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汗乌拉 我的故乡》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3-28 01:55: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汗乌拉 我的故乡》读后感锦集

  《汗乌拉 我的故乡》是一本由张承志著作,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汗乌拉 我的故乡》读后感(一):感同身受的体验式读书

  一月#读书打卡#

  张承志的《汗乌拉·我的故乡》一本非常适合枕边睡前阅读的书,跟着作者的感觉进入了书中的片段带给我了多种情感:为作者借着酒劲故意东邪西歪地骑马微醺唱起长调,将不能在北京大吼大唱的堵噎一尽吐净的爽快而羡慕不已;为影响作者一生的草原额吉去世而不能悲悲戚戚,只是无声的与兄长漫步在草场,无言地怀念而感同身受;也为东乌珠穆沁草原95年就有千只羊牧户的富庶而惊叹。

  这本书易懂易读,只要翻看你就会被张承志的那片草原吸引。文字质朴感人,草地经、牧人经,天气膘情、认马识羊是他知识体系形成期间的重要构成,他的笔下没有浓墨重彩的草原风景,没有引人窥探的奇风异俗,他先成为了一个牧人——脸颊粗糙、袍子褴褛,再用牧人的眼光看草场牲畜、劳动和生计,对草原的热爱亲近而深切。这些三四十年前的草原文章,泛着生命的活力和健康的审美。

  《汗乌拉 我的故乡》读后感(二):已经失去的青春,正在失去的故乡

  “你们说我是XXX,我承认还不行么?” 看到眼前这套书的封面配色,我乐了,脑子里不由自主“替”张承志说出这句话。 他把青春时插队四年的乌珠穆泌草原看作再生之地,我将青春时谋生三载的呼伦贝尔草原当成心灵故乡。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共性”,时隔二十余年,我决定重读张承志。 我们亲历的草原,同样有二十余年的时间差,但我们都见证了最后的游牧生活。 如今,草原像蛋糕似的被铁丝网围栏切开,牧羊者很可能是打工的。 我这个半吊子世界主义者,也难免要陪着民族主义者感伤。 另外,读过长篇小说《金牧场》,再读蓝册中的《十遍重写〈金牧场〉》,更加确定,张承志啊,一直有个理想——解放全人类。套用鲁迅先生的话,不在斗争中爆发,就在斗争中灭亡。即使青春已经失去,即使故乡正在失去。 他有张拍摄于1993年的照片,神似三岛由纪夫。骨子里,恐怕也是如此——沉溺于美和暴力。 作为读者,可以视他为异类,但不能无视他的存在。

  《汗乌拉 我的故乡》读后感(三):慕名张承志,从他的最初读起。

  我深深地、切肤以至疼痛地、怀念我当牧民的青春,怀念我的再生之地: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的汗乌拉草原。已经十遍写过,但还唯恐不足,再次编辑心情足迹,把它郑重命名“汗乌拉 我的故乡”——此事不做,不能安心!

  ——张承志

  因为先生这段话,故以为慕名张承志,必要从他的最初读起。

  《汗乌拉 我的故乡》读后感(四):生活过 喜爱着

  这本《汗乌拉我的故乡》是作家张承志对于内蒙古的印象而写出的散文集,他在这里生活了四年,虽然不是故乡但胜似故乡,可以从这些文章中看出他对于汗乌拉的热爱。当一个人去往一个新的城市,生活上几年之后都会有当地的烙印,因为当地的文化会促使人们去融入进去,这也就成了一个人的组成部分。如果说想要了解张承志这个人,那么有关于他的这段生活就必须要了解,看他的介绍也让我爱上了那里。

  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草原给他带来的豁达,读者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一种画面感。作者没有去做过分的修饰,他只把自己的所见所想照实记录,用简单的语言向大家讲述他想表达的东西。这些文章如果不是亲身在当地体验过的人是写不出来的,也许就连当地人有些甚至都没有他感受得深刻,因为他是带着比当地人更加热爱的眼光去看待周围事物的。尤其是一位作家的眼光也会有过不同,他会发现常人所不会注意到的美。

