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动物园》是一本由[英] 夏洛特·斯莱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纸上动物园》读后感(一):纸上动物园
我们在孩提时代第一次见到世间各种动物,不是通过遥远的丛林旅行或危险的登山之旅,而是在某间书房的地板上,某本书的书页之间。
在这部令人惊叹的作品中,科学史学家夏洛特·斯莱用《纸上动物园》——大英图书馆的藏品——为艺术与科学的历史性握手提供了绝佳例证。书中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手稿、印刷品、画作、珍本书中令人叹为观止的插图,让我们跟蝴蝶、甲虫、蜘蛛、贝壳、鱼类乃至珊瑚面对面。这正是永垂不朽的纸上动物园。
《纸上动物园》读后感(二):自然界生物的科普
动物园里有什么?
有老虎、狮子、猴子、斑马、骆驼等等。可就是没有海洋的生物(我们这里的动物园比较小)、也没有软体动物和鸟类。
这本《纸上动物园》包罗了太多的自然界的生物,认识的,不认识的生物都在这本书里给了很详细的介绍,图片形象清晰,文字的解析也很重要。
打开扉页引入眼球的就是色彩鲜明的动物图片,随后的文字讲解告知我们图片出自那一年,出自哪位名家之手。不得不说出版社真的很用心的编排。
《纸上动物园》读后感(三):纸上图书馆
这本书当社会学著作来看真的津津有味,先是讲了版画、插图之类的来源,奠定本书的前提——没有版画的发展,这些动物都不会被记录在案。
版画发展的过程中,动植物的发现和人的交流息息相关,比如某种动物的发现和重视是因为它有经济价值(肉不好吃却耐热有力气的牛);对野鸡的发现则是因为乡绅打猎;动植物分类、解剖、神经学的发展让一些作为实验的动物进入人类视野;还有一些人抓住人们的猎奇心理创造不存在的动物;甚至有人因为画这些版画被当权者喜欢;家养生物、可食用的生物、乃至某生物被喜爱是因为政治,还会有人为了动物冠名权专门看稀有动物,地域和政治地界的划分也和动物的发现有关;还有猫从女巫的跟班变成人人都爱的萌宠……
动物发展变化的历史,版画中这些或消失或被创造出的“神奇生物”,不仅仅代表着那些“失落的世界”,也是人类在地球上存活过的证据,万物都息息相关,这就是社会学界、人类学界和生物学界的量子纠缠。
《纸上动物园》读后感(四):喜欢看动物世界
喜欢看动物世界的举手
好心情,送上点儿;好快乐,添一点儿;好开心,多一点儿;好滋味,来一点儿;好给力,再加点儿;好幸福,凑齐点儿。祝你周末高兴点儿,日子幸福点儿。
6、 走走停停还是对你的印象最深刻,我又踏上曾经一起散步的林荫路;聚聚散散还是对你的眷恋最情浓,我又回放曾经一起听过的老歌。亲爱的朋友,我想你了。还好吗?祝福你开心无限,幸福常伴。
7、 紧闭的心扉打开,温馨的阳光多彩;绽放灿烂的笑脸,打碎琐碎的忧烦;涌出的思念淡淡,抹不去情意的深浅。字字好运,句句平安,分享感动,让快乐传染!
《纸上动物园》读后感(五):自然界生物的科普
动物园里有什么?
嗯,有动物。
呃……能具体一点吗?
