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太阳和人》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日期:2022-03-11 19:07: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太阳和人》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太阳和人》是一部由彭宁执导,刘文治 / 黄梅莹 / 冷眉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阳和人》影评(一):伤痕文学的代表

  伤痕文学毕竟是历史虚无的开端,从最开始的小说伤痕开始,是一个大学生的一篇大字报,反映文革的弊端,历史的问题当然要承认,但是世界文联主席因为这样一篇文章飞到中国与作者见面,大肆宣扬,这是有些问题的,进而否定前三十年的所有工作。这个片无论艺术水平有多高,只会得出我们的国家不好这个结果。

  《太阳和人》影评(二):引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电影研究》

  作为总结,时任ZGZYZSJ的HYB在1981年12月27日会见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代表时,对《KL》的问题做出了总结性发言:‘为什么要批评白桦同志?就是因为他那个《KL》在政治思想上是不健康的,对人民思想是有害的。经过批评,他认识了错误,作了自我批评,这就很好。’。。。。。。通过这件事情,人们可以看到,现在ZY的方针和做法,同以往一个时期有很大的不同。——P25 《想象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电影研究) 王海洲 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太阳和人》影评(三):触不到的太阳

  ——我落到这麽个田地,完全是为了爱情。

  ——爱情?

  ······

  ——你误会了,我爱的是她,历史,一部老老实实的历史。为了她不遭到强奸,我才落到这般田地。

  ······

  附:http://www.56.com/w30/play_album-aid-4018369_vid-MjgwOTE1NDE.html

  《太阳和人》影评(四):父辈的名字

  那个年代,很少有工作照。我没有在这里看到您,但是我仍然记得您当年的模样。那时,您和很多苦难中走出的同伴,正满怀热情,准备重新开始……

刚走出文革。拍这张照片时,妈妈特意让您穿上了这件您唯一的黑呢绒大衣

  亲爱的爸爸,我已经活过了您的年纪。这些年您不在,我经历了好多您想不到的事情。不过无论怎样,我都告诫自己不能做一个坏人,绝不让别人因为骂我而提到您的名字。

  如今,我也有了一个儿子,他不乖,撒谎还像我从前一样淘气,不过所有见过他的人,都说他将来会像您一样的漂亮。会吗?

  好多年过去了,爸爸。我一直在想您!

  《太阳和人》影评(五):父辈的名字

  那个年代,很少有工作照。我没有在这里看到您,但是我仍然记得您当年的模样。那时,您和很多苦难中走出的同伴,正满怀热情,准备重新开始……

刚走出文革。拍这张照片时,妈妈特意让您穿上了这件您唯一的黑呢绒大衣

  亲爱的爸爸,我已经活过了您的年纪。这些年您不在,我经历了好多您想不到的事情。不过无论怎样,我都告诫自己不能做一个坏人,绝不让别人因为骂我而提到您的名字。

  如今,我也有了一个儿子,他不乖,撒谎还像我从前一样淘气,不过所有见过他的人,都说他将来会像您一样的漂亮。会吗?

  好多年过去了,爸爸。我一直在想您!

  《太阳和人》影评(六):对《苦恋》的批评

  作者:赵厦明

  1979年,《十月》3月号上发表了由白桦和彭宁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苦恋》,1981年,彭宁根据此剧本拍摄了电影《太阳与人》。该据故事梗概如下:

  画家凌晨光少年丧父,受尽磨难,但得到善良人们的帮助。青年凌晨光被国民党抓壮丁,被渔家姑娘绿娘搭救,两人彼此相爱。后凌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被特务追捕,躲进轮船到了国外,并在国外发达,有了洋房、汽车等,在举办个人画展时,他巧遇绿娘,两人结成伉俪。新中国成立后,两人抛弃了国外的一切毅然回到祖国。50年代,画家度过了他时有苦恼但却幸福欢乐的时光。紧接着,文革来了,画家一家三口住进一间没有窗户、没有阳光、到处是蜘蛛网的小屋子里,在他生日那天,他被打的遍体鳞伤。后来,女儿也跟着男友去了国外。女儿离开时遭到了画家的反对,但女儿却反问:你爱祖国,可祖国爱你吗?画家无言以对。1976年为悼念周总理,他在天安门广场贴出了《屈原问天》的画,受到便衣追踪。他不得不逃出首都,在荒原上,在芦苇荡里过着野人般的生活,吃生鱼喝污水。最后因为冻饿而死在荒原上。死时,"他用余生的力量在洁白的大抵上画了一个"?",问号的那一点就是他已经冷却的身体。"

