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是一本由老舍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88.00,页数:10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世同堂》读后感(一):看一部长篇真的挺累
一部《四世同堂》,守住了近代中国长篇小说的尊严。小说里每个人物都代表了不同的人性,而且让人读起来感觉那么熟悉,这些都是中国人的性格,面对侵略,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故事里,善良的人死了,丑陋的人也死了,老舍教我们懂得死亡是自然的事情,也教我们懂得,即使面对死亡,也要守住良知的底线。二者,善良的人总要被逼迫到死亡的边缘,老舍教我们,在最黑暗的时候,也要守住希望。
《四世同堂》读后感(二):评《四世同堂》
这么厚的一本书,开始的时候很担心自己不能好好读完,毕竟好久没有读巨著了。但是一直出差,而且内容很抓心,让我几次晚上都熬夜了。其实很感恩,可以读到抗战时期不一样的故事,家庭故事,我生活的城市的家庭故事,所有的东西都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没有从这个角度考虑过抗战,也不知道当时的家庭也有这样的生活!一直知道的就是吃不饱穿不暖,处处都是危险,现在看到也有生活的那一面。总之是觉得很幸运可以读到这本书,虽然很长但是我用了很短的时间就看完了,而且结束的时候还是依依不舍的呢。
《四世同堂》读后感(三):读《四世同堂》
这是我第一次读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对我影响有以下几点:
1.第一次让我产生了对上世纪文字文学作品真实的兴趣。说来可笑到如今二十几个年岁,即便勉强自己去读这一百年的作品,读了也是索然无味,读不懂。这次读四世同堂,捧着书或笑或泣,似乎这部作品帮我打开了20世纪文字的大门,而不是隔着毛玻璃看。此乃可喜可贺。
2.想不到《四世同堂》写的是抗日题材的家国天下,以小家小社会看国家看民族文化。读原著之前不曾看过简介。这类题材不曾看过,但不得不说老舍写得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符合生活,整个故事的进程吸引着我有兴趣看完,目前才看到三分之一。小说中对中国人性格和民族文化的解读,有我知道的,也有的角度我不曾想到。我想我去写这样一部作品,对国民的人性做不到如此了解程度。另外推荐老舍《茶馆》,我看的是老版电影,书还没读过。
《四世同堂》读后感(四):《四世同堂》里的血泪和精神
以“伦理文化型”作家著称的老舍,历来重视在民族历史大背景下,以现代意识检审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其价值进行重新估定并苦心探求中国文化的走向。《四世同堂》被称为是用民族的血写成的一部“痛史”,透过沦陷区的一个小胡同来照见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沉浮。
《四世同堂》堪称反思文学的代表作品,书中借取40年代北平西城普普通通的小羊圈胡同作为亡城的缩影,以祁家祖孙四代为中心线索,细致地刻画了北平人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如何挣扎在生与死的缝隙里以及他们缓慢而艰辛的觉醒过程,分析了在国破家亡的严峻时刻,国民们的精神素质和种种心态。可以说,《四世同堂》是我们认识历史的一面镜子。
《四世同堂》读后感(五):国学经典
老舍的《四世同堂》我相信只要是个上过学的人都读过,哪怕只是片段也大都会被其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对我而言,我是从故事背景就喜欢上了这部小说。这部中国经典小说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我看过最好的著作之一。故事发生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
故事进行的场景很小,但是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也不少,读者看过之后依然会记住每一个人。故事激发出了我们民族共同的记忆,每一代人都有着不同的命运,一个大家庭,在这样一个悲惨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度过难关他们甚至做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选择。
