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塑造消费、心智、决策的隐秘力量》是一本由[美]乔纳·伯杰(Jonah Berger)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传染:塑造消费、心智、决策的隐秘力量》精选点评:
●一个正大光明的把曝光效应改名成纯粹接触效应的并且发扬光大的神人。
●某种东西对我们越重要,我们就越觉得它特别
●科学做传播,不是个轻松活
●已听樊登读书,很好玩,可以读原书
●南理工图书馆
●从众与标新立异;身份信号、相似又不同、社会助长…打算结合先发影响力、爆款、疯传看一下
●浅显易懂的讲道理,流畅的阅读感加分。
●比较重要的几个概念:纯粹接触效应,从众心理,镜像神经元的模仿天性,标新立异的心理,身份信息,相似而又不同,社会助长效应。还是蛮有收获的。
●怎样将其商用,还需要颇多思考。
●给和你聊天的人增加好感、给人带来身份感、让别人喜欢上自己,这些都是模仿带来的好处。
《传染:塑造消费、心智、决策的隐秘力量》读后感(一):从众和标新立异
活在社会大家庭的我,一般都会做出与大众与周遭基本吻合的选择,该考大学考大学,该找对象时找对象,该结婚结婚,该生孩子就生孩子,这个该到底指得是什么,这个该又是谁来影响的呢,不过是环境,也就是从众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选择了,做自己,成为心目中更好的自己,可想要的是什么,更好的自己是什么,有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能选也不是不想选,而是不会选
禁锢的思维让我们无法扩展,无法选择,困在了当下,困在了原地
《传染:塑造消费、心智、决策的隐秘力量》读后感(二):与众不同是小规模从众的阶段性虚假假设
这个时间点这个书名其实还是容易引起误解,毕竟新冠肺炎的全球肆虐带给人的恐惧感难以短时间消失殆尽。但其实这本书和传染病毫无关系,仅是探讨心理学引发的社会学现象,对品牌效应,舆论传播,以及营销和社会政治影响深远。 心理学有个重要的观点,从众心理,人会不自觉的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这也是教育,广告,舆论战成功的根源。也是本书探讨的第一个心理学理论。然后是关于与众不同或者叫别具一格,这个理论会研究人突出自己或者有意识的证明自己不从众的心理现象,随着教育程度的普及行提高,以及自由理念的传播,这种共识的认同日益深远。 在从众的本能以及独特性的意识之间,存在一个微妙的平衡,在价值观和三观层面,群体身份标识是一种必然,这带来的是品牌操纵理论的关注,尤其以奢侈品的寓意的变迁可见一斑,针对高端用户群的奢侈品牌随着影响力的向下流动,如果不做好品牌管理,就会潜移默化的改变品牌的形象和内在价值,而其中的苦辣酸甜,对品牌运营而言,不仅是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问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越是高端品牌,越在其品牌识别方面低调的原因,通过特殊团体的专业识别力,提升其品牌价值的路径。
另外,关于产品创新层面同样面临挑战,不是一味地领先就能解决问题,过于领先的设计,往往难以达到从众与独特性的平衡,有一个例子是关于汽车的马头设计,以及dvd盒带式的设计。这其实是需要关注创新在心理学理论冲突社会影响力之间的平衡,关于预测,关于拐点,关于重复历史,其实一直是关于社会观点风向在从众与与众不同之间摇摆的变量体现。
讽刺的是,很多自以为是的与众不同其实是一种小众从众的虚假自我暗示,这其实是用来预测,以及操纵社会影响的绝佳时机。
当然,本书只是理念和案例,实践操作层面需要量化的研究和实证,不过确实是一个比较好的研究课题。
《传染:塑造消费、心智、决策的隐秘力量》读后感(三):多思考,不要随意从众,做出合理决策
【听书】 听完了樊登老师的讲解后记录~ 纯粹接触效应:没有任何理由,只是因为接触的多(在你周围出现的多),所以产生好感(熟悉感)。周围的人出现的频率决定你是否喜欢它。 实例:电影上映后的第一波口碑很重要,影响很大,给后续人参考。
从众→帮助节省思考时间,节省精力,大脑本身的倾向;节省社会压力,模仿周围人,会减少思考的精力。 夫妻相的缘由:1、纯粹接触效应:因为每天见的最多的是自己,看到陌生的人长的像自己会有熟悉感,觉得好看,有几分相似;2、夫妻在一起时表情会很容易相互影响,而且共同的事情一起发生,会让你们产生同样的表情纹路,由此会越来越像。 镜像神经元:看到别人的动作表情会让你产生同样的感受→模仿很重要,让对方感觉你熟悉;流行的人/物品等并不是仅仅是因为本身好,与最早喜欢接受的人有关,与从众心理有很大关系。
由此:重复对方的话,学会调动对方的镜像神经元。开会时易受第一个人的影响,建议把论题书面写下来,以防带偏。
标新立异→类似一种逆反效应,希望自己不同于周围的人,但是这个取决于目前所处的社会地位/层级或者被模仿的人的是谁。 身份信号:让决策变化地更快。例如:品牌效应。需要了解身份信号带来的影响,如果某个特征特别容易被识别出来,那就很容易成为身份信号的依据,另外,成本越高,作为精确信号的保持度就会很高。标志越大的身份信号普及的越快,卖的越便宜。学会用正面的形象去设定身份信号。