  作者在那里生活的几年并不是像个局外人一样混日子,而是真正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当中去,在外人看来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本地人。张承志断断续续出版了几十部作品,有散文有小说,这本虽然是最新出版的,并且每篇文章相隔都有段时间,但我却对这本情有独钟。这就像是日记一样,当看到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时就去研究,当研究得透彻时写成一篇文章,最后整理到一起出版,给大家到来了一个完美的印象。

  汗乌拉是山之王的意思,在那篇《汗乌拉》中,作者谈论了知青时相关的故事,在这篇文章中他也讲述了对于自己文章的看法。书中讲到的这些都是大城市所看不到的,这些本真的东西正逐渐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快捷便利的生活使人们更加认不清自己。也许是我想的太多了,但是我觉得这种地方能早去尽量早去,一个地域的人文历史永远无法彻底泯灭,但是作为一个短期居住的旅行者来说,它的样貌改变越大,你就越难认清它本身的样子。我们去一个地方旅行是为了学习一些东西,为了证明自己来过,有些人只是为了去购物或者去经典拍照,其实这些表面的东西只会消耗你的金钱与精力。这本书是作者几十年的积累,让我们这些没去过那里的人们感受到了当地的人文,并且用文字带领我们找寻自我。

  书中虽然展现的是作者自己的观点与所得,但是每个人对它的理解应该都是不同的,我们大可以自己去展开想象。书中也有真实的图片记录,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原貌,从每张图片中也都能够感受到当地的文化气息。既然作者把这里如此细致的写了出来,我们看过之后就更要找机会去亲自体验一番,没准还能够体验到作者在书中所写到的这些。

  《汗乌拉 我的故乡》读后感(五):故乡的土地

  故乡,总是我们离乡人最魂牵梦绕的地方。在故乡的那片土地上,有故人、故事、故土。在故乡的那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总在我们的人生里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只有经历过远离故土的那些人才会明白生养我们的那片故土对我们产生的深远影响,因为我们的根扎在那片古老的土地。

  张承志老师的《汗乌拉 我的故乡》这部文集带给我的是对故乡土地的怀念。张承志老师年轻时在内蒙古乌珠穆沁草原插队生活了好多年,从此以后草原上的这片土地成为了他魂牵梦萦的故乡。张老师的这部文集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力量,我们可以通过他的文字回到过去的那片旧时光,看着那片土地在岁月里产生的变迁。那个年代的人和事儿震撼着我们的眼睛和心灵。这是一部有关草原土地文化的著作,在张老师的那片故乡中那些故事,那些经历在如今看来更像熠熠生辉的宝石。

  张老师独有的经历通过这篇文集完美的得以展现,跟随着他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草原上最动人的风景,在那里是他的故乡。在文字里我们得以看到长袍骏马、粗茶长调,枯荣巡回的草原、淳朴无欺的牧人……我喜欢张老师文字的厚重与质感,这是一幅最真实的历史画面,他独有的个人经历我们只能通过他的文字去品味。这本书记录了张老师对草原青春的回忆,这是他们那代人火热的青春,然而隔着岁月的距离我依然可以感受到那份热情。

  好的作品可以跨越岁月的痕迹,好的文字不会因为年代而产生距离感。张老师的这部文集无疑是一本独有魅力的作品。真实,火热,感动,那片土地,那个故乡。“在恐怖的寒冷,也会如此彻底的终结。再结实的冰雪,也会如此溶解着质变。再强大的不义,也会如此奇异地灭亡。我把这种信念刻进了心里,那时的我才只有二十二岁。”文中收录张老师经典散文作品《袍子经》《劳动手册》《粗饮茶》《二十八年的额吉》等共32篇。这些作品是读懂张老师的基础,折射出蒙古民族的精神实质,更是记录了有关七十年代的珍贵回忆。

  蒙古草原是张老师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乌珠穆沁草原他变成了一个地道的蒙古汉子,粗犷、袍子褴褛。在他的笔下我可以感受到人生不一样的存在感,他是一名职业作家,是靠文字生存的人,深刻的感情和深沉的对待着他的这份青春回忆,他更像是一个斗士,固执、沉默、而又激烈!

