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劳燕》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3-29 01:19: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劳燕》经典读后感有感

  《劳燕》是一本由张翎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01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劳燕》读后感(一):回归

  以抗战为背景,亡灵叙述,似是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一步步深入骨髓的痛,像是残肢将断,仍在撕扯牵连。不得不说,女性作家总能将悲剧写的憾裂人心,体验式的阅读让人难以抜足,我想将张翎归入苦痛派作家,但又难以说服,抗战十年,而女性在底层的苟活又何止十年,她所做的,不过是最直白的描述,最残忍的告白 。三个男人与一个女人,荒唐的遇见,荒唐的离开,在战争的年代,说着最荒唐的现实,不如同时代一样,纷乱荒唐,何必想要残存着清醒,只是,书中的他们,她为爱而死,他死而复生。

  《劳燕》读后感(二):人性是怎样一件千疮百孔的东西

  《劳燕》以二战做背景烘托,更侧重于残酷战争带给普通人的伤害,引出个人的必要漂泊与无奈,折射人性的一些点。印象最深的,牧师可能懂得的那句“人性是怎样一件千疮百孔的东西“,我这么想的,如果人人都像阿燕一样经历种种挫折,仍愿意选择包容他人,那战争本身是否就不会存在?然而,事实是,每个人都和自己的弱点对抗,战胜的人寥寥无几,人都自私懦弱善忘,时至今日,见怪不怪,依旧算常态,但仔细一琢磨,多少令人同情的事情的起始,不就由这些缺点造就?

  《劳燕》读后感(三):自强不息,劳燕动人---评《劳燕》

  飞舞的彩燕勾绘成了素雅的小说《劳燕》封面。在浩瀚的中国成语汪洋中“劳燕分飞”其实更是一个偏向于贬义的倾向。而这部作品却独独借用了“劳燕”二字叙述下了一个战中中国女子的故事。

  通篇的翻阅后,我更觉得作者选用“劳燕”二字实则是太精辟不过的选题了。确切而言,这更是一语双关的多重寓意。“劳燕”中的燕既直指着女主的阿燕,又暗指着这个女子艰难的人生。

  这是一部描写抗战背景的小说。相较于我以往读过的众多抗战小说,我觉得《劳燕》的创作还是相当成功的。全书的内容紧扣抗战的背景又穿插入了一个中国女子自强不息精神的融汇。刚柔并济,生动感人。战争的残酷挥发极致地凸显着百姓们生活的不易。而那样战争年代下成为了孤女的阿燕人生

  《劳燕》读后感(四):感天地、动鬼神的故事

  读张翎的最新作品《劳燕》是一种奇特的享受。这部长篇小说写的是主人公阿燕与三个男人的故事:抗战老兵刘兆虎,美国海军军人伊恩·弗格森,和美国牧师比利。作者的叙事手法新颖,通过三个逝去的亡灵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讲自己的以及围绕阿燕所发生的故事。

  《劳燕》使我想起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作,如唐代传奇《游仙窟》、《谢小娥传》等小说中的人鬼之恋;如赛珍珠关于日军侵华初期的小说《女人亭》,其中讲到吴太太对美国传教士安德烈的爱恋,又如海明威写的有关二战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其中涉及美国士兵罗伯特与当地西班牙女玛丽亚之爱。张翎的这部小说有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奇异的情调。作者以抗战为背景,写了一个充满人情,人性,和情爱的故事。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对生活和人性有深刻体验和理解的高手才能写出这种跨文化,跨国际,跨生、死的,感天地、动鬼神的故事。

