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GDP简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2-04-02 15:16: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GDP简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GDP简史》是一本由伊桑·马苏德 (Ehsan Masood)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9.00,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GDP简史》读后感(一):对GDP的认识和反思

  GDP简史

  《GDP简史》读后感(二):完善的过程

  科技是一个国家的成长水平,经济则是国家生长的重要指标,但是无法排除的是,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的经济而展开的,钱不是万能的,但有时候,钱真的是万能的,国家的发展与经济无法分割,以人为本,展开经济发展路途。

  提到GDP,大部分人想到的是中央播放的国内生产总值,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指出和进出口额,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表现形式为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指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应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从书名为切入口,简史二字一目了然,马苏德站在历史角度的回溯了GDP的构成体系,虽融合和许多的内容在其中,毫无疑问的是,这不是本历史书籍,这是本经济学书籍,不过要还原一切的本质及其缺陷,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一步步的回望其发展,有因才有果,看到因也就明白结成什么果。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也没有无缺的圣人,体系的发展必然有其缺陷,GDP也不例外,在回望的过程中不难看到它被修复的过程,但是历史过于短暂,不到百年时间,发展到而今,还是有其问题。

  马苏德在书中之指出,上升未必美好,下降未必是坏处。看似好看的GDP数值,充分的展现了数值的冰冷性。越来越多的环保主义者开始对经济增长实现的方式,以及衡量增长的方式提出质疑,当然他们不是从穷人的角度来观察这个问题,而是站在宏观地球的视角来看待,经济促进科技发展,同理,科技也促进经济具现,在物欲横流、无边界发展的现代,给环境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状态,生态圈的破坏,是在一步步的划定人类生存的领域,虽然改善了生活,但是破坏了环境。

  即使如此,GDP也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虽然有缺陷,但是这需要一个完善的过程。马苏德还探讨了GDP这个概念对于经济学领域的作用,同时对于政治领域还有很深的影响,可以通过这个算法,计算出国内经济发展的周期及其发展,还可以看到经济发展的走向与问题,以此来调整政策走向。随着人文与科技的发展,时代一直都在进步,不论是哪个领域,人类也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相信在不断的完善下,GDP这个概念终会被改造成适合计算人类发展的算法。这是一本很好的经济学书籍,适合想入门的读者观看。

  《GDP简史》读后感(三):数据时代

  GDP是什么?生活在被GDP数字充斥的当今世界,看不懂这样的数据,我们就只能如一个瞎子憧憬光明一样看不清前路,就只能如一个瘸子渴望狂奔一样,到达不了远方。建议每一个无法跳出经济怪圈的现代人都改读读这本书,好让我们更好地看清在所谓的官方数据。

  GDP中文译名为国内生产总值,是国家所有单位在一定时期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包含了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额-进口额),衡量了国家与地区的重要指标。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研究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国于1985年开始建立GDP核算制度,1993年中国正式取消国民收入核算,GDP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GDP的核算始于1930年,仔细算来,这个历史还不到百年。

  书中指出了许多GDP的缺陷,并且提出了关于国家经济衡量指标的深刻反思。虽然说这些数据是直观的,但是GDP数值的上升就真的是良性发展么?答案是否定的。这些看似很美好的东西,并不一定实用,当结合到大众的时候,人们的幸福指数并没有上升。马苏德在书中提出,GDP忽视了志愿服务、家务、环境恶化、工作满意度和收入不平等因素。

  如今我们面临着GDP增速下滑的困境,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要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仍须保持中高速增长。总书记更是给出了具体的量化说明: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

  《GDP简史》以GDP的发展为切入,讲述了经济、政治、还有GDP的历史发展与科学等领域,细思总体内容,这本书不在历史与科学的范畴之内,这是本经济发展叙事作品,作者通过回溯GDP的发展,探讨了这个概念对于经济领域的作用,可以说,通过这个算法,计算的国内经济的发展,站在宏观的层面,可以看到经济的走向,以此来调整政策与贸易。但是从微观的来看待,却缺少了对国民的关注,数值之下是冰冷的算法。

  所有人都以为,GDP的上升,以为着国家一定好,但是在内行人眼里,GDP的冰冷的数值不代表一切,GDP上升并不一定意味着国民和经济和其资产一切安好,GDP的下滑也是必然说明说明说有情况都越来越糟。这是本很好的经济学入门书籍,要了解经济学必先要了解GDP对国民与政治的影响,作者深入浅出的探讨了GDP的影响及其所缺少的,GDP还在不断的改正中,历史还在前进,相信在未来,GDP会改正其冰冷的数值,创造出适合时代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简史》读后感(四):对于GDP,我们或许需要反思更多东西