  《苦恋》提出了一个问题:人是否应该天经地义地热爱自己的祖国,当祖国对人犯下了许多过错时;人是否可向自己的祖国追讨公正?祖国应否向它的人民道歉?所有这些问题,都集中在林彪四人帮身上,正如伤痕文学提出的问题一样,除了林彪、四人帮,还有谁?是否我们所有人都参与了一个巨大的阴谋?《苦恋》受到了全面的批判,先是《解放军报》,接着《红旗》杂志、《人民日报》、《文艺报》都发表了重要文章,对之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最后由胡耀邦做了总结性的概括,12月27日,在会见全国电影创作会议代表时胡耀邦说:"有些作品政治情绪不健康,主要是忽视和否定中国人民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而把我们工作种的的失误和和林彪江青反革命的破坏都看成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好。比如白桦同志的《苦恋》就需要批判。他认识了错误,做了自我批评,这很好。《苦恋》的问题就完满地结束了。白桦同志还是党员,还是作家,还要继续写作。为了我们的伟大事业,谁有错误就要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

  白桦并未因此受到太大的冲击,他继续写作,1981年5月,他的诗歌《春潮在望》获得了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诗人新诗奖。

  有人这样评价对《苦恋》的批评:"摆事实将道理、与人为善,着重欲分析,受到了包括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内的大多数人的肯定。"

  《太阳和人》影评(七):相关配乐

  电影的配乐施万春口述过于这部电影的配乐,详见《生活》杂志14期,“中国交响”专题。

  关于作曲家的采访:http://www.mindmeters.com/showlog.asp?log_id=4002

  音乐不是蒙太奇——哪和哪接,各种和声和调性怎么安排,关系紧密,中国的制片或者导演,大多数不懂音乐,不会使用音乐,把音乐看成配角,可音乐是灵魂,是影片的灵魂,影片再好,配个糟糕的音乐,格马上就下来,音乐有很大的精神上的作用,戏剧发展当中,作用太大了,没有它,情节肯定调动不起来,甚至显得荒唐。

  有时真的是我带领着电影,比如当年给电影《太阳和人》写音乐,就像我前面说的,我要走音乐的第三条道路,我吸收了严肃音乐、现代音乐的技法,加入流行音乐的语汇,搞了电影《太阳和人》的音乐。

  这部影片改编自作家白桦的小说《苦恋》,讲一个文革中画家的命运,是一棵“大毒草”——其实,当时政策上甚至思想上都已经拨乱反正了,但是文艺界仍然滞后,批判可以,但不能把对文革的批判形象化。

  那是人性的音乐,很好听,导演彭宁曾希望把电影拍成中国的“日瓦戈医生”,音乐也是,我写了三个月,写成了,后来我给导演写信,因为我无法派遣我的激情,我在信中写道:“她不是日瓦戈医生,她就是她自己,我已经为她一个星期睡不着觉了,我必须写信给你,让你为我分担一下。”有一个作家收藏了这封信,他说:“我从没见过作曲家的喜悦。”

  电影是这样开始的,在什么镜头都没有的时候,出现了一声爆炸和弦的锣,把看的人都震得跳起来,第一个镜头是银幕中央一个红太阳,下面是摇曳的小草,是人民,左下角飞出一只大雁,返回是一群,音乐是低沉的男声(唱),疲惫地,录音的时候,乐队哭了。

  整个影片穿插了一个女声的爱情歌曲,有艺术歌曲的味道,也用了80年代初开始流行的气声。

  拍结尾的时候,军代表和女儿都找不到画家,他迷失在原始大森林里,彭宁导演问我:到底该让画家活着还是死去,“你写音乐吧,你怎么写我怎么拍”。我说:当然要悲剧,整个故事都是大大的悲剧,音乐是不可撤消的,不可冲淡的,不能有大团圆。

  于是,他拍的画面是雪地里画个大问号——问天,屈原那个。画家就以那个姿态死去。

  这部影片从音乐到剧本到文学构思都很成功。完全从人性来写。可惜后来没公映,内部放了600场,现在全国只有两部,我只有一个录音。也没有碟。

  后来,电影受到批判,作者白桦受到审查,导演彭宁也改行做生意了,他们很忧郁,但我却始终感觉很好,很好,片子和音乐在一部分人中引起了共鸣,这是我最大的喜悦,创作的喜悦是不顾一切的。

