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秦并天下》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4-20 01:51: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秦并天下》读后感摘抄

  《秦并天下》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秦并天下》读后感(一):可当普及读物读

  不能算是历史,可看作历史随笔。《易中天中华史》看到现在,有点失望。除《祖先》外,其他几本都了了。这不应该是易先生的水平。前几年读易先生的《帝国的惆怅》、《帝国的终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等都有一定的深度,《中华史》则找不到那种感觉了。我觉得《中华史》是把《史记》、《左传》等相关部分译成现代文加以编辑,再加点议论搞成的。有可能易先生有点急功近利了。

  《秦并天下》读后感(二):给项羽打电话

  自从越王勾践杀死了大夫文种,苏秦和张仪靠诈骗和权谋出将入相,一个时代便已终结。

  那个被终结的时代充满英雄气质和贵族精神,就像虎和豹;后来的时代却像狼和羊,崇尚利欲和权欲,越来越粗鄙而平庸。

  对于秦末汉初的这段历史,最早的了解来自于《神话》,我想这部剧的编辑和我有共同的想法,就是偏爱项羽。哪怕他坑杀二十万降卒,哪怕他进城后纵容臣子奸淫掳掠,都掩盖不了他乌江自刎,霸王别姬的英雄气概。二十八岁统领三军,天生神力,西楚霸王,我喜欢这个骄傲的项羽。可惜读过的这几本书,都不欣赏项羽,是啊,哪怕刘邦是个市井小人,他也是历史的胜利者,是大汉王朝的创始人,没人能抹掉他的功勋。项羽,也只能做一个刘邦的劲敌存在于历史中。无可奈何,但别无选择。

  目前对历史只有一个大的框架,已然明白了历史周期律的不可逆转。我们这个时代能敌得过历史周期律吗,不能,一定不能。现阶段,我们已经鲜少有寒门学子及第的例子,随着阶级固化,贫富差距持续拉大,革命是必然的。

  《秦并天下》读后感(三):给项羽打电话

  自从越王勾践杀死了大夫文种,苏秦和张仪靠诈骗和权谋出将入相,一个时代便已终结。

  那个被终结的时代充满英雄气质和贵族精神,就像虎和豹;后来的时代却像狼和羊,崇尚利yu和权yu,越来越粗鄙而平庸。

  对于秦末汉初的这段历史,最早的了解来自于《神话》,我想这部剧的编辑和我有共同的想法,就是偏爱项羽。哪怕他坑杀二十万降卒,哪怕他进城后纵容臣子奸淫掳掠,都掩盖不了他乌江自刎,霸王别姬的英雄气概。二十八岁统领三军,天生神力,西楚霸王,我喜欢这个骄傲的项羽。可惜读过的这几本书,都不欣赏项羽,是啊,哪怕刘邦是个市井小人,他也是历史的胜利者,是大汉王朝的创始人,没人能抹掉他的功勋。项羽,也只能做一个刘邦的劲敌存在于历史中。无可奈何,但别无选择。

  目前对历史只有一个大的框架,已然明白了历史周期律的不可逆转。我们这个时代能敌得过历史周期律吗,不能,一定不能。现阶段,我们已经鲜少有寒门学子及第的例子,随着阶级固化,贫富差距持续拉大,革命是必然的。

  《秦并天下》读后感(四):汉承秦制

  世界读书日应景读完了这本小册子。秦制的创立使一个崭新的帝国建立。得天下所依靠的武力在治天下时应变为一种权力,而秦政崇尚暴力,苛政导致的天下苦秦久矣便令其二世而亡。刘邦与项羽的争锋,一个大方分利网罗人才善于用人的权欲与利欲并重的枭雄,一个匹夫之勇妇人之仁的兼具英雄气质与贵族精神的心性少年,似乎项羽的失败是一种时代的必然。汉承秦制,用郡县代替分封的帝国制度已成为一股不可逆的潮流。

  读书摘抄:

  自己诚心诚意,人家才一心一意。自己和盘托出,人家才全力以赴。但,又不能没有退路。

  什么叫匹夫之勇,说白了就是个人英雄主义。

  一个必然要以权欲和利欲代替英雄气质和贵族精神的制度。

  武力转化为权力,武力社会过渡到权力社会,是历史的趋势,尽管那权力是靠武力获得的。

  事实上,农业民族更喜欢的也是权力而非武力。权力的滥用虽然也会带来不幸,但破坏力显然小于武力的横行。

  大国行民主,只能是联邦;大国行君主,则势必要集权。

  得天下靠武力,治天下靠权力。

  《秦并天下》读后感(五):为何是“秦并天下”?