不能,你知道的我不知道,我知道的你一定知道,所以不需要我具体告诉你的。推荐你看这本《纸上动物园》知道你知道,还有你不知道的。
这本《纸上动物园》包罗了太多的自然界的生物,认识的,不认识的生物都在这本书里给了很详细的介绍,图片形象清晰,文字的解析也很重要。
打开扉页引入眼球的就是色彩鲜明的动物图片,随后的文字讲解告知我们图片出自那一年,出自哪位名家之手。不得不说出版社真的很用心的编排。
随书夹着的动物卡片,色彩搭配鲜明,让你通过图片更加了解动物身体的构造,当然卡片的作用也适合用来和孩子之间的互动,让你知道不同年龄段对于动物的认知也是不一样的。
对于动物的理解,最初是通过看《人与自然》《动物世界》了解的。自然环境的生物链,对于动物的生存法则,以及它们的觅食,繁衍以及地位的捍卫,也是通过这些了解的。
不得不说这本书籍,把关于最初发现动物的起源到部分动物的灭绝都有着讲解,让你不至于知道动物的名称,属性,也让你知道动物之间的相生相克。
随着科技的发达,对于一些灭绝的动物,通过科技的力量和科学的研究,进行构造的恢复,也让我们见到了关于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纸上动物园》读后感(六):纸上动物园~死亡纪念簿
这是一本另类的图鉴! 刚开始,觉得导言怎么这么长,翻看下目录,发现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看了一部分,又想,跟想象中不一样啊。 整个导言想要表达的是: 博物学 = 猎人 纸上博物馆 = 死亡纪念簿 动物园 = 人类对动物永远的掌控 (一公一母=安全) 作者从动物图书在人类学习和认知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开始,讲到诺亚方舟推动自然研究,促进动物博物馆发展。然而持续不断的新发现挑战了保存实物标本的传统体系(技术难度和开销增长等),纸上博物馆的概念应运而生! 动物哲学美学和工艺的不断发展,伴随着动物们持续不断地被杀或被观察。动物画像促进解剖发展,进而动物分类,博物学为解决科学语言而诞生。简而言之,博物馆每一具标本和画作背后,都有人类屠杀动物的身影。沉重的基调。完全揭露了博物学背后的血腥啊。可惜我们去博物馆动物园欣赏的时候,很少去想这一层面! 后面四个章节全是动物图片加作者简单的点评。刚开始很惊喜,图片真的太太太精美了!而画作者包括植物学家,医生,小说家什么的。真心膜拜!同时,认识了很多美貌的动物,哈哈! 但是,动物多了之后有点轻微审美疲劳。 每则介绍比较简短,有画作者的描述或者本书作者的小幽默。涉及到的动物本身科普较少。 于是,这本书涉及到了一些博物馆沉重的发展史,手工艺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转变,但又没有更深层次地推进阐述。图片多,趣闻几则,缺少科普。有点两头不着调。不是特别明白作者的思路! 恩,看在精美配图的份上,这本书还是值得收藏纸书的!养眼!
《纸上动物园》读后感(七):不一样的动物园
动物园或者动物博物馆应该是每个人都喜欢去往的区域之一了吧,尤其是小孩子,对这些动物充满着好奇,充满着求知的渴望,在那里可以了解到很多种类动物的相关知识,掌握它们的特征、习性等。可是,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的不断破坏,地球上的动植物每年都会因此而减少,有些种类也逐渐地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成为一种永远无法复制的过去。
前两年,我也曾带孩子去过临市的动物园,路程加逛园几乎用了整整一天,现在想起来只记得累了,看过什么动物及它们当时的状态已经记不得太清了,更何况是四岁的孩子,现在应该只知道自己跟谁去过动物园了,看过什么动物应该也记不得了吧!
我们基本上对现在的生物形象比较了解,上百年前或者说远古时代的动物又长什么样子呢?神话故事当中的动物又是什么样子呢?