老舍所揭露的现实,是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所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平民,他们的生活往往被人们所忽略,没想到却如此有戏剧性。本来宁静的生活,被惶恐与不安打破,那些丑恶的灵魂在老舍笔下显得血淋淋。与此同时,老百姓依然英勇无畏,他们愿意为祖国付出一切,也正是这种精神,最终的胜利才站在我们这一边,这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民族气节。可想而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巨大贡献。
老舍的文字不光能够讲述现实,还能以一种富有戏剧性的方式吸引住读者,让没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深刻认识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这点事最难得的。老舍先生以深厚精湛的艺术功力和炉火纯青的小说技艺刻画了祁老人、瑞宣、大赤包、冠晓荷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展现了风味浓郁的北平生活画卷,至今传读不衰,历久弥新。
故事如此沉重,作为读者我们所承受的压力要小得多,因为本书已经不能单以小说的形式看待,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尤其本书字数还不少,上下两卷,让我们能够慢慢享受这种文字所带来的画面感。他用柔和没好的文字写下这本小说,却时刻体现出一种力量感,每一字一句都直戳内心。对于每一个人物,老舍没有刻意去塑造一个独立的主角或是让角色都显得品德高尚,而是更加贴近现实。这些人物仿佛本身和故事背景一样存在过一样,这样看历史我认为才是最吸引人的。
人们往往更喜欢那些看起来轻松的作品,从中学到的东西却并不多,这类经典作品是值得每个人阅读的,因为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叙述一个故事,而是告诉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去学会人生的真谛。
《四世同堂》读后感(六):《四世同堂》:平实的人物,那时的北平
《四世同堂》是老舍的著作,早有耳闻这部书,但是这周才终于真正看起来。这部书确实内容很多,三部分,一百章,每天得空就看,看了一周才看完。
老舍将抗战中"四世同堂"这样一个家庭描写的淋漓尽致,而且通过这个家庭所在的小羊圈,写出了北平。在看书的时候,因为是小说真的是看到停不下来,迫切想看到故事的发展,想看到老三回来,想看到胜利,最后也真的是这样发展的。但是到结尾九十九章时,妞儿的离去与瑞全的归来却让我忍不住落泪。
老舍的描写太好了,平实真切而动人,读这本书时也会让我感受到有巴金"激流三部曲"的感觉(这也是我特别喜欢的小说)。书里的人,一个个都很鲜活,瑞宣、瑞丰、瑞全三兄弟就塑造的特别成功,四世同堂这一家子也都立体,祁老爷子,天佑太太,韵梅等,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冠晓荷,招弟这一类人也刻画的很好,将他们的左右逢源,阿谀奉承,无思想的丑态写到极致了,而其他邻居街坊也都是有血有肉的,钱先生,高第,小崔,李四爷,长顺等,都是很鲜活的。
而钱先生实在是小说中很可贵的人了,似乎小说从钱先生开始——日本人最初侵占北平时,钱仲石献身钱先生被捕钱孟石病逝钱家濒临灭亡,也从钱先生归来结束了。但是这其中钱先生的作用实在不小,一个曾经那么高雅的诗人画家,他是那样一个优雅的文人但是在抵抗侵略时他毫不含糊,他的身板和笔杆一样硬气,并且他真的做出了东西。
同时,也真的喜欢钱先生,高第,瑞宣,韵梅,瑞全,桐芳这样的人!他们虽然做的不多,但是正是有他们,民族崛起才会还有希望。
而对于大赤包,蓝东阳,瑞丰,胖菊子,招弟,甚至是牛教授,金三爷这样的人,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但是,在关键时刻,这样的人无异于毒瘤!不仅没起好作用,反而会使民族危机加重!所以可见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品格,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和正义感!拒绝做毒瘤!
