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错力》是一本由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著作,湛庐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90,页数:2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试错力》精选点评:
●有一个案例要记住,政府其实不保护专利,比如炭疽和H1N1,都是被政府掠夺了强行掠夺了收益,所以急性传染病不要去花精力了,慢性病才是利润来源,而药企也都是这么做的。。。困难问题都是复杂系统,复杂性最大的特点就是难以准确预测,试错即从小处多做几个再大规模投入。//(这个是想读时候写的)试错成本巨大,会丧失很多先发优势,甚至一败涂地。当然最后还是看勇气和毅力。。。
●用试错法解决复杂问题。变异-选择-松耦合。
●创新是不可能在规划中产生的,重要的是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并且尽快失败、尽早失败,将失败的后果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才有可能找到创新之路。 "The Lord whose oracle is at Delphi neither reveals nor conceals, but gives a sign"
●我觉得:成功需要内心深信自己能够承受失败的代价,我们需要的是:接受可能失败,还但是去冒险的意愿。私以为这种意愿才是关键。
●故事太多 废话太多 一看书评就知道想说啥 过吧
●试验-失败-适应模型,才是创新的本质。抛开科学的试验方法谈创新,无异于耍流氓
●讲真,不是很好看……
●说好的逻辑呢
●听书。韩焱解读版,理解她是去得到卖书的,但是听完更不想读了。
●很不错的一本书,不知道评分怎么那么低,翻译问题?
《试错力》读后感(一):创新、试错、小碎步、大跨步、松耦合
《试错力:创新如何从无到有》本书讲述在复杂的世界里,用最聪明的笨办法—试错,来推动创新。为了有效提高和使用试错力,作者给出三个方法:稳妥的小碎步、冒险的大跨步和安全的松耦合。 1.第一种方法,“稳妥的小碎步”。这种看似笨拙的方法,其实是最清晰最高效的策略。人生当中存在着很多打着死结的“难定题”,涉及到的很多因素,纠缠在一起难分难解,没有经过试验很难确切知道针对这些问题最佳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因此,采用经过设计的随机试验就是最好的办法,每一次随机试验的失败,都能优化下一步的识别过程,成功就是靠着这样一小步一小步的快速迈进来获得的。 2.第二个方法“冒险的大跨步”,通过变异来取得突破性的成功。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当处在一个错综复杂,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的时候,应该保持包容和敬畏,保持多种方案同时并行,给变异留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创新才有可能发生;同时,当非常确信自己方向的时候,一定要敢于下重注,敢于直面可能失败的结果,这样才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3.第三个方法是“安全的松耦合”。这是一种为可能的失败留出安全空间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创造出试错安全区,设计出值得信赖的体系,避免让一次失败导致全盘皆输,这样就会大大降低试错带来的风险,让人们更加放心大胆地进行创新。
《试错力》读后感(二):试错的方向是哪些
试错的方向是哪些
自然的进化是没有方向的。有时候自然的进化,准确地说是自然演化。自然向各个方向演化,好的留下,坏的淘汰。
而人类的试错,可以评估一下概率,预估一个方向,主要是提高成功率。
本文认为试错的方向为反方向、侧方向、组合方向3个方面。
一、 反方向
道德经说,反者道之动。其实就是逆向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
孩子不愿意做作业,于是爸爸灵机一动说:儿子,我来做作业,你来检查如何?孩子高兴的答应了,并且把爸爸的“作业”认真的检查了一遍,还列出算式给爸爸讲解了一遍。不过他可能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爸爸所有作业都做错了。二、 侧方向
