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婚内失恋》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4-13 01:49: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婚内失恋》读后感摘抄

  《婚内失恋》是一本由邓惠文著作,后浪丨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1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婚内失恋》读后感(一):【2021-bk30】- 婚内失恋

  

作者的三观挺奇葩,不能说整部书都不对,但是很大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在在无限制地去强调女性的自我错误和婚姻不幸源于女性自身。甚至对于男性婚内出轨,邓惠文都不觉得男方有错误。

Google了一下,去年这位作者还就罗志祥一事顶风发过文。其余的就不想说了。实在是有点看琼瑶的感觉,令人十分不适。

不过的确,婚内失恋这种问题,不像未婚失恋一样可以快速地解决。「不能过就离婚吧」实在是未婚年轻男女的简单口号,或许可以一时激励人心,但并不能解决深层的纠结。

单身时失去爱的感觉可能会考虑分手,结了婚则大有不同。人们不会轻易解除婚姻关系,更不愿失去生活中的合作伙伴。「住在一起的关系、共同教养小孩的关系、法律上的夫妻关系、面子上的依存关系。」导致这种失恋当然比未婚时复杂又难处理。

婚姻就像是照见自我的墨镜。女性自我认知,爱护自己,懂得体谅与温柔固然重要,然,在我看来婚姻是双向性的,两个人都需要沟通才是正确的相处模式,比起抱怨和指责,从源头解决问题才是最恰当的方式。

况且,婚姻失败从来不是一人之过,也不是女性之错,更不是男性出轨的借口。

  《婚内失恋》读后感(二):一些对我有启发或者警醒的原文摘录

  

以下全部原文摘录。

* 爱是一种非常精致的感觉,也非常脆弱,不见得要双方做错什么才会损耗、消失。

* 与伴侣分享情绪是一种能力。....但是进入婚姻生活之后,要长期保持这样的能力,就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

* 人对于压力的本能反应是逃避。

* 试图用说教的方式恢复两人的互动,通常只会开启恶性循环,并且让对方更无法回应。

* 如果能培养稳定的自信,看待关系时就会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还想不想做些什么。

* 人间夫妻难免对彼此有些失望和不满,但那并不是世界末日。理解各自想要的东西,也理解彼此可给与不能给的,可以容许一点失望,承受一些失落感。记得彼此的好处,才能维持长期的心理关系。

* 请持续地提醒自己:“我选择我乐意做的,我乐意做我选择的。”不轻易接受别人的控制和强迫,不轻易拿自己去交换肯定和感激。善待自己,保持没有怨怼的状态。

* 欢迎你来到自我探索的大门前。相信婚姻的困境是为了带你来到这里,还有太多关于你自己的秘密需要被你看见。每个人都值得爱,但不一定值得就有人爱。没有人爱,也要维持那种值得,拥有爱的希望。(最后这点略鸡汤,但部分可思考。)

  《婚内失恋》读后感(三):我们是都在婚姻内失恋了?

