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是一本由大头马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读后感(一):给自己看的浅书评
可以这么说,用八个口吻写八个故事,是我读这本书的最大诱因。前几篇是显得独立的,以至于像是在读文学杂志,后面便开始结构起来。用八种写法写八个故事,若是将这加于我,那必是痛苦的,虽说写的呛人或是轻描淡写的讽刺故事,倒也不难。但要以一种绝对的女性角度,实是难的。像我这样的将时尚,美食之类的视为装置,拼接艺术里的,仅是加以感觉的浅显,头脑的粗加工,自是没多少深刻印象的。更遑论要将其自然的写出了。 总觉这本书的阅读,让我想起《午夜巴黎》,大概是人名的缘故,加以电影里主角的形象,不算很贴切,也是有些附和的。关于作者这些的情结,在后记里是显得最淋漓尽致的。洋洋洒洒。虽说却是有纯粹的堆砌的嫌疑,但读得爽,我想作者也是写的爽的。 在每篇文章前,有对文章作者的评价,和对文章内容的稍加提及,我倾向于相信这是大头马给自己的命题范围。当然文章写完后,多少是应该稍微修饰过的。不过《阿姆斯特丹》那篇,我更倾向于是写完后加的,这不像是限制之下的文章。 整本书读下来,我欣赏的是令人着迷的有趣的结构,对世事的洞见及巧妙的兜出。作为我读的第一本大头马的书,有出人意料的好,我还是很愿意继续读作者的其他书的。
《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读后感(二):它试图寻找真相
这本书搁置了很久才看,大概是因为从封面看来不太像我喜欢的类型。不过后来我反思,对现在的图书市场来说,一本书的封面和内容,事实上可能毫无关系,毕竟作者在其中可能没有任何发言权。我身处这个行业,应该明白这个行业的规则。以后要尽量用内文的质量来评判一本书,不可用别的方式。
几篇短篇小说,看起来参差不齐,带给我的感受也都是不一样的。
从《婚礼偷心指南》开始,我被这本书牢牢抓住。事实上是从这个小说的结尾开始。在最后一场婚礼上,作者有意无意透露了一个秘密,婚礼上播放的一首歌的名字。我立刻下载了这首歌,带着耳机读结尾。也许是这首歌原本就有迷幻的感觉,震慑了我的大脑;也许是小说的确到达了高潮。我相信是另一种可能性,在音乐的配合下,小说的结尾在我大脑中隆重展开。我仿佛看到所有人都在跳舞,仿佛我不是置身于自己的世界,而是在一个舞会上。
读完这篇小说之后,那首歌一直在我脑海里,甚至一直走到我的梦里。我好几天不能从这首歌的情绪中走出。可以说这首歌很棒,也可以说这篇小说很优秀,那个像梦一样的场景,让我对这个作者一见钟情。
我也喜欢具有迷幻色彩的小说,忘记从哪个作家开始。这本书里的《阿姆斯特丹旅行指南》和《一块丽兹饭店那么大的沉香》都有点让我迷幻的感觉。第一篇写一个原本普通的女孩,和另一个奇异女孩儿认识之后,经历了各种新奇有趣的事情。但是有一天,这个奇异的女孩儿突然消失了,她的生活因此而有了些许改变,但是她从未忘记那个女孩。情节跌宕,但是最终发现,这一切只是她和女孩在一起的一个插曲,一段幻想。后一篇写的是一个女孩儿惊奇自己的男朋友了解自己写的所有东西,甚至是所有的想法。后来发现,她就是被他创造出来的。
读完这两篇,都有倒吸一口凉气的感觉。事实上,我们的生活太过平乏,总是缺少这样新奇的元素,所以我一直都喜欢这种风格的作品。在平淡的生活中,有太多我们无法冲破的事实,恐怕我们只能够用文字寻求其中的真相。
《包夜指南》是一篇让我想到博尔赫斯的小说。我一直喜欢博尔赫斯,是因为他在每个短篇小说中,都试图创造一种宇宙的秩序。我在这篇小说中看到这样的尝试,虽然很多东西作者并没有写出来,但是我能够体会得到。
另外,后记让人惊艳。适合每个周末的早晨诵读。
《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读后感(三):这不是一本写作指南
看书名,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误认为是告诉读者如何写出不畅销但又值得去读的作品。结果翻开书,竟然是短篇小说集。书名还真是误导人,至少我是其中之一。
