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回声泉之旅: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4-12 02:23: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回声泉之旅: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读后感100字

  《回声泉之旅: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是一本由【英】奥利维亚·莱恩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回声泉之旅: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读后感(一):文人、酒精和自我找寻之旅

  文人与酒永远是个有趣的话题。笔下的文字和瓶中的美酒,都是逃离现实世界的梯子,而两者的碰撞又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英国作家奥利维亚·莱恩(Olivia Laing)带着一连串问题——作家为什么酗酒,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嗜酒如命的生活,酒精又给他们的作品造成了什么影响——探访了六位酒鬼作家的足迹,写下了《回声泉之旅》(The Trip to Echo Spring),来寻找最接近真相的答案。

  《回声泉之旅: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读后感(二):文人的调味剂

  酒,生活中的一味调味剂。有些人喝了它,醉生梦死、堕落、消沉,甚至走向极端,而有些人却在酒的作用下写出优美诗篇,成为著名的大师。在《回声泉之旅: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中,作者呈现了六位文坛大师与酒的缘分。

  作者奥利维亚·莱恩,英国记者、作家,代表作《沿河行》等。本书属于传记,探索着六位文学大师(雷蒙德•卡佛、田纳西·威廉斯、约翰·契弗、欧内斯特·海明威、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和约翰·贝里曼)的传奇,灵感与酒的关系,同时也追寻了他们生活的足迹。在内容上,作者描述着每位大师的创作与酒的渊源,如田纳西·威廉斯就曾经在《玻璃动物园》中提到,十七岁时,他喝了第一杯酒,从此他与酒开始了“缘分”。在写作风格上,笔者融入书中,以探索者的姿态寻找酒在大师们创作中的位置。

  酒可以麻痹人的神经,也可以使人躲在某个世界里。契弗在《乡下丈夫》中,表现了他的消极避世,而这更加让他有了酗酒的倾向。酒可以缓解生活的态度。田纳西和契弗用酒精来解除生活的压力,契弗在十几岁时就在平息严重的社交焦虑症。家庭的因素也是他们酗酒的原因之一,海明威和贝里曼的不幸童年也造成了他们性格上的自卑,酒精可以躲避这些缺点。作者本人也生活在一个酗酒的家庭中,我相信她在写部书时也在审视自己。

  每一位大师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有关于酗酒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自己的生活,在作品中阐述着自己的观点,释放着自己的思想与生活的看法。

  《回声泉之旅: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在探索大师们灵感与酒精的联系之外,其实也是在警示世人,酒到底在你的生活中充当什么,你是否可以利用好它。

  《回声泉之旅: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读后感(三):谈谈酒与灵魂

  因酗酒而穷困潦倒、孤独余生的作家,十个手指头绝对数不过来:欧内斯特·海明威、威廉·福克纳、田纳西·威廉斯、约翰·契弗、约翰·贝里曼、雷蒙德·卡佛、简·里斯、派翠西亚·海史密斯、杜鲁门·卡波特、迪兰·托马斯、玛格丽特·杜拉斯、哈特·克莱恩、杰克·伦敦、伊丽莎白·毕晓普、雷蒙德·钱德勒……路易斯·海德在文章《酒与诗》中写道:“一共有六个美国人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其中四个都酗酒。我国酗酒作家中,大概有一半以自杀结局。”

  英国女作家奥利维亚·莱恩(Olivia Laing)对文学和酒都很感兴趣,甚至来了一趟美国知名作家酒瘾纪念地之旅,并以《回声泉之旅》一书,在某种程度上绘制了前文名单前六位作家的“酒瘾地图”。

  如果非要追究这一兴趣的来源,奥利维亚·莱恩也算出身于酗酒家庭。4岁时,她的父亲一走了之,一个女人搬进了她家。她母亲的这位女友喝酒成瘾,清醒时满怀羞愧,拿起酒瓶就如恶魔附身,直到8年后被警察带走。莱恩多年后第一次读到《故园风雨后》,才理解了一个人酗酒成性对整个大家族产生的毁灭性影响。

  奥利维亚·莱恩踏上火车开启“回声泉之旅”,追随着6位作家酒瘾发展的轮廓和路线,“从陶醉其中的愉悦,到戒酒过程中那令人筋疲力尽的现实”,极力接近那个答案——”那些曾在酒海中挣扎,甚至被酒精毁了一生的人,在他们眼中,酒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回声泉之旅: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读后感(四):生前一杯酒,身后千载名?

