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三十年细说从头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4-13 01:57: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三十年细说从头读后感摘抄

  《三十年细说从头》是一本由李翰祥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上下册),页数:11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十年细说从头》读后感(一):人生如戏,笑谈风月。

  一本闲书,贵在有趣。李翰祥导演太有趣了。大过年的看,胜过看相声。

  李导生在东北,长在北平,混在香港,世界驰名。是名副其实是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尤其是本行——电影,是港片鼎盛时的代表。博闻强记,把这娱乐圈里的故事写尽名利恩情,跌宕起伏,竟比电影里的故事还精彩。

  这题目原本是给报纸写的连载栏目,想想如今谁还看报纸啊!但报纸的副刊一度是娱乐和文学的中心舞台。想当初,每天等着看李导的段子的,和今天追热播剧的,有同样的心情吧。

  娱乐圈那点儿事儿,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看陈年旧事才知道太阳底下确无新鲜事,如今的玩儿的还不如原来那些爷爷奶奶们潇洒呢!

  顺便也说说,后浪这书做的好,百万字上千页,读了一半我还没发现错字。好!

  《三十年细说从头》读后感(二):三十年来机缘事

  李翰祥拍的电影,其实看过的并不多,除了小时候跟我爸妈看的《火烧阿房宫》,说来说去,只有《垂帘听政》、《火烧圆明园》等这些来大陆合拍的作品而已,一来是以前老片难寻,再一个就是不知为何,在找老港片看的时候,不自觉地就忽略掉了他的那些邵氏经典,而他为邵氏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三十年细说从头》,却在一次机缘巧合下看过了。

  《三十年细说从头》读后感(三):好事者说……

  说实话,还是感觉用“戏说”比较切题,好比剧务嘴里说的“研究研究”。

  说是自身经历,其实不如看作是以真人真事儿改编的剧本,这就是为什么上边儿作“戏说”的由来。到这里,又有种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味道……

  文中的事儿,大事基本错不了,小事儿记错也难免,但也有添油加醋之嫌,当然,手热刹不住车也理解。注释里有的也就不说了,为了看看《满城风雨》里的“双生双旦”,就找了一找:

  《三十年细说从头》读后感(四):意料之外的导演和他的一生

  最近有部即将上映的电影叫《降临》,原著叫做《你一生的故事》。我对原著中提出的那个问题一直很感兴趣:“你有了一个宿命的关于自己的全知视角后会如何对待自己的一生?”这是个蛮bug的问题,想的多了,十成十要把自己绕进去。不过换一种想法,我们看自传书籍,会不会也有这样的问题?“你对一个人有了一个宿命的源于他的全知视角后会如何看待他人的一生?”

  《三十年细说从头》读后感(五):李翰祥回忆录《三十年细说从头》:大师风趣幽默,纸上好戏连台

  大学念书那会儿,我寝室有位北京的同学,在东城胡同里长大,据说还是旗人,具体哪一旗忘记了。我对他的出身颇感兴趣,但他毫不为意,很少提及自己的胡同往事,或许是不想让自己显得特殊化吧。为了避免被人辨识出自己的北京土著的身份,在口音上甚至都刻意向南靠拢,完全没有北方人嘴里的“儿”化音。

  后来上了班,在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工位隔壁的一个同事更是传奇。据她说,她奶奶是当年宫里的格格,这样算起来她也是一位大隐于市、流落江湖的格格了。半是好奇半是闲扯,就经常找格格攀谈,她对此倒是很不介意,不过因为她年龄实在太小,加之她的家人经历过沧海桑田,与过去是割裂的,完全没有老北京的感觉。

  我倒是经常在邵氏电影里找到老北京的感觉。比如以拍清宫戏闻名遐迩的大导演李翰祥,在他的《倾国倾城》里,西太后嘴里常说“ke”(去字读成克),光绪称慈禧一口儿一个“亲爸爸”,倒是十足京腔京味。《倾国倾城》拍得华丽考究,虽上映于1975年,现在看来,依然能拉出现在很多古装戏许多条街。自此喜欢上了李翰祥,他的电影也一口气看了很多部。