小说的最后大快人心——终究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北平终于还是北平,滥杀无辜的小日本终于灰头土脸的走掉了。
这本书值得一看,虽然它很长,但是八年的痛楚也不见得是这一部长篇小说就可以说得尽的,希望大家有机会都来读这本书。勿忘历史!一个被征服的国家的悲哀和痛苦,是不能像桌子上的灰尘那样,一擦就掉的。
《四世同堂》读后感(七):《四世同堂》
1这部小说写的太好了,读的过程中仿佛就置身于小羊圈胡同里生活一样,感觉也经历了一回那样的日子。而且人物形象都非常生动,每个人物都不同,都有很鲜明的特点。语言很美,感觉单纯的欣赏语言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2对于正面人物,祁瑞宣,真的是一个太纠结的人了,前面那么多章节,每次读到他想忠孝两全却又做不到时候纠结的样子就难受,感觉这个家就是拖累他的,一直压制着他,以前的家族好复杂啊,对长子长孙来说压力更大。还好后来一直能和钱先生一起为抗战做些事情。这里面最早觉醒最快改变的就是钱先生了,家破人亡,也终于懂得国家忘了,家也就亡了的道理,最早起来报仇。
3对于反面人物,感觉比正面人物还出彩,太形象生动了,有时候觉得他们太搞笑了,尤其是最后只剩下瑞丰和冠晓荷的时候,两个人等于是对方的镜子,爱面子撒谎不打草稿,对日本的忠诚度未免也太高了吧,所以这些人天生的就是投机主义者,他们的思想就是没办法改变的,看到瑞丰真觉得可怜又可恨,在这么正派的家庭能出这种人物。还有蓝东阳,也是搞笑的人。
4不敢抵抗,忍气吞声,是大多数人的做法,在那种年代可能大部分人觉得只要不对自己造成太大影响,也就忍一忍过去了,实在惹急,有些人还能继续忍,有些人则学会抵抗了。
5看小说同时也看完了四世同堂电视剧,那样更容易理解小说的内容,每个人物都鲜活起来。
1这部小说写的太好了,读的过程中仿佛就置身于小羊圈胡同里生活一样,感觉也经历了一回那样的日子。而且人物形象都非常生动,每个人物都不同,都有很鲜明的特点。语言很美,感觉单纯的欣赏语言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2对于正面人物,祁瑞宣,真的是一个太纠结的人了,前面那么多章节,每次读到他想忠孝两全却又做不到时候纠结的样子就难受,感觉这个家就是拖累他的,一直压制着他,以前的家族好复杂啊,对长子长孙来说压力更大。像小崔,孙七,小文夫妇,李四爷等死的都太突然了,感觉想象不到的就发生了事情就死了。
3对于反面人物,感觉比正面人物还出彩,太形象生动了,有时候觉得他们太搞笑了,尤其是最后只剩下瑞丰和冠晓荷的时候,两个人等于是对方的镜子,爱面子撒谎不打草稿,对日本的忠诚度未免也太高了吧,所以这些人天生的就是投机主义者,他们的思想就是没办法改变的,看到瑞丰真觉得可怜又可恨,在这么正派的家庭能出这种人物。还有蓝东阳,也是搞笑的人。
4不敢抵抗,忍气吞声,是大多数人的做法,在那种年代可能大部分人觉得只要不对自己造成太大影响,也就忍一忍过去了,实在惹急,有些人还能继续忍,有些人则学会抵抗了。
5看小说同时也看完了四世同堂电视剧,那样更容易理解小说的内容,每个人物都鲜活起来。
《四世同堂》读后感(八):一首百万字的冲锋号
读完这样一部近百万字的长篇,感觉自己脑海中忘记了很多东西,也纷纷杂杂记下了很多东西。小羊圈胡同里每一个人物都鲜活地浮现在眼前。这些各行各业、年龄不同、性格各异的市井小民的生活交叠在一起,展示出了抗战时期北平城百姓的真实生活。
四世同堂插图老舍先生从1941年开始构思,1944年起笔,直到1948年历时8年才完成这一部史诗级的作品。1941年,法国“世界最强陆军”已被击败,德国入侵苏联苏德战争正式打响;日本继续巩固其在华北统治,年底偷袭珍珠港重创太平洋舰队,美国对日宣战;世界各地战火四起,反法西斯战争前途未卜。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老舍先生要写出一部激励国民奋起,鼓舞抗战信心的作品。先生是文人,文字就是他的武器,他用文字来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撕碎伪军汉奸的丑恶嘴脸,展示日据区秩序崩坏民众只能按人头换取连牲口都不吃的“共和面”勉强果腹的凄惨场面。
钱先生入狱、祁天佑跳河、常二爷屈死、孙七被活埋...我相信每一个读到这些段落的人都会心情悲愤继而紧握双拳从心底里爆发出一股力量来。《四世同堂》就是一部呼告的小说!就是一部让人读完恨不得马上投身战争上阵杀敌的小说!就是一首百万字的冲锋号!