  倘若不是奥莉维亚·莱恩如此细心地将文学史上酗酒作家放在一起比较,我还浑然不知他们的共性竟在作品中露出藏也藏不住的痕迹:譬如细碎小事中蕴含不平凡的渴望、譬如主人公对问题若即若离的暧昧、譬如作品中饱含象征意味的水……这真的是酒精的作用?

  《回声泉之旅: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有个诗意的书名,来自于田纳西·威廉斯的剧作《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主人公以我要去往“回声泉”指代喝酒,莱恩分析其象征意味:寂静、苦念的消退、最后是欢愉……不过读罢全书,回声泉字义上的隐喻到更加清晰起来了,或许仅仅是为了排解孤独,一言既出,能有回声。

  莱恩由旅行接触六位酗酒作家(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威廉斯、契弗、贝里曼、卡佛)生活过的地方,用细节脑补他们的心路历程。而她自己的人生也跟酒结下不解之缘,被伤害、被慰藉成了一体两面。表面上,她好奇于“沉湎于酒精当中的他们的精气神对文学的影响”,实质上,这亦是一趟自我剖析之旅。随行的除了这些作家的作品,还有关于酗酒者的科学分析。酒精作用的机理、对生理、心理的影响、酗酒的因素,与文本的分析交织。

  是什么让这些名作家们甘冒危害身体的风险,贪恋杯中物?尤其是在精神层面,它也充满负面联想:被孤立、抑郁、依赖、敌意、自我毁灭,作家们承认,醉酒让写作停滞了……除却海明威式的自夸:我千杯不醉,所以我够man,更多的是不由自主的吸引力。在电闪雷鸣的世界,他们奔着一个隐秘的愿望:“去暴露和审视自己,而且有着超越常人的勇气”,这是否另一种形式的酒后吐真言?

  海明威说酒精让他在现代生活的重压下得到一丝解脱,菲茨杰拉德享受酒精如同热衷屏住呼吸的体验,贝里曼靠酒精淹没罪恶感,卡佛则力图将苦难随酒咽下。科学家说,借酒无法消愁,作家们也用作品证明,借酒消愁愁更愁,于是生活中琐碎的愁在他们的情绪中散不开,聚集成奇特的画面,拥有了撕裂神秘却教人不时点头赞同的美:这还是生活,还是让我们忧伤又欲罢不能的生活。

  如果没有了酒精这层羁绊,这些名作家还是我们看到的样子吗?莱恩比较了卡佛戒酒五年后的作品,称其还是戒不掉酒鬼思想:“倾向于归咎于外部原因,而不去直面自身在麻烦和艰难中的角色。”酒俨然已成为卡佛的灵魂伴侣,无论在外人眼中这种陪伴是否健康。

  生前一杯酒,身后千载名,说的是这样人与酒合二为一谱出诗篇的痴人啊。

  ——丙申年读奥莉维亚·莱恩《回声泉之旅: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

  《回声泉之旅: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读后感(五):作家写给作家的情书

  奥利维亚·莱恩在《回声泉之旅》中说,“回声泉”这个词来自于美国著名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剧本《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回声泉,是一个酒柜的绰号,因为里面装的波旁酒的牌子是因“回声泉”而得名。

  她以“酒”这个独特视角入手,来写美国文坛六位巨擘欧内斯特·海明威、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田纳西·威廉斯、约翰·契弗、约翰·贝里曼、雷蒙德·卡佛的故事。有些作家我们可能没有听过名字,但他们的作品相信都有了解,他们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也跨越时间,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奥利维亚·莱恩作为晚生,想来心中对这些前辈们充满了儒慕之情,所以她采用了特别的方式来追述这些作家的一生。