  《三十年细说从头》读后感(六):李翰祥细说三十载

  先看谢家孝长近万字的序文,才知道这本书有那么多故事。读完这本书的忍不住想要去看看其拍摄的电影。单单回到这本书,超乎自己预期的好看,有两点,文字叙述风格,大概如介绍所言,李大导演惯于写剧本,文字简洁鲜活的不得了。引用各种俏皮话方言之类的生活感超强,后面看到据说还删除不少广东话的部分,不能看原版也算一种遗憾吧,除了语言另一点就是作者能与人言者都很诚实的写与人知道,尤其一段李大导演自己安慰人家哭的部分,藏着的梗李导幽默的叙述让我笑抽。

  当时这本书是谢家孝写在连载报纸上的,因为李导的名望,给与最高的酬劳和最好的板块,文章也不负众望大受欢迎,多个地方连载。历经种种曲折细说完后,集结成这本书,近四十年后有幸看到。后浪出版社特别用心做了这个纪念版。我看的电子版,实体书想来非常精致。所以非常推荐买一本阅读或者收藏。

  李大导演的人生和其拍摄的电影一样超级精彩,因为其电影比较久的原因,基本没看过他的电影,但是他的大名熟悉的不得了,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后来我看的王晶,周星驰这些电影人的作品,风月片和赌片完全说的上是李大导演开启的风潮吧。所以李大导演对香港电影的影响非常大的,谢家孝说其对中国电影,有阶段性的贡献完完全全当的上。

  我们大多都是喜欢明星八卦新闻的吧,书里面大概就写了不少当时热门的明星内幕。只是如今阅读吸引我的不在明星本身了,更多的是李大导演文字功夫。这些明星如果不是李大导演提到基本都闻所未闻,所以再看看当下热门的明星,几十年后更多的也会如当时的明星吧,这本书内当时娱乐圈的种种隐秘描写不多,但是对比当下各种事件。并没有本质的变化,当时的电影圈和如今的娱乐圈相对比可能还有不少倒退的部分吧,几得圆桌派听到很多明星拍摄电影或者电视剧完全无视时间,而且已经成了风气。李导演笔下的明星对他们的叙述多是敬业,哪怕有遇到迟到之类的也算担心受怕之类的。所以读到这个部分的时候不禁想,当下好多烂电视剧背后可能更多是整个制片氛围的事情。

  这本书蛮长的,李大导演也写了超级久,从自己的经历如何到香港,成为培训班演员,再到类似现在的美工,再机缘巧合的成为导演,一步步的走向自己导演的高点。再到最后对整个香港电影的预判,如今看来确实很准,香港电影一步步走向沉默。。。。调子也慢慢不觉中有些伤感。

  这本书对我而言,如同黑泽明的《蛤蟆的油》非常想要了解导演的生平经历,因为自己也有一个遥遥的梦。作者人生经历丰富多彩,文字如其人生。完全打的上满分。如果有不足,因为连载集结的,整体结构没有多少连接性,如此这本阅读起也可以随心些。非常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三十年细说从头》读后感(七):三十年细说从头

  五、六十年代有大批大陆的文艺工作者来到香港和台湾,可谓猛龙过江,造就两地的文艺事业极大繁荣。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背景各不相同。北京、上海以及来自其他电影厂的人来到香港这个弹丸之地,不晓得能碰撞出多少好东西。导演李翰祥是这股大潮中的一位,以演员的身份考永华的演员训练班以前,李只是个刚从北平艺专辍学的学生,并无名气或者背景。这些给李的《三十年细说从头》定了个基调,从底层摸爬滚打成为邵氏一哥的成长史。

  李在北平艺专学的是西洋画,偶尔也会跑跑龙套。虽然考上了永华的培训班,却是个极不安分的主。李初到香港时工资不高,常为生活所迫,也有过阻街卖画的经历。在片场也是从底层做起,跑龙套、画布景、做场记摸爬滚打多年。后来才有严俊提携做了编剧、副导,又一举被邵氏的大老板赏识,做成导演,终于喊出梦寐以求的“开麦啦”。李的这三十年像是个江湖,以往银幕上的大明星不过是身边有血有肉的同事朋友,艺术工作也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一样柴米油盐,酸甜苦辣。

  当时在香港租房在一起的这些文艺工作者拜了把子,叫自己是七大闲。李翰祥行三,二老七是之后电影界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胡金铨。胡金铨原来在北平艺专旁听过一阵,所以算是李的“师弟”。金铨还未发迹的时候也受到李的提携,来做个副导演什么。香港电影的繁荣正是由这些来自五湖四海,又从小人物起家的任务构建起来的。其中很多人都是像李翰祥一样演而优则导,领了基本工资过生活的。李很务实,拍出的电影有一股匠气。