《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是作者大头马近年来的作品合集。全书以同名短篇小说《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为原点,虚构了一个写作班和一场奖金三千万的写作比赛。以此原点出发,衍生了书中的其余篇章。作者隐藏在精心编织的故事和不同写作者的身份之下,在虚构和非虚构的交界之处上构造了一座文字迷宫,展示了一个荒诞、离奇,让你怀疑的新世界。
8篇文章都假装成是写作班学院这些拟造的“作者”创作的,像是有8位人格共同写成了这本书,但实际上都出自大头马笔下。作品题材包罗万象,风格变化多样。小说集同时展示了作者对于不同风格、类型、题材的小说的写作能力。整部书就是一本虚拟写作大赛的作品集,一次野鸡写作班的体验券。
作者大头马,女,心理学专业。小学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现为职业编剧,豆瓣电影馫像奖创始人,上海国际电影节专业选片人;编辑作品包括电视剧《明星时代》《爱情定制局》,网络剧《我就是妖怪》,动画电影《西游记之火焰山》等;小说《谋杀电视机》曾获豆瓣阅读征文大赛虚构组首奖,并售出影视改编权;26岁的她一再强调一点,自己并非本书的作者,只是受惠于该写作指南,并希望通过以观察者和记录者的身份编纂这样一本小说集,一方面可以吸纳更多有志于从事写作这门手艺的人,另一方面也为了证明她在二十几岁的头几年并不是始终无所事事。她善意地提醒各位,写作不会为你带来任何收入。
翻完才后知后觉,这是一个人的精分之作啊!最喜欢《阿姆斯特丹旅行指南》,大概是因为有些故事不容易看懂。作者挺不简单,文字风格差异不大,但体裁、主题确实各不相同,“婚礼偷心者”“五年幻境”“交友指南”“被创造与操控”“分割夜晚”之类的设定或角度都很有意思。
这几年看了太多“无脑”的东西,碰上这种玩弄文字游戏和故事技巧的小说,反而不知所措起来。
本书很有特点的一个是,很正式的列出了关于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还用大大的黑体字,比如:
01.永远不要试图政治正确。当然,也不要试图刻意政治不正确。
02.不写聪明话。又可以解释为,不写漂亮话。
03.不要在乎你的读者,但切记你自己必须是一位读者。
04.避开以下题材雷池:校园、爱情、职场、恐怖、悬疑。
05.同时,以下题材多半不会有人看:中年危机、知识分子、乡村、童话,但它们也很难写好。
如果你足够大胆,足够有耐心,那么这本书一定适合你。
《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读后感(四):与可能不存在的自己分享大智若愚
在一个看上去非常真实的梦里,第一人称的主角跟着长得并不像她闺蜜的女子,跑到阿姆斯特丹,寻找一场完美的肉体艳遇,但她并未得到实体的满足,相反,在一幕一幕的梦里看见了曾经的自己与曾经经历的事情。她创造了自己的梦,梦创造了此时此刻的她,和她的朋友。
在大头马的新书(貌似在一口气里她已经出了好多本新书)《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里,有八个充满此类终极悖论,但摆出轻松好玩姿态的故事,等待读者进入、咀嚼、琢磨,然后吞咽下去或吐出残骸。这种游戏式写法,不仅仅体现在具体的语言模式或角色主体转换上,甚至是一种全面性的对自身生产的文本的包容。这种体验在第一次阅读大头马的《谋杀电视机》时就已经非常明显,尽管我始终觉得那部获得豆瓣征文首奖的中篇给人一种玩小聪明的感觉,但不仅仅从形式,而且试图更新整部小说的意识形态规格的野心,依旧跃然纸(屏幕)上。
作者在《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里,不仅如同其化身各类指南作者所直陈的,在有意义的场景中寻找无意义的真相,更借助主人公之口,道出了“再也没有人老老实实写一个平地起高楼的故事了”的情形,这种情形,几乎可以用来概括八个故事的所有主角(在诸如《米其林三星交友指南》及《道歉指南》等冷静、客观、用说明书笔法写野狐禅的部分,则化身为作者本人)。在写作训练班的日常悖反及杀人者宾利的发家史中,可以看到对这本短篇集所身处的喧嚣时代的冷静与冷幽默回应,它们被角色之间约定俗成的一惊一乍包围,既在言语,亦在心上,是非常大头马式的机智文字游戏。