  莱恩与她写的那些作家,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契弗等人一样,惯好杯中之物。她以及他们对酒有着复杂的感情,他们多数有着专横强势的母亲和懦弱无银行的父亲,长期被自我憎恨和自卑感所折磨。他们大多英年早逝,都尝试过好几次不同戒酒……但他们却写出了这世上少有的最美丽、最杰出的文学作品。莱恩对此非常关注,甚至可以说是着迷。

  她用她的方式去探究他们的一生,她深入到他们曾经到过的城市,深入到他们曾经的生活中,探究他们经历了什么。

  书中的叙述顺序以城市为分隔,新奥尔良、迈阿密、圣保罗、西雅图、费城、波士顿……每座城市都留下了这六位作家的身影,海明威与菲茨杰拉德“相爱相杀”的友谊;住上下楼的契弗与卡佛,一起喝酒,一起让酒对他们创作产生影响;威廉斯如何从马德里来到美国,如何写下经典的《欲望号街车》,如何写下《热铁皮屋顶上的猫》……莱恩通过到作家们居住过的城市,研读他们的作品、信件、日记、访谈录等,来还原他们的生活。以及占他们生活重要部分的“酒”。

  书中每一章都对“酒”为什么对作家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进行大篇幅论述,酒是什么,为什么大家会有酒精依赖,因为不堪回首的童年经历,还是现实生活太无趣、太多苦难,亦或如菲茨杰拉德说的,“如此恐怖糟糕的职业,每日久坐不动,每晚彻夜无眠,遭遇永无止境的自我否定与不满”,唯有逃到杯中之物里时,才能逃避痛苦。

  在这里,酒只是一种象征物,象征意义在于:也许是一切归于寂静;也许是心中苦念的消褪;至少,在喝下那一口琼浆玉露时,这个世界暂时只剩下欢愉。

  虽然这六位作家写出了令人惊艳的作品,但在骨子里,他们还是内心中的小男孩子,有恐惧,有悲哀,有无助,有无奈。他们或许一生都没有找到真正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才一直对酒有着那样深刻难以释怀的留恋。

  《回声泉之旅: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读后感(六):灵感与酒

  《回声泉之旅》 如果只是看到字面,我不知道谁会把回声泉与酒联系起来,但是说实话我更喜欢回声泉出现在书名中,因为它确实能够更具有一种文化气息,与那些好酒的文人墨客挂上钩。

  我从来没有想过通过书去更近一步的了解作者的过往,去探索作者作品的创作源泉与灵感来自何方,以及他们的生活现状。说句实话,我很佩服莱恩,他该是有多么的热爱这些作者的作品,这些作品是如何打动与他,才能够使他有动力去研究分析探索作者的现实生活,换做是我,是的,我肯定不会,不仅仅是书中提到的这些大作家我不是很熟悉,更为主要的是这些剧本我实际也是基本未曾领略过,所以,很显然,一切对我都是全新的,我紧跟作者的行踪都显得很吃力,但是我依然尽力追随,因为我很好奇,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文人,一个能够创作惊世作品的文人,难道是非得有酒才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作力量和源泉吗?他们与酒到底有怎样的爱恨情仇?是酒让他们名扬天下?很显然不是,因为如果真是如此,我们都可以泡到酒坛中,然后都文思泉涌有巨作问世,很显然这是不成立的。难道是他们让酒引起世人的注意?很显然普通的酒鬼只会让人对酒充满一种仇恨……猜测终归是猜测,事实需要用阅读去落实。