  《劳燕》读后感(五):春雨滴答不止,归燕终归于土

  华人作家张翎在2017年第二期《收获》上发表的最新作品《劳燕》如能像她的前作《余震》一样影视化,绝对也是众口称赞的长篇史诗。战争下人的命运无常,特别是被凌辱被迫害的女性如何生存,本作以不同寻常的叙事手法给出了尽可能真实的描绘。 正如作品开头所说——“谨将此书献给那些纪念碑上不曾记载的名字”,故事里三个男人在竭尽所能地捍卫他们认为值得拼死去捍卫的价值,女主却是在竭尽所能地弥合自己遭受的创伤同时,以自己闪光的人性感染了被残酷现实击打的三个不屈的男人。作者在创作中完成了对自己以前作品的超越,我在读完这部杰作后才知道抗战的故事并非只能与所谓的神剧或者八路游击战挂钩,抗战其实也是对自身以前所固守的生活方式的全面审视。不管是地处诸暨乡间的女主,抑或和她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还是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牧师以及军械师,他们的世界线本不交织,只有在大战爆发的情况下才会让如丝不绝的迥异生活发生奇妙的交缠,继而影响到战后多年主人公们的人生轨迹。 总而言之,我认为《劳燕》的故事虽然寓意了最终的分飞,但刻意安排稍微美好些的结局不显得虚伪,让人更难以接受吗? Ps:2017年的长篇,本作和收获秋季长篇的《锦瑟》都是对江南社会在建国前兵荒马乱背景下人物命运浮沉的极精彩阐述,期待其他地区也能涌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类似作品。

  《劳燕》读后感(六):一点思考

  1.小说后半段刘兆虎的叙述里(从在煤矿干活开始)的太阳意象从何而来?象征着什么? 2.如何想到插入各种的叙述形式?包括新闻稿、书信。 还有各种叙述视角,三个男人甚至猫的视角,尤其是猫的视角,别出心裁。 各个视角的切换感觉处理的不算特别好,没有《我的名字叫红》那么巧妙,可能是因为《红》里各个叙述视角讲述的故事是相互牵连的,而《劳燕》中主要还是以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选择最佳叙述视角,情节交叉较少(或者隐晦),所以读来感觉恩,没那么新鲜? 3.是否为各个叙述角色的出场顺序安排而纠结过? 4.感觉对阿燕的描写最为出彩,这本书中,“女性为人性添加了重量”,但是对阿燕的描写总是戛然而止。给我的感觉不是作者叙述的客观冷静,反而是一种突兀的感觉?还是说是因为对各个角色的表现能力的差值太大,有一种叙述水平骤降的感觉,所以给我以不适感? 5.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丰乳肥臀》,感觉题材有相似点。《丰》有一种放荡的野性,有些地方虽然让人不适作呕,但是整体的生命力很吸引人。但是《劳燕》就太寻常了……感觉没写出特色? 6.从历史大背景来讲,对抗战后的内战,国内的各种争斗的描写都太隐晦了甚至一笔带过,所以又不能算历史小说。所以大约是披着历史外衣的爱情小说? 7.从角色塑造上,阿燕的人设感觉在后期崩掉了,在抗战时期被牧师影响挺直了脊梁的阿燕,最后重新沦回一个传统中国历史故事中的妇女形象?我感觉不能接受。

  《劳燕》读后感(七):看《劳燕》后的思考

  看到《劳燕》这本书的时候,一丝诧异,没想到这样名字的一本小说,诉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坦白说,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很磨人。自以为对文字的解读还算可以,然而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次次地被颠覆。作者的写作方法真的让人摸不着头脑,而后就是豁然开朗的眼前一亮。因为之前看过了书的大概梗概,可开始读的时候,几乎是强迫着自己耐着性子一个一个字地读,甚至一度怀疑我拿到了一本假的《劳燕》,为什么跟我看到的梗概完全不一样呢?于是让自己更加耐心、更加小心地去品读每一个文字。直到女孩的第三个身份出现,我才发现,原来作者用了如此巧妙的方式,来将这个本来平凡的女孩子的三个身份,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如此立体、如此鲜活。《劳燕》的写作背景是二战时期,日本人侵略中国,可以说,这是一部在国际背景之下展开的中国抗战小说,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第一部涉及美国海军秘密援华使命的文学作品。但是和众多的抗战文学作品不同,在这个故事里,战争并没有那么正面地冲击而来,女人是这个故事中的主线。一个命运多舛的女人,却几乎徒手推开了残酷的命运,用她不熄的生命之光,照亮了三个男人的魂魄,这三个男人里面,甚至包括之前抛弃她的未婚夫。作者把阿燕这样一个温柔却有力量,宽容不失原则,隐忍而又大度的女性,就这样直接推到我们眼前,让我们为她哭、为她笑。我们伴随着她的每一次成长、体会着她每一丝的心痛、心疼着她每一次的蜕变,同时,也惊叹于她强大热丰盛的生命力。书中的阿燕是无疑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可在我看来,这部小说根本不足以描绘出这样一个女人,这是一个怎样的女人?这是一个怎样包容、丰沛、独立又坚韧的女人。所以那三个男人,到最后都不会是她的归宿,本就为劳燕,就当分开飞。