《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四世同堂》老舍先生的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在时代的悲剧中,个人的奋斗毫无意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国家和平繁荣,我们才有机会通过个人奋斗来追求幸福。
我想《四世同堂》实在是一部极具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即使没有时间去读百万字的全本,也应该通过话剧电视剧或者删减本来接触这一作品。
最后,我想摘录文中祁天佑投河一段的描写,联想到老舍先生最后的结局,令人唏嘘。
“ 他的世界已经灭亡,他须到另一个世界里去。在另一世界里,他的耻辱才可以洗净。活着,他只是耻辱的本身;他刚刚穿过的那件白布红字的坎肩永远挂在他身上,粘在身上,印在身上,他将永远是祁家与铺子的一个很大很大的一个黑点子,那黑点子会永远使阳光变黑,使鲜花变臭,使公正变成狡诈,使温和变成暴厉...... 很快的,他想起一辈子的事情;很快的,他忘了一切。漂,漂,漂,他将漂到大海里去,自由,清凉,干净,快乐,而且洗净了他胸前的红字。 ”
先生千古。
《四世同堂》读后感(九):纯粹的人民文学家老舍
1966年五月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和8月召开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将红色革命提上了案头,红色革命的浪潮随着席卷中国,作为我国首都的北京,最先遭殃,无数知识分子被戴高帽子,浸猪笼,认罪的话语写在厚重的木板上挂在知识分子的脖子上,无知群众带着他们游街,“文斗”,“武斗”不计其数,少数人通过教唆、诬告、鼓舞无知的群众喊出高昂的斗语,当人们一旦被狂热情绪占据了大脑后,分辨是非的能力便会急剧的下降,于是被冤枉的知识分子就遭了秧,老师作为北京文联的主席,被批斗了无数次,他宁愿自杀,也不愿备受屈辱,1966年8月24日跳入了太平湖中,了结了自己的一生。
2016年,老舍去世五十周年,也是他的著作权解除限制的年份,各大出版社争相上市老舍的作品,若是从外观来看的话,《四世同堂》北京联合出版社的版本是我最为喜爱的,封面尤其出彩,四世同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惶惑》,第二部分《偷生》,第三部分《饥荒》,北京联合出版的封面,衣着干净的黑衣人,杵着拐杖,站在三扇门中间,黑衣人正对着那扇门,踌躇不前,暗示着第一个故事《惶惑》,右边的门内树枝伸到了房屋外,脱离了自身的生长环境,根还在屋内,枝却离开了养育它的那片土地,这暗示着第二个故事《偷生》,黑衣人左边的那扇门,紧闭,其余两扇门都是木门,唯有它是水泥制门,这暗示着男主无家可归,这与第三个故事《饥荒》相关。
老舍是最擅长写小人物的,在老舍的笔下,靡靡之音往往能爆发出轰天震地的力量,国家是一个大的整体,但它是由无数个褶皱堆叠起来而成的整体,国家缺商贾富甲,缺达官贵人,唯独不缺就是平民百姓,一个普通人的一生是最能明确反映出国家的面貌,你有可能从小人物身上看到表面风光无限的国家,其实内部早已千疮百孔。历史犹如一头老牛,拉着碌碡,风风火火的碾压过后,有的人在碌碡的缝隙里存好了下来,然而大多数人,都被碾平到地表上和泥土融为了一体。《四世同堂》讲述的抗日战争时期,北平沦陷,讲述了普通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抗战的小说,故事背景北平小羊圈胡同,祁家是故事的主线,钱家、冠家等居民是故事的支线。
老舍通过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影射出国家这个大局面的战争冲突,老舍亲身经历过抗日战争,他借笔下的人物,刻画出了知识分子在战争时期的艰辛生活,以及手无寸铁的知识分子对国家的担忧,他们想帮助国家赢得战争却又无能为力。
《四世同堂》这本书的切入点就是知识分子这个大群体,一个身处江湖之远,心系庙堂之高的群体,他们无法拿起武器去报国,但是别人怀宝剑,他们笔如刀,即使如此,知识分子的内心依旧焦虑,他们觉得拖了国家的后腿,老舍深入剖析了知识分子内部的精神危机,他们想和平安稳的过日子,在战争的摧残下,他们的理想沦为虚无。北京大学中文系知名教授孔庆东曾说过,“在老舍看来,‘过日子’是中华文明的力量所在,堂堂正正地追求和平生活,才能避免民族精神和个人心理的殖民化,这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老舍去世快五十一周年了,他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他为中国人民发声,可是人民却又反过来害死了他,他的肉身虽然没能度过危机,但是他的作品所传达的民族精神却一直的传承了下去。
《四世同堂》读后感(十):铭记耻辱,振兴家国
打开这本书,心情是沉重的,因为这不仅仅是北京老百姓抗战录,更是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抗战录的缩影。作为一名中国人,要想客观、不带一点情感的阅读完这本书是做不到的,而写书评时,心里更是止不住的波涛汹涌,太多的情愫混在一起,却又说不清、道不明。
老舍先生的语言描写可真是惟妙惟肖,举个例子,几句话就把一个人的神态与表情刻画的十分清晰生动。而老舍先生并不满足于动人的描写,他用一个个故事深刻刻画出中国老百姓面对亡国的悲壮、屈辱、无奈、凄凉的心境,作为炎黄子孙的我,感同身受!
