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4-01 01:39: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1000字

  《伊豆的舞女》是一本由川端康成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豆的舞女》精选点评:

  ●自成一体

  ●生命短的如同一次游戏,雨露之后的霞光只能虚掩那变幻莫测的天空。心的撼动转瞬即逝,像那流水无法掌握。

  ●影响较深了

  ●欲说还休。

  ●对年轻,美,生命力的向往,似乎是作者的直抒胸臆了。和雪国一样,人和人之间那种压抑扭曲却又淡淡的情感,令人有种喝苦涩的茶之感

  ●以前一位患过抑郁的同学推荐的,画面灵动,不知如何打分

  ●只有日本人才能写出这么变态的文章,变态登峰造极

  ●可能我还是对川端的文反应迟钝,笔法很细腻,但是内涵的意思我还是欠懂。

  ●第一感觉日本味的中文太别扭了,读起来平淡又冗长,还不明白要表达什么中心思想。对川的印象还停留在花未眠的阶段。。

  ●还是不太能欣赏日本人关于性的美学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一):爱情与大自然的浪漫邂逅、

  婉转的日式小腔调,把感情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情感在秋日雨后的潮湿空气中自然而然的得到流露。去过一次日本,在新宿的一个小山上渡过一次清晨。阳光,薄雾,山林,绿草,露水,清风,花香,木板桥,小河,读这部作品的时候又勾起了我的旅行记忆。高中生和十四岁舞女的青涩爱情故事,仿佛还在日出微明的山林里回荡。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二):另一种美

  《伊豆的舞女》是我阅读的第二本川端康成的书,第一本是《雪国》。很容易便能从前者中找到后者的影子,借用很多文学评论家评论川端康成时爱用的三个词:虚无之美、极静之美和隐忍之美。

  虚无之美着重表现在“我”对熏子(舞女)暧昧不明的感情:没有告白、没有高潮、没有结局。我曾思考过,川端何以能将一份似有又无的感情描写到如此准确到位。最后得出这样一个猜想:也许他本人也未曾想明白该怎么写,感情最真处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就这样流露出来了。我也喜欢在夜深的时候矫情地搬弄一些文字。偶得一两篇得意之作,尽是因为情之所至。而这样的深情,在白天纵使苦苦寻觅也很难得,却能在夜深时偶遇。

  极静之美则表现在故事发生的环境。我很享受日本文学中对环境的描写,没有城市的喧嚣,满是生活和自然的气息。也正是这些环境的描写,让我一直以来都梦想着去日本旅行甚至短住。在作者的笔下,没有近忧也没有远虑,日子只有昨天、今天和明天,不慢不急。

  虚无感情的另一种表现便是隐忍。只会远远地关注着她的一举一动,只是期待着去与她接触,却很少刻意为之。在情窦初开或未开的年纪,隐忍总是要经历的。很多人都只是生命中的过客,他们来得突然,走得也该多一些随意。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与熏子分别后,“我”在船上慢慢稳定下来的情绪,昏昏然就这样睡去。算不上受伤,只是有些伤风,睡一觉便会过去。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三):那些值得思考的

  第一次接触川端康成的作品,讲真,之前我对他没有任何了解。因为刚刚读完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就翻开了《伊豆的舞女》,风格上的转变让我兴奋不已。我本就偏爱含蓄委婉的词句,川端的文字好似阵阵清风,顿时畅快了许多。相较于村上独特而神秘的故事设定,川端的简易了许多。或许是收录了一篇篇短文的缘故?

