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小平
引言: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作者满怀着对党的无比赤诚和热爱,书写了大型政治抒情散文《百年风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100年来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和所创立的丰功伟绩,浸润着作者丰富、真挚而炽热的情感。全文贯穿“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这一条主线,介绍了党的曲折发展历史,讴歌了党的辉煌业绩,展示了党的光辉前景。
三
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在红军生死存亡的紧要时刻,遵义会议,拨正着革命的航向。从此,它的光芒,照亮了漫漫的长征路,照亮了陕北高亢的信天游,照亮了中国的前途和希望。
有如春雷,有如战鼓,遵义会议的决策,高涨着红军的斗志。于是,便有了,金沙江的巧渡,泸定桥的飞越,万水千山的等闲。
他们像铁流,淌过草地,翻过雪山;他们像星火,一点点地燃烧,一片片地燃烧,燃烧成一条长长的火龙,一条耀眼的火龙,使整个中国,整个世界,看到了暗夜中的火龙,腾越的英姿,搏击的英姿。
敌人的围追堵截,锁不住红军前进的步履;饥饿和困苦,拖不垮红军必胜的信念;沼泽和死亡,沉不没红军生命的活力;那别有用心的分裂,也未能把红军引向歧路。这是一支经过血与火考验的队伍,这是一支用钢铁铸成意志的队伍,这是一支心中装着整个人民的队伍,它有着无穷的力量,有着压倒一切敌人的勇气和气概。
长征,你是一部长长的宣言,那坚定的脚窝,便是穿透历史纸壁的字句,永不磨灭。
长征 你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播种,把革命的火种,撒遍大江南北,把党的恩情,送入千家万户。
长征,你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程,用民心构筑着革命的基石,那被压迫的农奴,从此感受到了阳光的温暖,当红军的队伍走出好远、好远,他们依然仰望着娄山,仰望着六盘山,仰望成红军高仰的头颅。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春天会来,红军会回来。
四
西北,这块古朴而凝重的土地,那深植于此的彩陶,那静立于此的兵马俑,还有那驶出长安沉重的商旅,只不过是,留在历史长河中缓慢的步履。然而,当一星星火焰,一星星耀眼升腾的火焰,点燃了西北边际沉雄的雷声;当一群群汉子,一群群心中装着风暴雷霆的汉子,高扬起如火的旗帜,开辟出陕甘宁第一块根据地;当一只只相握的手,相握着胜利会师的喜悦,相握着成倍的力量,相握着新的篇章,西北,便伏雷凝电,以灼热的胸怀,以坚定的信念和意志,浩浩荡荡地,展开她如火如荼的风景,展示着英雄的浩然壮举。
延安的宝塔,成为一种象征,成为一柱永世不倒的旗杆。它,迎击着火的熔炼,承受着血的洗礼,飘扬着进击的战歌,沐浴着黎明的朝霞。它,在烽火硝烟中,不断地成长,不断地长高,于壮美的西北高原,高高地擎起夜中国的启明星,招引着向往光明的人们。
迷雾,遮掩不了人们的视线;暗夜,蒙盖不了人们的眼睛;乌云,隔断不了人们的向往;暴雨,浇灭不了人们的热情,人们坚信,风雨即将逝去,只有你,延安的宝塔,才是永恒。
奔流的延河水,挟着历史的责任,挟着崇高的使命,挟着雄壮的凯歌,挟着一往无前的气概,去冲破夜的禁锢,去荡涤夜的污秽,让黑暗中的人们,能在光明中行走;让黑暗中的呼唤,能在光明中找到回音;让整整五千年的夙愿,能在光明中舒展地拔节。
在延安,一缕缕歌声,尽情地表达着,向往和平与幸福的愿望,表达出一种希望的光泽与美丽。置身于一片歌声的热土上,仿佛一缕缕阳光照射在心房。为了这歌声,为了这阳光,多少人抛弃优越的家境,投奔自由而光明的圣土,和歌声融在一起,洗尽旧时代的尘垢,享受阳光的温暖。一孔孔窑洞,一扇扇面向历史的窗口,为着历史的进程,为着历史闪光的章节,嵌下深深的底蕴;一孔孔窑洞,一道道迈向未来的门槛,为着美好的明天,为着明天的美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静立的时候,窑洞,你是深邃的瞳仁,远眺东方的日出;伏卧的时候,窑洞,你是射向敌人的弹孔,在黑夜的弹靶上,喷射出血色的黎明;风雨硝烟中,窑洞, 你是正义的战火孕育而出的和平暖巢,你是奔向人类最高理想那坚实的脚窝。
在这里,领袖和群众,劳动是他们交谈的另一种方式,枣园开满的枣花,凝结着他们的共同汗水。
而在群众的心眼里,领袖又是那样的高大,那样的不同凡响,那样的引人注目,那样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如一面大旗,一面团聚人心的大旗,一面进击敌人的大旗,在人民的呼吸中,猎猎飘扬。
是的,这是一面胜利的旗帜,指到哪里,胜利就在哪里孕育,并以勃勃的生机,生长着新时代的歌声和光明,那思想的闪电,劈开旧时代黑沉沉的夜幕,掀开一片血色的黎明。
五
这是一个民族苦难的岁月,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美丽的山河。那被烧毁的村庄,那被炸毁的城市,那被焚毁的古迹,那被埋入万人坑中的累累白骨,那被强暴的妇女凄惨的呼叫,还有那南京城,被惨遭杀害的30万同胞,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斑斑血泪,暴露着侵华日军的兽行暴行。
在这民族生死存亡危急关头,一支新生力量,正在壮大崛起。是她,率先吹响抗战的号角;是她,高举起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是她,不记前嫌,以坦荡的胸襟,紧紧“箝”住蒋介石的手掌,揭露“攘外必行安内”的荒谬,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从此熊熊燃烧。
平型关,站起了民族的自信;台儿庄,喋血着民族的气概;百团大战,打出了民族的神威;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凝聚着民族的智慧,显示着一个五千年民族神圣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
经过无数次炮火的洗礼,长城,尽管弹痕累累,而这累累弹痕,正是我们民族多灾多难而又坚不可摧的真实写照,正是我们民族冒着敌人炮火前进的有力明证。
杨靖宇吃着草根,含着雪水,以自身的热血,染红了东北的黑土地。还有那八个少女,那八个打完最后一颗子弹,折断最后一根枪支的少女;那八个面对蜂拥而上的敌人,只有愤怒和仇恨,只有蔑视和无畏的少女;那八个手挽着手,视死如归走入江心的少女,以她们生命的沉没,升起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气节。在时间的江面上,这八个少女沉没的生命,盛开八朵洁净的莲花,芳香着一个悲壮的故事,芳香着一个民族刚烈的血性。
英雄的儿女,在前线酣战,而有人却躲在阴暗的角落,制造阴谋和卑劣,染污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用黑洞洞的枪口,对准奔赴疆场的九千名抗日英豪。皖南泣血,江河呜咽,七千名民族英雄倒下的身躯,化作人民的义愤,化作一篇篇声讨的檄文,声讨国民党的倒行逆施。
国民党的重重封锁,锁不住延安军民的抗日斗志。南泥湾那悠扬的劳动号子,领唱着大生产运动胜利的战歌,那飞速转动的纺车,纺着五星红旗的每一根经纬。前线飘扬的旗帜,刮打着国民党的背信弃义。(摘自《新余日报》2021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