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渔业阴谋》观后感摘抄
日期:2021-03-29 03:00: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渔业阴谋》观后感摘抄

  《渔业阴谋》是一部由Ali Tabrizi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渔业阴谋》观后感(一):动保二点零

  

比海豚湾强是一定的,海豚湾最后动保者闯进会场一幕那我看惊了,虽然是个人对抗公权,而且片中动保均是素食者道德层面无可挑剔,和现在的棉花事件叫一个本质不同。本片更2.0吧,结论的不吃海鲜也是无奈,我个人不支持无伤的动保主张,在法律框架内的捕杀基本认同,例如日本越国际法的捕鲸应列入如何践行法律的讨论而不是杀不杀动物的问题。纪录片作者类两度流泪的片段确实感动我了。人工养殖等于人类自己做上帝决定动物的生死,抛开物竞天择的方式情感上更接受不了。网飞确实寄托了我以后的大部分希望,环保主题纪录片怕是大部分资方的禁区

  《渔业阴谋》观后感(二):渔业阴谋

  

近期好的纪录片众多,这也是其中一部。主题环保,关于世界海洋渔业的黑幕。

深邃海洋关乎人类生存,她包容着人类所作所为,为我们提供精彩瞬间的同时还会时不时的用坏脾气来提醒我们犯下的错误。

影片中提及按照现有捕捞程度将在2048年将无鱼可捕,作为生物链最顶端的人类掌握着一切生杀大权,然而关乎未来生存问题却没有答案。也许主创面对各类组织机构发出的问题太过尖锐,因为这不是一个组织一个人的事情,这关乎全人类。早些年的《海豚湾》中的画面令人震撼,这部纪录片中放出的数据及相关内容更颠覆认知,探不见底的黑幕,比海还深。

人到底需要吃鱼吗?与之的替代品能否改变现状?影片并没有给出答案,但按照数据来看,面对未来的严峻形势正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可持续”式的慢性自杀及环境污染的问题绝非危言耸听,地球的咆哮终将会来,只是时间问题。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不违背良知。

全员吃素不大可能,设想有一天这样的难题真像片尾提及的方式得以解决,当桌面上摆满了植物鱼和植物肉,我们还会自豪的拍出展示于众吗?

  《渔业阴谋》观后感(三):很多新认知,需要消化一段时间先

  

看了一部海洋纪录片Seaspiracy,很多事实震惊到难以接受。。。

海洋塑料垃圾最大比例居然不是我以为日常塑料吸管这种垃圾,其实是工业化商业捕捞的鱼具和鱼网。。。

地球海洋里46%的人类垃圾居然是渔网!

而我上周吃麦当劳发现饮料已经改成直饮杯,没有塑料吸管了,我们以为环保了吗?实际上,塑料吸管类的塑料垃圾只占全球海洋垃圾的0.03%。。。

简单说,罪魁祸首不搞定,大家目之所及好多环保行为就是纯表演。。。

然后顺藤摸瓜,我才知道全球商业捕捞的高度工业化,对全球海洋生态是毁灭级的。。。

所有数据都是从1970年以后来统计,短短不到50年,大部分鱼类只剩不到10%了。。。

还记得十几年前的《海豚湾》吗,现在日本在内的少数几个国家该有捕鲸和杀海豚的传统,但这样被杀死的顶级捕猎者,最主要死亡方式并不是被有目的的捕猎,而是在商业捕捞中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鲨鱼,鲸和海豚被顺手捕捞(by catch)导致死亡。。。

渔网太大,海洋顶级捕猎者成了海洋商业捕捞工业化的连带牺牲品,。。它们在快速灭绝中。。。什么《海豚湾》那种蓄意捕杀数量在商业捕捞对比下,数字真是沧海一粟。。。

因为顶级捕猎者数量急剧减少,大鱼到小鱼,逐层灭绝,珊瑚白化加快,最后海洋温度上升,比起陆地,海洋深处锁定了绝大多数二氧化碳,都会加速排出海面,那个速度,就算人类停用所有汽车,对于控制二氧化碳浓度也是杯水车薪。。。

按照目前商业捕捞速度,2048年之前,全球海洋就给捞空了。。。

目前全世界真正有效自然保护的海洋面积不超过全球海洋面积的0.5%

纪录片后三分之一揭露了国际海洋捕鱼行业对各个世界海洋环保组织的利益渗透,也是大开眼界。。。

所有逻辑和事实梳理完,结论很简单也很难接受——不吃鱼,不捕捞,是对海洋保护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啥“永续性捕捞”根本就不存在。。。

但凭啥鱼就比陆地家禽更高一等级呢?