  GDP有好有坏,在如今各国越来越重视GDP的情况下,片面追求GDP上的排名与进步,对于社会、对环境都已经造成了许多负面现象,追求经济发展却不惜以环境、以人民的幸福为代价,这确实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GDP简史》一书在讲述GDP历史的同时,深挖GDP的优劣之处,作者希望我们能够明白GDP的影响,正确去看待GDP,发展,并不仅仅是GDP数据的增长,而是社会真正的进步、环境的改善、人民的幸福,这才叫真正的发展。

  《GDP简史》读后感(五):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评《GDP简史》

  《GDP简史》的封面看起来很熟悉,仔细回忆我想起了《人类简史》,同样的“简史”,类似的封面,多了一点亲密感。从模仿的角度和推出的内容来说也有相同点,在看似已经具有很多研究成果的学术领域里,还能鞭辟入里地分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引发读者的思考。

  GDP首先提出是因为二战之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的经济支持,当时的美国规划师提出用GDP代表国家的繁荣程度,不繁荣的自然就要履行支持的责任;对于欧洲国家来说,为了继续得到美国的支持,GDP每年都应该有相应的增加,于是GDP的统计方式不断地被“增加”和完善,直至最后发展成为全球国家富裕程度的奖牌榜。即使是有“经济学家互相要求对方吃狗食,让GDP涨了多少”的统计笑话,也是在映衬这个指标当时有多么的霸道。

  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的加大和生态系统的破坏让很多人对于发展忧心忡忡,现实的问题是发展并没有惠及到广大人民群众,贫富差距造成了社会的分层,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存环境的严峻,而生活越来越艰难的人们还被告知:生活水平在提高,GDP数据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国家之间也在推诿扯皮,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的优势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发展的成本;欠发达国家认为环境保护应该是发达国家应该承担的义务。

  出于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出于对人类发展的反思,人类发展指数(HDI)经过众多人的努力出台了,这个指数还考虑了健康、教育、环境等问题,相对于GDP有了更完善的解释。可惜的是,HDI依然更多停留在日程表上,而非各国的行动中。不丹国王旺楚克提出了国民幸福指数(GNH),把心理幸福感、人类关系本质、环境以及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这些问题都考虑进来,致力于让国民更幸福。不丹目前依旧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样板,虽然一直被歌颂,可很少被模仿。

  如果重新思考一下人类发展的要义,我们会认为GDP、HDI、GNH都是一些不错的尝试,但人类发展的范畴如此之广,用一个指标固然能统一认识、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时间久了又容易进入一个程式化、形式化的机械僵化过程,甚至还会被误导、误用。不忘初心需要定期回顾一下我们的历史,特别是在发展盲目的时候问问自己的初衷,并从历史中汲取相应的智慧和教训,所有的意义不能被强加,所有的目标需要取得众人的理解和支持。

  雾霾已经很长时间了,回顾我们的发展初心,再看看如今的现实状况,如果要说教训的话,我们可以从这本《GDP简史》中获得一些“不断完善、前进”的智慧。如果真的要继续前进,需要重拾一下我们的初心了。

  2017-1-6

  《GDP简史》读后感(六):国家奖牌榜《GDP简史》

  国家奖牌榜《GDP简史》

  打开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GDP竟然是在一九三零年代才出现的,因为经常看人家说古罗马的GDP是多少,清朝乾隆时期的GDP是多少……就天然的以为GDP这个概念应该是很古老的,没想到历史还不到一百年。

  原来我们每天念叨的鸡地批竟然只是一个公式,是一种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而且并不是唯一的方法。GDP从出生以来就一直有不同的舆论声音,在对它提出意见。

  尽管总有人在吐槽,但是没有人会怀疑GDP的重要性,至少现在还没有一个大家可以接受的,能够替代GDP的一个量化数据。

  GDP就好像是一个世界各国举行的经济奥运会,每年都要进行奖牌榜的争夺,不仅仅是每年,每个季度都要公布GDP数值,而且好环比,同比,总GDP和人均GDP,反复比较。不仅是国际,国内也是如此,国内各个省份,各个城市,也都极其看重GDP,GDP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最重要的一项指标。

  今年作为一个辽宁人就很不开心,辽宁的GDP竟然出现了负增长,再看看我的城市抚顺,其实在2015年GDP就出现了负增长,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了,经济下滑得厉害。这一点从生活中也感受到了。房价开始下降,房地产业萧条,影响家具、建材、建筑机械、装修……几十个行业,市中心好几个商场都停工了。GDP还是反应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