  跟随本书作者来一趟探究之旅,你会发现徐徐道来的字里行间你会有一种新的感受,你会忘记作者的存在,仿佛是自己跨越时空去接近这些文人,跟随他们的作品,跟随他们的足迹,你会发现“作品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是怎样的一种注解,你会发现不仅仅是好酒文人,更是许多好酒的普通人,他们又是如何接触酒,享受酒,迷恋酒,憎恨酒,离不开酒的。是的,只是只有文人才能够用文笔表达出对酒的真实感受,不仅仅是换化作文字作品那么简单,同时,他会引人思考,一个人的成长过程,特别是童年的经历对人一生会有怎样的影响,父母又会在孩子成长中起到什么作用,家庭教育,社会文化教育在此时你会发现是一个严肃而又深奥的话题,你会不自觉的去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然后更进一步的理解书中人物的情感,你会发现,抛却酒,你真的可以理解他们,也会理解自己内心偶有的情感阴影,于是就不会那么在意,刻意的去压抑,因为你此时已经知道,这些都很正常,没必要大惊小怪,你如此别人亦如此,值得你看重的事情很多,你可以放下的心理包袱也很容易放下。同时,你又会注意到作为父母 的自己,应该如何更好的与孩子相处,沟通与交流,心理健康或许比身体健康更重要。

  每一本书,你会发现或许作者偏重点并不在此 ,但是因我们自己水平阅历等的限制,我们会侧重于自己的理解,这就是读书的乐趣

  《回声泉之旅: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读后感(七):酒:灵感妙药VS生命毒药

  关于美酒,它似乎至始至终就不曾离开过人类的视野:古代西方有酒神祭祀,伟大的古希腊悲剧从中应运而出;古代中国有诗人饮酒,上至竹林七贤,下至诗仙李白,那是花间一壶酒,更甚风流无数。而到了如今,美酒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在这本《回声泉之旅》之中,英国作家莱恩就将美国最负盛名的文坛巨擘和美酒之间的“缠绵悱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所谓“回声泉”,莱恩指出其“不过是一个酒柜的绰号,因为里面装波旁酒的牌子。然而,其象征意义却完全不同:也许是一切归于寂静;也许是心中苦念的消褪;至少,在喝下那一口琼浆玉露时,这个世界暂时只剩下欢愉。”在这场关于美酒的旅程中,莱恩几乎跨过了大半个美国,通过回忆、体验、思考美国大作家和美酒之间的奇妙过往,试图探索出酒对于现代西方文人的重要性。

  而正是这样的一种探索,也造就了这本书奇妙的文风:当谈及酒精的作用时,莱恩的笔触往往趋于理性严谨;而当谈到文人与文人之间、文人与酒之间的有趣经历时,则显得自然洒脱了许多,让人忍俊不禁。比如都嗜酒如命的菲茨杰拉德(后称菲氏)和海明威,二人几乎是一见如故,酒过三巡,就成了“好基友”。虽然酒醉误事,也容易妄言,据说文质彬彬的菲氏一喝酒就会变得非常疯狂,“可以一下子掀翻晚餐桌,甚至开着车冲进街边的大楼”,其嚣张无礼的程度和如今的贾斯汀比伯的“吸奶门”有的一拼。但是,从二人的往来信件看,酒拉进了他们的距离,灵感的火花不时地碰撞出经典的传世之作:海明威在巴黎写出《流动的盛宴》,美酒可以说是功不可没。除了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约翰·契弗、雷蒙德·卡佛等人也都是有名的“酒友”。

  但莱恩也指出,酒精在扮演着“灵感妙药”角色,使人处于迷狂与清醒边界的同时,它也腐蚀着生命的长度,过度酗酒只会造成身体的衰弱,越是年老,越是经不起折腾。菲氏就曾多次表示要戒酒,但是只要开始写作,这些声称就变成了一纸空文,甚至当他因为酗酒过度被送到医院以后,他仍在病床上喝酒写作。酒如同致命的毒药贯穿了他的五脏六腑,成了灵感的代替品,榨干了他所有的才华。当海明威的声名显赫时,菲氏却走向了穷困潦倒的末路。