  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的汗乌拉草原那里有张老师当牧民的青春,那是他的故乡,更是他的再生之地。岁月如同白驹过隙而那个时代留下故事依然在延续,现如今读着这本《汗乌拉 我的故乡》我唯想感激张承志老师,时代的故事造就了不一样的人生感悟,他的文字,他的立场,他的感受,在时至今日依然在影响着我们。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汗乌拉 我的故乡》读后感(六):《汗乌拉 我的故乡》编辑手记

  跟张老师通邮件总归是有点忐忑。总想着维护周全,心就复杂、话就密。我的每次长篇,张老师回复,都是几个字。这几个字,解决了我的问题,表达了他的观点。也治了我的毛病。

  与张老师聊天,我会刻意避开恭维的话,但寒暄总免不了,说“读过您的书,喜欢您的文字”。即使这样,也会不自觉的就生出一种内心被审视的异样感。会揣想,老爷子心里一准在嘀咕,“你真正看了多少?又懂了多少?”

  这世上就是有一类人,眼明心亮,在他们面前来不得一点虚伪。这样的人不多。但张承志于我就是这样一位。

  张承志,今年69岁。

  亲自打理自己的公众号,写作、旅行、学习外语是张老师的日常。每次发给他确认的信息,几乎都是即时回复,很多次沟通都是在深夜。想起之前看到对张承志的采访,说到当下年轻人“暮气沉沉”的状态,他会奇怪“你们怎么能这么老!”

  《汗乌拉 我的故乡》是站在70岁门槛前的张承志对草原青春的回首。文中收录张承志经典散文作品《袍子经》《劳动手册》《粗饮茶》《公社的青史》《二十八年的额吉》《启蒙的历程》等共32篇。这些作品都是读懂张承志的基础。

  张老师曾问我:“你个人读了这些文字(它们多是30年前的作品),有什么感想?”

  ——正是这些30年前的作品,让我觉得新鲜又感动,又被一种深刻和严肃深深撼动。

  我学的是民俗学,这专业给我的最大收获就是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但在这点上也许没有人比张承志更加深入和彻底。

  蒙古草原是张承志求学的起点、审美的启蒙。草地经、牧人经,天气膘情、认马识羊是他知识体系的重要构成,是他价值体系和底层立场的形塑因子。所以他的笔下没有浓墨重彩的草原风景,没有引人窥探的奇风异俗,他先成为了一个牧人——脸颊粗糙、袍子褴褛,再用牧人的眼光看草地羊群、劳动和生计。抛开“他者”的角色,太宝贵。而作为一名职业作家,以文字求生存的人,笔墨上的克制,从不铺张的决意,这其中有一种深沉和深刻,还有极深的情感。

  这些草原文章,泛着生命的活力和健康的审美,也是一种严肃的发声。是怀念,却不是怀旧。张承志的眼光永远在高处和远方。

  我问:草原于您来说,是一种乡愁吗?

  张承志回答:不是乡愁,是抗议和愤怒。

  当大家都忙着吸收各路鸡汤,想要让自己变得练达、圆融时。

  69岁的张承志说——我愤怒。

  给我很大的感动和震动。

  他与40多年前乌珠穆沁草原上的那个20岁的青年一点没变。

  硬气、固执、情感浓烈。

  张老师——

  “紧紧握手!”

  “我们都不打算做虚伪的朋友!”

  《汗乌拉 我的故乡》读后感(七):策“马”而来张承志——草原所能赋予一个人的力量

  大约每个人在生养自己的故土之外,还会另有一个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塑造了自身人格的地方。这个地方对于张承志而言,是内蒙古的大草原,是乌珠穆沁,是汗乌拉,是他的第二个故乡。

  张承志出生于1948年,当他高中毕业的时候,恰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张承志的主动要求下,他来到了内蒙古乌珠穆沁大草原,在那里生活了五年。五年的时光对于人的一生而言并不算长,但对于张承志来讲,草原上的五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重塑了他的人生信仰。这种改变与重塑反映在张承志的文字里,他的小说《黑骏马》诗歌《做人民之子》甚至是如今的文集《汗乌拉我的故乡》都是这种改变和重塑的体现。