  李翰祥在江湖上最重要的名声应该算是邵氏的风月片一哥。李除了风月片外,更是以黄梅调奠定邵氏江山。李作品的自信来自于其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修为,从《三十年》的各种小细节中也能看出端倪。后来大陆看李能在香港那么小的片场里把紫荆城拍的惟妙惟肖,便请李回大陆拍慈禧三部曲。想必李有生之年可以在故宫拍戏也是了却了一桩心愿,不过看了成片《火烧圆明园》的质量却乏善可陈了。

  李离开邵氏,过台湾自组国联公司也算是一段佳话。可電懋公司突然的坠机事件却断了李的后台老板,让国联一蹶不振,否则台湾电影的历史还能改写一下。说到底,李是从底层摸爬滚打起来的电影匠人。这辈人可能少了点艺术家气质,但是对电影行业的尊重,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追求,对生活的理解,却深深刻在他们的心中。

相关作品:

  首部导演作品

  《三十年细说从头》读后感(八):从头细说三十年

  1996年12月,纵横影坛数十载的著名导演李翰祥在北京逝世,撒手徒留“一座还未燃烧的阿房宫”。

  李翰祥导演,是50年代到80年代的大师级导演,那个年代对电影稍有关注的人,基本都曾看过或者知晓李翰祥导演的一两部电影。李翰祥镜头下出过不少经典的历史片、宫闱片,譬如《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倾国倾城》《乾隆下江南》《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施》等。此外李导的风月片也是独树一帜,在影坛上缔造了不小的影响,例如《风月奇谭》《北地胭脂》《金瓶双绝》,个个出类拔萃,古香古色之中又不落淫俗。一部部精品佳作为李导博得了广泛的赞誉,金马奖、亚洲影展相关奖项也相继垂青,当然,作为观众感受最深的还是电影放映在银幕上时,那种画面的精致和写意的美感,无不令人折服于李翰祥导演深厚的导演功底。

  李翰祥于1926年出生于现在的辽宁,年轻时在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求学,师从徐悲鸿,主攻西画,为其后期在 “长城”负责布景美术以及终身艺术风格打下基础、定下格调。1948年对22岁时李翰祥而言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李翰祥结实了马彦祥和沈浮,同年在沈浮的推介下来到了香港,自此开启了自己这一生不凡的电影生涯。此后的近50年,李导一直活跃在电影的台前幕后,执镜于各大片场,见识了无数影星不为人知的一面以及拍片过程中各种趣轶之事。李翰祥一生大致可分为永华、邵氏、台湾、大陆几个时期,无论是武侠片、风月片、恐怖惊悚、文学改编、历史写实等等,影片风格始终以内容丰富、视角宏观、文人情怀为主要特点,特别是对黄梅调的深入运用,使得李翰祥在国际上扬名立万,也将中国文化艺术推广海外。纵观李老影坛一生,可谓跌宕起伏,红尘辗转。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李翰祥在香港《东方日报》连载“三十年细说从头”,内容以其从影三十年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为主,包含两岸三地影坛的诸多掌故见闻、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五行八作。语言风格随意生动,打趣幽默,尤重细节,令人乍读便手难释卷,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连载的文章集结成册后,出版发行,成为80年代红极一时的回忆录,在大陆销量过百万,也正因如此,后来还专门拍摄了一部同名电影,也是李翰祥亲自执导。

  2016年是李翰祥导演诞辰90周年暨逝世20周年,后浪文学趁此良机,重新引进了绝版多年的李翰祥导演回忆录《三十年细说从头》,使得绝版之书又重新江湖,而且是华丽再现。新书分精装、平装两个版本。精装版走视觉路线,装帧取墨黑底色,深沉大气,封面为几何椎体,诠释着投影、倒带这电影独有的行为和用语,再以彩虹金与亮金烫过,增添一丝高贵典雅之气。不得不提的是精装版附有一张收藏书票,印着李导亲笔绘制的《金瓶梅》,上盖李导私印,书票也是手工编号。平装版的整体风格走的是风月路子,使用霓虹专色印制,取大俗大艳,书名烫金,封面采用李翰祥导演的多部影片海报拼接而成,入手质感极佳。

  再说说内容,翻开书来,掠过谢家孝的序。正如第一章《抱羊上树与骑虎难下》中这一块儿:

  甲:闲来无事下南乡。

  乙:树木榔林长成了行。

  甲:松柏枝叶多么好看。

  乙:树上站着一只羊。

  甲:你若问那只羊它怎么上的树啊!