  有意思的是,海明威居然有些瞧不起菲氏酗酒的习惯。因为在他眼中,自己天生有着优越的抗酒属性,所以多喝无事,而像菲氏这般喝酒容易烂醉如泥的人,就应该引以为戒,而不是纵情狂欢。其实换一个角度来说,海明威根本就是在“五十步笑百步”,酒精带给他的伤害一点都不比菲氏的小。在他的晚年,连酒精都无法麻痹他那千疮百孔的身体所带来的痛苦,自杀显然成了解脱的最佳途径,“硬汉”终是没能走完这光辉的一生。正如《麦克白》中门房那番关于酗酒的言辞:“所以多喝酒,对于淫欲也可以说是个两面派:成全它,又破坏它;捧它的场,又拖它的后腿;鼓励它,又打击它;替它撑腰,又让它站不住脚;结果呢,两面派把它哄睡了,叫它做了一场荒唐的春梦,就溜之大吉了。”

  可不管怎样,人们似乎总是宁愿沉浸在它那灵感乍现时的美妙感受,而下意识地忽视它是戒不掉的“毒”。也许就像很多人说的“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哲学,活在此时此刻,曾经拥有总好过平淡一生。

  这是酒法,也是活法。

  《回声泉之旅: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读后感(八):跟着莱恩去旅行,寻找酒和美国文人的故事

  跟着莱恩去旅行,寻找酒和美国文人的故事

  ——评《回声泉之旅: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By Rene-summer

  家人聚餐、朋友聚会以及商务宴请,酒桌上总少不了酒。酒桌上好办事,然而酒喝多了却是各种窘相倍出,这就是我们国人的常态。国人如此,国外如何呢?奥利维亚·莱恩就带领我们去美国看了各种与酒有关的人和事。他笔下的文人,不同于国人,却是和酒有着不同的爱恨情仇,他更是把这个旅行赋予了美好的名字--《回声泉之旅》。

  《回声泉之旅》是奥利维亚·莱恩的作品,他曾担任《观察家报》代理书评编辑,主要作品有《沿河行》《孤独的城市:形单影只的艺术》等,而且他还是一位英国记者。正是因为记者的身份,他不断的在寻找着,寻找着酒与文人之间的故事。

  旅行的开始源于几个酗酒的男人,分别是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欧内斯特·海明威、田纳西·威廉斯、约翰·契弗、约翰·贝里曼和雷蒙德·卡佛。他们都是文人,也曾出版过几本小说,但都有酗酒的毛病,有的甚至因为酗酒而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酗酒不仅伤身而且伤财,他们因为酗酒而变得贫困潦倒,甚至有的还因酗酒而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莱恩却对这六位很是感兴趣,想要弄清楚这些酒鬼的真正想法。而影响莱恩最深的是《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的一句台词“我要做一次短途旅行,去往回声泉。”这句话从少年一直记忆到现在,所以他决心坐火车来完成这次旅行。

  纽约是小说家约翰·契弗最热爱的城市,而莱恩的也从这个有故事的城市开启。美国东54街的旅馆是田纳西·威廉斯居住的地方;第十大道58街的圣卢克-罗斯福医院是约翰·契弗成功戒酒的地方。莱恩走到哪里都能联想到六位文人的故事,尤其是在采访过成瘾研究所所长之后,他不断的思索着酒瘾形成的关系。

  或许平日我们信奉“小饮怡情,大饮伤身”,但大脑对于酒精会有一个适应性,假以时日,喝酒的人终究会上瘾,上瘾就容易造成酗酒。但酒精会有效缓解紧张和焦虑,所以这也是酒鬼们不能自拔的原因之一,就像田纳西·威廉斯在《回忆录》中说过,喝下白葡萄酒以后,好像全身的血都换了。但终归长期酗酒对于身体是严重伤害,为了自我身体着想,还是要努力远离酒精。

  莱恩的旅行从纽约开始,选择火车去往新奥尔良,飞到基韦斯特,又转道去了西雅图,以西雅图为终点,结束了回声泉之旅。旅行的路途上,有美景,有美食,有故事,还有捡拾起来莱恩的零散记忆,而这一切,都和酒有着牵扯不断的关系。莱恩找寻着酒于文人的故事,也在找寻着自己的故事,虽然这个旅程看似徒劳无功,但却开启了莱恩的第二次生命。

  《回声泉之旅: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读后感(九):《回声泉之旅》:酒瓶中的美国文学

