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宇宙》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4-13 01:16: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宇宙》读后感1000字

  《宇宙》是一本由[美]卡尔·萨根(Carl Sagan)著作,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宇宙》读后感(一):买到盗版了……

  图便宜,买了08年版的《神秘的宇宙》,前几页的图一副没有不说,还印刷的很不清晰,纸质极差。

  08年原版书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商家上……

  本来打算买蓝皮的宇宙,看到讨论区那个一星针对蓝皮的,就买了08年版的,结果买到盗版了……

  先凑合看着吧,到时候再买这本新版……

  ……

  ……

  ……

  ……

  140字好多啊

  《宇宙》读后感(二):不读《宇宙》,不足以谈人生?

  《宇宙》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美国”的88本书之一!它是关于宇宙的书,也是有关宇宙中“黯淡蓝点”(“黯淡蓝点”一语系该书作者卡尔.萨根首创)地球的,还是有关这个“黯淡蓝点”上生活着的即微不足道又弥足珍贵的人类的。或者说,本书从宇宙的视角展开对人类的探索。书中有作者关于宇宙、世界和人类的思考,作者在书中呈现的视野广阔而深遂!萨根非常推崇德莫克利特,一个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和苏格拉底同时代的哲学家。他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事实上,德莫克利特对世界的认知是极其超前的!可以说,即使在现代,仍然有无数人对世界认知的正确度还不如这位2400多年前的人!

  《宇宙》读后感(三):人类的终极浪漫

  刚刚读完种草已久的卡尔萨根的《宇宙》,脑海里全是漫天闪耀的繁星和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壮丽景象,开心地在床上打滚。想起去年回国和某人吃饭时偶然发现餐厅书柜上一本几十年前出版的《宇宙航行》,泛黄的纸上画着飞行器剖面图,也许是飞往最遥远的未知,也许是回归最原始的家园。那一时间涌现的浪漫莫测大概会铭记一生吧。亿万年前我们曾以星尘之身遨游太空,目睹无数天体的诞生与毁灭。大爆炸的几十亿年刹眼云烟,我们由天空降落海洋,而后安居陆地,终以人类之躯在地球重逢。如今基因链条与记忆碎片的流浪旅途仍在继续,仍然未知。

  与你的交汇在宇宙间最不起眼的蔚蓝行星上是如何发生?短暂的瞬间,漫长的永远。这也许是我能想到最浪漫的故事了。

  《宇宙》读后感(四):船长,请带我再次远航——《宇宙》

  1996年12月20日,伟大的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溘然长逝,至今已然二十多年了。我是一名“80后”,卡尔•萨根最著名的作品《宇宙》和相关纪录片正是从八十年代开始影响着世界的,我们这一代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浸润在他带来的科学之光中。当时年少的我在阅读完卡尔的文字后时常朝夜空仰望,时隔多年,偶然看见广西科技出版社新编译这本《宇宙》,阅读之后,又想起少年的时光和梦想,心中禁不住微微地震颤。

  《宇宙》读后感(五):知识的海洋无穷尽

  非要说这本书涉及的是天体物理学内容是不够准确的,其中还包括了哲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历史学等等等等,知识之树长青,越是发展越是细分,而我们则拘泥于一个小小的专业学科中,常常忽略了周边的知识风景,这本《宇宙》就是知识之窗,不止是开拓了视野,更主要的是让我们也能不自主的跟着思考,我们到底生而为何?来自哪里?到哪里去?

  附读书笔记摘要

  《宇宙》读后感(六):它讲的是历史,是几千年来最有智慧的人们对宇宙、星系、秩序、智慧的求索

  这是一本比我还要老的书,伟大的卡尔·萨根的作品,Sheldon在万圣节要假扮的偶像,为无数的孩子和年轻人打开宇宙大门的神作。《宇宙》第一版是1980年出版的,同名的纪录片更早,里面讲的内容距今至少四十年了,但翻开认真读的时候,感觉还是要跪。

  卡尔·萨根实在是太神奇了,看Cosmo纪录片的时候我就常在想,这样一个男人,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把从原子到星系的所有细节都装进大脑,同时看起来仍然像(可能也是)一个诗人。

  我是去年坚持在跑步机上快走的时候,又刷了一次宇宙的纪录片,一方面看得心潮澎湃,一方面又生出了更多的疑问,于是翻出这本囤了好久的书来细读。

  因为两者相距的时间很近,我不自觉会做些对照。书跟纪录片大部分细节有重合,所以看完纪录片会觉得书更好读了。即使是一本讲宇宙的书,它也没啥插图,而纪录片就形象多了,不管是星际旅行还是公式推演,屏幕的呈现都更直观。但读书有读书的好,节奏可以自由把握,作者埋藏于细节的情感也更容易被感受到,这种感受不是视听觉的冲击,而是跟随着作者一点点走下来油然而生的”我懂你“(当然,我并不真懂,只能说感受到懂了)。