  相信有很多读者在看完此书之后心情不太好,因为冲着“秦并天下”的标题来的,或许是想了解秦国是如何“扫六合,四海一”的,然而翻开才发现作者主要是讲的秦国统一后天下大乱到楚汉相争,最后由刘邦统一的过程。我也一样,带着这个疑问读完了全书,在我看来“并”字可能有另外一种意义。

  作者说秦始皇是很有历史眼光的,他很清楚自己做的是别人没有做过的开创性事业,诸如“车同轨、书同文”之类,不仅如此,秦国的郡县制在战国时代有其明显的优越性,统一度量衡、设置郡县制甚至是皇帝自称朕等等,这些都为后来的朝代所沿袭和继承,成为中国历史各朝代的“标配”,这就是秦国统一的历史意义,不仅仅是结束东西周数百年战乱,统一政权这么简单,更是为后人留下了很多“财富”,尽管秦帝国有自己的问题,故而昙花一现,很短时间便崩塌了,作者从秦国发源写起,最后以秦国灭亡之鉴收尾,讨论从邦国到帝国的过程(易中天对这一议题很感兴趣,记得以前他有本著作叫做《帝国的终结》),其实可能是想说秦“并”天下为后来留下了许多制度的财产,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故而如此命名。

  行文如易中天老师一贯风格,读起来像段子,又充分加入自己的评论和议论,个人以为值得一读,缺点是:①标题确实有文不对题的风险;②并且注释都放在最后,不便于阅读查找,通篇参考史记的地方很多。因此如果想充分了解这段历史,《史记》是第一参考文献无误。

  《秦并天下》读后感(六):《秦并天下》

  

武力社会,财力社会,权力社会,三大类型♥权力即人事,设岗位,明职责,定权力,给待遇,分而治之,互相制衡监管/人事、军队、经济、赏罚

最早的方式是凭借武力。谁的拳头硬,刀子快,谁就拥有土地、牲畜、女人和荣誉。反之,则成为他人的奴隶。武力的强弱,是唯一的标准和选项。由此建立的,是“武力社会”。

一部分人拿起了算盘,他们是商业民族。商业民族主张自由贸易,资金的多少便成为支配的力量。由此建立起来的是“财力社会”,资本主义是其典型。

另一部分人选择了权杖,主张根据权力的大小,来决定相互的关系和各自的配额。由此建立起来的是“权力社会”,中华帝国是其典型。

当某一集团(比如秦国)的武力大到天下无敌的时候,社会和国家的性质就会发生质变。武力社会必然过渡到权力社会,邦国也必然会转变为帝国。

秦帝国的大厦是由两根支柱来支撑的:中央集权和官员代理。这两根支柱互为因果。要集权于中央,就必须消灭世袭的领主和封建的邦国。留下的空白,则由官员和郡县来填补。官员既然只是皇权的代理人,至高权力当然仍在皇帝那里。两根支柱,其实是一根。

  《秦并天下》读后感(七):秦并天下

  当周朝的大幕缓缓降下,一个由秦创造的历史慢慢扑向眼帘。那个经过几代秦国人不懈努力创造的辉煌战果,却只因秦之苛政,暴戾而只存活了几十年,但我依然想在这里深深的对秦嬴政表示敬意,这是一个改变中华历史文明的人,他的书同文,车同轨。。。才能为后续的汉武帝打下坚实的烙印,这个是我之前看那时汉朝所没去思考的,易先生用他的中华史,阐述了他的想法,而这种想法是我之前所没有去想的。很庆幸我的阅读顺序,在大概了解汉朝历史的情况下,读的中华史。 秦并天下讲的是从秦灭诸雄,到刘邦称帝之间一百多年的故事,内容并不详尽,但思考良多。陆续会逐一整理。 之前一直有个问题,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 然后我就在想春秋都已无义战,何谈战国。又何来有罪无罪之说?但后来想想也是,中国的思想里都讲出师有名,有道伐无道,就像后来的陈胜吴广起义,没有陈胜王,大楚兴的口号标语,又怎能让芸芸众生的百姓们得到支持呢?而陈胜吴广的目光短浅也决定了他们只有短短几年的蹦头,但这一足矣撼动那个本就摇摇欲坠的秦帝国,再到刘邦项羽,又是格局不同的两个人,也可以加上后来的韩信,因为如果韩信听从蒯通之言亦或许会有一个三足鼎立的格局,但历史永远没有如果,只有它存在的必然性,所以最后胜出的永远是类刘邦的人,这是大势所趋。。。而中华也会因为某一时刻的颤抖而进行调整,但请记住,有些事情发生是有一种必然性在里面,我会在多年以后单独去讨论历史的偶然的必然性,但现在一切都不成熟。。。这算是真正的结尾吧 秦并天下