因为耻辱,心情是沉重的,这耻辱,一半是因为日本鬼子的侵略,另一半是因为部分国人不仅不奋起反抗,反而充当敌人的走狗!鲁迅先生说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想必老舍先生也是如此的心情,他用精炼的言语,将汉奸小人的形象描绘的淋漓尽致!“他高兴得像饿狗得到一块骨头”一个小小的比喻,便把一个厚颜无耻的小人形象跃然于纸上。又比如,“他的小干脸上红起来,眼睛在不偷着瞟尤桐芳与招弟姑娘的时候,便那么闭一闭,像一股热酒走到腹部时候那样的微晕” 瑞丰贪婪好色享乐的形象顿时浮现在读者的脑海,这样的人,怎能不让一个正直的国人感到羞耻,继而感到深深的悲哀!
除了部分国人甘于做汉奸,还有很多老百姓选择了忍受敌人的蹂躏。他们只想好好的过一辈子,甚至天真的以为,自己老老实实的服从统治就不会受到日本人杀害和欺辱。祁家老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过了大半年月的老人只想好好的过余下的这些岁月,可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最后一类人,就是以瑞全和瑞宣为代表的中青年。他们有知识,有觉悟,有抱负,他们明白,国亡则家破,唯有奋起反抗,才有希望。这部小说讲述的正是在北京被敌人占领后这三类人身上发生的故事,祁家是主线,四世同堂,祁家老人和祁天佑夫妇甘于忍受压迫,瑞丰向敌人献媚,奴颜婢膝,瑞宣与瑞全敢于反抗,不做亡国奴。
老舍先生这一部小说就是抗战时的世间百态,每个读者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或许不能完全等同,但至少能产生些许共鸣。家破人亡的钱先生,代表的是不畏强暴的中年知识分子;英勇斗争的瑞全,代表的是不甘亡国的青年才俊;献媚敌人的瑞丰,代表的是自甘堕落的汉奸小人;热心助人的李四爷,代表的是急公好义的英雄义士;轮为特工的招弟,代表的是屈服敌人的豺狼走狗;无奈无助的祁老人,代表的是天真愚昧的贫苦大众。每一个人物,都有他的性格特点,从中可以窥视到我们的民族文化与特点,发人深思。这些用文字剖析出来的文化糟粕深深的刺激着每一个炎黄子孙,令人耻辱。
耻辱不仅仅是敌人的蹂躏与残杀,更是成千上万的中国儿女甘愿做敌人的走狗。铭记耻辱,铭记的不仅仅是敌人给我们的带来的伤害,更应该是我们中部分人的丧失民族气节与尊严的行为和思想。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是因为他看明白了,医治国人的思想比身体更为重要。
铭记耻辱,振兴国家,振兴军事经济力量,牢记落后要挨打血的教训。振兴国家,应当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其深入人心。纵然中华儿女的土地被占,肉身被夺去,中华儿女的民族魂永不可夺取!
�HxNp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