  当然从GDP的出现就一直有反对的声音,比如我家开电扇降温就会增加GDP,而开窗户降温就不能增加GDP,盖房子和拆除房子就增加了GDP,房子放在那烂尾了,就不影响GDP。还有人提出其他加入更多经济指数的综合经济数值,不过太复杂了,反而变得不直观。还有丹麦的国王提出了国民幸福指数,来取代经济指标GDP,可是幸福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很难精确的测定,大家都说自己幸福,那么这个国家就真的幸福吗?就好像一个家庭中的孩子,他觉得他很幸福,因为他不知道别的家庭是什么样子的,没有做过比较,他以为幸福就是那个样的,可是在我们看来他们未必幸福。比如我们的邻居朝鲜,朝鲜人并不觉得自己多么不幸。所以对于一个封闭的国家,一个封闭的家庭来说,他们所认为的幸福和我们想象中的幸福并不一样。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幸福的标准不同。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标准来可以衡量幸福。而GDP的标准是相同的,所以才会被全世界各国普遍接受。而且现在看,未来GDP还会流行很长一段时间。

  《GDP简史》读后感(七):让人又爱又恨的GDP

  

本书首先概括了GDP的不足,然后开始追溯GDP的历史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的。

在GDP产生的最开始,就有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指出:GDP注定会成为使用最频繁而且最容易被误解的经济信息来源。

随着二战结束,美国施行马歇尔计划对欧洲国家进行经济援助,因此需要评估各国的经济水平以及援助的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GDP就成了国家繁荣的代名词。人们认为国民富强、经济增长与GDP三者可以互换。

随后,作者用巴基斯坦的例子证明了“我们采用的统计数据会掩盖我们对现实的认识。”(——西尔斯)。

与此同时,经济增长对环境的破坏并不能在GDP中被反映出来,许多环保主义者、生态经济学家呼吁要保护环境,然后各经济学家都为改进GDP抑或是保护环境做出努力。

以下一一列举:一,斯特朗先生等人为推进斯德哥尔摩峰会做出了诸多努力,最终推进了新的联合国部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以及各个国家环境部门的成立。二,巴基斯坦经济学家哈克等人发明了人类发展指数,在他帮助巴基斯坦恢复经济的十年中,他拥有了大量经验,与此同时也进行了反思,认为只追求忽视其他而只关注GDP的增长是不对的,他将教育、寿命和人均收入考虑在内,创造了人类发展指数,但是阿玛蒂亚·森对哈克说“听着,你非常有经验啊,应该知道只用简单的一个数字来反映复杂现实和GDP一样,实属庸俗。”三,不丹国王渴望“根据自己的步伐与优先顺序稳步发展,打造属于自己的衡量标准与方法,从而按照自己的价值观与轻重缓急发展经济与社会”,以国民幸福指数和GDP共同作为目标,也即所采取的措施不止关注如何让GDP最大化。四,科斯坦萨将环境价值考虑进GDP中,他将大自然估值定价最终得出1997年全球GDP总产出达33万亿美元,这样的做法招来了诸多经济学家、环保主义者的质疑和批评(数据不准确、大自然是无价的,如果环境破坏了,那么花再多钱也弥补不回来等等)但他的论文最终得以在《自然》上发表,这也使得主流经济学家才更愿意接受这样的观点:除非环境有标价并被估价,否则全世界是不会花高价来维护它的。五,斯特恩被要求撰写了气候发展经济学报告,核心主题是“现在花1%,将来能省20%”,希望各国能以放缓经济增长为代价来保护环境,但发展中国家并不买账,他们认为这是在让他们为别人犯下的错买单。六,法国总统萨科齐也希望解决GDP的问题,召集了各经济学家提出用“一组指标”共同准确反映社会福祉,但这可能不是政治家们喜欢的方式。

总之,借用我导的一句话“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现在仍然也还没有找到GDP的替代指标或是更好的衡量方法,我们对GDP依然又爱又恨。本书让我更加清楚地了解了GDP的局限和发展历程,涨知识了。最后引用作者的话来做结尾。

“让人感到挫败的是,我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伟人付出了大量努力,但是却对GDP的改变影响甚微。哈克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算得上是与GDP最相近的有效替代指标了,但是该指数对GDP并没有产生任何影响。斯特朗提出了复杂的环境制衡设施,希望以此来规避问题,这样做虽然让人们人生到了GDP的局限性,但是也没有正面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不丹第四任国王旺楚克试图通过同时考虑国民幸福指数和GDP来引导国内经济。然而,上述几种做法似乎都没有考虑到明显存在的问题。只有科斯坦萨告诉世人,如果GDP能够用来代表美好事物,其数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只不过他没有说明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GDP简史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