  《劳燕》读后感(八):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何相见

  昨天看了整整一天的《劳燕》,至凌晨才停下休息,却不想因为读得过于兴奋导致失眠许久才睡着。早上一起来,立马又捧起书来,将剩下的内容看完。像这样为一本当代小说深深吸引,已经越来越少发生了。记得很早前读阿来的《尘埃落定》也有过类似的感觉:只想马不停蹄地一口气把整本书看完。实在太吸引人了嘛,就不想中途被其他事打断。

  《劳燕》的作者是旅居加拿大多年的张翎,却不像许多旅居后的小说家该用英文进行创作(比如哈金),张翎和严歌苓比较相似,都以中文写作为主。最早知道张翎,是因为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我这个人有个怪毛病,一旦遇上自己喜欢的电影,就会把改编的原著找来看。张翎是小说原著《余震》的作者,我就算这样认识她了。

  《劳燕》与《余震》比较相似,都是在天灾人祸的背景下写人。《劳燕》的历史背景放在了抗战时期,围绕着阿燕和刘兆虎这一对青梅竹马在乱世的分合遭遇展开,并引进了来自中美合作训练营的两个美国人,一个是行军的牧师,一个是训练营的教官。小说一开始就以美国牧师的视角进行讲述,在这种不同国度、文化、性别的碰撞中,作者将战争年代的人性表现得入木三分。

  张翎特别擅长进行女性的心理描写,小说将笔墨的重心放置在阿燕的情感纠结中,让她在多重情感波涛中翻滚,从而展现出一幅饱满生动的女性形象,深深让人动容。莫言就曾说道,“张翎的语言细腻而准确,尤其是写到女人内心感觉的地方,大有张爱玲之风。”,这种评价是非常准确的,张翎的语言细腻精准,善用比喻,确有张爱玲的风格。

  《劳燕》不仅值得一读,这样说是指读者能从中获得切身的思考与人性的感悟,而且它也适合于改编成电影,整部小说看起来倒像是为电影量身定做的:战争年代、普通人、合作训练营……宣传卖点都有了。如果有哪位导演慧眼识珠,买下了改编的版权,拍出来的肯定是一部荡气回肠的抗日史诗巨作。我已经等不及这本小说被改编为电影了。

  《劳燕》读后感(九):大时代下的爱

  这本《劳燕》有些不同于普通抗战背景的小说,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其中的“情”。把美好的事物毁灭,固然是种很震撼的冲击。在绝望中饱含希望,则是源于作者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了。阿燕和刘兆虎是青梅竹马的恋人,美好的爱恋与春景就此终结于日军的侵略戛然而止。

  后来,一个行医的牧师,一个训练营的教官也就此走入阿燕的人生,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间的爱恨纠葛本应有惊涛骇浪,却在作者笔下平实有味,余留人生况味。因为纯粹的爱,所以可以宽容,不顾及太多。本书的结局在绝望的清醒中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也让我们在昏暗的世间看到一抹淡漠的希望了。

  牧师比利、中国军人刘兆虎和美国教官伊恩与阿燕的情感纠葛就在信件、新闻稿及回忆录等媒介中展开,我们就此看到阿燕的音容笑貌,这种叙事手法的确比从阿燕入手进行平铺直叙深刻得多。