  怀孕期间,孩子奶奶在老家种的核桃带来一兜又一兜,补脑子,补身体。核桃皮不好剥,我怕麻烦,坚持吃了一段时间,搁置在工位抽屉。(现在回想,真实原因是我不喜欢核桃皮的涩,给我剥好的一兜子核桃仁,我也每每吃不完)。 公司下个月搬家,彻底清理了一次工位,翻出了一大兜核桃。看着挺好,扔了可惜,计划把他们消灭掉。专门拿了开壳器,结果打开一看,竟然有一半都长毛了,剩下的吃起来苦苦的,都坏了。在这之前,我都不知道带皮核桃也会有保质期一说,尤其外表看起来跟正常核桃别无二致。 东西放久了真的会坏。核桃尚且如此,其他更不必说。 不久前新学一个词,“Leftover ”。Leftover,在日常用语中,是剩菜的意思,其实不只是剩菜,leftover泛指各种“没用上的东西”——不是没用,是没被用上,例如买了一直没动的手账本,过期的防晒霜,带标签的新衣服,拆封从未被好好品读的书籍以及处于已婚状态失恋了的男男女女。 我们是否在婚姻中失恋了? 1,“热情不再”; 我不再关心他最爱的游戏,卧室乱不乱更重要;他宁愿躲在厕所玩手机,由着我无理取闹,只要不冲他发脾气,一切好说。他搞不明白为什么以前能温柔地坐在他旁边看他整宿打游戏的女孩,婚后会变成随时游走发飙边缘的汉子;我也想不明白以前一个烤肠就开心一整天的没心没肺,婚后会变成连收两次一样口红,就要担心我是不是不被用心对待了的玲珑心思。 2,“我爱我的另一半,但我不再有在爱里的感觉”; 我发现有我这种感觉的妻子不在少数。我们过成了亲人般坚固的情谊,却很少牵手拥抱。我们关系复杂:住在一起的关系、共同教养小孩的关系、法律上的夫妻关系、依存关系、家人关系,可是却疏于亲密关系。被角色束缚,负责任的爸爸妈妈,家庭主要劳动力,孝敬老人的儿女,我们像战友一样拼搏向前,只是好久一杯奶茶不插两个吸管一起喝了,不再分享同一个冰淇淋,缺了恋爱的感觉。 谈恋爱很好说,吵一架,作一场,矫情矫情,重归于好,大不了分手;结婚了,就复杂。我们总不能因为今天对方没有跟我说晚安,就要不过了。明天要出差,今天的快乐心情不能分享到凌晨,就感觉没法一起生活了。这是小孩子思维,我们在用成年人思维过日子。只是心里的情绪堆积到一定程度会大爆发一次,继续生活。主要精力都在还贷,养育孩子,处理生活的琐碎。深究爱不爱的问题,感觉很闲的样子,何况时间真的少之又少。是事实,也不免不忿。我有时候也会纳闷,我怎么活成了四平八稳,却不可爱的妻子了。 3,“吵架成本高,看向对方的眼神失去了光”。 我们喜欢稳定生活,回避冲突。 近期跟老公吵架次数减少很多,但偶有龃龉。吵架次数少,一方面是有娃后我俩成熟不少,还有一方面是吵架成本太高。 一般电视连续剧里演的夫妻争执都太容易理解了,大是大非非常好判断。过日子常会发生莫名其妙一言不合,到最后完全理不清到底因何而吵的架。 吵架很不自在,并且再也回不到摔门就走的潇洒了。要上班,要送娃上学,要保持体面,要一个屋檐下,要及时沟通解决。婚姻关系久了,俩人更像是合伙人。 喜怒哀乐不是自己的,放空一会儿,自家娃能问一百遍:妈妈,你怎么了?你不高兴了吗?你是不是有情绪了?我只是要发会呆。 失去恋爱感觉的一方仍深切关心对方,而且绝对不愿意伤害对方,但是却想结束关系。我有一段时间,深有同感。 我在婚姻里面很自由,就是很久没有恋爱的感觉了。 试图跟朋友分享自己的情绪,我不满意现在的婚姻状态。说着说着,自己都感觉好像在无病呻吟。 《婚内失恋》中有一段描述很贴切:每段婚姻都有个性,就像人有个性一样。所以婚姻正不正常,这一点无法确认也不需确认。不过,要是你过得不快乐,甚至很痛苦,那就值得确认也值得关注了。 婚姻无法定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是我感到不舒服,那肯定得想办法解决。 幸而3月份有三天年假,老公让我一个人出去溜达溜达:一个人喝奶茶,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去书店,一个人放空。状态调整了过来,知道我以后要怎样做。 1,培养独立的能力 我有工作,有伴侣,有朋友,有家人,有手足,还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我每天忙碌,也会感到孤单,孤单是常态。 加布瑞埃拉·泽文在《岛上书店》一书中这样写道: “我们读书而后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我们读书,因为我们孤单;我们读书,然后就不孤单,我们并不孤单。” 读书是一个好的选择,个人成长会填补空白。 一年起码要有一天时间单独留给自己,就做自己。单纯以自己的视角去欣赏世界,以自己的观点去认知事情,以自己的角度去做选择。不推卸责任,不依赖伴侣。 确定自己选择了现在的状态,并且是自己做的最好的选择。 2,理解双方原生家庭 去了解对方的出生背景和成长环境,观念的不同,很有可能只是双方从小的教育就如此。节假日回到他的出生地,听家中老人讲小时候的故事。 多聊天,多倾听。好好听话很重要,我在家庭外面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不知为何,在伴侣面前,反而凡事就要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老公跟我相反,他在外面看起来不好相处,回到家里,我感觉他都没脾气。 我以为我们了解彼此,其实“门当户对”不单单是价值观、人生观、育儿观。它能细小到吃饭的酸甜口不同,俩人在一起都觉得对方不是自己的命定之人。持续探索对方很重要。 3,悦纳自己 我善于做计划,不喜欢被打乱,我很固执。人贵有自知之明。 我的精力比较丰沛,没喝过的奶茶,没吃过的冰淇淋,没去过的地方,没见过的风景,都想尝试。这倒没什么,不好的地方是我还很别扭。如果另一半不陪我,我会不好意思单独去做;如果另一半因为我的要求才一起,我又感觉不好。心理书上都说这是源于没被满足的爱,才会计较很多东西,才不能坦然享受他人的好。 愿意陪伴,总是乐意爱一个人,兴趣爱好可以一起培养,试图对方从根上跟我一致,不是为难他,而是为难我自己。 卸下重担,简单的做自己。先爱自己,懂得取悦自己。 好好说话,珍惜拥有,不是占有,而是爱护。心情不好除了找伴侣发泄情绪,还可以学小王子一天看四十四次日落。 “汲汲营营,忘记身边的人需要爱和关心 借口总是拉远了距离,不知不觉无声无息” 失恋虽难过,并不可怕。对方一直都在,有的是机会重新恋爱。

