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杂食者的两难》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4-02 03:48: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杂食者的两难》经典读后感有感

  《杂食者的两难》是一本由[美] 迈克尔·波伦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01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杂食者的两难》读后感(一):如何终结选择困难症

  生在几乎可以吃到世界任何角落物产的今天,尤其日常面对一货架五颜六色包装,然而实质却相差无几的商品会感到沮丧的时候,我想是该对这个消费主义的世界进行波伦这样的反思了。

  从源头到餐桌,想象着盘中餐实际上就是玉蜀黍+石化燃料,我倒是理解了soylent人群的消费理念。但对于活着为了吃的饕餮大家,相信选择和决定权大多时候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当然,前提是——不要让别人告诉你今天该吃什么。

配合《免疫》观看,只觉得电影里桥段都可能变成现实,又或者我们其实正在经历一个lite版本。可是总让我想起雪国列车里的小强能量棒,并且几乎无法直视玉米,也是厉害

  《杂食者的两难》读后感(二):揭露现代农业和食品行业现状和思考的好书

  买的纸版,今年10月到11月读的,成文流畅,思路清楚,看的很痛快,里面最有价值的知识其实是国内大众普遍很难接收到的科普,即现代食品加工业,现代农业的运作过程,赚钱过程,以及对动植物和环境的破坏,非常有价值的知识普及,而这些现象,原理和媒体的质疑,专家的深究,早就在几十年前的美国就发生了,当然,还有如今主潮流的“有机”。

  整体来说,很不错的饮食学,人类学,社会学综合论述著作,信息量庞大开阔眼界,从产业化农业到有机,从农场到餐桌,到最后自我采集。另外特别要夸一句的是中信的设计包装,纸张质量好不说,书的外封也是让人眼前一亮,是那张有点绒绒质地的纸,手感挺喜欢。

  向所有关注农业,食品加工业,环境保护和健康饮食的人推荐!

  《杂食者的两难》读后感(三):食物的自然史

  作者以“我们正餐该吃什么”来探讨了我们人类的食物链,从以下四个方向来追本朔源:快餐、大型工业有机、小型有机农场以及个人采集,从各个方面探讨了这四个方向的特点,深入思考分析了对环境、人类健康等的影响。作者引领着我们深入了解和调查了食物的各个生产环节(有些环节被拒绝采访参观),作者也亲自动手参加了某些环节,让其亲身体验的感受如实地告诉我们。让我们思考我们应该吃什么,怎么吃。

  摘抄:

  在农场中,数种动物以和谐共生的韵律,密集上演轮番饲养的舞蹈;萨拉丁是编舞者,而草就是碧绿的舞台。

  萨拉丁相信透明化就跟阳光和新鲜空气一样,是比条款和科技还要有效的杀菌剂。这是一个很具说服力的概念,想想如果每个屠宰场和动物饲养场的墙壁都和波利弗斯农场一样透明(即使不是露天而是隔着玻璃),那么在这些墙壁背后所发生的残酷、冷漠与污秽,都会马上终结。

  《杂食者的两难》读后感(四):杂食者的两难 读后感

  杂食者的两难 读后感

  我们自身对自己每天吃下的食物,其来源了解多少?后面连接的是整个全国性的农业系统,背后是大自然能量物质的转换和摄取方式。

  在美国,人类社会无节制的能量渴求使得玉米改变基因,成为工业化食物链的铺砖路上的一块块基石。玉米背后潜藏着日常人们所看不到的食物单一性危机,整个工业食物链机器般运转导致畜牧业动物们的灾难:蛋白质机器!

  充斥市场上的低价格高热量食物大行其道,反而低热量健康食物价格高。让穷人更容易肥胖。

  有机,超市里各种供应的食物号称有机,自欺欺人般的田园牧歌恬不知耻。

  太阳能量,地球上有机物的开始。

  杂食者的两难体现在是否心安理得的吃动物?看待自然,那就尊崇更大视角的自然规则,就不会有个疑问!关键内心不安的是人类奴役了其他动物!

  新问题:日常,以太阳能为单位的卡路里计热单位对真菌蘑菇进行测量,失效了。因此有人猜测,蘑菇的能力来自月亮?

  《杂食者的两难》读后感(五):吃饭,你困难吗?