  说起这种重塑与改变就不能不提到草原游牧文化的力量,但是,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很难再去体会那曾经的游牧文化。就如同我,虽然在内蒙古上了四年大学,却一次也没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遍地是牛羊的草原。所以张承志的文集《汗乌拉我的故乡》或许可以看成是对往昔的一种追忆与怀念,怀念那时的人、物、事,怀念那时的热血与青春。

  也因此,在这本集子里,有许多篇章都是书写着那些怀念的,比如《启蒙的历程》,比如《袍子经》。袍子是蒙古人的传统服饰,不过在如今的城市里,袍子大都只在节日庆典才会出现,平日里,蒙古族人的穿着打扮与汉族人是一般无二的。但是在曾经,在草原的腹地,在张承志的汗乌拉,袍子既是吸引并且改变那些插队知青的异族服饰,同时也是让他们在烈日与风雪中生存下去的必需品。张承志在《袍子经》里细细的书写了袍子的几种分类,曾经风靡一时的穿法,以及破旧袍子所承载的那些艰苦但也向上的岁月。透过这些袍子,我们看到的是那个逝去时代里知青的生活,以及在多年之后,张承志对那个时代的怀念与思索。

  事物之外,承载了更多怀念的是人,是张承志的额吉和哥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反复的书写着这些人,在《北方女人的印象》里,在《阿尔善》里,在《二十八年的额吉》里。一个地方能否让你留恋,让你依依不舍,其实并不在与景色的独特与美好,真正的根源永远都在于那片土地上有着谁。额吉是张承志的蒙古妈妈,她有着那个年代蒙古族妇女的一切美好品质,是她让张承志融入了草原,在异族他乡找到了归属感。额吉牵连起了张承志与草原的羁绊,也成为了张承志不断的书写草原的永不枯竭的心灵源泉。

  除了这些纪实性的怀念文字,在文集《汗乌拉我的故乡》中,也不乏张承志对人生的思索体悟。这些思索里有张承志对文学创作的剖白,对蒙古历史的研究考证,对今夕往日的对比,对政治时事的评判。这些文字展现的不仅仅是汗乌拉草原对张承志人生的影响,同样也展现了特定年代、特定民族赋予一个人的特殊视角。

  站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回望曾经的岁月,我们可以看到张承志不断变化的思想与不变的热爱。变化来自不断发展的认知,不变源自那永远的汗乌拉,源自那心灵深处的故乡。

  《汗乌拉 我的故乡》读后感(八):策“马”而来张承志——草原所能赋予一个人的力量

  大约每个人在生养自己的故土之外,还会另有一个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塑造了自身人格的地方。这个地方对于张承志而言,是内蒙古的大草原,是乌珠穆沁,是汗乌拉,是他的第二个故乡。

  张承志出生于1948年,当他高中毕业的时候,恰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张承志的主动要求下,他来到了内蒙古乌珠穆沁大草原,在那里生活了五年。五年的时光对于人的一生而言并不算长,但对于张承志来讲,草原上的五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重塑了他的人生信仰。这种改变与重塑反映在张承志的文字里,他的小说《黑骏马》诗歌《做人民之子》甚至是如今的文集《汗乌拉我的故乡》都是这种改变和重塑的体现。

  说起这种重塑与改变就不能不提到草原游牧文化的力量,但是,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很难再去体会那曾经的游牧文化。就如同我,虽然在内蒙古上了四年大学,却一次也没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遍地是牛羊的草原。所以张承志的文集《汗乌拉我的故乡》或许可以看成是对往昔的一种追忆与怀念,怀念那时的人、物、事,怀念那时的热血与青春。