  《婚内失恋》读后感(四):婚姻关系中的“活在当下”

婚内失恋7.3邓惠文 / 2020 / 后浪丨广东旅游出版社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非常在意,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

按常理来说,婚姻是恋爱的一个里程碑,失恋的人通常是无法抵达这个里程碑的;结婚以后大家也不会去考虑失恋的问题。 不过这两个词组合以后确实非常传情的表现出了不少人在婚姻内的真实状态,就是在一个比较封闭的亲密关系中,逐渐疏远的状态。 其实这种状态挺常见的,我被这本书吸引其实也是因为我觉得我在婚姻中,也有类似的感受。

作者首先是用一些例子来说明这种状态,这些例子非常典型,一对通过恋爱走入婚姻的夫妻,常常是不知道怎么,就走到了这种状态。

当回望的时候,大家都很难说清楚,是路上发生了什么,以至于变成了住在一起的“路人”。

1、比如过度付出的例子,其实在亲密关系中非常常见。

亲密关系本身其实很少是真正对等的,不管是男女的身体能力,还是社会文化对于性别的建构,在各个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平衡。每个人都过分关注自己在关系中付出的时候,就会发生冲突,因为在我们没有关注的角落里,对方的付出都被“无视”了。

2、又比如重视原则胜过感受的例子,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中都非常典型。

领导用无法反驳的原则来安排工作、吵架的时候站在道德高点贬低对方、对孩子用原则和道理来约束行为……原则是死的,如何用却应该是灵活的。大家都说家本来不是讲道理的地方,家是讲感情的地方,凡事站在对方无法反驳的制高点去谈,收获了权利,失去了感情。