  《太阳和人》影评(八):思想的挣扎与生存——有感于电影《苦恋》的遭遇

  电影《苦恋》事件的来龙去脉:

  达成同志在《访谈录》中说:“当时,《解放军报》登了黄钢一篇大文章,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点,批判作者反党反社会主义。文化界思想界都很受震动。文艺界的不少同志看了很不满意。《苦恋》与《太阳和人》虽然水平不高,有重大缺陷,但不能这种批判法。大家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惊恐感,好像‘文革’又来了,大批判又来了,言谈之中,都很不以为然。文艺界在文革中饱受摧残,本来就是惊弓之鸟,心有余悸,好不容易恢复了一点元气,再搞一次大批判怎么得了?”

  作者是想写一个在旧中国出身穷苦家庭的青年画家,飘流海外,在新中国成立后回到祖国,想献身祖国,受到了“四人帮”的残酷迫害的故事。“苦恋”在剧情中写在他的一生中恋爱生活的苦情,也含意他对祖国热爱而“苦恋”的双关语。

  然而人获得的主观感觉是具有区别性,看过电影的几个干部同志有以下几个看法:

  一、这个剧本想写“四人帮”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剧中不仅写了对画家晨光一家的迫害,还有对诗人、教授的迫害,逼迫他们过原始人野人的生活,只能长期隐藏湖荡吃生鱼、鸟蛋为生。写了画家一生,热爱祖国、忠贞不渝、坚强不屈的性格。从这点说来,有一定意义。

  二、作者在探索“电影诗”,追求电影所表达的一种新的样式和风格,这种想法也是好的。

  三、作者想通过艺术形象隐藏着自己的倾向,而不是说出来的,这种艺术探索是可取的。

  四、对于剧本有以下几点看法:

  1.整个剧本的构思与艺术形象的表现,使人感到在影片拍成后是悲怆的情调,这个剧本没有反映出“四人帮”横行前,党对于知识分子总还是重视的,(虽然有“反右”扩大化的问题),归国华侨中有许多人、许多知识分子是受到重用,也发挥了他们的为祖国服务的才能。这个分镜头剧本在结尾,写了晨光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在雪地里爬行,寻找他的人们发现他时,他已经是在一个大问号的那一个点儿上冷却了身体,他用两手尽量向天空伸去,两眼睁着……这和文学剧本开头引了屈原的《天问》篇的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相呼应的,这样表现是不好的,使人感到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晨光却死去了是为什么?没有解答,令人难以理解。

  2.这个剧本大写雁在天空写成人字,从开头贯穿到晨光的死去,最后结尾是“一枝芦苇在风中晃动着,坚强地挺立着……”这种寓意是很含蓄的,放在“四人帮”被粉碎之后晨光死去了再现的,更加深了对死的渲染,这种手法也是值得深思和推敲的。

  3.整个剧本所描写的,由于采用“电影诗”的手法,对于年代、时间,虽有所表现,但是,有许多使人看不明白,如晨光到天安门前贴一张屈原《天问》的画,背景是“白花山,白花海……”只能使人联想“四•五”事件;粉碎“四人帮”前后也是分不清的,还有一些其他情节不一一说了。据说长影对这个剧本,有不同意见,导演彭宁同志曾将拍过的两本样片,请夏衍同志看,夏衍同志因看其他影片,稍看了样片,夏衍同志说,我未看过剧本,不好发表意见。(看过样片的人认为,样片的调子低沉,主人公晨光是在雪中爬行,最后死掉,脚手朝天,有人打了火把来找他)。

  现在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思潮的撞击也日益频繁,在这样的时刻,人们很自然地要回顾历史,总结、一个世纪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谈谈对《苦恋》事件的前前后后,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无疑是回顾历史时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这个工作做好了,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过去、开拓未来,尤其能够更好的让我们这个世纪的大学生有更清醒地对待历史,展望未来。