肯特大学的科学史讲师夏洛特·斯莱所著的《纸上动物园》为读者们提供了另一个动物世界,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手稿、印刷品、画作、珍本书中令人叹为观止的插图,让我们跟蝴蝶、甲虫、蜘蛛、贝壳、鱼类乃至珊瑚面对面,让我们足不出户也能上动物园走上一遭,了解平时不知晓的动物知识。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小飞虫、鹦鹉、蜻蜓和变色龙,惟妙惟肖,仿佛随时都要从页面中窜出来似的。本书内容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异域生物、本土生物、家养生物和怪异生物,所有的动物都是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原以为标本或者摄影方式能够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动物的各种神态,没想到绘画出来的效果也一点不差于前述方式,既可以真实表达、又可以灵活表现,绘画手法亦可多样,素描、油画、水墨……任何一样都可以表现地淋漓尽致。
我们了解到了选择绘画记录动物的意义;了解到了复制印刷的发展;动物画像的用途作用;了解到了书中每一幅图的作者、图中表现的内容,这是一般动物园或者博物馆所不能提供的知识内涵。也许,懂得绘画的人也会通过这些画作学习到更多的作画手法和表现方式。
这是一本特别值得收藏的书,希望今后这本书的内容能够不断地填充,让我们更加了解动物世界。
《纸上动物园》读后感(八):值得珍藏的奇妙的纸上动物园
人类对于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光是用文字来描述来进行,可以不可以?当然可以,但不够全面和完整。即使借助于妙笔,想要用纯文字把动物描述得栩栩如生,几乎不可能。如果有相机,这当然好,但在相机出现之前,人类不得不借助于绘画。其实关于动物的画作,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了。其实很早以前,人类就在洞穴里描绘动物的形象了。法国拉斯科洞窟里的野牛壁画可能是最为有名的。这本书当然没有追溯的这么远,书中收集的主要是五百年来的动物绘画,但范围还是比较广的,从中世纪动物寓言集到20世纪早期的学校招贴画。
本书的最大的看点当然是精美的稀有的动物图片。这些图片很多以前几乎是没有机会欣赏到的。这些稀有的图片是作者从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大英图书馆里精心甄选出来的。为了本书中的350帧图片,作者翻遍了大英图书馆里的所有的相关手稿和图片。本书的印刷也是相当精美。超大开本,全彩色、硬壳精装。高质量印刷,每一张几乎都可以裁切做成海报。附赠10张展现动物之美明信片。可以说阅读本书本身就是一次视觉盛宴。
我们从小就有过这样的经验。我们认识世界上的各种动物,几乎都是通过图书、绘本或是电视(现在的小朋友可能是手机了)来认识我们周边的动物的。在过去的很多年中,图书作为我们的纸上的动物园,记录着我们周边的不同的各类丰富多样的动物世界,为我们揭示了人与动物的关系的演变。这本书更是通过丰富的图片,精致的文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关系如何变化的生动画面。这本中分为异域生物、本土生物、家养生物、怪异生物四个部分,通过这些精美的图片,我们也了解和认识了一批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志插画家,比如约翰·詹姆斯·奥杜邦、马克·凯茨比和恩斯特·海克尔,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不太知名的画家,这些画家也丰富着纸上动物园。
这本的作者业是一位睿智而博学的博物学专家。她的文笔很优美,本书写得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本书通过美妙的图画和精彩的文字让各种动物跃然纸上,构成了一个奇妙的纸上动物园。
《纸上动物园》读后感(九):你一定没见过的动物历史照片
自古以来,人类与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从古至今,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究从未停止,古有神农尝百草之说,后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等,其中不乏经久不衰的文学作品诗经、楚辞来记载世间万物,以上这些均可看做人们对植物界的探索成果,相比之下,除了《山海经》之外,貌似也拿不出什么像样的动物界的作品。
殊不知,在大洋彼岸,有个著名的大英博物馆,里面珍藏着世界各地各种珍奇异兽的画稿和印刷品,著名的科学史学家夏洛特·斯莱汇集了这些珍贵的手稿,集结成册,出版了《the paper zoo》一书,成就了一段荡气回肠的自然史诗。后经王岑卉翻译,在北京联合出版社的努力下,我们得以窥探这本《纸上动物园》的风采。
整本书以精美绝伦的插画为主题,配有那个时代的旁白和画作的来源、版本,给人以视觉上极大的冲击,画面感强烈!全书大概收录了500种动物的风姿,令人叹为观止!