  乙:怎么上的树呢?

  甲:……

  于是甲就开始卖关子了,山南海北,东拉西扯,张家长、李家短,七个碟子八个碗,叫听众一边纳闷儿,一边笑着听他白话。这一段不长也不短,最后当然要说明“羊是怎么上的树”,不过要在乙认了师傅,叫了无数声“爹”之后,才抖这个包袱。

  整部书仿佛就一直是这么个相声,李导随心所欲地开个话题,然后又漫不经心地娓娓道来,但讲着讲着却似习惯一般的跑偏,真是山南海北的东拉西扯,直到吊足读者胃口后才抖出包袱,让人嬉笑怒骂一声来个通透舒服。文中有很多当时年代诸多影星和片场发生的各种轶事,通过李导斐然的文采,灵动的笔墨,当时就地的情景跃然纸上,一股考究而又古典的气息流露于字里行间之中,读者仿佛穿越时光回到那个年代,个中滋味妙不可言。

  看《三十年细说从头》是听李翰祥讲故事,老先生骨子里是个心怀悲悯的文人,能感觉的出来。这次新书出版,增加了很多珍贵的照片,也得益于李家的帮助和支持,相信喜欢李翰祥导演的读者、影迷会如获珍宝。而这本书的再次出版,也算是告慰老爷子的在天之灵,当年老爷子倒在片场,不是结局,只是一个小小的中场休息。

  《三十年细说从头》读后感(九):一个逗逼的装逼记

  想象一下,当今哪个顶级大导演突然开了个人公众号,每天更新上千字文章,足足两年……难度可想而知。

  首先,能保持住自己艺术坚持,不被资本裹挟的大导演非常稀缺了;其次,大家都要在电影市场好的时候忙项目开发,或跨界上电视节目,做大型舞台剧的事,相信没几个人可以做到连续每天更新两年文章。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变化是,前互联网时代,读报刊杂志的人确实比看电影的人多。

  1979年,刚去香港最火的报纸《东方日报》担任编辑的谢家孝第一个任务就是去请大导演李翰祥开专栏。

  彼时导演已经拍了80部电影,入行30年了,如日中天,哪有空理他。

  空闲时间他要游山玩水,古董字画,赌场小憩,文艺生活,文人爱好,富翁休闲,一个都不能少。

  所以作为编辑如何请到导演答应写专栏,绝对是新手行业指南。

  拍马屁,必须拍到点上。

  “以您的经验,以您的记忆,以您在中国电影圈的贡献,不写实在可惜了。”(不要用小本记哦)肉麻的话,说起来有理有据,让人欲罢不能。李导演心动了。

  于是有了这部上千页的回忆录。只是没想到大陆出未删节版,居然跨了一个世纪。需要对电影史感兴趣的人才知道李翰祥了。

  好几次都在怀疑,他的记忆力为什么可以达到这样的程度。可能也有杜撰的成分,反正读起来津津有味。通常这么重的书,从来不想出门随身携带在地铁上阅读的。这本是例外。

  本书从1948年到1979年,从北平到上海,从香港到台湾,以李翰祥从影史为主线,包裹了许多电影圈的秘辛逸事,有让人笑喷的地方,也有让人唏嘘不已的坊间传闻。涉及隐私八卦,虽考证困难,但也给当代读者影迷提供了一个窥探的缝隙。

  可能因为他天生爱相声,逗贫招人喜欢,跟徐悲鸿学过画,有美术功底,机缘巧合,加上自己主动争取,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的李小黑混进了电影圈。

  摘录两段故事,感受一下民国刚入行电影青年的生活是怎样的……

  当时老电影人粉刺他——

  “你黑咕隆咚的,拍黑白片正好,粉也不用扑了,扑上去不像冬瓜皮,就像驴粪蛋儿上霜了。”

  “你爸爸是不是印度人?”