  思想的挑战,相信,一直会是个无法逃避而必须面对的事实。一段历史,我们探讨,直接的目的,是为了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更好的指导以后的道路。我们现在无法深究这部影片的艺术性如何,但从揭露刻画历史的层次面上,影片还是显得可贵的。当时社会刚从十年浩劫阴影中跌跌撞撞地走出来,刚在敞开国门融入世界的起步阶段,任何方面的不稳定都会影响社会的进步,人们不会再愿意看到那段曲折倒退历史的重演。《苦恋》在这样的时刻出来,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叙述过去的灾难来警醒人民,另一方面是为了呼告人民要深深地爱恋祖国。显然,影片后来遭遇争论是由于在前者的理解上,影片的思想究竟是站在天平的哪一端呢?是一种警醒,还是更多的是爆丑,侮辱党和国家的过去?《苦恋》的作者之一白桦有着非常坚决的态度,后来,他在新加坡演讲时说::“任何一个有思想的人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大劫难,都会痛定思痛,何况有责任感的作家?我不能因为怯弱而去迁就因循守旧的观念,放弃已经认识到的沉痛教训。即使是邓小平,他在1979年的全国文化艺术界代表大会上也说过:文艺不应该从属于政治。作家有独立思考的权利。”不是任何一个时代都能够自由,但每一个时代我们都能够去寻找自由,借助电影,白桦展现了他们那一部分的深刻理解与反思。一个文化思想上的大国需要这样的声音,勇敢反省面对过去的错误,他们并不是在否定过去,恰恰相反,有着这样思想的人承认过去。思想的绽放是一个时代的进步,敢于揭露真相、反思错误的思想绝对不应该在遭到扼杀,当年的《苦恋》出生在一个社会敏感的时期,被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接受,但是现在我们提倡的这样的真声音、这样的好影片,更应该继承影片体现出来的思想的搏斗。《苦恋》直面了中国当时的政治。针对政治的思想遭遇政治,显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要么在压迫下消亡,要么在压迫下燃烧,《苦恋》挣扎在当年的旋涡中,在批判中,它的思想生存了下来,这是可贵的磨难与可贵的收获,用白桦的话说:“今天回想起来,这场批判是一场观念的较量,是‘文革’后最为激烈的一次,它检验了很多人的观念和勇气。”不期待一睹影片,我只为有思想的碰撞而钟情于它。

  毫不怀疑地说,思想永远会是反映时代的一面不倒旗帜,检验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准。思想滋生在土壤,进而挣扎,成长,繁殖。不论是中国的过去还是中国的未来,我们都在积极努力地开辟广阔的土壤,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个重要的砝码,它在称量中国历史的维度、深度和广度。拥抱思想,也寄寓了我们对过去,对此刻,对未来深层次的鉴赏与考虑:思想的挣扎与成长是社会的问号,时代的叹号,我们大学生在这一个问题中所扮演的角色值得去思考,值得去面对。

  《太阳和人》影评(九):以爱为名的惩罚

  这片为啥评分那么高啊,因为是冠着禁片的头衔吗?评高分的真的认为它是部好片子吗,还是仅仅因为里面提供的口号和内容具有政治敏感性和话题性呢?还是它曾经在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已经2年多的1980年代掀起了小一轮的政治问题大讨论且被认为是文革后最热烈的一次呢?或者是邓公亲自批评了这部电影的缘故?其实在这里,我要先批评一下邓公。您老人家一生如此英明果决,真正的伟丈夫,为啥要在这部烂片面前如此不淡定。要知道您一发话,这本来不受关注的烂片也就平步青云如日中天啦。这种片子,让他喊喊口号就是了嘛,本来也没有多少人会关注的呀。哎,真是的。说的好听点,您是性情中人,说不好听,您这就是给一部烂片拉下马了嘛。

  我没有看过小说,但仅从电影《太阳和人》(又名《苦恋》)来看,本身就是一部艺术水平非常一般的作品。我在说非常一般的时候还犹豫了一下。严格点说应该是水平欠佳。情节是文革战争式苦难的平庸,叙述历史就像是在报一本记得并不确切的流水账。镜头语言刚刚够及格没有任何特色。演员表演等各方面都趋于平庸和程式化。唯一可圈可点的几个表现主义式的置景还比较有特色,一个是芦苇从中,一个是爸爸为女儿在狭小的屋子里画上了窗户和大海,还有一个最后雪地上的勉强也有些特色。然而置景上的优点又被糟糕至极的配乐给正负抵消了。糟糕的《送别》BGM单机洗脑循环啊。从第一分钟开始就是各种《送别》一直到最后一分钟。我本来还挺喜欢《送别》的。现在看完这部片子我发现一首那么好听的曲子竟然也会变成一种噪音。和单机循环的改编的噪音般的BGM相匹配的是,各种突兀的重复口号构成了影片的第二重噪音。最可怕的是如诅咒般的“我要回去”和“我爱祖国”,我没细数,但我敢打包票,这两句话在不到两小时的片子里绝对各自出现过10遍以上。而且每次都和情节人物脱离。只有劣质的舞台剧和政治宣传的街头剧才会这样耳提面命地将本该融入情节和艺术手段中的意图如此明显地暴露在观众面前。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将最深的狼子野心包藏在最高超的艺术形式之中呢。所以导演的才华和水平可见一斑了。