在异域生物的篇章里,配图的豹子绝对不是我们在动物乐园看到的笨拙的、臃肿的、傻头傻脑的野兽,而是露出尖利的牙齿、锋利的爪子、犀利的目光和咆哮的血盆大口,展现了野兽的原始风貌;
在本土动物的篇章里,收藏了早已在英国中世纪灭绝的野猪,虽然野猪一直背负恶名,但这并不妨碍它曾在动物界占有一席之地的事实;尤其是那组展翅翩翩的蝴蝶,栩栩如生,好似飞出扉页,让人神往;
在家养动物的篇章里,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到猎鹰与绵羊,小到蜜蜂和蚕宝,还有现代的宠物狗狗和家猫等等,每一种动物展现出安静、自然的体态,尤其是宠物派,简直萌化人心;
在怪异生物的篇章里,有各种因传说而生的动物,独角兽、蝎尾狮、拉弥亚、双头鸟等等,这些闻所未闻的动物或许真的存在过,也有真真正正存在的水蛭和多足章鱼,这些逼真的动物形态时而令人头皮发麻,时而令人心中一动!
在这本珍贵的动物图志里,呈现出动物本来的神态,未加过多的修饰和勾勒,无论是孩子或是成人,一打开便再也放不下,总想细细看看,仔细观察,突破了固有的视觉模式,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官体验!
《纸上动物园》读后感(十):带你去看纸上的动物园
纸上动物园,顾名思义应该是在纸张上的动物,那么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们来想一下这个动物是绘画出来的还是以照片的形式来呈现的,答案是绘画。阿尔德罗万迪说:“没有什么比图画更有用了。如果古人能把他们的文字描述的动词画出来,后人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疑惑,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误解了。”
经典学术作品中关于动物的有两本,一本是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志》,另一本是老普林尼的《博物志》。但无论是老普林尼,还是亚里士多德,都没有给博物学著作配插图,而是把一切给交给了文字。整个十九世纪甚至二十世纪,插图都是动物书籍热销的主要原因,现在我们看到的《纸上动物园》完全是由大师们手绘出来的,真的佩服大师的作品,能把动物们画的那么细腻。
在引言中讲述了画作的由来,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初的动物画作的出版形式是由投资人资助投资的,“记忆同样存在缺陷。我们常常忘记掉值得忘记的事,而那些被珍藏的记忆,大多不是虚假就是毫无意义的。即使记忆是真实的,也会因为时光流逝而逐渐消退,或许因为太过沉重而被琐碎的消失掩埋。当我们需要它们的时候,寻回记忆的努力往往是徒劳的。”要是手边有本带插图的书,寻回记忆的努力就不会是徒劳的了。
这是一本文字居多,图片也多,基本上每一页都有画作,抛开引言,后面就全是画作了,纸上动物园,带给你不一样的感觉,它没有枯燥的文字,却带给了我们无数的知识财富,这里有数不尽的动物,带你领略动物世界,过去的它们是我们现在看不到的,它们的由来,漫长的历史。
这里有异域生物,异域生物是近代典型的动物类型,最庞大、最凶猛、最奇特的异域生物最有可能以油画、水彩画、版画的形式被保留下来;本土生物,记录本土生物是自然哲学和博物学的发展趋势,如果说最初满足人们对异域生物画像渴望的是鱼类,那么最初满足对本土生物渴望的则是鸟类,而且一直都是鸟类;家养生物,人类的生物和文化史与其他物种紧密相连。狗、羊、鱼、蜜蜂都属于被人类驯服、喂养、食用、养殖的家养生物;怪异生物,从中世纪开始,作家和插画师就对半人半兽的怪异生物颇感兴趣。每一幅画作旁边都带有解释,让你了解的更加透彻。