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加泰罗尼亚致敬》是一本由[英] 乔治·奥威尔著作,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2017-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精选点评:
●第一部分在前线,虽然艰难,随时都会送命,但令人振奋。第二部分虽然在后方,却让人惊心动魄,最差的结局与第一种没有不同,但没有死得其所,被同志相杀,真是莫大的痛苦。
●永远不要忘记战争带来的苦痛与希望。乔治奥威尔把它写得很轻松
●对于“民众”而言 只在头顶上方爆破的炸弹不算战火 对于“媒体”而言 仅用政治立场堆砌的事实不是新闻
●中英混杂把整本书看完,意思表达上稍有偏差但无伤大雅。 历史一旦成为历史就会变得扑朔迷离。
●欢庆豆瓣重生!突然把“在读”里压箱底已久的书读完了! 向乔治•奥威尔致敬,不论是作为在西班牙内战时亲历荒谬与恐怖的战士,还是作为尽量客观真实地书写战地、他人和自己的记录者。
●中间讲政治的两章略啰嗦
●奥威尔是真左派 比嘴炮公知强太多
●可算知道奥威尔为什么能写出1984了,苏共扶持右派的做法看似理性,但只会加剧左派内部斗争,让法西斯分子坐享渔翁之利,列宁的书他们是白读了。如今网上的苏粉也和当初的破坏共运苏共是一路货色,沙文主义者罢了。 书中的西班牙和英国相比像两个世界,以农业为主和不守时的特点很有即视感。佩服像奥威尔一样的国际主义战士。
●远离战争,爱好和平,以及,比什么都不知道更可怕的就是什么都不知道还按照自己的臆想胡编乱造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读后感(一):一点感受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读后感(二):加泰罗尼亚万岁
才忆少年时,恍然多白头。举杯轻思量,往事已迢迢。一盏凉灯尽,漫看去路遥。 法西斯的长戈,已刺破故纸;加迪斯的泥土伴着新血,阿拉贡的青砖已成瓦砾。硝烟的气味,和着汗水;黎明的曙光,照亮无垠;呼啸的子弹声声震耳,迂光的刀刃有刺眼的寒光;我和加泰罗尼亚人同袍兴师,我和安达卢西亚人同风共雨。我愿穷尽千里,把诗酒尽荒,只愿在这战场,为理想徜徉;丛山漫红巾,纵使南冠不思量,浮生梦千场,不如伊比利亚一日长。 我们不曾被敌人吓道,却被后方误伤,子弹穿过我喉咙也无妨,却抵不住斯大林主义者们的张狂,前线的浴血奋战,终归只是给政治斗争做衣裳。天子一语良臣灭,万马齐喑意茫茫,虽然同根却相煎,只使万千儿郎魂无乡。 誓为你乘风破浪,跋山越水赴疆场。却只作黄粱一梦,红尘中阻半途伤。 时光啸然过,疾走送飞鸿。牧羊儿走过青冢,枯木空抒年轮。清歌难描旧影,素纸遍覆微尘。有人身陷囹圄,有人战死沙场。一起战斗的兄弟,已天各一方。余意尽头无处放,万语千言空自响:马统工党万岁!加泰罗尼亚万岁!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读后感(三):他永远站在鸡蛋那一边
直到开始读乔治·奥威尔写自己的经历,才发现原来作家的人格魅力通过文字的力量是可以何等闪闪发光。
我曾说过无数遍最怕看政治和宗教的内容,但乔治·奥威尔将西班牙内战写得有趣又容易理解。他吐槽写西班牙人不守时又心大,一边忍受着种种折腾一边发自内心喜爱着这群人;他吐槽着那栋“世界上最丑的建筑之一”的现代教堂,我和朋友讨论了一会儿才确定他讲的应该是我们前阵子去巴塞罗那旅游时朝圣过赞叹过的圣家堂。党派的部分我看得很慢,一边在网上搜寻些资料辅助理解,啊,现在还会有这样的作家吗,亲身去经历,亲身去写出最真实的感受。那大概是坐在千里之外无论如何知识渊博如何想象力丰富都完成不了的文字。
我去查找乔治·奥威尔的生平,有这么一段话:由于历史上东西方的对峙,乔治·奥威尔的作品经常被视为反苏和反共的代名词,因而在苏联、东欧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遭到封杀。而根据2007年9月4日英国国家档案馆解密的资料,因被怀疑是共产主义者的关系,奥威尔被军情五处和伦敦警察厅特别科自1929年起一直严密监视至1950年一月,因患肺病去世,年仅47岁。
一个在夹缝中生存,两头不讨好的人。
一个作为英国人,去参加西班牙内战的人。
一个在鸡蛋与高墙中,选择了鸡蛋的那个人。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读后感(四):焚书的年代要多读书
这种内心戏,忠实地,一点一滴地勾勒内心所有变化的笔法,简直太残酷了,哪里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向加泰罗尼亚致敬》让我彻底迷上了奥威尔,他那洞察一切并叙说一切的雄心令我激动不已,这个“一切”既包含别人又包含自己,既包含现在又不放过哪怕仅仅一秒钟前的过去。在他这里没有一种情绪是可以豁免于反省的,相反,立场和倾向性降低到了零。在巴塞罗那,佛朗哥的军队占领了全城,奥威尔看到这些敌人训练有素,君容远比乌合之众的共和军齐整,便“忍不住喜欢上了他们的样貌”。这就是一种完全不受左右的、沉迷于自身的视角。他脑子里未必有“客观中立”这四个字,和他自觉地对一个东西作远近高低的观察,因此,每一次作为当局者讲述了现场后,他还要去想象在场的其他人。
别来无恙,奥威尔。你的记忆有没有过载?这世上还有没有一个人,是你不能从其身上找出相互矛盾的品质来的呢?杀人如麻却忠肝义胆,正直坦率又凶残暴虐,小肚鸡肠又大大咧咧。而在看到这些之后,你又如何在你的世界里安放自我?
有些人一旦写作,就借助“字遁”,与他所描述的对象脱开了关系,仿佛所写的都与己无关;可是奥威尔不管用第几人称写作,述说的都是自己最诚实的所想,这种诚实的彻底性经过了个人的反复核验,经得住内与外的审视,容不下半点乡愿和半点欲言又止的保留。
如果说一个人真的连半点乡愿都没有的话,还是让我震惊的,让我想起了欧亨利写的一篇讽刺小短文。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读后感(五):战争毫无意义!
在书结尾处乔治.奥威尔写到“奇怪的是,整个经历却让我更加坚信人类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