  张翎笔下的文字常常带有莫可名状的疼痛,在这背后令人动容是未曾断绝的希望与救赎,从视角和阅历就秒杀了我们对于历史贫乏的了解和想象,笔下有很深的历史积淀和厚重。一部好作品是可以在另一个情境下写尽与时俱进的哲思的,是应该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的。人物的各种情绪与家国命运联系在一起,更是营造出命运的苍凉感。书中常常有些时代背景很是气象万千,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张翎的笔触是有温度的,故或许事的结局并不尽如人意,但主人公在绝望的清醒中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也让我们在昏暗的世间看到一抹淡漠的希望了。这是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感情与家国动乱相互交织,故事中的人们又将何去何从。混沌在乱世里,奋力想要争取一片可以呼吸的天空,结局却未可知。

  在这本书里,爱情是愈发的抽象了。浓墨重彩的旷世绝恋总是很动人,但对一个女子来说,有着茶饭滋味的烟火气息才会不经意间触及我们心底深处的柔软,爱情本就是一个随遇而安的过程。大千世界里,能够有幸和一个人相携渡过余生,彼此灵魂守望,一边前行一边求索,从此言笑清浅,不离不弃,怎能称不上是一大幸事。但,这世上,总有比爱情更重要的东西。我们有时候会把爱情当作人生的信仰,希望爱会变成走夜路时脚前的灯,路上的光,永远伴在左右,但其实我们总要明白,把自己当作光才能照亮前路。毕竟,尝过了苦难的味道,才能能读懂人生。

  《劳燕》读后感(十):一个女人的史诗

  劳燕,一生风雨飘摇中竭力飞翔,但她所做的努力没有被风雨侵刷掉,而是深深刻在三个男人的生命中,至死不忘。一切尘埃落定,三个化作鬼魂的男人,按照当年定下的誓言重聚月湖,给他们绵延了整整一生的内心战争一个了结,而战争的主角是一个女人。

  姚归燕,在刘兆虎心中,她是善良质朴青梅竹马的阿燕;在牧师比利心中,她是照亮人生路的斯塔拉(星星);在美国大兵伊恩心中,她是充满力量吹抚不安心绪的温德(风)。阿燕的一生可以说与这三个男人密不可分,他们影响着她,而她,也牵动着他们。在遭遇日军欺辱后,刘兆虎的逃避斩断了阿燕对他的希冀,可最后的最后,她尽弃前嫌陪刘兆虎走过生命最后一段时光;救了她并带她重新振作起来的比利倾慕于她,可她能够回报的也就只有恩情,直到最后的死亡,他还心心念念着他的斯塔拉;可能是骨子里透露的坚韧与力量让阿燕与伊恩互相吸引,坠入爱河,可他最终还是负了她,弥留之际在内心煎熬中寻求着救赎。在阅读的过程中,心绪始终跟着阿燕的人生轨迹百转千回,每一次以为终于可以休憩喘息的时候,又一波苦难降临,好在她从没有停止飞翔。

  我们会同情这个遭遇悲惨的可怜女子,但是,她需要的不是外界的怜悯,也更不会因为一连串的噩运而自我看轻自己。就像那个妄图欺辱她的鼻涕虫,她不会再因为对方提及自己的过去而屈服,更是给这个不成熟地男人上了一课,现在不是国人互相残杀的时候,把枪口指向日本侵略者才是所有人要做的!鼻涕虫就带着阿燕赋予他的这条命去完成自己身为战士的使命。而阿燕也在他战死后,把真正的尊重给了他。一个人的坚强总是能够以最大力度去感染别人,对于懦弱的刘兆虎不例外,迷茫的牧师比利不例外,随时与死亡撞面的大兵伊恩也不例外,阿燕用爱来拥抱他们,给了他们新生,无论他们是否曾经伤害过她!

  女作家张翎笔下的这个故事在三个男人的灵魂重聚之地展开,一步步解开悬念,多视角叙述那段战火背景之下不曾被时光磨灭的爱恨情仇与命运变幻。这个是斯塔拉是温德是阿燕的女人,她跌宕起伏却无可奈何的命运,是献给抗战纪念碑上那些不曾记载的名字的最悲壮祭文。

  生命中的诸多苦难铸就了阿燕,她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挣出了自己的路,但,我还是希望,没有万恶的战争该有多好,做一只自由自在安稳幸福的飞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飞翔。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劳燕》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