  《宇宙》讲的不是切面,不是我们人类的星际探索,我们做了多少多少,它讲的是历史,是几千年来最有智慧的人们对宇宙、星系、秩序、智慧的求索,这也是我觉得卡尔·萨根老爷爷很像诗人的原因,他会关注到很细微的人的想法,也会眼望浩瀚无垠的宇宙空间,还能清楚明了地跟你说清楚,真的很厉害。

  所以咯,它是一本非常有人文关怀的宇宙读物,应该也非常适合高中生来读。

  《宇宙》读后感(七):作为生命背景板的粒子宇宙

  好奇是人类(大爆炸的远代子孙)习性,理解是种乐趣,知识是生存先决条件。航海家-最讲实际的人-拿生命跟亚历山大的一个科学家的数字打赌。哥伦布在能找到的书本上采用了地球最小圆周长和最大亚洲东延范围甚至还再加以夸张,假如没有遇到美洲,就彻底失败了。cosmos希腊语天地万物井然有序,混沌chaos的反义词,天地万物的相互联系,对错综微妙机制的敬畏。历史上多少谜只要亚历山大图书馆(既不在基因也不在大脑存贮公有记忆)的一张借书证就可解答。武士蟹,外部作用的淘汰。未被人类选中的品种日益稀少灭绝。大气层的百分之九十九源自生物。物种匆匆来去一闪而过。植物用阴影遮蔽近邻相互竞争。整个微妙循环以1.5亿公里外的一颗恒星为动力。地球生命的核心-控制细胞化学性质的蛋白质和携带遗传指令的核酸(存储40亿年进化的全部信息),相同的电码本。生命的分子充满宇宙。定律规则,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宇宙运行方式之间的共鸣。可能存在根本就不需要任何溶剂系统的生物-固态生命,电信号到处传播,没有四处漂浮的分子。氢氦宇宙物质99%。核物质必须靠很近才能抵消电斥力,从而使近程核力起作用,这只有在几千万高温下才能发生-粒子运动极快以至于斥力不起作用,自然里只有星体内部才有这样的高温和因此而产生的高压。每次类星体爆炸过程中都有几百万个世界毁灭。如果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是个不断膨胀、收缩、再膨胀、再收缩的震荡宇宙,大爆炸就不是宇宙的创始,而只是前一个周期的终结,也就是宇宙最新化身的毁灭。所有射电望远镜已经收到来自太阳系外的总能量,要少于一片雪花落地所产生的能量。大脑皮层使人类从动物性中解放出来。书本就像种子,它们可能蛰伏几个世纪,然后在最贫瘠的土壤上开花结果。宇宙射线击中不同基因产生不同变种,这在进化早期可能后果微小,但在后期后果就巨大了。四十亿年来到舞台,只经过几千年观察就宣布自己掌握了永恒的真理,在如此瞬息万变的世界中,这种宣称预示着不幸,因为所有民族宗教经济体系和知识都不能回答有关人类生存的所有问题。

  《宇宙》读后感(八):经典《宇宙》,不止宇宙

  一直对“宇宙”这一话题很感兴趣,看过与之有关的一些书以及国内外的纪录片,特别有收获,也非常感慨宇宙本身的神奇以及人类探索发现的过程。美国著名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的经典之作《宇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BBC曾盛赞:20多年后,仍没有一本天文类书籍,甚至是一本科学类的书籍,能与《宇宙》的雄辩和对知识的广泛涉猎相提并论。

  卡尔•萨根获得了太多头衔与荣誉,他对自然科学界的贡献与影响是巨大的。

  这本书成形于三十多年以前,但书中所涉猎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生物进化、基因科学穿插其中,讲述了太阳系中重要的火星、土星、木星,地球地貌与气候变化,又大到银河系、众多星座再到时间旅行、宇宙大爆炸,广博、严谨扎实的科学内容令读者十分钦佩。另外,作者将人类探索宇宙、探索地球及自身进化的诸多重要历史都进行了较为细致地讲述,对宗教、战争以及其他凸显出的一些社会问题也发表了见解,道出了很多有启示意义的哲学与人文思考,甚至部分所思如今已成真实的预言。作者的思考非常有价值,哪怕在科技飞速发展、高度发达的现在,这部作品依然焕发着耀眼的光彩。

  从开普勒、牛顿时代的运动定律,到人类登月、探索火星、探索银河系,人类一步步探索宇宙的真相,一次次突破极限挑战,宇宙无垠,人类对科学的求知也不会止步。先人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科学财富,也是我们的精神财富。

  科技不断发展进步,但人们需要不断思考,科技对地球、对人类的影响究竟怎样。相比于浩瀚宇宙,人类自然是渺小的,但人类的智慧和精神是伟大的。

  对宇宙、对科学感兴趣的人,千万不可错过这部经典的科普“食粮”,而搭配同名电视节目可能效果更佳。

  又及:

  书中有一部分宇宙星系的彩图及文字介绍,有很多星系结构示意图,帮助读者对知识的理解。

  此中文版的页码标注也别具特色,奇数偶数页分别是黑白圆圈的图案,随页数增加而规律地变换位置,有如天体运动。

  《宇宙》读后感(九):我们的宇宙

  当初看到这本书主要的原因就是被书名所吸引,《宇宙》这个名字起得精确而有力,一本书仿佛装进了浩瀚星河。这本书的来头可不小,本书的作者卡尔萨根是一名专业的天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科普作家,他曾获得过多个学位。对于这样一个冷门的学科,很多人都是带着好奇心去阅读这本书的,而这本书对于专业天文学家来说依然是一本十分深刻的科研巨作。

  这是一本答案之书,一切的起源都来自宇宙,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来自哪里与为什么来,那么在这本书中就能够找到科学的解释。天文学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却又离人们现实生活很远的学科,它不是科幻,而是专业人士通过多年的研究与数据的计算而得来的准确信息。人们都喜欢看科幻小说,都觉得其中的画面很震撼,然而最震撼的却正是宇宙本身。没有什么是比宇宙还要神器的,宇宙并不浮夸,它就像是一张深不见底的黑暗巨口,你对它产生着恐惧与经纬的同时却还是要舍身冒险去探究未知,其实这就是宇宙的魅力。

  书中的那些数据与曲线,就像是一幅幅艺术品一样,看似无规律,但是又各自存在着某种规律。宇宙是世界上最浩瀚的东西,它无穷无尽,也只有面对宇宙,人类才会发现自己的渺小。宇宙中充满着未知,这也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宇宙的未知也可以说是无限的。人类对于天文学的探究,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了,我们的未来更是与之息息相关,所以说千万不要觉得宇宙与自己没什么关系。

  对于这些奥秘的探索,必有要有专业的人士来带领,很多历史得来的理论,都是经过无数次的推翻与再构建。那些为天文学做出贡献的伟大人物,还有他们的那些复杂的理论,书中都有详细的介绍。很多数据都是我们意想不到的,虽然宇宙浩大,但是很多元素的比例却十分精确,如果差那么一点点,可能地球上连出现生命的可能都没有。

  对于宇宙这个话题,它既是严肃的又是开放的,它的奥秘需要人类努力去探索,这样的震撼是没人能够拒绝得了的。这本书应该给孩子们阅读,让他们认识到天文学的伟大,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人做出更多的贡献。这本书将过去的成果再现,我们则要去创造未来。

  《宇宙》读后感(十):所知有限,未知无限

  所知有限,未知无限

  很高兴,能站在宇宙十亿亿亿亿分之一的星球上挥洒汗水,收获希望,感叹生活的壮丽,感受阳光的温暖,聆听自然的旋律,享受生命的神奇。

  对于我们来说,宇宙太辽阔了,辽阔的我们永远无法用自身的视角去设想,但是这并不能阻拦我们对宇宙的探索。我们发射卫星进入太空用来收集整个地球上的信息,我们投入超级望远镜来观测光年外的星球,我们发射载人航天飞船来发展航天事业,我们建立空间站以便对太空探索更多的未知。

  无论是阿姆斯特朗在借助阿波罗飞船登陆近地卫星月球,还是中国航天员在神舟号飞船外完成太空行走,看似迈出一步又一步里程碑的大事件,在沧海桑田的宇宙中最多算上一颗尘埃抖动了一下,像是千年古树在参天的枝芽上有一片叶子摇曳了下一般。

  就是如此壮阔神秘又令人心驰神往的宇宙,我们在探索它时,不仅要远离地球上人类的个体视角,要以银河系甚至更大的范围进行探索,毕竟银河系在宇宙中也不过是个狭小的角落。这就需要我们用想象的方式来解开、解读宇宙的奥秘和规律。

  我们在炎炎夏日渴望那么一丝微风来拂去心中的燥热,殊不知地球赐予我们最舒适的家园,在大气层外,宇宙的温度处于绝对零度,地球拥有着一层保护膜来孕育着她的子民。

  其他星球的状况相比下就差的多,在我们的探测器所能观察到并传回来的图像中,和地球环境最为相似的就是火星了,但火星上却没有生命所需要的空气,我们的科学家在众多研究下,证实火星是除地球外唯一可以生存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对人造大气层的研究来让火星上能够呼吸。

  而太阳系的其他几大行星中,行星表面几乎都是一毛不拔的岩石,公转自转的周期有其独特的规律,温度清一色的寒冷如北极南极,对阳面积少,黑夜总是长于白天……

  显而易见,地球之所以能生存着千万种生物,让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这是地球在几十万年进化而来的结果,也让其他星球也无法使人类继续生存,这是宇宙的规律。

  凡是一切事情都要顺应法则,宇宙之大,之浩瀚,终究还是遵循混沌中的规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宇宙》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