作者的后记《我听说海水曾经被分开》已经成为本年度最佳阅读体验之一,这种快感最直接的经验来源就是一遍没读懂,相比《婚礼偷情指南》那样明确无误的情感错位,后记中的肆意汪洋,冲破一切与“实验”、“架构”、“假正经”有关的条条框框,抵达(起码是作者)文心的(可以一望而并不可知的)深处。在本书的腰封上骇人听闻地写着“8位人格 8种体裁 8个主题 1个人挑战文学创作的多样性”,其实并不骇人听闻,事实上,在一本书中完成这样多元且大胆(尤其是充满自嘲)的尝试,在文学阅读碎片化、轻微化的今日,是需要勇气的,究竟作者是否真的想要如本书开宗明义地说,将此书作为“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传世?这要问写作了《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的I君,或者写作了整本书的作者本人。当然,这位叫做“大头马”的作者,是否存在,仍然是一个谜,事实上,作为这篇书评作者的笔者,甚至感受到了小说字里行间,存在着两个“大头马”,一个是小说写作内的试图创造分裂的自己的作者,另一个存在于写作行为之外,将笨重的姿态传授给写作中的自己,也试图控制阅读中的读者的大脑。
而这个写作外的大头马,谁能保证不是你(也许只有我而没有你们)脑子里的一个梦之构造?也许此人和这本书,明晃晃,纵横捭阖,充满自我否定与冲突的聪明意志,都不曾存在于一个特定的世界。当然不得不说,我非常期待这位目前已经出了三本书(并在成名前就有个人传记行世)的高能著者,能够在编织文字迷宫领域不断更上层楼,甚至自己成为一座迷宫。
《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读后感(五):我的侄子大头马(二)
虽然从小看着大头马长大,可我并不了解这个侄子。有一次我和他还有二捞三个人一起吃饭,他们俩当着我的面讲了整整两个小时的相声,我从头到尾都没有笑。我不知道大头马现在都在想什么,也看不懂写的是什么,所以拿到这本书以后,我也没打算看。
我不了解大头马,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我这个侄子在文学路上快要完蛋了。比如他常常说:
“我已经成功的塑造成性别神秘的作家形象了。”
“我已经成功的伪装成一个九零后了。”
“我已经成功把我的名字改成头马,以后就是文学界的领头马了。”
“我已经成功分裂成八种人格写小说了,这是对我的母校八中的致敬。”
可我记得他好像是六中毕业的。
大头马并没有成功。他之前拿了一笔稿费,去了南美朝圣,在博尔赫斯的雕像前许下宏愿,要拿下诺贝尔文学奖为博老师报仇,给瑞典那帮人一个狠狠的白眼。博尔赫斯在天之灵愁眉苦脸的说了一句死了这条心吧,可能是西班牙语的缘故,大头马没有听懂。
大头马归国以后,突然意识到快穷得吃不上饭,于是搞起了分答,想以“中国最年轻的南极马拉松女选手”的身份骗点钱,定价9块9,总共收入198,是他妈妈一次购买了20份。
“必须要用文学向这个操蛋而贫穷的世界反抗了!”
大头马只好再次向自己吹了一个牛,他想到另一种写小说的方法:
“我在小说中把我认识的亲友都写了进去,其中戴晓亮也就是不流,保罗的口袋的老板带头鼓起了掌,葛翔宇紧跟其后,连续咳嗽了三声。”
“本书的字号比普通书放大了五倍,一次性攻克了老花和近视的读者在阅读上障碍,阅读的快感也放大了五倍。”
“为什么八篇小说,七篇篇名都是《XX指南》,而有一篇却是《一块丽兹饭店那么大的沉香》?这是对强迫症的一次有力的打击,可以说,本书的出现,就是一种挑衅,向谁挑衅?管,反正已经挑衅了。”
总之,大头马以文学的名义玩起了行为艺术,可是无论如何挣扎,仍然改变不了不畅销这个事实。作为亲友,我们感觉到非常的担忧,为了保住我们在文学圈唯一的余脉,好继续跟人吹牛,我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送上了来自微信群的温暖:
“大头马,你要坚持住,吃不上饭是一个作家的基本素养。”
“不畅销不代表没有读者,至少书是印出来了!”
“一定要跟读者决裂,但要让出版社及时打钱!”
