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设计的思考》是一本由[美] 保罗·兰德著作,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于设计的思考》读后感(一):让优秀设计优秀的根本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接收转换信息速度加快,图文表达成为重要的方式,作为一种表达的基本技能形式,需要我们了解设计多一点。
《关于设计的思考》读后感(二):平面广告的欧洲现代主义先驱-保罗 兰徳
被誉为平面设计界的“毕卡索”保罗 兰徳在他33岁事业巅峰时期开始撰写这本“thoughts on design”。
《关于设计的思考》读后感(三):是什么让优秀的设计优秀
《关于设计的思考》是一本讲述广告设计基本原则的书籍,作者使用十分简洁的语言,配以生动有趣的插图,试图想大家说明,那些优秀的设计作品到底是因为什么而优秀。
《关于设计的思考》读后感(四):关于平面设计你该知道的事
对于平面设计,我们总是有一个模糊的印象,总觉得陌生又熟悉,它贯穿着我们的生活,担除了专业设计师,我们对它没有很强的概念,只是有一种感觉,觉得这个设计很好看或者很难看,又或者根本看不懂。
《关于设计的思考》读后感(五):为何就不用彩色?
1、为何不用彩色图片:
大多数内容是图片,而且是设计书,居然都是黑白,明明用的是印刷图片的铜版纸,图片都是黑白的。
不知道是不是原书就是黑白。效果打了很大折扣。
里面图片说明,大多都印着一行字:原图是彩色照片。
给一星
2、思考在哪里?
全书文字加起来估计没有超过1千字,思考在哪里?还不说优秀作品案例还好一点
3、翻译
“虽然实物投影的有效性首要取决于直接的机械工具(即光线在光明之上的成像)”
完全读不懂,不管是设计还是摄影专业,总共不多的文字,大量这种直翻译的句子
后浪的书,这次实在是无法忍受。
《关于设计的思考》读后感(六):乱读书 | 《关于设计的思考》相关
《关于设计的思考》读后感(七):优秀设计的第一堂课
记得初中的美术课,第一堂课上老师就慎重其事告诉我们生活中美术学的重要性,并还举了一些常见的事例加以证明。那天起我开始对美术产生了兴趣,接下来的整个初中我就开始想着要设计一些什么东西。高中以后的工作愿望清单有一项写的是成为一名设计师。
但大学毕业后我的工作跟设计没有半毛关系,我想原因大概是:虽然老师让我在早期对设计产生了兴趣,但他当时没有给我看保罗·兰德《关于设计的思考》这本书,这导致在我以后生活里所涉及到关于设计方面的事务完全无知且逐渐失去兴趣。
《关于设计的思考》读后感(八):Everything is design:平面设计的哲学
作为美国乃至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设计师之一,Paul Rand在他的平面设计中展现了设计的永恒之道。他将20世纪上半叶由包豪斯倡导的现代艺术及设计理想和美学原则,切实应用到为商业服务的实用美术中来。他早期设计的杂志封面、从40年代到50年代在 William H. Weintraub 时期的广告设计、风格独具的书籍和包装设计以及企业logo设计,是他平面设计生涯中作品风格最尖锐的时期,1956年开始他在耶鲁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担任平面设计教授。他说无论一个平面设计作品成果如何,“如果没有相关性,就不是好设计!”
《关于设计的思考》读后感(九):那些年来我们误解的设计师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针对设计师们的书。
虽然设计的概念含义远超视觉表达。 广义而言,设计是有预设地创作和完成,在怀有预设跟期待的地方,它如影随形。 策划、规划两词是明显的血亲,其实心理学上的自证预言也算是的。 受累于原生家庭的不幸者,其实他们是设计了他们的人生。
但很明显,这本书的受众还是传统意义上的设计师们,对,就是,背后一众指点江山的神,深夜改图千百遍,天明交稿用初版的设计师们。
所以,也并不准备推荐给非设计师的读者,以免引发怀疑自己阅读理解能力的烦恼。
《关于设计的思考》读后感(十):穿越时空的设计与永恒准则
这本书的历史已经有70年了。作为被科技“教主”乔布斯誉为“大师”的平面设计师保罗·兰德,当年在书中提出的设计理念,如今看起来仍然是有效的。
作者在前言中说:“笔者相信只有运用了那些永恒的法则,设计师的作品才可能逐步达到合格的水准,而创作者也才能理解‘流行时尚’瞬息万变的特性。”
读完这本书我就明白,所谓“理解瞬息万变”,自然不是要明了流行时尚本身的纷繁变化,特别是在如今泥沙俱下的信息时代,这更是没有可能且没有必要的。而是必须要看透流行的本质,抓住它的要害,拒绝迎合它。之后,利用“永恒法则”,加上训练与灵感,确保自己的设计穿越时空,让自己的作品不论什么时候看,都好像是当下设计出来的。
70年过去了,这些法则看起来其实并不新鲜。它们并不是实际操作指南,而都是基础理念:符号的运用及其能唤起的含义(“符号是不以再现为目的的表达”);幽默的作用(“幽默的本质是爱,不是蔑视,不是那种开怀大笑”);实物照片的运用以及它们与抽象形状如何产生化学反应(“那些暗喻也许比眼睛能看到的要能表达更多”);字体的处理(”有助于强化内容的戏剧性“)……
诸如此类的“永恒法则”确保平面设计作品成为一面恒久的镜子,它似乎不含有任何意义,却又能反照出任何时代与潮流的信息。
但就像你读懂世间最厉害的游泳法则但你未必就会游泳一样,这本书不保证你能做出好设计,它只提供一个前行的方向。
至于保罗·兰德自己的设计,是否运用了他所提出的永恒原则,或者是抵达了那种穿越时空的恒久性境界?只要看看这本书中的他设计的诸多作品,我们就明白他确实做到了。即使你不了解保罗·兰德,不读这本书,你也一定会体验到他设计作品不被时间腐蚀的能力。
只要看看他在许多年前设计的诸多知名企业的标志就可以了:IBM、英孚教育、美国abc电视台、安然公司、西屋电气、UPS以及乔布斯的伟大的失败经历“NeXT”电脑公司的标志……若非公司倒闭,这些几十年前标志大部分仍然在使用,你绝对看不出它们有“过时”的感觉。数字化的时代,它们就在屏幕上示人,倘若世界电力全部失效,它们在纸上仍然能施放魅力。
尽管这本书非常薄,也没有多少字,但我们应该明白,那些值得铭记的准则,并不需要一本托马斯·曼小说的巨大容量来承载。而通过“永恒准则”设计出来的图书装帧,则成为深刻的符号之门,能将任何厚如托马斯·曼的小说透过视觉传达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