  他回答的一套一套的,

  “我爸在门头沟挖煤的,我妈是煤球大王的千金,我们是李太黑黑旋风李逵的后裔,替我接生的产婆姓包,是包公的十八代耷拉孙儿,我刚一落地,她把我放错放在和煤球儿的盆子里,所以我才如此这般的健康,黑里俏。不过黑虽黑,绝对纯种中国人,一点杂毛儿都没有,绝对没有串过秧儿。”

  第一次跑龙套,只说了一句台词,就写信给家里吹牛逼——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拜别慈颜,迄未呈函问安,罪该万死。儿……已参与电影工作,今幸略有所成,参加……公司文逸民导演之《满城风雨》。女主角由上海小姐……香港小姐……饰演,男主角则有严化与我分别担任,双生双旦联合主演,堪称珠联璧合也。儿的演技大获导演赏识,加冕儿为电影界不可多得的新秀隽才。今特驰报佳音,以慰亲心……”

  民国范写信吹牛,表演结束。

  没想到电影俩月就公映了,北平也可以看……

  李小黑点三叔比他大三岁,回信说已经通知七大姑八大姨了。

  妹妹也来信说母亲去神坛祷告票房大卖,已通知所有中小学同学,李翰祥领衔主演的电影要上映了。

  李小黑接到了亲朋好友无数的祝福来信……已经回不过来了。

  隔壁二大爷也托人写信,嘱咐他,上海小姐也好,香港小姐也好,成亲还是东北小姐最好, 东北少爷娶东北小姐,婚后,自会有商有量。再者,香港并非久留之地,一天一“冲凉”,日久必元气大伤……

  三叔来信说,看到海报了,没你。剧照里有一个远景,还被挡了一半,是不是“独抱琵琶半遮面”?二十多个演员名单里,除了香港小姐之外,没有一个姓李的。对了,北平出了大事,颐和园十七孔桥头的铜牛不翼而飞,不知是风吹走的,还是人吹走的!

  妹妹来信说,祖父母拖男带女,一家老少七十二口,从山海关外的锦西坐8个钟头火车,来北平,专程看李小黑主演的《满城风雨》……

  有兴趣的朋友快去我书摊找来看吧!

  我将得到去电影院的地铁往返票钱。

  感谢!

  《三十年细说从头》读后感(十):在电影八卦与李翰祥之外,想简单说下我们对“香港”感受的变迁

  《三十年细说从头》应该是2016年最让影迷兴奋的传记类电影书,说是传记,只是李翰祥常年在报刊上连载的文章汇编,不过因为按照时间线细说从头,也确实可当是传记了。不少影迷朋友读后,一定会惊讶于李翰祥导演惊人的记忆力和表达力,如果你不是专业的中国电影研究者,那看完这部书,基本对中国近现代电影史有了很清晰的脉络,对那些风云导演与影星的八卦趣事,也知晓不少。

  想必已经有不少影迷对这本书里的电影史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但我这篇书评(不如说是读后感),并不太想谈电影。可能与我的阅读期待有关,这部书带给我一种奇特的感受,这个感受可能无关电影无关艺术,而是有种政治上的意味。

  李翰祥导演从内地初去香港的日子,描写得非常细致,遇到何人,做了何事,娓娓道来,一直到五十年代站稳脚跟,崭露头角。奇怪的是,李翰祥并没有用很多笔墨去写“思乡”这个主题,或者说我们从他的文章里,可以对他初到香港的岁月有一个确切的了解,非常具有史料价值。大抵是穷中作乐,厚积薄发,这段时间他过得苦闷,却并不压抑,因为总有朋友同志冥冥之中相聚,所谓“莫愁前路无知己”是也。

  李翰祥到香港,到之后因为时局原因彻底定居香港,他都安之若素,香港于他只是中华大地的某个角落,反正周围朋友大多都是从内地迁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长沙、广州等地的戏剧、电影才俊,在香港汇聚一堂。

  不管在片场还是在街上,李翰祥经常遇到东北老乡、北京老乡(设身处地想象下这种场景,真是乐莫大焉),他又能说善“编”,和谁都轻易打成一片,好不热闹。那个年代的香港,对一个北方人来说,是陌生的,也是“陌生得无所谓的”,因为还不存在文化上的割裂,周围的朋友都是差不多的来历,谈何割裂。香港,只是一个方言有些叫人头疼的地儿罢了。