“无论多么艰难,记住,我们已经在你朋友圈点了赞。”
当然了,大头马还是留了一手的,他在书的开头写道:
“本书送给马丽春,虽然她对此并无太多贡献。”
马丽春老师是大头马的亲妈,这段话的意思是:在写作这个过程中,马老师没有帮上什么忙,所以在卖书的环节上,怎么也要出点力吧。万一实在太不畅销,一本也卖不出去,为了支持大头马的文学事业,也让读者和出版社有种写了本不畅销书也能畅销的错觉,至少要把库存的书全部买下来。
反正马丽春老师已经发起众筹,筹到了一笔巨款。
《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读后感(六):一部具有创新风格的小说
文/初晓
第一次看这本书的名字,我还真以为这是一本小说写作指南,但仔细看书的简介才发现,这原来是一个90后作者写的一部小说。但这部小说又和其他小说不太相同,作者大头马一人驾驭了8种体裁不一的创作风格,从8个不同的主题进行了文学创作。
这样一部小说,倒是挺新奇。那么,《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究竟新奇在何地方?让我们一一探讨。
作为一部小说,取这样一个名字——《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明显给人一种误导,不知者自然认为这是写作指南。那么,作者非要选择这样一个书名,究竟是为何?看书中8篇小说的第一篇就大致明白了。原来,作者在书中虚构了一个写作班和一场奖金三千万的写作比赛,这个写作班的目的就是教人写出来不畅销小说。若是知道这些,是不是觉得此书立马有趣了?
第一篇《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作为重点篇目,更是具有吸引人地方,它写了主人公被写作班选中,参与写作班的过程。他并非作家,也不是什么诗人,偶然误入“大师班”,见证了无数名人,可真正见证过后,却发现一切似乎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此篇小说以十分幽默风趣的语言讽刺了某些社会现实。或许在这样一个人人都可以创作的年代,文学似乎也变了味道。那些自诩为作家的人,真的是才华横溢,卓尔不群吗?
《道歉指南》这一篇也十分有趣。道歉需要讲求技巧,道歉者如果能掌控局面,道歉就能够十分顺利的进行。首先要了解对方,然后要考虑吃,这也是决定道歉地点的重要参考。“道歉应该选择在潮湿的天气下进行。”大头马在书中这样写道。为什么非要在潮湿的天气呢?从书中可以知道,原来在室外道歉,尤其是在下雨之际,若是人数之多,竟然能够成为一道风景,对一个地方而言,这也能成为一种文化景观。“道歉时不要穿高领衣物,这会掩盖住低头时浮现的双下巴……”读这样的文字,实在是忍俊不禁。
于是,我不禁感慨,大头马的脑洞实在是大。但若是细细体会,却发现,他的文字中带着讽刺的意味。真正的道歉需要的是真诚,并非演戏,也并不是过于注重自己的形象。可是现实中,被迫道歉的人很多,真正愿意道歉的人,只怕是很少。
《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一书中,一共8篇小说,每一篇都是不同的风格,但是有趣的是,前7篇都是《XX指南》,唯独第7篇《一块丽兹饭店那么大的沉香》,这是不是作者大头马故意给强迫症患者制造困扰?答案我不知道,但是这部小说无论是从创作形式,还是创作风格都独具特色。如此创作风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大头马如此创作,风趣幽默,反映现实,也应该跟他的理想有关。他的创作目标是获得诺贝尔奖。从这个角度来说,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他真的可以实现理想。而这部《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说不定还真的会是一部畅销小说。
总之,《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是一部构思奇特的书,一部让强迫症患者很无奈的书。其实呢,它就是一部小说合集,让人哭笑不得,读后又觉得特别现实。
《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读后感(七):大头马你当真不怕患上人格分裂症吗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因为书名中的“写作指南”这四个字而选择了这本书,反正我是因为这个原因被被忽悠来看这本书的。
翻开开始看之后才发现,我又犯了先入为主的毛病,并且这在我的阅读经历中已经不止一次了。此书书名为写作指南,其实并无多少与写作技巧有关的内容。它一共由八篇短篇小说组成,开篇即交代给读者,这是由为了三千万奖金而参加一个写作班比赛的八个人所写的八个风格各异的故事。每个故事的篇首甚至还交代了该作品的作者的年龄、性别以及作品内容的点评。8篇作品写作风格体裁各异,内容切入角度也各不相同,表达观点也是各执一词。看上去似乎这些人还真是冲着那三千万奖金去的,拼了老命的使出浑身解术用自己最擅长的文章类型来写作。其实我们都被这个叫大头马的作者忽悠了,因为这本书中的所有故事,都是她一个人写的。