  《秦并天下》读后感(八):秦并天下

  秦始皇扫六合,称皇帝,废分封,立郡县,使车同轨,书同文,实现大一统。为巩固政权,一修驰道,二去险阻,三决川防,四销兵器,五大移民,甚至钳制舆论,焚书坑儒。这大秦江山本该固若金汤,怎么就亡了? 对于一个新生的政权,如果迅速灭亡,多半只有三种原因:要么是制度有问题,要么是政治有问题,要么是制度和政治都有问题。秦,是哪一种? 首先看政治。 秦亡于苛政。为何苛政? 秦以武力夺取权利,在巩固政权保卫成果时,能想到的办法也只有军事管制加严刑峻法。 作为帝国制度的创造者,秦人对于如何治理和统治新国家,其实一无所知,只能照搬王国时代的成功经验。 但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不能。因为得天下靠武力,治天下靠权利。 为何不能靠武力?商鞅之法带领秦国东出天下,兼并六国,但是建立秦帝国之后,却变成“天下苦秦久矣”? 富国强兵乃秦人共识。在当时的条件下,强国就得集权,强兵就得专制,富国就顾不上富民。集权、专制再加聚敛,执法势必苛严,国民也只能克制自己作出牺牲。 何况牺牲是有补偿的。物质的补偿,是加官晋爵,分享侵略战争的战利品;心理的补偿,则是可以在他国面前以“大国民”自居。所以秦王国的苛暴,秦国民可以忍受。 秦并六国后,新生政权建立为巩固统治兴建的各种措施,必然消耗大量财力物力人力,这些都不得不做,但是太急了,急政带来的也只能是苛暴。

  可是此时,物质和心理的补偿都没有了。没有了兼并战争,就没有了战利品;没有了国际社会,就无所谓大国民。这时再过苦日子,谁干? 再来看制度。 秦帝国的大厦是由两根支柱来支撑的:中央集权和官员代理。这两根支柱互为因果。要集权于中央,就必须消灭世袭的领主和封建的邦国。留下的空白,则由官员和郡县来填补。官员既然只是皇权的代理人,至高权力当然仍在皇帝那里。两根支柱,其实是一根。 独木难支,帝国大厦轰然倒塌。 秦之亡既在政治,也在制度。政治上的补救办法,是把苛政变成仁政,至少看起来像仁政。制度上的补救办法,则是在中央集权和官员代理之外,再立一根支柱。 所以,秦政必须转变为汉政,秦制也必须转变为汉制。这当然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也需要探索和实践。

  一直以为,秦始皇的一番辛苦为汉做了嫁衣裳,但是这样看来,大秦没死。他创立下来的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不变,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其政治意义和历史地位,只有西周封建和辛亥革命可以相比。

  只是后人对秦始皇有太多偏见了。

  《秦并天下》读后感(九):秦并天下

  秦并天下,是本书的标题,不是统一,是兼并,充分说明了,秦是一个标志性的王朝,在秦之前,中华文明是部落联盟,国家联盟,没有一个统一的主体政权,所以是兼并战争。秦以后,中华的内乱就是统一战争。从王国到帝国,从分权到集权,从封建到郡县。

  1.秦并天下

  首先秦为什么崛起?或者说为什么胜出的是秦?因为是蛮族,文化落后,政治混乱,所以变法动力强劲,商鞅变法正好就是针对这两点,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最终形成了耕战国家,一跃而起。

  其次,强调了秦并天下,是本书的标题,不是统一,是兼并,充分说明了,秦是一个标志性的王朝,在秦之前,中华文明是部落联盟,国家联盟,老大是盟主,对下有主权,没有管治权,秦志强没有一个统一性的主体政权,所以是兼并战争。秦以后,中华的内乱就是统一战争。秦王朝建立后,实现了从王国到帝国,从分权到集权,从封建到郡县。