其实陆地环保角度也类似,人类为了吃肉,在加速摧毁环境。。。

这是第一次比较完整逻辑链条理解了为啥吃素跟地球环境保护的因果联系。。。

但肉类食品已经成为全球各大巨无霸企业,事关重大利益,要做出改变谈何容易,但至少从发现问题和讨论问题开始吧。。。

我猜再过一二十年,问题严重到无法忽视时,迟早全球研发人工肉,取代畜牧业和全球渔业。。。

估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目前人工肉口感和真肉已经没啥区别,营养成分只会更均衡,问题是批量化成本还不足够低,所以还不能快速普及。。。

另外,随着海洋污染越来越严重,鱼越来越少,单只鱼体内累计的重金属、塑料微粒等对人体有害物质也会越来越多,吃鱼也会变得越来越不安全。。。

  《渔业阴谋》观后感(四):我们迫切需要的老生常谈

  

想必许多在乎自身健康的人都曾关注过塑料污染以及渔业的养殖方式。因此 Seaspiracy 中不少信息,比如过度捕捞、可持续认证的“漂绿”、不堪入目的养殖环境和欺骗性操作已经算不上新闻。但这部影片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覆盖了一些基础性知识,还谈了比环境和健康更需要人们关注的东西:我们的良知。

影片中提到的每一个点其实都能再拍一部纪录片。比如过度捕捞牵扯到的国家主权/地缘政治学问题——海洋本来就是政治性(political)的。海水和鱼类的流动不分国界,作为资源它们就是掌控和掠夺的对象,实施权力的场所。而我们对海洋领域的划分停留在广度,对深度则很难把控,因此这就让海洋相比森林等陆地资源更加难以管理。

为什么要把目光集中在亚洲国家?我还觉得导演提得还不够多。业界大佬中国都没怎么提到,台湾也没被点名批评(人家在太平洋的渔船比内地的还多)。应该多提提才对。因为全球 70% 养殖鱼都来自中国(每三条养殖鱼有两条是来自中国)。我们也和日本一样,不光在自己的海域捕鱼——早就已经没有鱼可捕了。我们还在伤害那些比我们更贫困的国家,比如朝鲜、南美、西非、和加勒比海岸,而且捕捞总数往往超过几个发达国家的总和(这方面真不输日本)。用 Google 搜一下 china's fishing fleet 你能看到许多资料。

索马里海盗的前身是渔民,他们和那些流离失所,不得不参与暴力的气候难民、生态难民有着相同的苦衷。这可不光是我们在不在乎动物生命的问题。

可持续认证的虚伪也被影片揭示了一些。这种为国际公司漂绿漂蓝的行为不仅限于 MSC (海洋管理委员会),包括像 FSC(森林管理委员会)、雨林联盟认证、RSPO(棕榈油可持续发展圆桌会议)和公平贸易等等在欧美超市随处可见的标志都不断出现侵犯底层人民利益,助纣为虐的情况。随便搜个关键词都能看到好几部专门讲它们的纪录片。倒不是说这些认证在各个方面都做得不到位,也不是说没有人负责继续改善,而是我们对这些自然资源消费的规模实在太大,其中的利益链实在太复杂,所谓的可持续认证作为跟随资本主义逻辑的产物根本没法颠覆这种剥削性的逻辑。减少对动物的剥削,提高所谓的动物“福利”,提倡所谓的“人性化”杀戮,就好像一个家长决定不再用抽皮鞭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而改用扇耳光。

大概人们最担心的还是吃进去的东西是不是会让自己得病。影片里提到的三文鱼染色(还有滥用抗生素)之类的操作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在一些北欧国家,专家甚至不建议生育阶段的女性使用多脂鱼,因为二恶英和多氯联苯都溶于脂肪,因而越是“肥美”的鱼类毒素越多。越是食物链上端的动物,生物累积性和毒素也越多。当人们对消费的狂热超过维持自身机能所需,高密度、大范围的养殖绝对会滋生出一系列难以入目的行径。对地球健康的东西才是对我们健康的;我们的环境就是我们的免疫系统。这其实是很简单的道理。这不是素食者和肉食者的区别,是 need 和 greed 的区别。

我觉得这部纪录片很简洁明了地展示了一个人认知成长的曲线。确实,没有一个人生来就会明白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自己该做什么才能减少不必要的伤害。我们不怕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最怕的是“眼不见为净”(out of sight out of mind)。Vegan 圈近年有个一直在传的 meme:人们愿意为了保护鱼而抵制塑料,却不愿为了保护鱼而不吃鱼。这种认知失调连自然纪录片专业户 David Attenborough (大卫·阿滕伯勒) 在《A Life On Earth》里也犯过。我们很难对非人类的动物产生同情心,尤其是那些被人们认为长得不够可爱,或者不够有灵气的物种。但 Seaspiracy 在这点解释得很明了:只要有神经系统,只要能感觉到痛,就足以是不被伤害的理由了。遗憾的是,这个卢梭、边沁在十八世纪就提出的观点直到二十一世纪还需要人们不断拍片重申。

全球已知物种中,没有比人类更具破坏性的动物了。而许多人则将这种跨越种族、物种,且殃及我们子孙后代的破坏能力与野生世界的弱肉强食等同起来。将野生动物为了存活而作出的行为,与人类出于贪欲而作出的行为相提并论。仿佛人不是什么高等动物,而需要借鉴野生动物的行为来解释我们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这些人的存在,或许告诉我们人类既可以是最具认知能力的物种,但也是最会自欺欺人、最短视、最愚蠢的物种。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渔业阴谋》观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