我也曾经尝试着用两种风格来写作,想象自己是两种不同性格的人,用不同的身份来写不同的文章。不过只试了一下就紧急叫停了,因为总感觉这样子做,脑中有两个小人在打架,那打的真是难解难分、闹哄无比。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着想,我决定还是老老实实的只按照一人的方式方法来写就好,免得什么时候患上了人格分裂症自己还浑然不觉。
可是有人是不怕患上这种病症的,比如说这本书的作者大头马。她居然把自己想象成是八个不同的人来写作。用这八个在脑海中虚拟出来的写作者的作品,架设了一个极具荒诞且讽刺的世界。
平心而论,此书书名中的后半部分“写作指南”虽然有误导的嫌疑,但是前面的“不畅销小说”倒是有些贴切。
自从互联网出现后,感觉人是越来越浮躁了,很少有人能耐下性子来认认真真的去阅读并研究一部富有思想内涵的小说了。现在啥都讲究快,文学作品也出现了快餐式,什么文字功底、现实意义、情节铺设、中心思想、故事隐喻统统都不重要。只要情节曲折离奇、内容感官刺激、文字辛辣火爆,题目博人眼球就能大卖。而那些秉承写作原则,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除了真心喜欢阅读并研究文学之人,还真是少有人问津。
按照这个推论,这本《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恐怕是真的很难畅销。
不过作者好像并不在乎这一点,她似乎一方面只是想要以此书来吸纳更多有志于从事写作这门手艺的人,而另一方面是为了证明她在二十几岁的头几年并不是始终无所事事。
她善意的提醒各位,写作不会为你带来任何收入。
这摆明了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人不同,不相为何。作者写此书,只为证明自己,图得是一个痛快。喜欢的人,请过来聊聊;不喜欢的人,好走不送。
其实我好奇的并不是这书是否畅销,而是要真的把这八篇作品拿来参赛,非要排出个一二三四五来,最后到底谁能拿到那三千万的奖金。
《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读后感(八):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
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
对于《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这本书来讲,乍看书名还以为是一本写作指南,只求阅读它来增长下我贫瘠的写作能力,好使我在作文中及个格。当然,等我仔细翻看阅读完以后,它确实是一本写作指南。至于作者大头马来说,作为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读者来说,阅读完整本图书也是真的不知道大头马何许人也,可能是一位脑袋里装着众多稀奇古怪的想法,思维天马行空的少年。
翻开书,硕大的字体倒是独特和醒目,二十条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直白,简洁,每一条都值得玩味,特别是最后一条,在我仔细的研读完前面十九条之后,颇有深意的点头称赞,正准备封为写作的至上法则呢。第二十条这世上并没有什么写作法则,如果你不小心看见了它们,请忘记它们,然后开始动笔。多么彻底的领悟,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以足践之,还是要多动手,写作才能有点滴长进吧。
整部书是一本虚拟写作大赛的作品集,全书八篇小说,实际上都出自大头马笔下。作者虚构了一个写作班和一场奖金三千万的写作比赛,八篇各式各样主题的小说,假装成是写作班的学生所创作,作品题材包罗万象,风格变化多样,贯彻前边的二十条写作指南,大头马以不同虚拟写作者的身份,展现不同风格和主题的故事。在阅读中感受不同写作的技巧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当然,我是每太读懂,可能我太愚笨,思维没有跟得上作者的笔触。
就故事内容来说,开篇的大师班课程聚众云集了各个领域的畅销书作家,怪诞的是没有发表任何作品的王德吾也被邀请到其中,更怪诞的是训练的课程是跑步、弄菜园做农活、扛沙包、冥想等,在交稿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中,大神级的作者们互损互掐倒是对当下的文坛风气的一种折射和讽刺。在婚礼偷心指南中,讲述一个婚礼上偷心的恋爱咨询师,最终退出此游戏。被开拓互联网进行恋爱咨询的老板和新员工劝退,在老板的婚礼上帮助友人安东寻找记忆中的情人。看似荒诞,游戏人间, 又有底线和原则。