  “妈,这个不好吃,我不想吃了。”时光依稀还停留在那个不懂事的懵懂年代,面对丰盛的早餐,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工作后有时为了早上多睡一会儿,塞了面包拿了书包就走人。

  渐渐地,我们习惯了快食的生活,习惯了在APP上点餐,喜欢了吃麦当劳、肯德基……很久,很久,我们很少留意自己吃了什么,自己要吃什么,自己该吃什么。仿佛,吃成为了一个简单又复杂的话题。书中谈到,人是杂食的动物,除却每日看似可口的肉食食物,同样也要摄入维生素等丰富的素菜。人在面临吃饭这个问题是,不仅要考虑吃什么,更要考虑吃什么更健康。

  《杂食者的两难》读后感(六):有亮点而整体啰嗦。

  全书脉络分明:

  第一章谈论当代占据绝对主流的工业饮食体系,重点是以玉米为例走完全社会工业饮食的整个流程,看得我一辈子不想吃零食了。为了讲好这一部分,作者亲自采访了多家饮食公司(吃了许多闭门羹),并领养了一头作为食品饲育的牛犊。其中,他踩在泥巴牛粪上、挤在一生悲惨的肉牛群中面对自己牛犊的那大段心理描写,是全书一大亮点,悲怆苍凉而真实,尤其真实在他敢开完了默默补充一句不过等自己饿了应该还是会吃。

  第二章谈论真伪有机饮食。其中第一部分谈的是伪有机饮食,所创词汇“超市中的田园牧歌”就和上一章的“行走的玉米”般精准形象。第二部分谈的是真有机饮食,作者投身有机牧场躬耕陇田之中住了一星期,提出了同类食物其实有营养价值和健康指数高低之分。

  第三章谈论个体自足饮食,作者很拼,从头开始采盐、捕猎、耕种,最终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做出他心中完美的一餐,不过味道并不好,而且结尾得出的这种饮食固然健康而完美,但太折腾了,只能作为“反向麦当劳大餐”一般一年来个一两次。其中对人类食肉的伦理思辨我还是挺服气的,其中面对自己狩猎成功的胜利者姿态照片而产生的种种恶心的情绪,可以和第一章的舐犊之慨相提并论。

  全书论证万分详尽,想了解工商业如何磅礴而恐怖地垄断所有百姓饮食生活的读者可以亲自阅读书籍,不过的确由于过分细致而啰嗦拖沓。

  《杂食者的两难》读后感(七):我们应该要知道食物从哪里来

  

好久没看社科类书籍,这本让我很惊喜!作者文笔流畅(或者应该说译者翻译地很流畅),叙事平实略带幽默,不会枯燥,反而越读越有趣。全书分成三个主要部分:以玉米为核心的现代食品工业生产链、以牧场为基础的新永续型有机农场、以森林为背景的原始饮食方式。既能纵观庞大的美国工业食品体系,又能切身接触自然体会时节和食材的微小变化,既能理清食品工业的资本逻辑,又能提供饮食营养上的反思和建议,让整本书兼具视野和地气,可读性非常高。

我个人最喜欢第二部分,仔细描绘了作者在农场里度过的一周,风景虽小但温馨优美,萨拉丁家族的农场经营理念和执念值得佩服。美中不足的是,作者毕竟是一个美国人,这也是针对美国社群的田野调查,和国内的环境大不相同,比如缺乏传统饮食文化带来的饮食焦虑。我更想看中国国情下的饮食研究,国内这么庞杂的饮食体系,这么深厚的饮食文化积淀,相信研究起来会更有趣。

这本书给出的饮食建议:多吃传统的食物,形成稳定的饮食习惯,不要追求最新最前沿的所谓营养学研究和建议,要警惕深加工食品不仅是因为营养问题,还因为环境保护问题。结尾的话:如果我们能够再度严谨掌握一些平凡的事情:我们吃的东西是什么?这些东西来自何方?又是如何走上我们的餐桌?这些食物的真实成本是多少?那么,我们就可以在晚餐中谈论其他话题。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不需要提醒自己:不论我们选择以什么东西喂饱自己,这些东西都是自然的恩赐,而非来自工业。我们所吃的东西,或多或少就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杂食者的两难》读后感(八):食物链顶端者的困惑

  可能是前后两部分比较分裂的一本书。

  开篇讲玉米的都市化生活,社会乌托邦,被人类改造的统一同样的基因,像机器人一样的玉米。作为能量基石产业化的玉米,被人类进行杂交,基金挑选,基金植入,驯服得更适宜成为人类所需要的一种生物,看起来以为是未来世界的科幻小说,其实却是可怕的现实纪录片。当我们谴责连锁快餐店的鸡动物工厂毫无人性对动物毫无怜悯迫害这种最终会成为食物的动物时,没想到植物也是同样的遭遇,可能因为觉得植物没有动物那么强的展示力?人类难以感同身受。我们有太多的动物保护者协会,却从来没有一个植物保护协会。

  我们以为的有机食物结果最后被发现依然是个骗局。

  后半部分主要是为了最后一章纯天然的晚餐的实现。有机鸡蛋和鸡,采集蘑菇,打野猪,自制食盐。一顿接近获取原始食材的晚餐,成本可比工业化食物更劳心费力。人类对食物天然的追寻,对获得动物高蛋白天性,以及出于文明对解剖动物尸体的恐惧构成食物链顶端的这个生物的困惑。

