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汁记》是一本由叶广芩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豆汁记》精选点评:
●好看到不行
●啊?这不和《状元媒》内容一样吗
●第一次认识叶广芩。老北京的味儿,皇亲后裔旗人们生活状态一瞥。生活就是一出戏,起起落落,悲悲喜喜。老姐夫看似浑浑噩噩的一生最后看来不比其他人糊涂。每个阶层的人都有它的局限性。过日子能说谁养活谁呢?叶广芩很是会讲故事,把吃食描写的极其馋人。
●《黄连厚朴》《豆汁记》《醉也无聊》《状元媒》。几乎是这几年读过的最好的作品,言语和京片儿一样圆润流畅,勾连着清宫皇族的丝缕旧忆,与老舍笔下的京城底层百姓生态相得益彰。《豆汁记》这篇看的也实在太饿了吧,好想吃鸽肉包,炸三角,核桃酪,奶酥六品,豌豆黄,八珍鸭舌就荷叶粥…
●非常喜欢
●非常喜欢了!!
●图书馆借阅,超级有味道的一本书。“器具质而洁,瓦瓮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逾珍馐。布衣暖,菜根香,恬淡平静的百姓日子是最弥足珍贵,最舒服养人的。 ”
●这两年少有一本纯文学作品让我爱不释手了
●有点意思,没落的满清贵族将老北京那种生活画卷展现给读者,字里行间透露出满满的时代感。
●《豆汁记》四个故事里,《状元媒》最让我印象深刻。烟火气的描写下生动的演绎了漫长的封建社会进化过程中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骨子里的鄙视和冷漠。其实说什么封建社会呢,到现在不也是这样么?
《豆汁记》读后感(一):小小豆汁儿后面的大社会
书中主人公的父亲是善良的,收留的旗人女仆莫姜也是善良的,可这样善良的两个人都不得善终,令人唏嘘不已,作者很善于用轻松诙谐的语言反射出沧桑残酷的现实社会,书看完了思想却不能停止,很有深度的一本书。
印象深刻的是讲莫姜睡觉时侧卧着,无声无息,其实都是在宫里那种残酷严苛的规矩下练就出来的,即使这样莫姜个人作为一个人的气节却没有丢掉,难能可贵。
《豆汁记》读后感(二):格格回忆录,大半夜把我看饿了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读完此书更有感触。文章作者叶广芩的父亲跟慈溪太后同宗,即便清政府走下历史舞台,也仍然保持着一种皇室做派与优越感。叶广芩一定是一个非常善于观察且怀念过去的人,作者其实20岁那年就离开了北京,之后一直在陕西生活。但她的行文流水间仍然饱含着极为浓郁的京味儿,书中所展现出活灵活现的老北京生活的细节,多多少少带着一些她对过去的记忆和留念。
书中对美食的描述,真的是让人大开眼界。说起眼界这个事情,不得不想起阶级这个很现实的问题。作者作为曾经的贵族格格,见过的吃过的用过的,曾经都是社会资源里的顶配。这样的人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民间很难见到的。比如里面那道菜,熟鱼活吃,让人印象深刻。
最后感慨几句,旧社会的女子生活不易,莫姜作为封建社会的牺牲者,再到革命时期的牺牲者,纵使有一个好手艺傍身,也逃不脱一生的颠沛流离的命运。书中莫姜有一个特别珍贵的扁方,也不得不因为安置丈夫而卖掉。
《豆汁记》读后感(三):不错的小说
《豆汁记》,看书名儿就知道这书不会差。作者叶广芩,几年前看过她的小说《青木川》,讲陕西汉中宁羌县魏富堂传奇事,比改编的电视剧《一代枭雄》好看。本书由四个短篇集成,依次为《黄连·厚朴》、《醉也无聊》、《豆汁记》、《状元媒》,除了第一篇讲中医世家龚家的家事外,其他均为作者追忆自己家事,《醉也无聊》讲自己的五姐夫金国后裔完颜占泰逸事,《豆汁记》讲自己家的厨娘莫姜的传奇事,《状元媒》讲的是父母的成媒于晚清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的往事。讲的人物事情虽不一样,但是大体都是对时代大变迁下物非人非的无奈与慨叹。《黄连·厚朴》中讲老中医龚矩臣的儿子带了个美国媳妇回来,看这一段老让我跳到李安导演的电影《推手》,不知道大陆的导演拍中西文化的差异,会拍出什么样子呢。因为是同姓,书中的老中医龚矩臣和其父老御医龚钟鹤,我还特意在网上查了一下,没有查到资料,不过里面提到的其先祖龚廷贤却确有其人,明后期抚州市金溪县人,著有医书多部传世。被称为医林状元,一生行医六十多年,活了97岁。据说17世纪中期其弟子将其医术都传到了日本云云。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有些飘飘然,阿Q精神一时上涌,想我龚家以前也是阔过的啦。看了小说,觉得中医真的是一门太神奇的学问。可惜了!