  文/吴情

  中国文化中有所谓“酒局”(通常与“饭局”联系在一起,毕竟不能单纯只喝酒、不吃饭),觥筹交错之间,一桩桩生意便已告达成。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酒则在文学殿堂中占一席之地。雷蒙德·卡佛的小说《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中,两男两女在饭桌上谈天说地,几杯酒一下肚,关于爱情的争论便火热起来。海明威的不少短篇小说中,斗牛士无酒不欢。酒在美国小说之林中实在常见,以至于像空气般司空见惯,更何况有不少作家如海明威者,本身便嗜酒如命。酒,于美国文学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带着这个有趣的问题,英国记者、作家奥利维亚·莱恩(Olivia Laing)辗转美国多个城市,重走美国作家驻足、迁移的路线,并最终写出了《回声泉之旅》(The Trip to Eco Spring),一部活泼灵动又不乏深刻之处的作品。美国作家中,F. S. 菲茨杰拉德、欧内斯特·海明威、田纳西·威廉斯、约翰·契弗、约翰·贝里曼和雷蒙德·卡佛,都是大有名气的“酒徒”。莱恩探索着:在他们的生涯中,酒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酒促使了他们迸发出更多灵感,还是逐渐消耗掉他们的才华与精力?

  在这次旅途中,莱恩首先空降到美国东北部的纽约,时值冬季,再去新奥尔良、基韦斯特,“接着到西北,取道圣保罗,约翰·贝里曼曾在那里修养过,然而注定劳而无功;再到安吉利斯港,在河道与小溪里漂流,探询雷蒙德·卡佛生命中纵情狂欢的最后时光”,去西雅图,结束旅行。这些城市与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田纳西·威廉斯、约翰·契弗、约翰·贝里曼和卡佛六位著名作家有关,或者是他们长期居住的所在,或者是他们人生路上的“驿站”;而他们的饮酒故事与文学创作,也发生在这些城市,在他们的小说或剧作中有所披露展现。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少量的酒精具有刺激大脑使之兴奋的作用,即心理学上的“正强化”,喝酒的过程,也是人体在“不断吸收能引起愉悦感觉的物质”的过程,不过,酒精还有“负强化”(消极强化)作用,“减少大脑所受的刺激”,进而“缓解紧张和焦虑”,很多情况下会最终造成饮酒者对酒精的高度依赖,尽管这种依赖行为还受其他因素诸如童年经历的影响。这与我们的常识相符:少量饮酒有益,但过量饮酒(旧称“酗酒”,现叫作酒精依赖),不仅仅会造成生理不适和疾病,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比如极度焦虑、犹豫、颓丧等。

  以上六位作家,都是不折不扣的酒精依赖者,只是态度不一:菲茨杰拉德坦率承认自己对酒精的依赖,在创造力减退的时候流露出焦虑和痛苦;海明威坚持塑造的硬汉形象,矢口否认酒精对自己的影响,认为自己能够控制饮酒行为……当然,各自饮酒行为的目的也存在差异:契弗试图在饮酒中忘掉自己出身的卑微;卡佛则在酒瓶中对抗着命运的残酷和生存的压力;威廉斯希冀用酒精浇灭绝望与无助,忘掉作品难产不如意的痛苦;贝里曼则在酒精中找到了诗歌创作的澎湃激情……

  《回声泉之旅》采用了近些年比较流行的文学行走之笔法,将作者个人旅途所见所想与探索对象的个人生平互相打通,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通过翔实的背景资料勾勒时代背景,避免对探索对象作无病呻吟的感慨。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是研究酒与魏晋文学之间互动关系的名篇,《回声泉之旅》,则得上是文学行走中不折不扣的佳作。莱恩探询六位作家的个人生活、文学创作与酒的关系,不知不觉间也书写了自己与酒的纠葛,找回了零散的记忆,并通过“搜集那些碎片,找回自己”,由此开启自己的“第二次生命”。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回声泉之旅: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读后感(十):通过文学来探究人类的历程与所知 ____读《回声泉之旅: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