相似的不同(恰到好处的差异化):在熟悉的基础上做点不同,有联系也有改变,渐变的过程让大家感到安全感,更容易让大家接收。与身份信号相关的,需要相似的不同,与身份信号无关的,标新立异影响更小。
社会助长/社会压力:当任务难度加大,有人围观时,社会助长会变成社会压力,因为难度增加后会让身处其中的人会分出精力考虑自己表现的问题。由此,需要考虑好,如何利用社会助长。
了解社会影响的重要性,并了解自己的大脑,合理做出决策。
《传染:塑造消费、心智、决策的隐秘力量》读后感(四):不如疯传,可快速浏览
结果是,在别人眼前出现的次数越频繁,获得对方好感的程度就越高。 人们会避免和他人做同样的事情,但放弃自己喜欢的某种事物却要另当别论,这必须要有很强的动机才行。 财富是私有的,只有你(或许还有你的配偶)知道你的银行账户上有多少钱,但地位却是社会给予的,取决于别人如何看待你,你能否得到同伴的尊重。 暴发户们开始进行“炫耀性”消费。他们并不仅仅购买昂贵的食物、高端餐具或者其他私人物品,而且通过购买消费品来向其他所有人炫耀自己的财富。因此,购买产品和服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其个人需求,同时也是获取社会地位和特权的一种方式。 梅赛德斯(Mercedes)车价越高,发动机盖上的车标就越小,价格每提高5000美元,车标大小就缩水1厘米。古驰包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鞋同样如此。奢侈品的商标越不显眼,价格反而越贵,越是无声的身份信号反而价格越高。 品牌信号越强烈的手提包被人仿冒的概率越高。包上的商标越大、越显眼,被盗版的概率也就越高,这是因为冒牌货的买主们想要的正是这种身份信号。他们在乎的不是质量,而是这种包所传达出的身份特征。 因此,局内人或者对于某个领域非常了解的人,他们喜欢更微妙的信号。这种信号的识别度没有那么高,但却有助于将内行与跟风者区别开来。如果装富的人都开始购买满是路易威登商标的手提包的话,这种包也就不再是财富的象征了。真正的有钱人可能早已转而选择更低调的身份标志,而这种标志只有内行人才能看懂。 邻里效应当然也是多层面的。环境可以改善人们的健康状态和幸福感,这背后有多种原因。有些区域的零售店产品更多样,有更多的师资,孩子们玩耍的社区中心也更多。所有这些都会让其中的居民更幸福、更健康、更富有。 另一大关键因素在于其他人,即我们身边的人。他们喜欢体育运动还是看电视?他们是在参加辩论赛还是在吸毒? 无论你是在贫困社区中长大的孩子,还是生活在富裕社区中的企业高管,你的周围每天都会出现很多人:隔壁家的小孩,办公室中的同事,还有一起游泳的人。 环境会决定我们的命运吗?当然不会。在贫困家庭中长大不会给我们判死刑,正如在富裕家庭中长大无法保证我们幸福一样。 但我们一直在受身边其他人的影响。
《传染:塑造消费、心智、决策的隐秘力量》读后感(五):笔记
在别人眼前出现的次数越频繁,获得对方好感的程度就越高(纯粹接触效应)
他人对我们的影响:
①从众
原因:
1.将他人行为作为便捷有效可参考的信息来源-快捷地做决策,节省大脑决策成本。
2.社会压力-多数人想要别人喜欢我们,常放弃自己原本的想法,跟从他人的选择。
3.镜像神经元带来的模仿天性-观察其他人的动作和自己做这个动作会激发相同的大脑皮质区。看他人做事能刺激我们的神经元,促使我们做出同样的事情。无意识的模仿-学习途径,表现认同的方式-认同意味着社交倾向。模仿是人际交往中的标准组成部分。
从众效应应用实例
1.谈判。模仿谈判对象的行为举止,能让谈判成功的概率上升。
2.孩子看到父母更多的选择某种食物,他们做出相同选择的可能性越大。
②标新立异
1.动机-完善自我身份信息。
与他人相似度太高,会引发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会让人觉得紧张和不安。
2.差异错觉-希望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会使我们更多关注那些自己觉得有别于他人的地方,即使自己的选择其实与他人别无二致。
某种东西对我们越重要,我们就会越觉得他特别。
3.每个人对与众不同的需求可能都有差异-工薪阶层更喜欢与他人保持一致,中产阶层会避开大家都喜欢的事物,如果别人选择了同样的东西,则会降低他们的喜爱程度。
经济地位,个人秉性脾气。
社会影响的5种应用:
①身份信号
取决于身份认同,取决于需决策情境下的他人是谁,是否认同相关情境下的他人。
得到某物或执行某事的成本越高,其作为一种清晰而准确的身份标签的保值度就越高。
事物成本越高,局外人选择该事物的可能性就越小,其本身的稀缺性与价值性就提高。
②相似而又不同
出于模仿他人而又有别于他人的需求,最终选择的事物往往既与他人有一定的相似性,却又不尽相同。-熟悉感与新鲜感的平衡,完美结合-驱动食物流行开来。
③社会助长效应
-比起独自做事,他人在场参与会激发人们更好的表现。
但有时表现更糟糕。
--取决于任务的复杂程度(衡量人们表现的依据)
人们之间存在某种隐秘的相互影响的力量。没必要盲目追求某种态度,合理利用这些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