侧方向,就是与目标平行的方向去努力。目标不变,但是实现目标的路径可以随时改变。
爱迪生和伙伴们,做了1600多次耐热材料和600多种植物纤维的实验,才制造出第一个炭丝灯泡,可以一次燃烧45个钟头.后来他更在这基础上不断改良制造的方法,终于推出可以点燃1200小时的竹丝灯泡。
三、 组合方向
组合方向,就是把不相干的部分、方面或要素拼凑在一起,看能否形成一个有效连接。
最明显的是瑞士军刀的组合功能。
给拖拉机装一门大炮,就变成了坦克。
轮子加个行李箱,就是旅行箱。
给牙刷装上电池和动力设备,就成了电动牙刷。
《试错力》读后感(三):试错
世界是快速变化发展的,从宏观来看,能力技术不符合面临的问题,应该是常态或者说定律。于是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加上随机性,不失败是一时的,失败是肯定的。人类对世界其实是盲目无知的,可能正确面对失败,拥抱失败才是一个比较符合规律的态度。当然技术和发展相符合,那就成功了。
书里提到了几个办法,1.大踏步+小碎步,和适应性景观一样,一同进化,也就是前面说的技术要符合世界变化。尝试不同方案找到失败的因素。2. 设置一个安全容错区,且一定要对失败进行反馈,而不是失败了就躺平。不要否认错误,要从错误中学习。3.创新是缓慢的,有风险的,HMMI的做法也许有用。4. 进化中涌现的东西比任何智力都要牛逼,涌现即emerging,有点像群体智慧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思。5.松耦合,不要一招失败满盘皆输。鸡蛋不放一个篮子。6.公司本质是允许失败存在的安全空间,没有什么公司万古长青。7. 颠覆式创新往往最开始服务的是市场的小众,而不是占据市场主体地位愿意付钱的人。这也许就是很多商业公司卖东西选择年轻人的因素吧,当然另一个因素是大脑还欸发育好,易冲动消费。8. 有可靠的“标尺”来做评价,否则没有客观标准容易决策失误。
总的来说就是多试,别怕失败,设立一个安全容错松耦合的体系来允许失败,最重要的是正确面对失败,有好的态度一直坚持。失败是常态,成功是随机的,但拉长时间尺度,一直坚持下去的话,成功是有可能的。这里想到个例子,谁能想到瘪三儿rapper会在这两三年都富了?尤其是吃火锅底料的那个。比他技术牛逼的多的是,名气比他大的也多的是,知识恰好他坚持的时间够长,而随机性选中了他。坚持带来的也就仅仅是面对随机的时候可能性大一些,而不是必然成功。
反正失败很正常,失败后要坚持,也不要一条道走到黑要抬头看看有没有更牛逼的,敢于认怂。
《试错力》读后感(四):没有试错,何谈成长?3个方法,助你有效提升试错力
文 / 董小琳
从小到大,我们是怎样一步步学会本领技能的?
或者说,你还记得自己是怎么会走路,会说话,会听说读写,会待人接物的吗?
--当然是学习啦。
那,什么是学习呢?我特意去问了下度娘:
学习是通过阅读、听讲、观察、研究、实践等途径而获得知识、技能或认知的过程。看完这个解释,我更加困惑了。比如说:
同一个班级,用同样的教材,听同样的课,按照定义,就是一样的“学习”过程。可为什么还会出现100分和20分的差距? 一本好书,发行量超过百万。假设买了书的人中80%会有阅读与实践的行动,那为什么能将书中知识转化为真正价值的,很难超过百人?最近常听人说起:知行合一。也就是说,有了知,然后付诸行,就可以收获成长。然而,想到刚才的两个场景,我认为,在“知行”之外,应该还有一个因素在影响着真正的成长——那就是“试错”。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的这本书,书名就叫做《试错力》。作者是被誉为“幽默的生活经济学大师”的蒂姆·哈福德。没错,就是那位写过《卧底经济学》的帅哥。这次,他不仅写了经济,更是将哲理系统引入到作品中,通过深入剖析众多自上而下政策和制度的失败,指出——试错其实是最聪明的笨办法,从而彻底颠覆了,我们以往对错误的认知和理解。
你是不是已经开始有些一头雾水了?别急,下面我们就来一步步解读。
都说这是一个技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新事物、新玩法出现。瞬息万变、活在未来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然而,作者却说:这个时代变慢了……
这个时代的创新变得愈加缓慢、愈加艰难、成本更高,在大多数领域,我们远远不像前辈们那样充满了希望。为什么?