  那么才华平庸又想博出彩怎么办呢,中国的敏感政治问题和当代历史为这些人提供了绝佳的出路。此类的政治内容大于艺术价值的影片便应运而生了。果然,效果立竿见影。影片中人物喊出的突兀的口号如“你爱祖国,可是祖国爱你吗?”,“谁知道爱国也是一种过错呢?”等等,深深刺痛了很多人的心,挑起了很多人敏感的政治神经,也唤起了一些人的恐惧,同时又令一些大胆而野心勃勃的人嗅到了同类的气息。讨论的环境就这样被营造起来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大讨论和政治运动后,到了1980年代,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光磨嘴皮子是没有用的,人斗人人吃人,只能令大家一起毁灭,所以要闭上嘴巴撸起袖管干实事,讲实话。这就是实事求是四个字所包含的最深重的历史教训和时代使命。

  在尘埃落定,多说无益,改革实干的新时代面前,还需要再出一部这样的口号作品,将人们又拉回到文革时代吗?影片除了落伍的政治口号外,还提供给新时代什么新鲜的内容了吗?我想了半天,可能就是,以前的伤痕文学都讲知识分子多么苦多么被迫害,但这个片子里的知识分子艺术家是华侨,在国外早已功成名就,但人家就是爱国爱国爱国,就是要回来。没想到回来要遭受那么大的罪。因此得出一个结论:没想到爱国也是一种过错。那么影片就把批评的对象从文革和四人帮上升到了中国,并且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将爱国这种原本高尚无罪散发着光辉的情感作为武器来攻击他所“爱”的祖国。如果从这点来讲,影片将谴责和攻击从批判文革的伤痕文学提高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新高度了。并且由于影片佩戴着非常鲜明的伤痕文学标识,便很容易披上政治正确情感正确的外衣混迹于其间,令一些分辨不出其中区别的人也站在了自己的一边。然而事实上两者是有本质性区别的。伤痕文学的谴责对象是文革和四人帮,而此片的谴责对象是“祖国”。伤痕文学的武器是自己的伤痕和苦难,而此片除此以外还配备了核武器“爱国”。

  那么,“我怎么想到爱国也是一种过错”,以及“你爱祖国,可祖国爱你吗”这两句台词所折射出的影片核心价值观,真的是一种光荣正确,无懈可击的质问吗?我看未必。鉴于水平有限,我就不反问了,我就试着分析一下这里面的逻辑。

  影片开头煞有介事深情款款的旁白里说,无论身处何处,功成名就,人面对自己的祖国,就像孩子穿着短裤和背心,面对母亲展开的胸膛一样。很清楚了,祖国是母亲,那么“我”就是那个穿着背心短裤的孩子。孩子爱母亲,其实是一种索取,与其说爱,不如说离不开,要到母亲的胸膛里吃奶求温暖。那么,当这个母亲遭受凌辱和灾难,濒临死亡,心怀仇恨的时候,吵着要回来要索取的孩子,是不是不懂事了一点呢?更别说当索取不到的时候,“孩子”的知识分子小伙伴还有这样委屈的台词:既然是同胞何必要给我设圈套,既然打算让我戴上镣铐又何必面带微笑,既然准备从我背后插刀又何必把我拥抱(配以始终不间断的《送别》BGM)。这个对祖国的质问如果用母子关系转换一下,其实就是,既然不给我吃奶,又何必生我出来,既然要送我离开,又何必生我出来,既然要让我在外面受苦,又何必生我出来。哎,真的无语了。孩子啊,你敢不敢争气一点啊。就像电影里自己拍的一样,母亲把孩子送出去让他跟着有本领的亲戚去学会生存,是一种不得已,但也算是最好的选择了。可是这个孩子却依然不依不饶地吵闹,还赌气说,祖国爱你吗,爱国也是种错。哎,如果大家从母子的角度看看这层关系,可能都无语了吧。这爱国爱的,简直是要把母亲给活活气死祸害死了。其实这个时候真正的爱国,是擦干眼泪,自力更生,像个男子汉一样出去闯荡,减轻母亲的苦难,甚至为母亲改善生活。可是影片里的主人公,真正的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动不动就扯着喉咙乱喊“我不要出海,我不要离开,我要跳海,我要你赔”,“我要回家”,“我爱祖国”。。。就差满地打滚了。母亲但凡自己能过下去,能把孩子推出去吗?再说了,不是给你找了个可靠的开陶器店的大伯吗,也没把你直接扔大街上啊。这爱的是哪门子国啊。简直就是小孩无理取闹啊。母亲无法给予,就开始骂娘嫌娘丑。就算在外面的世界能立足能混下去,也非得回来气死老娘。这不是在报复社会吗。人长大了,可心还没长。人学会了喊口号说爱国,可实际上还是在跟老娘要奶吃。要不到就开骂。