  李翰祥对香港的态度和他隐隐露出的家国情怀,是这本书给我触动最深的地方之一,我试着在电影史、逸闻轶事之外,去寻找年代精神的痕迹。当时之香港,与今日之香港,已经完全不同。而当时香港与内地之关系,与今日香港与内地之关系,也已经面目全非。

  李翰祥他们来港发展的内地人,除了方言、生活习惯这些隔阂,都有着同样的成长养分,或者说人格DNA,这些人凑在一起,没有任何价值观上的割裂,都在攒着劲为中国电影做贡献,续上民国老上海电影的辉煌,毕竟,大多数人才,都是从内地来的,经历了内战、抗日然后又内战,香港成为一个暂留地,不想成为永久的暂留地。

  没错,李翰祥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那个年代的“内地-香港”的关系,最让我感慨。不管是我自己的亲身感受还是朋友的描述,现在去香港已经感受到巨大的“割裂”,不仅是语言和生活习惯上的,是精神气上的。香港于我们,不管承认不承认,都近乎一个“异域”,一个充满假想(通过电影)的异域,一个作为旅游城市、购物天堂的异域,去过一次可以炫耀说“我去过香港”的异域。

  对于香港的想象越丰富,落差也越大。——在李翰祥他们那时候,这哪里是个问题呵。这几十年的变迁,原因错综复杂,但从结果来看,十足令人叹息。

  好了,说远了,还是回到这本书与电影吧。

  不管是书还是电影,真诚,是所有好作品所必备的特质。李翰祥的真诚是他从不避讳私事,嫖娼、新婚夜这种事也会津津有味地付诸报端和读者分享,自己的旗子倒下了,方好拽倒别人的旗子,于是对他人也是坦率而谈,比如对严俊,本来是自己的恩师,也能做到公允,有一说一,嘲讽时极尽嘲讽之能事,感慨时也能催人泪下。

  这种“自己倒地而骂人”的策略,是李翰祥式的智慧,是他的真诚。他有时候嘴巴太毒,有失宽厚,不过却也生气勃勃,而且在要紧的节点上决不含糊,拿出打死我也不说的劲头,只点明事儿,决不曝人。

  一个导演越是真诚而优秀,就越能通过他的电影看出他“这个人”——这个人指的是,他的世界观、对人生的认识、性格、审美以及重要的生死观。李翰祥在作为伟大导演之前,一定是一个伟大的人,他从头至尾都是表里如一的,内心赤子,外露的言行也赤子,内心流氓,外露的言行也流氓,有时候不要被流氓混混的幌子盖住了赤子的真相,也不要被赤子的拳拳之心蒙骗了流氓的隐隐之气。不管在李翰祥身上的气质是如何复杂多面,他都是表里如一的,不玩阳奉阴违暗度陈仓那套,该守的规矩一定守,该捍卫的价值观一定捍卫。

  看他后来的电影,不管是黄梅调《江山美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瀛台泣血》、《火烧圆明园》这种偏古典的,有家国情怀的作品,还是《大军阀》、《北地胭脂》、《风月奇谭》、《骗术奇谭》这种风月、骗术题材的作品,透露出来的价值观都是非常端正的——三观端正,在当下或许已经不是赞誉的意思了,这是当下的病态。

  和他的结义兄弟胡金铨不同,李翰祥从性格到作品(电影作品和包括这本书在内的文字作品)都不是那种“专注而严肃”的人,他也有深情也有感喟,却不会像屈原、杜甫式的沉重低唱,而是有种唐伯虎式的放浪戏谑在其中,爱情戏如此,对家国事也是如此,不会直接瞄准悲痛狠狠渲染,而是通过各种有趣而荒诞的小细节,来表达这层意思。

  李翰祥是忌讳煽情的,他做的是高级的悲喜剧,这是他的成熟之处,也是他在良莠不齐的邵氏电影中成为佼佼者的特质。

  《三十年细说从头》好看是因为随性轻松,而且文气畅通一以贯之,是非常优秀的口语写作,大量俚语方言和戏仿游戏打油之作,仿佛对面坐着李翰祥,跟你噼里啪啦讲书,曾经有段时间看了大量李翰祥的历史题材片,由衷地感慨:要是让李翰祥给我上一堂古代文学课或者历史课,那真是飘飘欲仙吧。

  李导西辞久已,身后留下的这本书还是实现了我的这个愿望,唯有感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三十年细说从头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