忌,心怀慈悲。这与孔子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异曲同工。感叹的是孔子心中的理想在泱泱中原未能完全如愿,却在西藏以宗教的方式实现了。

  世间万物,本无善恶,只因被人定了罪,便有了善恶。只有心单纯了,安静了,无分别了,才能看见万物的美丽。这是作者在文末的总结,不能同意更多,希望有机会踏入西藏这片土地,感受下西藏纯粹的文化,发现自己真正喜欢和追求的东西,听从自己心的声音。

  《总有一天,你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读后感(九):学习藏族人——《总有一天,你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有感

  在中国23个省中其中西藏可以算得上是在新闻媒体上报道很少的省之一了,因为如此其他省市的人民对西藏的了解可以说得上是知之甚少。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西藏是神秘的,那里生活的藏族人民更加是神秘的,由于西藏的地理位置和严酷的气候,使得我们为那里祖祖辈辈生活下来的藏族人民而生出由衷佩服。虽然每年都有很多国内外的游客到西藏去旅游,但是都只是去逛一下当地的名胜古迹,对于当地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却缺乏了解,那里的人民到底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的传统到底是什么,他们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状况的......本书《总有一天,你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就试图通过照片书的形式来让我们近距离了解藏族人的生活。

  在本书正文开始部分就给我们澄清了一个在对于藏族人称呼上的一个误区,那就是很多旅游指南或者其他省份的游客将藏族人简单的称为藏民,甚至有一些新闻报道也是用这个词来称呼,我在以前也不知道其中的含义。现在在这本书上终于知道了这样称呼其实是对藏民很不尊重。这本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本真实照片的合集,作者从其中的每张照片出发来抒写其所见所感。例如作者通过藏族人民在海拔4000多米的山顶上迎风放风筝的照片就得出了真正牵动人心的生命经历往往平静,但其中却孕育着超凡脱俗的高贵;得出了虔诚的可贵感想。又比如作者通过正文30-31页的一副年轻女子双手合十虔诚祈祷的照片加上引用南怀瑾的文字来表达出自己认为女子想要达到气注神凝,长久肌肤时所应该具有的品质。

  当你看到一位藏族母亲背着自己年幼孩子的照片时,你会有什么感想?作者从这其中看到了小孩来到世间是前世修来的福报。要活的诚实,获得本真,不要刻意伪装,能够坦然面对死亡。在这本书中你还可以看到藏族人磕长头的照片,可以知道磕长头的仪式;你还可以看到孩子从童年开始就双手合十的照片,在这里你可以感慨藏族人民对信仰的崇敬之情,反观国内其他很多对物质狂热追求的人,精神匮乏的人,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

  我们应该通过本书中体会并学习藏族人对信仰的崇敬,对生活的不抱怨等良好品质,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不浮躁,不急躁,诚实为人,乐观向上,就像这本书的书名那样——“总有一天,你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这可能就应验了一句俗语——“相由心生”。

  《总有一天,你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读后感(十):信仰久了 你总会实现点什么

  关于《总有一天,你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其实我以为这是一本鸡汤的,前两天看了综艺节目《大学生来了》的一期,鸡汤派跟反鸡汤派的辩论,我觉得一直是属于鸡汤派别的,通常喜欢看一些励志的鸡血的东西,所以我非常不排斥一些看着比较鸡汤或者正能量励志的东西。

  《总有一天,你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书名散发着浓重的鸡汤味,但是它竟然不是那种我们司空见惯的励志啊、正能量啊、鸡汤啊。而是关于藏族人、关于信仰也关乎成长的。关于西藏、关于藏族人,或许我们都知道一些他们的磕长头、朝拜。我们常常惊叹于他们能够一直一直地做这样一件看起来充满苦难的事情。

  关于藏族人的磕长头,作者在书里这样说——并非这里的人民多么与众不同,而是恶劣环境下,信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寄托。对啊,如果用人类的一些行为来阐释毅力跟信仰的话,藏族人的朝拜要居于第一第二的位置了吧。在这纷纷扰扰里,虔诚那么可贵,坚持一生做一件事那么可贵,坚持一生做一件身体受尽千般苦的事是那么可贵。

  我要说,因为这本书,我对藏族人的了解更深入了一步,我了解了他们通过磕长头流露出来的信仰。信仰让他们平静,而那些平静的人,心中必定有自己的山水。信仰帮助他们找到灵魂,找到生活的光。

  有很多很多的人向往西藏,甚至有宣传者称“西藏是每个人一生必须要去一次的地方”、“西藏,是要跟最爱的人一起去一次的地方”。的确,西藏的存在,不管是涤荡人的心灵还是寻找不一样的生活面孔还是寻找纯澈的事物,西藏都是一个再恰当不过的去处。书里说,为什么每当我看到这种在西藏司空见惯的画面,第一个出现在脑子里的词永远是『听心』二字?在我眼里,一切祈祷、诵经、朝圣、磕头,都是在听心,只是形式有所不同。这世上那么多人,究竟有多少人听得到自己的心?

  但是很少有人艳羡西藏人民和西藏人民的生活吧,因为“你看藏族的孩子们,他们把童年都过成了千篇一律的模样。”他们生活环境艰难,他们从小就要接受被安排的命运——磕长头。插图中,有很小的孩子磕长头礼拜,或许谁都不知道他们的内心是怎么想的,他们愿不愿意做这样一件事情。

  作者在书里也说“不要艳羡这些孩子的家乡是天空湛蓝、水草丰美的乌托邦。乌托邦里的故事,我们都不懂。就像我始终无从知晓,他们这一世光阴,究竟交给了谁。”信仰的东西,很难让一个人从心底里去违背的,他们带着上一辈人关于磕长头的信仰出生,在他们很小的年纪,他们不能改变、无从改变,但是啊,信仰久了,你总会实现点什么。但愿那些孩子明白,不管他经历了什么、经历过什么,信仰久了,总会实现点什么,总有一天啊,你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就连所有的伤疤,都会变成勋章。

  好的文字能够感染人,读过这本书,我开始相信了信仰能够给人的那股坚毅的力量,信仰久了,你总会实现点什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总有一天,你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