  再看影片中的其他一类角色,如70多岁帮忙去“借”伙食的老历史学家,大伯,老和尚,老船长,周叔等比男主角年长的父辈和大哥样子的男性角色,无一不对主人公凌晨光包容爱护备至。当凌晨光吵着闹着要回国要跳船时,老船长实在气急攻心才说,你这条命还是我救的,你还吵着要赔钱,你找谁赔?全船的人都把灵丹妙药捐出来给你了,你还吵着要回去,你烦不烦?大多数时候,这些男性都是有耐心的,乐观的,包容的。没吃的可以去偷,听说凌晨是个画家,就想办法帮他去弄颜料,凌晨光不高兴了就说个笑话劝慰几句。但是,当老历史学家好不容易替晨光弄来颜料时,他说,他画不了画,因为没有蓝色的颜料。他说天空大海都是蓝色的。哎,我看到这里有点疑问了。凌晨光不是说,他要像一个赤子一样描绘母亲的胸膛么?不是有绿色的颜料可以画青山绿水,有红色的颜料可以画花朵朝霞,有黄色和褐色的颜料可以画大地和山川吗?为什么缺少蓝色就完不成他自诩为画家毕生要描绘母亲的志向呢?到底是“蓝色”的颜料重要,还是描绘祖国母亲之美重要呢?看来,寻找“蓝色”是要比母亲重要得多啦。老历史学家又不得不去寻找了。要知道那个时候连弄口吃的都困难。但他依然乐呵呵地说,万一我回不来。。。不,我一定能回来的。

  “蓝色”,历来是权力、平静和父亲的象征。当凌晨光面对老历史学家这样好脾气乐观包容的父辈男性时,他又开始淘气了,他又要他去找蓝色了。现成的“父亲”就摆在面前,他还要支使人家去再找代表着更高威权的”父亲“。凌晨光啊,我说你什么好啊,面对没奶给你吃的母亲时你撒泼打滚瞎胡闹,面对和蔼慈祥的父辈时你又婊里婊气地要去找父权。谁也不理你时,你又高喊爱国口号,悲痛欲绝,赤诚可见。好像全世界就你一个伟大光荣的爱国主义画家。当珍贵的颜料画笔摆在你面前时,你又说没有蓝色(父亲),你画不了祖国(母亲)。也正是在你噪音般的爱国口号和畸形的惩罚心态下,你的女儿开始质问祖国,痛恨祖国,离开祖国一去不返了。这大概就是你爱国的最丰硕的成果。

  以爱为名的畸形惩罚心态,总是败家子和畸形儿管用的伎俩,也是一个家族一条血脉行将终结的显著特征。然而惩罚的最终只能是自己。别人虽然心痛,但依然要活下去。

  综上所述, 影片结尾处雪地上的大问号,以及屈原天问的画像,我只能理解为主人公要问的是,哎呀祖国我的娘呀,我那么爱你,你为啥不给我奶吃啊。哎呀爸呀哥呀,你们为什么那么不中用,你们为什么不是李刚啊。哎,男主角啊,凌晨光啊,要是屈原知道你那么滥用他,他也会被你气死。人家屈原都比你强。人家捶胸顿足顶多也就是在问,楚王啊,我长得那么美,我出身那么高贵,我那么有气节,关键是我那么爱你,可是你为什么就不爱我啊。人家这天问也比你高级一点吧,至少是在问一个和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同性为何不爱他吧。更何况人家还是几千年前的古人呢。凌晨光啊,读那么多书还那么幼稚真是现世宝坍台啊。

  最后,忍不住再吐槽一句。熊孩子,瞎逼作,死了就活该吧。画问号也没用,没人理你。太阳一出来,大雪很快就化了。

  爱我草,既然都是烂片了,我还写那么多字我是傻逼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太阳和人》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