  也因此,在这本集子里,有许多篇章都是书写着那些怀念的,比如《启蒙的历程》,比如《袍子经》。袍子是蒙古人的传统服饰,不过在如今的城市里,袍子大都只在节日庆典才会出现,平日里,蒙古族人的穿着打扮与汉族人是一般无二的。但是在曾经,在草原的腹地,在张承志的汗乌拉,袍子既是吸引并且改变那些插队知青的异族服饰,同时也是让他们在烈日与风雪中生存下去的必需品。张承志在《袍子经》里细细的书写了袍子的几种分类,曾经风靡一时的穿法,以及破旧袍子所承载的那些艰苦但也向上的岁月。透过这些袍子,我们看到的是那个逝去时代里知青的生活,以及在多年之后,张承志对那个时代的怀念与思索。

  事物之外,承载了更多怀念的是人,是张承志的额吉和哥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反复的书写着这些人,在《北方女人的印象》里,在《阿尔善》里,在《二十八年的额吉》里。一个地方能否让你留恋,让你依依不舍,其实并不在与景色的独特与美好,真正的根源永远都在于那片土地上有着谁。额吉是张承志的蒙古妈妈,她有着那个年代蒙古族妇女的一切美好品质,是她让张承志融入了草原,在异族他乡找到了归属感。额吉牵连起了张承志与草原的羁绊,也成为了张承志不断的书写草原的永不枯竭的心灵源泉。

  除了这些纪实性的怀念文字,在文集《汗乌拉我的故乡》中,也不乏张承志对人生的思索体悟。这些思索里有张承志对文学创作的剖白,对蒙古历史的研究考证,对今夕往日的对比,对政治时事的评判。这些文字展现的不仅仅是汗乌拉草原对张承志人生的影响,同样也展现了特定年代、特定民族赋予一个人的特殊视角。

  站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回望曾经的岁月,我们可以看到张承志不断变化的思想与不变的热爱。变化来自不断发展的认知,不变源自那永远的汗乌拉,源自那心灵深处的故乡。

  《汗乌拉 我的故乡》读后感(九):故乡与他者

  我珍藏已久的《黑骏马》,任我到处翻找,却依然不见踪影。说起来,有好多年没有再看他的文字了,《金牧场》、《黑骏马》、《荒芜英雄路》、《心灵史》之后,我记不起他还有什么作品问世,曾经长久震撼我心的张承志仿佛退隐江湖,再无一点消息。真没想到还有《汗乌拉 我的故乡》这样一部作品悄然出版,我都快忘记这位回族作家的存在了。

  张承志可以说是作家中的另类,他早期出名的作品大多与内蒙古插队有关,《黑骏马》、《金牧场》都是如此;后期作品偏重宗教题材,如《心灵史》。作为严肃作家,张承志不乏浪漫主义色彩,充满激情的文字极大调动读者的热情并引起思考;也不欠缺理想主义,对于时代末路英雄情结的固执坚持,内心始终怀着不泯的希望。

  《汗乌拉 我的故乡》中大多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的文章文字,少部分本世纪的篇章,总体长达三十年的时间跨度。在这样长的时间内,张承志保持对于生长于斯的故乡之外的插队点的割舍不断的情怀,实属难能可贵。他下乡插队的内蒙古乌珠穆沁汗乌拉大队,是一个有着一万多头牲畜的牧区。在汗乌拉生活的五年,留给了张承志宝贵而丰盛的精神财富。他与额吉一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额吉一家给予张承志的不只是栖身场所,更是精神慰藉的圣地。他与淳朴好客的牧民一起放牧,一起劳动,苦并乐着;他如饥似渴地研究蒙语和蒙族文化,也白手起家承担起牧民子弟教育重任。

  《汗乌拉 我的故乡》中插队的故事对于现代的读者来说十分陌生。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个狂热而黑白颠倒的年代,物质十分匮乏,人们精神苦闷。在张承志的笔下,有一生忍辱负重的额吉,与世无争,待他情深义重;有初逢《钢嘎•哈拉》的喜悦,从此在心底种下《黑骏马》的种子;有呜咽的马头琴,如泣如诉的曲调;有从事教育的尽心尽力,辛苦与欢乐;有对汗乌拉的礼赞,优越地理位置,风水独好;有对蒙文诗歌的痴迷,不断钻研,反复思考。说不完,写不完,是那份真情和挚爱。