  作者一直试图从生物链的自然循环,食物链的环环相扣来展示天然食物获取的途径的美好和健康。可是没有觉得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的族群的数量本身就是反生物链的吗?数量级在,负荷在,自然界自然的运转本身就承受不了这个奇怪而霸道的生物族群。优胜劣汰,被其他生物剔除老弱病残是不存在这个族群的。脱离了野蛮进入所谓的文明阶段的人类,在维系自身基础的种群的扩大上,与那些在野外的动物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只要还在以原始的能量获取方式(摄入其他生物来获得延续)生存,就不可能脱离杀戮和掠夺,道德在这两个词面前就显得可笑而幼稚。

  所以,并没有两难处境,只是人类太多了。

  《杂食者的两难》读后感(九):书还可以,就是不值这么高的分

  在英国最后一段时间光顾的是iceland一家专门出售冷冻食品的超市,不仅便宜,而且省去了削皮洗菜的时间,但是我就嘀咕啊,这个对身体健不健康,就开始看了这本书。

  书是我一边跑步一边听的,所以以下评价不包括整本书,只是比较抓耳或者我比较感兴趣的部分。

  肥胖的原因:廉价且充裕的食物,脱离了原始社会中捕食打猎的时间,当面前可选的食物过多,人的胃也会比平时大。

  对于美国农业,是农业部,大公司和食客需求的较量。为了防止最后变成人造人,还是有必要拒绝精细化饮食的。这个生产-销售-烹饪链环环相扣,不要肆意污染土壤,对人类的身体也有好处。

  两难部分:

  因为(客观)有选择,所以没被饿死,因为选择多,所以可能会被撑死,因为(主观)有选择,所以没被撑死。

  自己关于吃肉的小剧场:

  利己。不吃肉就得吃人或者吃蔬菜,前者让我心里疾病,后者让我身体疾病

  社会评价。吃肉不会引来社会负面评价,因为食素者人数少。只吃素会让我避开一些社交活动,但是也会认识其他的素食者

  比较。动物在被人类培养养殖的过程中固然会受到伤害,但是比他们自己在污染的草场里蹦跶受伤害不一定达,就数量来说,目前人类吃的这些动物总是超过那些吃不了的濒危物种的。

  生物链人类没有必要为自己的生存能力强买单,只有在环境污染破坏我们的生活环境时候才受到惩罚……那时候来不及了

  种族加差异,不吃人因为我们同属一个种族,动物不属于,我们也不吃猩猩啊!目前吃的比较多的肉类都是禽牛,应该不会和人类进行繁衍的合作吧...

  从人类本位主义者。比起对于自然生物链的维护贡献来说,动物比人类有用存疑,最有用的是真菌,但真菌植物的生命力可比人类强多了。

  《杂食者的两难》读后感(十):我们吃什么

  我们吃什么

  我们所吃的食物,都与土地的生产力、太阳的能量联结起来。

  我们所吃的食物,可以分为3种。第一种,产业化食物。第二种,有机食物。第三种,天然食物。

  一、 产业化食物。

  你走进餐厅,点了几个菜,麻辣鸡丁,牛肉排、猪肉肥肠。当你用筷子,把这些美食放进嘴巴里时候,你知道这些食物的来源是什么?。

  答案是:玉米。

  所有产业化食物的基础物种是玉米。鸡、牛、猪这三种动物的肉,都是吃玉米饲料长出来的。

  我们分清楚“粮食玉米”和“原材料玉米”,这两种玉米的差异虽然微小,却非常重要。

  “原材料玉米”的玉米粒硬得咬不动,泡入水中数小时后,你会发觉它尝起来并不像玉米,而是稍带玉米风味的淀粉。

  人们把牲畜,家禽集中饲养,空出来的土地就用来种玉米,这些玉米又用来喂养它们。这就是一条产业链。

  二、 有机食物

  你走进农家乐,又是另外一种体验。这里有农家土鸡、自家宰杀的猪肉,现摘的茄子、四季度、菠菜。

  有机食物是一种循环的食物生产方式。家禽,牲畜的排泄物,滋养蔬菜、粮食或者植物。而蔬菜、粮食和野草,也为家禽和牲畜提供食物。

  这种有机食物绿色纯天然,味道鲜美、营养成分含量高,对人体有很高的营养和保健作用,且无任何毒副作用,所以倍受人们推崇。

  三、 天然食物

  当你进行野外生存挑战,也许你就能够遇到天然的食物。

  你采集时,会发现野生的松茸、牛肝菌、野生苹果、葡萄……

  你打猎时,会得到野鸡,野鸭,野兔,穿山甲……

  你捕捞时,会收获鳗鱼,鳜鱼,石斑鱼……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杂食者的两难》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