  回声泉,美好的名字,即是酒柜的绰号,也是一种信仰,希望一切归于寂静和欢愉。“回声泉之旅”,也是“酗酒者之旅”。

  酗酒并不是作家群体独有的现象,作者之所以想通过作家群体来揭示酗酒对人的伤害,是因为酗酒的作家们出于职业特点,将酗酒者遭受的各种苦难和折磨付诸于文字,做了淋漓尽致的刻画。在本书第一章《回声泉》中,作者就开宗明义,希望通过喜爱的六位男性作家有田纳西、契弗、卡佛、贝里曼、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的文学作品、书信以及过往经历,来展现“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最终作者想表达的是对文学的信仰即“坚信文学的力量,能够更深入地去探究人类的历程与所知”。

  本书主线是作者追寻这六位作家的足迹而展开的旅行经历,从纽约到新奥尔良,再到基韦斯特,最后是安吉利斯港。除了旅行本身,主线中还大量穿插作家们的经历、作品、书信、轶事和作者个人的回顾等等。作者的笔触在这些内容之间自由转换,从眼前旅行实景和见闻开始,接下来可能是回顾作家们在此地的生活或游历足迹,也可能是赏评他们的作品,或回顾作家们的过往轶事以及他们之间的书信交往,从中探究他们酗酒的蛛丝马迹,其中也夹杂作者自己的过往生活以及心路历程,甚至还有医学上关于酗酒等的各种定义和心理学如弗洛伊德等的理论。作者本身是作家,这么多纷繁庞杂的内容和细节在她手里有机地整合,杂而不乱,并且平滑过渡,读来自然流畅,丝毫不觉突兀,足见作者对文字的超强驾驭能力。

  这些作家的作品为我们熟悉和喜爱,如:剧作家田纳西的《欲望号街车》,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大作家海明威(其作品多以硬汉形象为主角)的《老人与海》等等。在读之前,读者可能根本无法想象或理解这些大作家竟然也是让人鄙视的酗酒者。在读了书中大量描写他们酗酒行为的描述之后,读者不禁要问为什么才华横溢的他们会被酒精俘获?尤其是他们中很多人是在作品获得成功,爱情和家庭也都美满如意,可谓是春风得意之后,才逐渐陷入酒精中不可自拔的。如田纳西在剧作《玻璃动物园》大获成功并收获了与弗兰克的爱情之后,却放纵自我于酒精中,用酗酒者特有的幻想、猜疑和指责,伤害最亲近的人,同时也伤害了自身。再比如菲茨杰拉德在写下《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么有分量的作品后,却好时光一去不返。还有海明威在非常成功后却失眠和酗酒。

  我想书中作者从以下方面对读者的问题给予了回答:

  首先是因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对酗酒的认识比较匮乏。喝酒或醉酒被人们所容忍和接受。

  其次错误地认为酒能缓解压力和紧张,而未认识到酒尤其过量的酒对神经系统的毒害。书中作者从医学角度对酗酒的危害附有大量阐述,帮助读者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再就是心理学上把酗酒的主因归结为童年的不良经历,对此尽管有不同的声音,不过本书作者倾向于支持这一观点,“你的结局隐藏在开始部分”。这些作家的童年经历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都很敏感,很多人的父亲酗酒;或有强势的母亲,懦弱的父亲,如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或者契弗有出身焦虑,贝里曼和海明威的父亲是自杀的等等,作者不厌其烦地从他们的作品中去寻找这些童年经历给他们留下的印记。

  参加戒酒的作家比如契弗、卡佛,戒酒过程都有反复,有人成功戒酒,有人没有。“痊愈的希望全在信仰”,结合自身的经历,作者已经“泣不成声”。作者说很多读者也是怀着信仰来到卡佛的墓前,这一信仰就是相信文学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的心酸与绝望,让人不孤独。

  生活在酗酒者和同性恋的家庭,面对自己童年的碎片,作者“搜集那些碎片,找回自己”,开启第二次生命,更好的生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回声泉之旅: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