在阿姆斯特丹旅行的指南中,在阅读的时候,我真的是看了两遍,当做侦探小说来读,企图检测出什么蛛丝马迹,来证明是时空逆转,才让我和杰西卡第二次在阿姆斯特丹相遇。在我前十年的回忆中,与杰西卡的点滴,在逻辑上真的看不出漏洞来,在十年之后的相遇,我和杰西卡是不是在两条时间的平行线上,相互逆行行驶,是个谜。我准备再读一遍。
《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读后感(九):一场关于爱的大型Trip
正如其它评论所说的那样,这本书有着复杂的结构与技巧,整个阅读过程好像在和头马玩捉迷藏,或者说像是一次智力游戏。没错,头马一直是一位以狡猾著称的(不畅销)作者,他/她最擅长的是隐喻,是诡骗,是伪装。连他是男是女都是个谜题!太狡猾了。这一切在这本书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写角色算什么,头马直接下场演起了各个角色。
整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一块利兹饭店那么大的沉香。它有着清晰的几层结构,这其中存在一种嵌套或者说对位,让我想起巴赫的赋格。
在第一层结构里,作者通过扮演参赛女作家扮演了女作家故事里的“我”,经历了一次奇异的爱情。在第二层结构里,作者扮演女作家将自己的经历写下来参加比赛,忠实而又意识流地进行自我阐述。但在另一层结构里存在的是扮演了多个人格的作者本人,你会看到作者在其中若隐若现,当她出现的时候,她好似在这篇里混乱迷失了,去写作班,去角色扮演,我是谁我在哪里我想做什么,我醒来的时候到底是梦境的哪一层。真真假假。这其中每一个“我”的指代都需要认真分辨。很有意思。如果沿用赋格的比喻,这其中不断逃离又连绵缠绕的主题大概就是女作家的自我。这可能也是整本书你能最近距离抓到大头马的一篇了。
最后的最后,这几层结构一起崩塌了,这个女作家、写作班、虚构出这一切的作者本人一起在W的眼睛里消失了,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整个人是被震住的。我万万没有想到,这整本书是一次大型trip,或者说,一次大型自我治疗。而更让我想不到的是,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爱啊。
所有的结构嵌套,所有的主题变奏,最后归于虚无,在深深的对视里,一切都不重要了,只留下眼底的那一点光芒。你可以说爱是幻觉,但反过来也同样成立,也即在一切虚幻里爱是唯一真实的东西。我必须说这让我感动极了。
在阿姆斯特丹指南里,这种trip以及其中爱的主题被再一次强调,或者说,被白纸黑字写在了明处。明显到像是在提醒你,这才是理解整本书的clue。谁敢说阅读一个又一个身份各异的故事不是在经历一个又一个trip呢。每翻开一个新的章节,就好像是被贴上一片新的唇膜,得到了一个不同口味的吻、进入一个不同的梦一样。梦里是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我甚至觉得这是对文学的一种非常浪漫的阐释。
最后一篇的评论指南,是在这一切都消失和醒来之后,旁人的冷冷叙述。在我看来,这倒像是在太过深入的体验之后进行的刻意疏离。
完整进行了这样一次体验之后,我突然发现,头马其实是一个最真诚的作家。到底什么是真实,什么是伪装?这样的问题毫无意义。在那层层隐喻之下,藏着的是她所有最真实的生活经验。彻彻底底,毫无保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又或者是因为写出来的东西太真实了,而她又太腼腆了,因此不得不以一万种手段将其隐藏起来。就像米其林三星交友指南,用一篇格式冰冷的说明文档写亲密关系,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害羞了。这篇也让我惊诧,身为一个号称自己冷漠厌恶社交的作者竟然如此理解人类关系,她到底在日常里藏起来了多少感情。
有一些作品的精巧结构下什么也没有(比如说盗梦空间),而在头马这里完全相反,所有的结构都有意义。如果你认真地阅读和寻找,你就能找到一切。这就好像trip是你最能了解一个人的途径一样啊。
这么说吧,如果你在生活中认识头马,你就会知道,你能从他作品里认识到的他比从现实交往中认识到的他还要真实。从这个意义上讲,头马的作品简直堪比纪实文学。我很喜欢她这样呈现与讨论真实与虚幻的方式。
顺便一说,我也非常喜欢看这本书的书评。如果说大头马的书好像一个捉迷藏游戏,每一个评论者就都是一位玩家,评论区像是玩家交流通关经验了。也可以再换个比喻,作者和读者好像牌桌上的两方,这本书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只是刚发完牌,每一篇评论才是这个牌局真正展开的部分,就像其中一篇书评里提到的那样,“读者有权来决定他读到的东西”。后面的部分与作品本身同样重要。
:最后我想问一句主办方,三千万到底归谁了?