书中讲了一个叫亚历克斯·塔巴罗克的加拿大年轻人的例子。他在一天清晨的淋浴时,突然想到如果能开发一种用智能手机读取商品条形码,获取基本信息和比价功能的APP,应该会很受欢迎。然而,不幸的是,他很快就发现已经有人在几个月前申请了同样内容的专利。
也就是说,我们的上升空间被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协作所挤压,以至于要成倍地付出各种成本和努力,才能获得与以往相比,同等程度的成功。
说实话,这个结论,让人绝望。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期待某个领域的专家或者天才用自己的“神力”来驱动创新变得非常难。
那如果,我们就要在新时代环境下,实现个人发展、组织成长,该怎么办?
答案就是:犯错!
在《试错力》一书中,作者介绍了试错的三种具体方法,分别对应了三种用错误实现成长的场景。它们分别是:
稳妥的小碎步——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方式,难以确定哪一个是最优方案 冒险的大跨步——现有方法都不能解决正在面临的问题 安全的松耦合——为试错创造出安全区我们首先来说第一种情况:小碎步前进。
如果你遇到了一道没做过的数学题,按照经验判断,想到可以用设未知数、逻辑推算、加辅助线等方式去试着解答。那么,下一步该怎么做?
我想不会有人花更多时间去论证哪种方式有效,而是直接就算起来吧。
这就是书中的第一种试错方式:
通过实验、失败、改进——再实验、再失败,再改进——一次次的往复循环,不断剪掉“此路不通”的分叉后,就能越来越接近那条最适合自己的解题之路。
那如果面对难题,一点思路都没有,根本无从下手。怎么办?
放弃或者原地踏步肯定是不行。作者说,此时就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采用“冒险的大跨步”,去勇敢试错,争取前进。
就像一个生物突然改变了皮肤的颜色,或者突然多长出了两条腿,通过基因突变生成一个新物种,去回答时代给予的难题。
昔日手机巨头诺基亚,在短短几年间,被智能手机“新物种”苹果公司所超越。就是这种方式的经典案例。相信你已经十分熟悉这段商业故事了,乔帮主在苹果公司的起起落落,同时也印证了这种方法的另外一面:因为跨步之大,往往会带来身边人的无法接受,甚至横加阻拦。
当你的内心十分笃定向一个方向时,千万不要被其他人有限的想象力绑架。用看似“孤注一掷的豪赌”,换取质的成功。
说完的前面两种“试错”,那最后一项“松耦合”,又是什么意思呢?
多米诺骨牌相信大家都玩过吧,一块块骨牌按照一定距离摆放。然后推倒其中任何一块,其他牌就会依次倒下,无一幸免。这是一个典型的“紧耦合”场景。每个环节都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位置,任何小失误都会影响全局任务的结果。
那么,既然我们要用“试”的方法获得成功,就一定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也就是创造出它的反面——松耦合。
比如说,腾讯有了QQ之后,又做出了微信——目前全球最大的掌上跨平台通讯工具。单从二者的功能上来看,有很多相似之处:与好友随时互动,传送文件、图片,发表状态,更新签名……等等。那为什么腾讯要分别做出两个如此相似的业务,而不合并资源,集中搞好一个呢?其中真实的原因,就是要为试错留有“松耦合”的空间。业务彼此独立的结果是:万一一方失败了,不会对公司整体发展产生过大的影响。
成长,本就是一场未知的探索。正如婴儿学走路、学说话,并不知道怎样是对的方法。只有自己不断地去试错,终究有一天,这些技能都可以学会。每个人都是这样,通过一步步的错误走到现在的。
因此,完全没有必要“谈错色变”,尤其是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如果没有试错精神,真的会使你举步维艰,难以成长。
我们只需要在合适的场景中,灵活运用——小碎步/大跨步/松耦合——去试错、发展、成功。
马云说:是错误让我们与众不同。你又有哪些试错的经历呢?欢迎留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