3、还有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就是不会沟通。

有时候我们想和对方就一些感受和想法沟通,对方延用了日常的模式,可能来回两句话,我们想好的那些沟通内容就被我们自己的模式替代了,重新回到了日常的冲突中。两个人内心的距离也就变远了。

世间很多的事情其实都是循环往复,互相强化的,上面的这些例子也不例外。

我们很容易在亲密关系中掉入一种恶性循环,让我们渐行渐远的模式会被我们得渐行渐远加强。

想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在意识到问题以后,去努力打破循环,打破循环的突破口,在于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1、自己先变得好起来。

这种好起来,不是说要去更多付出的好,而是让自己的情绪、心态、想法变好,不再受困于一些想法。 好比抱怨,就是一种让关系变差的模式,当自己好起来以后,会发现抱怨其实更像是逃避,是一种想要把自己负能量传递出去的行为。停下来抱怨,改用更有建设性的方式进行沟通,想要什么就好好说,对事情有看法就讲讲自己的想法,让自己慢下来,好起来。

2、抛开“对错”心。

很多时候我们会评判配偶的行为,每个人的成长千差万别,对于事物的看待和分析方式也就会千差万别,当我们尝试用我们的这套框架去评判他人的时候,就会带来很多难以理解的冲突。这种冲突并非可以用“对错”来简单评价,因为对方也有自己的一套框架,但我们看不到。

抛开这种评判“对错”的想法,去看到对方有自己的一套想法,通过更有建设性的沟通方式,来讨论这些想法,看到大家想法中的合理之处的同时也能看到不合理的地方,这样才是更好的成长。

3、看到自己和对方的边界。

婚姻是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在关系中很多事会让两个人的边界发生交集,有的边界我们可能并不在意,但有的边界因为我们过去的经历,会非常在意。这样的边界一旦被触碰的难受了,冲突的爆发在所难免。就像前面提到的框架一样,边界的情况也类似,一方面去了解自己坚守的边界是什么,另一方面可以去反思这种边界的来源是什么,在当下是不是还合理。同样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看对方坚守什么边界,为什么对方这么认为,当下是否还有必要这样。

作者还提了一些其他的建议,我觉得上面这3个是特别特别有帮助的,这些建议可以让我们从日常冲突的模式里离开,用另一种方式看待自己和这段关系,自我成长,获得力量,婚姻中的亲密关系也会随之成长。

这些所有的建议,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活在当下”。

这四个字很多人说,但我其实到最近这几天才真正理解,这种“活在当下”的态度,其实是相对于“活在想象”而言的。

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了用各种各样的理论去对客观事物和他人行为进行解释,这些理论逐步内化成为了我们自己特有的归因系统,写入大脑的神经通路,通过无意识化来提高我们应对现实问题的效率。

这种效率化带来的好处很大,但会让我们活在自己建立起来的这种系统里,也就是活在自己的想象中。

我家里最近开始养猫,女儿放学后总喜欢抱着猫一起玩,有时候写作业也抱着。最近作业量变多,她也开始有点拖拉,昨天做饭的时候我就偷瞄了一下,看见她好像抱着什么东西坐在桌旁,很想喊一下让她把猫放下好好写作业。不过我克制住自己了,因为我知道虽然看起来很像,但她可能并没有抱着猫。果然,等我回去站到煤气灶旁,看到猫伸着懒腰从厨房阳台走出来。这就是当下。

活在我们自己“看起来”的世界中,就远离了当下,用我们日常的模式,去处理身边的关系,再加上各种各样的“看起来”,我们就只能生活在自己亲手搭建的“看不到的牢笼”里了。

而活在当下,让我们去思考现在,思考我们真的看到了什么,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反应,思考我们的牢笼,思考如何看到牢笼打碎牢笼。

在婚姻关系中、在我们的人生里,这种“活在当下”的态度,都能够帮助我们成长。在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也会因这种成长而被真正的处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婚内失恋》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