《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读后感(十):回到真实
在涉及到真的和书又关的思考前,我想说说我是怎么遇见这本书的。以下内容涉及到大量絮絮叨叨的自述和文不对题的联想。请大家谨慎阅读,避免浪费自己的时间。
去年年末,公司决定砍掉一条业务线,这条业务线这是我所在的部门。
于是在部门解散之前,将近一个月无所事事,上班摸鱼,下班焦躁,不知道如果真的被裁员自己想做什么,生活本来就是一团乱麻,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为之奋斗。
我是一个对人生基本没什么规划的人,大学毕业头脑一热加入一个自己并不了解的行业,由于现实和理想的落差,这份发热持续了不到半年就凉透。经历了两次裸辞和转行,书写了一部失败职业规划范例后,我下定决心,这次一定要好好考虑再做选择。而在我入职四个月后,公司决定撤掉这个部门。
如果人生能有一份说明书就好了,只要按照正确的方式操作就能收获美满。我们都看了太多的电影,知道太多的故事,听过太多的说教。告诉我们要我们努力生活,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显然已经拿到了烹饪美好人生的食谱,可翻开这本食谱,上面所有的配料都写着少许,适量。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如此不同,每个人的努力都各有迥异,两个初出茅庐的职场新人,一个广泛的阅读各种行业书籍,另一个记下了所有同事和领导的喜好和生日。没人能准确预判他们的未来,也没人能说哪个才是正确的范例,而生活中每个人要做的努力远比这复杂的多,努力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呢?
打开抽屉,翻出被压在咖啡、清酒和百利甜迷你装下面的产品资料,我没有找到答案。于是我打算去其他地方找找答案。
这本《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是在公司附近商场外的书柜找到的,首先它有醒目的颜色,明亮的黄色对轻度焦虑的年轻人非常友好,其次它看上去像一本(不太正经的)指南,标题也没有定位过高,没错,作家不一定非要写出畅销小说,我也只要能过一个还行的人生就可以了。这上面看起来像是有我要的答案,于是我翻开了这本指南。
几个不关联的荒诞故事,比较吸引我的是《婚礼偷心指南》和《阿姆斯特丹旅行指南》。
《婚礼偷心指南》不算是那种看的时候会觉得很惊艳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有一种气质,这种气质给我的感觉像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或者《粉红女郎》那种有年代感的都市感,简言之就是其实有点土,不过也并未让人失望,不知道是因为太闲了还是处于一种猎奇心里, 我虽然并没怎么被打动但也看得津津有味。
直到看完故事的结局,才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故事。想起之前听过一个关于演讲的说法:你怎样才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演讲?它不需要一直有趣,但至少要有三个让你觉得有趣、震撼或者触动的地方。这样你离开你观众席,开车回家的路上 ,才会想起来这些触动你的观点/情况,发出一声感叹“真是一场精彩的演讲啊。”
又或者像大卫芬奇的电影,平稳的叙事和详实的细节铺垫都可能被遗忘,但一个决定性的情节给人的震撼是深刻的。《七宗罪》里布拉德皮的拿枪和凯文·史派西对峙的场景,或者《搏击俱乐部》爱德华·诺顿面前轰然倒塌的大厦。即使我在看完电影的好几年,仍然会记得这样的场景和当时的感受。
《婚礼偷心指南》的结局扭转了那种不经心的土气和粗糙,把故事变得迷幻和浪漫。当然这仅仅是于我而言,对故事好坏的的评判时千人千辩的。如果你看完之后觉得这个故事烂到无以复加,我完全尊重你的想法。
另外作者有很好的音乐审美,故事中出现的乐队The National 和spiritualized都很好听。推荐。
《阿姆斯特丹旅行指南》是另外一个故事了。也是最喜欢的一个。真实与幻想交错,时间被回忆割断,真相无需言说,而是藏在故事的结构里。像是一场文字的VR游戏,阅读的本身不是接受而是寻找和体验,那于每个人而言独一无二的真相和意义。
而什么又是真相呢?我一直以为真实是客观的,但它似乎又不像一本说明书,告诉我如何去生活,那么是否真实其实只有关我的内心?少许、适量根本无需再食谱上标出克数,因为要做出一盘合自己口味的菜本来就是不能一蹴,只有一遍遍的地去试错,才能找到真相。
或者,“你应该结束这段旅程,回到真实世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