  “基于往事体验的小说是为了怀念而写作的;那里只有真诚、温柔或是痛苦。”张承志如是说。《汗乌拉 我的故乡》何尝不是如此,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了,那段难忘的岁月成了张承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宝贵财富。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没有技巧就是最好的技巧。写作贵在真诚,贵在思考。当一个人把自己的生命揉进去的时候,再普通的故事都会感人。

  谈到文学,张承志认为,“文学应当是作家心中最后的堡垒。一个作家很难做个完人,但是他至少对自己的文学要做到真诚。不应当有作文或为文等概念,作品应当是作家淋漓的心血。”这也正是他文字的魅力之所在,也即他的文字感人的地方。不媚俗,不炫技,不夸张;真实,真诚,真情。

  文学即人生。提炼自现实,又高于现实。在不断的磨练下,痛苦的灵魂总会有闪光照亮读者。《汗乌拉 我的故乡》,正是现在这样一个高度,来描述张承志的精神故乡,和其中真实存在着的人与事。

  《汗乌拉 我的故乡》读后感(十):梦中的草原

  -

  知青,一代人心中永远的名字,在一句“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下,年轻人们纷纷离开学校,离开自己生长的地方,离开自己熟得不能在熟的家乡,去一个从没有到过的、贫穷的地方开始自己人生中的另一段旅程。他们中有的人生活久了,就地生根安家落户;有的人再一次回到自己熟悉的家乡,就把自己曾经插队的地方当做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当然也少不了欠下孽债的人。张承志先生属于第二种。

  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不太理解张承志他们这一辈曾经下过乡的人为什么会对于自己的第二故乡有着如此浓厚的感情的。毕竟从城市这样繁华的地方到一个贫穷偏僻落差如此巨大的农村或者牧区,不逃离就不错了。可能是因为自己并没有经历过吧,我最初也是这么想的,可是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也逐渐了解了张承志他们那一辈人身上对于第二故乡的感情。

  当你在一个地方生活、工作久了,你就会逐渐的对这个地方产生感情。或许是因为这个地方的风景,或许是有你放不下的人,总之总有一些东西是你放不下的!对于张承志而言放不下的有很多东西,大草原的羊群、马群还有那慈祥的“额吉”还有那豪迈善良的牧人。两本不甚厚的书道出了张承志在草原生活的故事和他对于草原的感情。我想张承志对于下乡是有后悔过的,看看他的记忆,一年的劳动下来,公分其实挣得不少,可是一个公分三角钱,回家探亲一趟不但剩不下来钱还要欠大队的债;其他的诸如爬冰卧雪更是常事。但是你要问他有没有后悔过,我想他一定会说不后悔,不然他也就写不出“罕乌拉,我的故乡”这样的句子,你也不会在他的文字中看到他对草原的深情。

  在张承志的第二故乡,也就是罕乌拉,张承志从一个懵懂知识青年渐渐的成长成为了一个草原汉子。文字中缓缓流淌出来他的草原记忆,狂奔的骏马、善良的牧民、蒙汗双语的劳动笔记、常常喝的醉醺醺但是公分丝毫不差的瘸会计等等都是他无法磨灭的记忆,让人感受知青们不一样的成长之路。在大草原上,张承志看到了黑暗也看到了豪迈;看到了时代的厚重也看到了淳朴和善良。

  知青们的生活,对于我们这些八零九零甚至零零后来说,我们对于知青生活的了解大多来自于文字和影视剧。有过这么一段时间我一度认为知青们就是不负责任的根源。我还记得歌曲《小芳》中那个回城前夜站在村口的姑娘;还有电视剧《孽债》中在上海寻找父母却不被回城的知青们相认的孩子。戏剧源于生活,我想这些都真实的故事里发生过的。但从长张承志的记忆中你能看到的是除了小芳和孽债之外,知青们也有着似水的温情,固执的善良和希望。

  跟着张承志的记忆,你能看到一个穿着八张羊羔皮袍子的青年骑着黑马跟着牧区流动小学的勒勒车缓缓前行的身影。这就是张承志梦中的草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汗乌拉 我的故乡》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