  《十六岁的日记》到《参加葬礼的名人》,我只是以为书里大概就是讲作者的生平了吧。然而,从《伊豆的舞女》开始,一个个少女跃然纸上,或温柔,或风骚。同为少女,青春靓丽的年华,却有着让人心疼的命运。没有哪个女孩子一开始就愿意做招待吧?连死亡都不能换来世界的疼惜,反而葬于无人在意的深夜,悄无声息。每个女孩子都有对爱情的向往,却输给了冷酷的现实。

  读到《水晶幻想》与《抒情歌》等最后部分时,我被作者富有哲理又融合了佛家思想的文字震惊了。说来好笑又羞愧,我竟然到网上搜索川端到底是位男性作家还是女性作家。清新而不失深刻的语句让人回味无穷。我又开始觉得作者在讲女性问题。女性歧视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止于某一个特殊领域。《水晶幻想》中言“大自然中献媚讨好的注定是男性,唯独人类的女性,集大自然中万般动物求爱方式之大成,向男性献媚讨好”,是如此的,女人何必为了男人和孩子牺牲一切呢?男人总以为女人思想肤浅,小心思多,可女人从单纯美好的少女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妇女,不再美丽,不再单纯,不再天真,不都是拜男人所赐?男人女人都要懂得珍惜,也都需要爱情,渴望爱情。

  读到“人类的灵魂就像鬼火的火星,不是暂时的飞出尸体,而是像一缕香烟,从尸体袅袅上升,然后在天上积聚在一处,把地上的肉体摹写出来,造成这个人的灵体”,又觉得自己狭隘了。何止女性问题?其对人生的思考亦是独特的,深刻的。

  以后将多多拜读川端康成的作品,大概还能更多的了解到他对佛教思想的思考。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四):你的美丽,我的哀愁

电影《伊豆的舞女》

“你是不是遭到什么不幸了?”“不,我刚同她离别了。”这个句子就是来自《伊豆的舞女》的最后。

记得第一次读的时候,匆匆就翻完,觉得没什么波澜壮阔、悲欢离合的故事情节,实在寡味得很,为赋新诗强说愁罢了。当然那时也没什么兴趣去了解川端康城的经历。

《伊豆的舞女》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20岁的学生,14岁的艺人舞女薰子,他们之间浅淡纯净如山涧溪水的故事。最近再读,一字一句读完,确实读到了年少时没有读到的句子,还有一种没有体会过的情感。

川端康成曾写道:祖父与世长辞,十六岁的我便成了没有亲人,并失去家庭的人。原来幼年时候父母相继去世,后来姐姐也去世了。他说自己是“参加葬礼的名人”,这句自嘲其实道尽了他无尽的苦涩与孤独。这种情愫弥漫在他的文字里。

《伊豆的舞女》的主人公“我”是个20岁孤独的少年。书里这样说道:我已经20岁了,严格自省,自己的性格被孤儿的气质扭曲了。我忍受不了那种令人窒息的忧郁,才来到伊豆来旅行的。

舞女薰子一行四人是民间流浪的艺人,居无定所,身份卑贱。每个村庄的入口都竖立着一块牌子:乞丐,巡回演出艺人禁止进村。

萍水相逢中,在“我”的眼里,并没有阶级和身份的差别,薰子就像一株小梧桐那样纯净美好,她笑起来就像一朵花。薰子在“我”的面前是羞涩柔媚的。

我和薰子一起下棋,我读书给薰子听,薰子倒茶给我喝,我们的交谈不过三言两语。山色迷蒙里,飘荡着令人爱恋的气氛。

当艺人被叫去演出的时候,我在不远处聆听。听到舞女薰子的鼓声,我的心胸便豁然开朗。鼓声停止,我就心烦意乱,害怕薰子会不会被人非礼玷污,内心阵阵作痛。

我和薰子若即若离,我的内心如梦似幻。我要回东京的寄宿学校,薰子她们就像候鸟一样继续漂泊,她们等着我再次重逢。

清晨我坐船离开,薰子在岸边欲语还休。我在船上渐渐远去,薰子挥舞着她白色的手帕。我同她离别,仿佛是遥远的过去。我在船上泪流满面。

不知何时再相逢的离别,小说里没有交代。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的电影里,艺人们演出的时候,薰子没有打鼓,她在进热闹的人堆里跳舞,被客人轻薄着……或许我曾经的存在,是薰子生命里温暖的经过。

看完电影,没有比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更适合“薰子”和“我”这两个角色了。

再来回味这部小说的一字一句,都是那么的含情脉脉。氤氲的山色里,是无尽的哀愁与美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