《豆汁记》读后感(四):机灵格格眼中的老北京往事
我从小对“格格”这个称谓的喜爱就远高于“公主”。小时候痴迷各类清宫戏,从还珠三件套到孝庄秘史,就爱看各种格格的缠绵悱恻。公主这个词太汉人太矫情太端着,不仅养在深闺人未识,而且听起来就忸怩骄纵跋扈得很。不像格格,听上去让人想起关外一望无际科尔沁草原,想到长长的马鞭和琳琅满目的夸张首饰,透着一股娇憨爽快泼辣又带点刁蛮习气,是我最喜欢的女孩子样。我痴迷于研究清代旗人女性的日常生活,对大拉翅、旗装和扁方颇有研究。
没想到这位真格格写的书这样好看。
光是她小说里各种老北京的吃食和满族的宫廷糕点就足够馋死人:不光是炒肝儿卤火烧八珍鸭掌,还有什么柴把鸭子、核桃酪红枣蜂糕、桂英斋的奶油萨其马、东直门的炒麻豆腐,莫姜做的奶酥六品和鸽肉包......尊贵如她家二大大用白菊花瓣和鸽子肉包的清汤元宝小馄饨,平民到一碗虾皮海鲜炸酱面,就着京东(北京东部)的紫皮蒜。
叶广芩和章诒和还有个共同点,就是骨子里那种出身名门世家的优越感和目无下尘的遗老习气。比如小说中的京白,她写京白是如何雅,京片子是如何俗,说公里太监才是一口京片子。不过有优越感的同时,她也能一针见血地看到八旗子弟的嚣张、陈腐、不学无术,并极尽调侃讽刺之能事。不过她笔下的落拓旗人尽管一身毛病,却挺有骨气,在民族大义面前立得住身子,写得活灵活现。
《豆汁记》读后感(五):暴躁久了,对这样的人不免喜欢得紧
没看这个版本,只是单纯想把这一个故事的喜欢记录下来 因为豆汁记是短篇合集(5.9) 昨天才看两个故事,先记录点什么,不然怕忘 才改了名字叫豆汁儿,然后写评论,显示的是:豆汁儿对豆汁记的想法~(觉得好有趣) 真的,又是一本觉得很幸运且感恩能看到的书 特别喜欢第一个故事,豆汁记 可能是和食物有关,所以特别偏爱。还爱莫姜(最初觉得姜莫更好听,更顺耳),爱她的内敛,淡然和超脱。 摘录一些喜欢的片段: 闹声中进来了张老师、王老师,都是代课老师,她们教得有一搭没一搭,我们便学得十分的糊涂,十分的勉强。 小床上,静得如同没有人,借着窗外的雪光,我见莫姜侧身躺着,如一张弯弯的弓,一动也不动。(最初只觉得可怜,回过来再看,只剩下心痛了,想抱抱) 莫姜说大羹必有淡味,至宝必有瑕秽,大简必有不好,良工必有不巧;物件和人一样,人尚无完人,更何况是物。(值得一读再读,细细品味) 醋焖肉、樱桃肉、核桃酪、鸽肉包、奶酥饽饽、炸三角。(不信,你多读几遍,食物的名字已经很治愈了) 父亲则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疤痕是浮在的东西,疤痕之下,莫姜相貌平静像寒玉,神色清朗如秋水,那气质不是谁都有的。(四爷说的太好,而我只会说莫姜大气,淡然) 莫姜说刘成贵脾气坏但是手艺好,从十五岁就给王玉山打下手。我问王玉山是谁,莫姜说,您真不知道王玉山? 我说,我怎会知道王玉山,你知道教我“ㄅㄆㄇㄈ”的马玉琴吗? 莫姜摇摇头。我说,这就叫隔行如隔山。(这段读来把我笑出了声,格格太可爱了,另外,王玉山是西太后的大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