  2.秦失其鹿

  秦为什么丢失政权?一是负担重,各种浩大的工程,耗费民力,二是执法严。

  3.群雄逐鹿

  为什么是楚?六国人民对新制度,新政策,强烈不满,怀念旧制度,需要一个旗号,符号,楚,楚怀王,比较合适。我觉得,为什么是楚,因为大泽乡起义在旧楚地,便于聚集人心。

  其次楚汉相争,刘邦胜出,书中对比了一下,刘邦、项羽,刘邦是平民,项羽是贵族出生,个人能力与魅力远远强于刘邦。书中语:重审美,选项羽,重实惠,选刘邦。项羽可能还重出身。刘邦团队人员比较杂,从贵族到流民都有,刘邦靠理笼络这批人。历史选择了刘邦胜出,从此中国社会也进入崇尚利欲与权欲的社会,这个社会从勾践杀文种、苏秦张仪出将入相开始,而那个被终结的就是英雄气质与贵族精神的时代,项羽就是为这个时代画句号。

  4.汉统一

  汉承秦制,承得是什么制?专制,中央集权的专制。大开杀戒,清洗功臣,就是为了皇权不受威胁。从分散的部落,到独立小王国,再到大帝国,世界史上看,也是大多数国家的道路,城邦制的希腊,是少数。历史道路,书中分析了武力社会、财力社会、权力社会三种类型。商业民族,走的是财力社会。中华走的是权力社会,资源与财富向武力集团集中,然后武力社会向权力社会转变,帝国就是权力社会的成熟标志,特点是集权。帝国的上层来源于军事武力集团,而军事集团就是喜欢权力集中与独裁。而社会的基座,是农耕民族,农耕渴望集权,为了说明这点书中还引用了马克思“一袋马铃薯”的言论;其次农耕希望权力社会,因为权力滥用带了的破坏性也小于武力横行。所以帝国制度就得到了全部人员的拥护。而帝国形成前,或者说秦之前的春秋战国期,就是邦国林立,是帝国的预备阶段,也是人类文明的实践与探索,正是有了前800年的邦国阶段,中华帝国的形态发育的才比较成熟。

  秦亡的教训,书中先抛出了政权一般快速灭亡的两大因素,制度和政治,要么有一个出现了问题,要么两个都出现了问题,政权才迅速败亡。秦的灭亡,柳宗元认为是政治出现了问题,柳宗元还比较周亡,周是制度问题。作者认为,周秦不一样,周八百年可能制度,政治都没问题,自然衰竭而已。秦是帝制加苛政导致,主要是还没学会如何成熟的应用新得的权力。

  书中有几处,我也做过一点思考,特别是蛮族那块,我读春秋战国那段时,也想过这么个问题,为什么强国在边缘地区?所谓的春秋四流氓,都是帝国的边缘地区,中原文化与蛮狄的交界处,农耕与游牧融合地带,如果说郑卫宋这些国家是住在二环、三环内的话,这几个强国就是在城乡结合部了,秦霸西戎、晋与狄混杂,齐灭东夷,楚就自认是南蛮,但又不是每一个边缘地区的国家,都成为强国,比如燕、巴、蜀,比如昙花一现的吴越。而中华就是不断靠着与周边蛮族融合,不断拓展自己的疆域,我现在特别不认同什么中华自古爱好和平这种话,一个爱好和平的部落,是不可能从一个黄河中下游的地区,扩张到今天这块大地盘的,起码秦王朝,就奠定了之后几千年疆域的核心板块。开创开元盛世的皇帝,有了钱之后,下一步想着也是开疆拓土。中华文化深处,一定有着征服星辰大海的基因,只不过,冷兵器时代,我们从宋以后,大多数时间打不过周边的蛮族了,尚武精神衰落了,我也认为尚武精神,是被宋以后的统治者刻意打压了。

  其次,集权被全社会认同,我觉得从生存角度说更合适,集权有利于农耕生存。

  另外,一点疑惑在这里看到了一种解答。我原来的疑问是,一个组织,最强调集权的应该是军队,最强调个体自由的,我认为是大学这种了吧。军队里面,一个命令发出,所有人执行到位,是为了高效的获胜,那中华的集权,是如何形成的,我觉得值得思考的地方。书中解读是,武力集团聚拢了资源与财富,拓展了集权的力量。集权来源于军队,这点我认同的。也有其他分析说,中华始终面临外敌与内患(河患),生存的压力,不得不选择集权,集权利于保护集体,但后来集权是如何在时间、空间上扩大了,值得研究,对文化其他方面的影响如何,譬如,商业上的盐铁论与今天的央企讨论,哲学上的思维方式,也值得讨论。

  :柳宗元对郡县制的点评、总结的有意思。另外最近逛街,看到王立群老师的百家讲坛片段,《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46》中,对于郡县制的后世解读,也值得看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秦并天下》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